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2.034
我科2003年4月~2006年4月以来,共收治锁骨骨折23例,均采用钛合金重建钢板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本组男14例,女9例;年龄18~63岁,平均41岁;其中左侧7例,右侧16例;18例为中外1/3段骨折;5例为中段骨折,5例合并有其他部位损伤。损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9例,坠落伤4例。伤后1~7天,均为新鲜的闭合性骨折。
材料:钛合金钢板。
方法:本组23例全部采用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手术在臂丛麻醉下(肌间沟法)进行,取仰卧位,患肩略垫高,以骨折为中心沿锁骨上缘横切口切开至锁骨,骨膜下剥离,显露并清理骨折端。骨折解剖复位后选用6孔以上钢板塑形后固定,钢板置于锁骨上缘,注意保护好锁骨下血管,神经及肺部组织。部分较大的骨块采用钢丝或7号丝线固定。术后常规预防使用抗生素。
术后三角巾固定2~4周,同时进行功能锻炼。4周后去除外固定,术后8~12个月取出内固定。
结 果
手术平均时间1小时,平均出血量80ml,本组有3例术后出现肩关节上抬疼痛,内固定物取出后肩关节上抬功能恢复,其余患者肩关节功能良好。本组未出现术后感染、钢板断裂、骨折不愈合、螺丝钉松动等并发症,术后X线检查显示,骨折均愈合良好,肩关节功能术后1个月基本恢复正常,2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个月,平均9个月,23例伤口全部一期愈合,经X线证实均达到解剖复位,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6~12个月,平均9个月,骨折愈合后拆除内固定。随访最长2年,患者无任何不适。根据功能恢复、外形及术后X线表现,综合评价疗效:优18例,良4例,可1例。
讨 论
锁骨骨折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占全身骨折的5.98%,多可采用非手术治疗获得满意的疗效,但对骨折重叠明显,粉碎性骨折、骨折片对周围组织有影响者,骨折整复较为困难。随着医学的发展,近年来许多学者提出,闭合治疗移位和粉碎性锁骨骨折有较高的延迟愈合和不愈合率,许多病人存在骨折部位缩短或延长,肌力减弱和肩下垂,肩部疼痛和侧卧痛,患肢外展和上举受限,骨折部增粗和胸廓出口综合征的发生,因而主张手术治疗骨折。再者由于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功能和美观的要求较高,同时尽可能减少治疗中的痛苦及缩短治疗时间,亦多选择手术治疗,要求解剖复位,手术治疗亦能减少非手术治疗中的并发症[1]。
重建钢板在治疗锁骨骨折方面有许多优点。首先它的形状和设计较为特殊,便于在水平轴上对钢板进行塑形,亦符合锁骨在水平截面上的“S”型外观,这样可完全根据锁骨不规则的外形进行钢板塑形,使得钢板能紧贴骨面并起张力带固定效应,以对抗弯曲应力和旋转力,达到可靠的内固定效果,便于钢板的放置和固定,对于长斜形或粉碎性骨折,需要多孔长钢板固定时,这一特点的优越性将显得更加突出。其次,钢板螺钉内固定器的固定效果明显优于克氏针或克氏针加钢丝捆绑固定,其固定牢固,可控制来自骨折端的各方向的剪切或旋转力。有了牢固的内固定保护,不但为骨折愈合创造条件,也有利于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2]。
选用的钢板应足够长,对于锁骨粉碎性骨折,至少选用6孔或以上长度的钢板。由于跨过骨折粉碎部位的钢板钉孔是不宜上螺钉的,而且锁骨承受部分来自上肢的重量,因此只有选用多孔的长钢板才能满足牢固的固定并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应注意钢板放置的位置,放置钢板的最佳位置应该是锁骨上方,而不是前方。理论强调钢板应固定于骨的张力侧,即遵循张力带固定原则。同时这也便于术后摄锁骨正位片时观察骨折的对位和愈合情况。
强调微创操作,尽量保护骨折处主骨及骨碎块的软组织附着及血运。钢板螺钉可提供牢固的内固定,有利于骨折愈合。但在安放钢板时,往往需要充分显露,软组织剥离比较多,破坏了骨折处的血运,特别是对粉碎性骨折进行解剖复位时,暴露复位过程中所造成的血运破坏则更大,因此大的蝶形骨块可行解剖复位,螺钉固定,而小的碎块在缝合深筋膜时与骨缺损处靠拢即可,不必强求解剖复位,这样可尽量减少对骨折处血运的破坏。
重建钢板固定的缺点,手术切口偏长,剥离面较大,手术时间与克氏针固定相比有所延长,而二次切开取出内固定费用较高。
参考文献
1 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96-504.
2 瞿桂华.锁骨骨折.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88,3:121.
我科2003年4月~2006年4月以来,共收治锁骨骨折23例,均采用钛合金重建钢板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本组男14例,女9例;年龄18~63岁,平均41岁;其中左侧7例,右侧16例;18例为中外1/3段骨折;5例为中段骨折,5例合并有其他部位损伤。损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9例,坠落伤4例。伤后1~7天,均为新鲜的闭合性骨折。
材料:钛合金钢板。
方法:本组23例全部采用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手术在臂丛麻醉下(肌间沟法)进行,取仰卧位,患肩略垫高,以骨折为中心沿锁骨上缘横切口切开至锁骨,骨膜下剥离,显露并清理骨折端。骨折解剖复位后选用6孔以上钢板塑形后固定,钢板置于锁骨上缘,注意保护好锁骨下血管,神经及肺部组织。部分较大的骨块采用钢丝或7号丝线固定。术后常规预防使用抗生素。
术后三角巾固定2~4周,同时进行功能锻炼。4周后去除外固定,术后8~12个月取出内固定。
结 果
手术平均时间1小时,平均出血量80ml,本组有3例术后出现肩关节上抬疼痛,内固定物取出后肩关节上抬功能恢复,其余患者肩关节功能良好。本组未出现术后感染、钢板断裂、骨折不愈合、螺丝钉松动等并发症,术后X线检查显示,骨折均愈合良好,肩关节功能术后1个月基本恢复正常,2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个月,平均9个月,23例伤口全部一期愈合,经X线证实均达到解剖复位,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6~12个月,平均9个月,骨折愈合后拆除内固定。随访最长2年,患者无任何不适。根据功能恢复、外形及术后X线表现,综合评价疗效:优18例,良4例,可1例。
讨 论
锁骨骨折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占全身骨折的5.98%,多可采用非手术治疗获得满意的疗效,但对骨折重叠明显,粉碎性骨折、骨折片对周围组织有影响者,骨折整复较为困难。随着医学的发展,近年来许多学者提出,闭合治疗移位和粉碎性锁骨骨折有较高的延迟愈合和不愈合率,许多病人存在骨折部位缩短或延长,肌力减弱和肩下垂,肩部疼痛和侧卧痛,患肢外展和上举受限,骨折部增粗和胸廓出口综合征的发生,因而主张手术治疗骨折。再者由于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功能和美观的要求较高,同时尽可能减少治疗中的痛苦及缩短治疗时间,亦多选择手术治疗,要求解剖复位,手术治疗亦能减少非手术治疗中的并发症[1]。
重建钢板在治疗锁骨骨折方面有许多优点。首先它的形状和设计较为特殊,便于在水平轴上对钢板进行塑形,亦符合锁骨在水平截面上的“S”型外观,这样可完全根据锁骨不规则的外形进行钢板塑形,使得钢板能紧贴骨面并起张力带固定效应,以对抗弯曲应力和旋转力,达到可靠的内固定效果,便于钢板的放置和固定,对于长斜形或粉碎性骨折,需要多孔长钢板固定时,这一特点的优越性将显得更加突出。其次,钢板螺钉内固定器的固定效果明显优于克氏针或克氏针加钢丝捆绑固定,其固定牢固,可控制来自骨折端的各方向的剪切或旋转力。有了牢固的内固定保护,不但为骨折愈合创造条件,也有利于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2]。
选用的钢板应足够长,对于锁骨粉碎性骨折,至少选用6孔或以上长度的钢板。由于跨过骨折粉碎部位的钢板钉孔是不宜上螺钉的,而且锁骨承受部分来自上肢的重量,因此只有选用多孔的长钢板才能满足牢固的固定并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应注意钢板放置的位置,放置钢板的最佳位置应该是锁骨上方,而不是前方。理论强调钢板应固定于骨的张力侧,即遵循张力带固定原则。同时这也便于术后摄锁骨正位片时观察骨折的对位和愈合情况。
强调微创操作,尽量保护骨折处主骨及骨碎块的软组织附着及血运。钢板螺钉可提供牢固的内固定,有利于骨折愈合。但在安放钢板时,往往需要充分显露,软组织剥离比较多,破坏了骨折处的血运,特别是对粉碎性骨折进行解剖复位时,暴露复位过程中所造成的血运破坏则更大,因此大的蝶形骨块可行解剖复位,螺钉固定,而小的碎块在缝合深筋膜时与骨缺损处靠拢即可,不必强求解剖复位,这样可尽量减少对骨折处血运的破坏。
重建钢板固定的缺点,手术切口偏长,剥离面较大,手术时间与克氏针固定相比有所延长,而二次切开取出内固定费用较高。
参考文献
1 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96-504.
2 瞿桂华.锁骨骨折.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88,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