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形式,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是否能够健康起步,更是直接关系到整个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益。而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主要就是朗读教学。这是因为朗读不仅是一种解读文本的方式,也是一种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有效方法。阅读教学中,恰当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的训练与培养,尤其是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更是离不开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随着大家对朗读的重视,读”在语文课堂上越来越“热”,这比之阅读教学多分析、少朗读的情形,实在是一大进步,但也不难发现“重视读”这一理念在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有不可忽视的“误区”,严重影响着阅读教学的健康起步。低段的孩子由于才进学校不久,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很多的问题。
一是唱读现象比较普遍。在低年级课堂上,经常会听到学生一字一顿地读书,形成有节奏的唱读,破坏了正常的话语节奏,影响了整体阅读感悟。二是读只求形式不求实效。在课堂上朗读形式花样繁多,但朗读教学质量低下,不管是哪种文体,都只是低层次的读响亮,读正确流利,缺乏对学生感情朗读的具体指导。三是读“望天书”,表面上学生在使劲读,读得执火朝天,但根本没有看书,更没有去理解领会内容,形成无效的朗读。
上述种种不良现象的存在,使得朗读教学成为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软肋,这不是语文教师不了解朗读的重要性,而是忽略了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如何走出这种“无效朗读”的误区,还朗读教学于精彩呢?
一、不要过分追求背诵和记忆,避免只记不看
读“望天书”主要是一年级的孩子。由于他们才进学校,一切好的习惯都还有待养成,不认识字,但记忆力特好。所以很容易出现合上书背得滚瓜烂熟,翻开书一字不识的情形,即人们常说的读“望天书”。针对这个问题,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由于这些孩子不认识字,因此老师的范读和教读尤为重要。同时我要求学生要做到耳到、眼到、手到、口到。即眼睛看到,耳朵听到,手指指到,嘴巴读到,这一点尤为重要。
2、抽个别学生读,让其他孩子评,说说哪里加了字或漏了字,哪里读错了字等等。接着再进一步进行小组赛读,其他组孩子评,比比谁听得最认真?对认真的孩子进行表扬和奖励小红花等,激起孩子们听的积极性。
3、“小老师”教读。这样有两大好处:一来老师可以有时间去巡视,督促孩子们是否做到“四到”,还可以随时纠正教读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问题。二是选“小老师”这个举动能极大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在他们眼里,老师是那么神圣,能当上“小老师”对他们来说,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肯定。人人都会为之而努力。
以上措施让孩子们知道了自己读的是哪个字、词、句。既避免了读“望天书”,又帮助了学生识字,效果非常好。
二、减少齐读,多让学生自由朗读
阅读是学生个人通过语言文字吸收信息的一种活动。阅读的速度应由读者自己根据情况适当控制。容易理解的地方可以读得快些;不易理解的地方则可以读得慢些;有些含义深长的句子还可以停下来思考思考。如果把全班学生捆在一起齐读,势必使学生的注意力放到与别人协同一致上,就像一列横队向前齐步走时,每个人都要左顾右盼,以求步调一致。学生在齐读时是如此心态,哪能顾得上体会语言文字、读出思想感情呢?因此,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朗读训练主要应采取自主读的方式。尤其是自学性朗读,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个班级里,朗读水平很高、能打动同学和老师的学生是极少的,大部分学生的朗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或读多,或读少,或读错,或读倒了;或断断续续不成句段,或缺少情感没有起伏。这就必须有教师的悉心指导和热情鼓励。在学生没有事先自主性参与的前提下,就要求学生做朗读展现,使大部分学生不敢或不愿展示自己。而如果教师在读前先设定一些“挑战性”的目标,如“谁能把这段话读通顺,谁就是一个小小朗诵家”等,这样抓住了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唤醒了他们心底里渴望成功的愿望,“不用扬鞭自奋蹄”,就令学生在追求的过程中调动起了朗读的积极性,从而在自主朗读中读出感觉,读出味道来。
三、少讲解读的技巧,多示范读和欣赏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可看到这样一种尴尬的场面:老师不厌其烦地讲解朗读的要领后,要求学生站起来朗读,而学生的朗读效果却不很理想。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弱,碰到一些长句或含义深刻的句子,往往会读破句或读不出应有的语气。如《两只鸟蛋》中有这么一句话:“妈妈看见了,说: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鸟妈妈这会儿一定焦急不安。”一位老师在指导朗读时先让学生说说妈妈说这句话时要读出怎样的语气,然后让学生用着急的语气来读这句话,可一连叫了几个学生,都读不出着急的语气。学生不急老师急了,她说:“如果我是小男孩的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在玩鸟蛋,我一定会这样说。”说完她就自己示范朗读,没想到学生都为她鼓掌。她高兴地问学生:“为什么给我掌声?”有学生说:“你读妈妈的话时皱着眉头,又说得那么快,我也感到着急了。”又有学生说:“你把‘一定、焦急不安’这些词读得很重,我感受到妈妈真的很着急。”随后,她又请学生来朗读,学生个个从神态到语气都表现出了“着急”。
可见,好的范读能以声传情,以声启智。在学生的朗读达不到老师标准时,老师该怎么办?老师何不抓住时机,亲自露上一手。让老师充满激情的范读来打动学生的心,用老师的情感来激活学生的情感,用老师的激情感染学生的激情,在老师的“以‘声’作则”的带动下,学生就能辨析自己与老师在语音、语调和情感上的差异,从中领悟正确与偏颇,语感也就悟出来了。这时老师的范读,好比教练指导运动员投球、跳高做的示范动作,具有更现实、更直接的指导作用,这比纯粹地告诉学生要读出什么语气效果要好得多!当然,教师也可以用放录音的办法或让朗读好的学生来范读,也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含声调、节奏等方面)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感情地朗读训练,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另外,对学生的朗读训练与培养,首先要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其次,要设置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悟,而不是一味的告诉。俗话说,先入为主,教师抓住启蒙阶段,对学生施以正确的朗读训练,对以后的语文教学可谓功莫大矣!
随着大家对朗读的重视,读”在语文课堂上越来越“热”,这比之阅读教学多分析、少朗读的情形,实在是一大进步,但也不难发现“重视读”这一理念在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有不可忽视的“误区”,严重影响着阅读教学的健康起步。低段的孩子由于才进学校不久,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很多的问题。
一是唱读现象比较普遍。在低年级课堂上,经常会听到学生一字一顿地读书,形成有节奏的唱读,破坏了正常的话语节奏,影响了整体阅读感悟。二是读只求形式不求实效。在课堂上朗读形式花样繁多,但朗读教学质量低下,不管是哪种文体,都只是低层次的读响亮,读正确流利,缺乏对学生感情朗读的具体指导。三是读“望天书”,表面上学生在使劲读,读得执火朝天,但根本没有看书,更没有去理解领会内容,形成无效的朗读。
上述种种不良现象的存在,使得朗读教学成为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软肋,这不是语文教师不了解朗读的重要性,而是忽略了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如何走出这种“无效朗读”的误区,还朗读教学于精彩呢?
一、不要过分追求背诵和记忆,避免只记不看
读“望天书”主要是一年级的孩子。由于他们才进学校,一切好的习惯都还有待养成,不认识字,但记忆力特好。所以很容易出现合上书背得滚瓜烂熟,翻开书一字不识的情形,即人们常说的读“望天书”。针对这个问题,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由于这些孩子不认识字,因此老师的范读和教读尤为重要。同时我要求学生要做到耳到、眼到、手到、口到。即眼睛看到,耳朵听到,手指指到,嘴巴读到,这一点尤为重要。
2、抽个别学生读,让其他孩子评,说说哪里加了字或漏了字,哪里读错了字等等。接着再进一步进行小组赛读,其他组孩子评,比比谁听得最认真?对认真的孩子进行表扬和奖励小红花等,激起孩子们听的积极性。
3、“小老师”教读。这样有两大好处:一来老师可以有时间去巡视,督促孩子们是否做到“四到”,还可以随时纠正教读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问题。二是选“小老师”这个举动能极大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在他们眼里,老师是那么神圣,能当上“小老师”对他们来说,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肯定。人人都会为之而努力。
以上措施让孩子们知道了自己读的是哪个字、词、句。既避免了读“望天书”,又帮助了学生识字,效果非常好。
二、减少齐读,多让学生自由朗读
阅读是学生个人通过语言文字吸收信息的一种活动。阅读的速度应由读者自己根据情况适当控制。容易理解的地方可以读得快些;不易理解的地方则可以读得慢些;有些含义深长的句子还可以停下来思考思考。如果把全班学生捆在一起齐读,势必使学生的注意力放到与别人协同一致上,就像一列横队向前齐步走时,每个人都要左顾右盼,以求步调一致。学生在齐读时是如此心态,哪能顾得上体会语言文字、读出思想感情呢?因此,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朗读训练主要应采取自主读的方式。尤其是自学性朗读,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个班级里,朗读水平很高、能打动同学和老师的学生是极少的,大部分学生的朗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或读多,或读少,或读错,或读倒了;或断断续续不成句段,或缺少情感没有起伏。这就必须有教师的悉心指导和热情鼓励。在学生没有事先自主性参与的前提下,就要求学生做朗读展现,使大部分学生不敢或不愿展示自己。而如果教师在读前先设定一些“挑战性”的目标,如“谁能把这段话读通顺,谁就是一个小小朗诵家”等,这样抓住了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唤醒了他们心底里渴望成功的愿望,“不用扬鞭自奋蹄”,就令学生在追求的过程中调动起了朗读的积极性,从而在自主朗读中读出感觉,读出味道来。
三、少讲解读的技巧,多示范读和欣赏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可看到这样一种尴尬的场面:老师不厌其烦地讲解朗读的要领后,要求学生站起来朗读,而学生的朗读效果却不很理想。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弱,碰到一些长句或含义深刻的句子,往往会读破句或读不出应有的语气。如《两只鸟蛋》中有这么一句话:“妈妈看见了,说: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鸟妈妈这会儿一定焦急不安。”一位老师在指导朗读时先让学生说说妈妈说这句话时要读出怎样的语气,然后让学生用着急的语气来读这句话,可一连叫了几个学生,都读不出着急的语气。学生不急老师急了,她说:“如果我是小男孩的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在玩鸟蛋,我一定会这样说。”说完她就自己示范朗读,没想到学生都为她鼓掌。她高兴地问学生:“为什么给我掌声?”有学生说:“你读妈妈的话时皱着眉头,又说得那么快,我也感到着急了。”又有学生说:“你把‘一定、焦急不安’这些词读得很重,我感受到妈妈真的很着急。”随后,她又请学生来朗读,学生个个从神态到语气都表现出了“着急”。
可见,好的范读能以声传情,以声启智。在学生的朗读达不到老师标准时,老师该怎么办?老师何不抓住时机,亲自露上一手。让老师充满激情的范读来打动学生的心,用老师的情感来激活学生的情感,用老师的激情感染学生的激情,在老师的“以‘声’作则”的带动下,学生就能辨析自己与老师在语音、语调和情感上的差异,从中领悟正确与偏颇,语感也就悟出来了。这时老师的范读,好比教练指导运动员投球、跳高做的示范动作,具有更现实、更直接的指导作用,这比纯粹地告诉学生要读出什么语气效果要好得多!当然,教师也可以用放录音的办法或让朗读好的学生来范读,也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含声调、节奏等方面)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感情地朗读训练,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另外,对学生的朗读训练与培养,首先要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其次,要设置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悟,而不是一味的告诉。俗话说,先入为主,教师抓住启蒙阶段,对学生施以正确的朗读训练,对以后的语文教学可谓功莫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