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特点、亮点,也是职业教育的重点、难点。职业教育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最重要的环节。依托高职院校的科研创新能力,拓展产教融合的深度与广度,为咸宁职业技术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打开了一条新的路径。
[关键词] 科技引领;科研服务;协同创新;产教融合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11. 139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11- 0239- 03
1 创新体制机制,确立“协同创新”的发展理念
作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行业企业结合最紧密的高职教育,具有协同创新的先天优势和迫切需要。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以“协同创新”为导向,推进学校与企业融合发展,大力开展科技协同创新,走出了一条“科技引领、产教融合”的发展路径。
1.1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学院把政、校、行、企合作办学作为首要战略,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不断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和工学结合。①成立了咸宁职业技术学院理事会。由政府介入架起校企合作的桥梁,在以校企双赢为原则的前提下开展校企合作,初步建立了地方政府保障机制、区校合作机制和校企共生机制。②完善了学院校企合作执行机构,成立了校院两级校企合作办公室。深入开展合作人才培养、合作专业建设、合作技术革新、合作就业创业等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院校企合作办公室作为学校校企合作的办事机构,对外协调与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的合作事务,对内整合教务、人事、财务、科研设备、学生管理、招生就业部门和各院部的校企合作资源。各院部校企合作办公室具体负责各系的校企合作工作的落实和实施,制定了“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工作管理办法”“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考核办法”等校企合作的管理制度,规范了校企合作相关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要求。目前,校企合作专职人员12人,已有199家校企合作企业;③与远升集团、碧桂园温泉凤凰酒店合作共建二级学院。目前,远升建筑学院已成立、碧桂园旅游学院已签署协议,增加了经费投入,提搞了办学效益,提升了人才质量;④各专业陆续成立并完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邀请政府相关部门领导,行业、企业一线专家,参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和教学指导。并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和技术骨干、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参与课堂教学和实训指导。
近几年,学校与80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以冠名班、订单教育、定向培养班和设立合作企业助学金等不同形式,与企业展开深入合作。与咸宁经济开发区和嘉鱼县政府签订了校地、校区合作协议,扩大了学院科教资源的溢出效应,并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1.2 创新校企融合模式
建立院部联系市县、专业对接产业、专家扶持项目的制度,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师资培训、认证考试、实习实训、项目合作开发等,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部分项目已迈入深度合作的领域,初步形成了订单培养、企业实习、委托培养、专业人才共享、专业共建、基地共建等多种主要校企合作模式。依据各系、各专业的特点,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建立各具特色的校企合作平台。其中,人文艺术学院校企合作成立工作室,实施了以“教室、实训室、工作室”,“三室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工作室融入企业化的运营机制,实行教、学、做一体化,在此基礎上成立了,以咸宁知名书画家汪京元教授为首的汪京元书画艺术研究院;商学院引进武汉亿单商贸电子商务公司入驻国家物流实训基地,为艺术设计、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和电子商务4个专业提供了真实的实训环境,探索“二级学院 校中店 校中社”模式,与碧桂园凤凰温泉度假村实行“订单培养”,其旅游专业入选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第一批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生物工程学院探索“校中厂 校中所”模式,与咸宁园林绿化管理局、咸宁林业科学研究所和武汉风华园林绿化有限公司3家企业,共同建设园林景观设计工作室,企业注资38万元人民币,实现产、学、研三位一体,成立园林绿化公司,承包了学院新校区二期工程的全部绿化工作,为学院节约资金上百万元人民币;工学院探索“校中厂 技术中心”模式,与企业合作开办了“德昌机电班”“统将电子班”“松下电器班”等,实现产、学、教、做的“四合一”;外语学院探索“冠名班、订单班 中心”模式;建筑工程学院先后与湖北远升集团、咸宁市土地勘测规划院、咸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咸安区建设局、湖北南楚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湖北宁通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咸宁金桂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广联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了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协议和用人协议。这些合作模式,开拓了毕业生就业基地,最大限度地贴近企业的需求,拉近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促进了学生就业,为企业培养上手时间快、适应能力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并且实施效果较好。
1.3 专业对接地方产业
学院高度重视对咸宁产业集群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以特色专业建设为突破口,改造传统专业,发展新兴专业。以温泉休闲旅游、山水园林城市建设、区域性清洁能源基地和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建设等为载体,壮大了园林园艺技术、旅游管理、机电一体化和物流管理等一系列专业;借助温泉资源优势,开发温泉休闲旅游课程体系和标准,形成了以温泉休闲旅游专业为带动,使理、工、农、经管、艺术、教育协调发展的,技术性、应用性、地方性的特色专业群;以服务“中国温泉之都”为重点的旅游管理专业及专业群;以服务“生态咸宁”为重点的园林技术专业及专业群;以服务“华中物流基地”为重点的物流管理专业及专业群等。逐步形成了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专业布局,形成专业链服务于产业链的基本格局。
1.4 校企共建十大理实一体化功能区 为突出高职应用型、实用型特色,根据高职人才培养需要,引入各类企业和社会资源,以专业大类为基础,合作共建旅游酒店类、园林生物类、商贸物流类、财会金融类、机电汽车类、建筑测量类、软件信息类、艺术装潢类、教育类、体育类10个教学功能区,建设集教学实训、职工培训、技能鉴定、科技服务于一体的产学研基地,依托功能区,成立了食用菌研究所、温泉研究所、焊接研究所等9个研究机构,以加强合作研发。
2 创新科研方式,校企协同攻关互惠双赢
高职院校不是科研机构,而且科研也不是其强项,学校科技研发是在服务企业的同时,获取科研成果反哺教育。学校凭着工科人才集聚、实践能力较强的优势,真诚与企业联合攻关,帮其解决技术改造、产品制造工艺编制、新產品试验、开发管理程序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难题。学校一直把科研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把科研能力作为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丰富专业技术知识,提高教学能力。近年来,学校教师应用技术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2012-2014年,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年均5项,申报量9项。2014年,横向项目拨款经费为40.8万元人民币,其中技术服务类项目占85%,并获得市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
工学院兰希园等老师,专业理论知识扎实,但缺乏生产经验。他们深入湖北三六重工有限公司等企业,虚心拜师学艺,迅速掌握了企业生产技术和工作流程。2013年,他们组成 “新思维”科研团队,与湖北三六重工有限公司合作,研发出起重机小车轨道对接采用窄缝焊接的工艺改进技术,解决了困惑企业多年的难题,取得了7项发明专利。此项工艺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企业平均每年新增销售量达210多台,年新增400多万元人民币的经济效益。
学校真诚为企业服务,也得到了企业的回馈。湖北三六重工有限公司出资,在学校为“新思维”科研团队设立办公室,每年资助科研经费20万元人民币。先后有中国电信、远升集团等20多家公司企业,向学校捐赠价值1 000多万元人民币的仪器设备。
3 提升科研服务,推动“产教融合”深度拓展
要深化校企合作,必须深谙企业乐于校企合作的需求是什么、动力是什么。浅层次的校企合作对企业来说,是为了解决“用工荒”或廉价用工的问题,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是为了解解学生实践教学和师生顶岗就业问题;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对于企业来说,要有助于解决产品质量与经济效益问题;对于职业院校来说,要解决学生的优质就业和教师会教学、会科研、会服务等问题。这两方面的问题有很好的切合点,即产品的质量最终出自员工之手,优质的高职毕业生有助于这个问题的解决;企业的经济效益基本上决定于产品的更新换代适应于市场的变化,决定于市场的调整与开拓,而双师素质的教师在此方面大有用武之地。企业出资金、器材,学校出专家、技术,同舟共济、共建双赢,使企业大发财,学校出人才。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积极联合行业企业,以学校软件、硬件资源为依托,以行业企业投入的资金、设备和人力资源为桥梁,共同创建产教融合的技术服务平台。依托此平台,加强校企合作,为企业寻求技术支撑。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学校充分发挥“智力”与“技术”优势,将应用技术与产品研发相融合,取得了社会认可的良好效益。生物工程学院生物科研团队与华中农业大学签订“竹屑栽培香菇新配方筛选”项目,承担关键技术开发与测试任务;与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签订“湖北幕阜山区林下食用菌栽培与示范项目协议”,项目经费10万元人民币;与武汉新农泰饲料有限公司签订“饲料中添加纤维素复合酶对樱桃谷肉鸭生产性能影响项目”,项目经费50万元人民币;学校教师“苎麻脱胶专利技术”,为麻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1 000万元人民币以上。浓厚的科研氛围和较好的科研条件,也激发了学生科研的活力和兴趣,学院投资300万元,建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注入50万元人民币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建设技术应用中心、创业服务专家指导中心、大师工作室、创业孵化基地、创业沙龙等10余个创新创业平台,培养出荣获低碳中国新技术应用奖、湖北省大学生科研成果奖的杨康同学。
高级实验师赵昌后应邀领衔的深圳飞世尔实业有限公司创新团队,成功地自主研发出异方性导电膜(ACF)、异方性导电胶(ACP)、导电金球、高分子微球等微纳材料系列产品,掌握了ACF生产的核心技术。2012年4月,该项目被深圳市发改委作为当年第一批新材料产业而立项,资助350万元人民币;同年5月,又被深圳市创新委作为攻关技术项目而立项,资助资金300万元人民币;2013年,深圳市政府又资助500万元人民币无息贷款用于该项目的开发。该系列产品在2013年深圳市国际高新成果交易会展出,荣获“第十五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本项目共申报了11项专利,其中有5项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已获授权。产品的各项性能技术指标均可与国外同类产品相媲美,改变了外国企业同类产品垄断世界市场的局面。实践证明,勇于创新、善于开发、走产教融合之路,高职院校也可大有可为。
高职教育通过科技研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服务发展,是一个时兴的话题,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突出理实结合、校企合作的特点,突破产教融合、创造创新的难点,高职教育科研服务的旗帜上就一定会亮点纷呈!
主要参考文献
[1]杨运鑫.中国新合作职业教育论纲[J].教育与职业,2013(35).
[2]别敦荣.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
[3]翟帆.行业缺少人才向行指委问责[N].中国教育报,2013-02-08(3).
[4]马龙海,蓝宝江,等.科教融合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J].中国高校科技,2012(3).
[关键词] 科技引领;科研服务;协同创新;产教融合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11. 139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11- 0239- 03
1 创新体制机制,确立“协同创新”的发展理念
作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行业企业结合最紧密的高职教育,具有协同创新的先天优势和迫切需要。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以“协同创新”为导向,推进学校与企业融合发展,大力开展科技协同创新,走出了一条“科技引领、产教融合”的发展路径。
1.1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学院把政、校、行、企合作办学作为首要战略,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不断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和工学结合。①成立了咸宁职业技术学院理事会。由政府介入架起校企合作的桥梁,在以校企双赢为原则的前提下开展校企合作,初步建立了地方政府保障机制、区校合作机制和校企共生机制。②完善了学院校企合作执行机构,成立了校院两级校企合作办公室。深入开展合作人才培养、合作专业建设、合作技术革新、合作就业创业等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院校企合作办公室作为学校校企合作的办事机构,对外协调与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的合作事务,对内整合教务、人事、财务、科研设备、学生管理、招生就业部门和各院部的校企合作资源。各院部校企合作办公室具体负责各系的校企合作工作的落实和实施,制定了“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工作管理办法”“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考核办法”等校企合作的管理制度,规范了校企合作相关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要求。目前,校企合作专职人员12人,已有199家校企合作企业;③与远升集团、碧桂园温泉凤凰酒店合作共建二级学院。目前,远升建筑学院已成立、碧桂园旅游学院已签署协议,增加了经费投入,提搞了办学效益,提升了人才质量;④各专业陆续成立并完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邀请政府相关部门领导,行业、企业一线专家,参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和教学指导。并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和技术骨干、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参与课堂教学和实训指导。
近几年,学校与80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以冠名班、订单教育、定向培养班和设立合作企业助学金等不同形式,与企业展开深入合作。与咸宁经济开发区和嘉鱼县政府签订了校地、校区合作协议,扩大了学院科教资源的溢出效应,并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1.2 创新校企融合模式
建立院部联系市县、专业对接产业、专家扶持项目的制度,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师资培训、认证考试、实习实训、项目合作开发等,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部分项目已迈入深度合作的领域,初步形成了订单培养、企业实习、委托培养、专业人才共享、专业共建、基地共建等多种主要校企合作模式。依据各系、各专业的特点,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建立各具特色的校企合作平台。其中,人文艺术学院校企合作成立工作室,实施了以“教室、实训室、工作室”,“三室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工作室融入企业化的运营机制,实行教、学、做一体化,在此基礎上成立了,以咸宁知名书画家汪京元教授为首的汪京元书画艺术研究院;商学院引进武汉亿单商贸电子商务公司入驻国家物流实训基地,为艺术设计、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和电子商务4个专业提供了真实的实训环境,探索“二级学院 校中店 校中社”模式,与碧桂园凤凰温泉度假村实行“订单培养”,其旅游专业入选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第一批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生物工程学院探索“校中厂 校中所”模式,与咸宁园林绿化管理局、咸宁林业科学研究所和武汉风华园林绿化有限公司3家企业,共同建设园林景观设计工作室,企业注资38万元人民币,实现产、学、研三位一体,成立园林绿化公司,承包了学院新校区二期工程的全部绿化工作,为学院节约资金上百万元人民币;工学院探索“校中厂 技术中心”模式,与企业合作开办了“德昌机电班”“统将电子班”“松下电器班”等,实现产、学、教、做的“四合一”;外语学院探索“冠名班、订单班 中心”模式;建筑工程学院先后与湖北远升集团、咸宁市土地勘测规划院、咸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咸安区建设局、湖北南楚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湖北宁通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咸宁金桂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广联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了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协议和用人协议。这些合作模式,开拓了毕业生就业基地,最大限度地贴近企业的需求,拉近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促进了学生就业,为企业培养上手时间快、适应能力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并且实施效果较好。
1.3 专业对接地方产业
学院高度重视对咸宁产业集群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以特色专业建设为突破口,改造传统专业,发展新兴专业。以温泉休闲旅游、山水园林城市建设、区域性清洁能源基地和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建设等为载体,壮大了园林园艺技术、旅游管理、机电一体化和物流管理等一系列专业;借助温泉资源优势,开发温泉休闲旅游课程体系和标准,形成了以温泉休闲旅游专业为带动,使理、工、农、经管、艺术、教育协调发展的,技术性、应用性、地方性的特色专业群;以服务“中国温泉之都”为重点的旅游管理专业及专业群;以服务“生态咸宁”为重点的园林技术专业及专业群;以服务“华中物流基地”为重点的物流管理专业及专业群等。逐步形成了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专业布局,形成专业链服务于产业链的基本格局。
1.4 校企共建十大理实一体化功能区 为突出高职应用型、实用型特色,根据高职人才培养需要,引入各类企业和社会资源,以专业大类为基础,合作共建旅游酒店类、园林生物类、商贸物流类、财会金融类、机电汽车类、建筑测量类、软件信息类、艺术装潢类、教育类、体育类10个教学功能区,建设集教学实训、职工培训、技能鉴定、科技服务于一体的产学研基地,依托功能区,成立了食用菌研究所、温泉研究所、焊接研究所等9个研究机构,以加强合作研发。
2 创新科研方式,校企协同攻关互惠双赢
高职院校不是科研机构,而且科研也不是其强项,学校科技研发是在服务企业的同时,获取科研成果反哺教育。学校凭着工科人才集聚、实践能力较强的优势,真诚与企业联合攻关,帮其解决技术改造、产品制造工艺编制、新產品试验、开发管理程序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难题。学校一直把科研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把科研能力作为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丰富专业技术知识,提高教学能力。近年来,学校教师应用技术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2012-2014年,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年均5项,申报量9项。2014年,横向项目拨款经费为40.8万元人民币,其中技术服务类项目占85%,并获得市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
工学院兰希园等老师,专业理论知识扎实,但缺乏生产经验。他们深入湖北三六重工有限公司等企业,虚心拜师学艺,迅速掌握了企业生产技术和工作流程。2013年,他们组成 “新思维”科研团队,与湖北三六重工有限公司合作,研发出起重机小车轨道对接采用窄缝焊接的工艺改进技术,解决了困惑企业多年的难题,取得了7项发明专利。此项工艺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企业平均每年新增销售量达210多台,年新增400多万元人民币的经济效益。
学校真诚为企业服务,也得到了企业的回馈。湖北三六重工有限公司出资,在学校为“新思维”科研团队设立办公室,每年资助科研经费20万元人民币。先后有中国电信、远升集团等20多家公司企业,向学校捐赠价值1 000多万元人民币的仪器设备。
3 提升科研服务,推动“产教融合”深度拓展
要深化校企合作,必须深谙企业乐于校企合作的需求是什么、动力是什么。浅层次的校企合作对企业来说,是为了解决“用工荒”或廉价用工的问题,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是为了解解学生实践教学和师生顶岗就业问题;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对于企业来说,要有助于解决产品质量与经济效益问题;对于职业院校来说,要解决学生的优质就业和教师会教学、会科研、会服务等问题。这两方面的问题有很好的切合点,即产品的质量最终出自员工之手,优质的高职毕业生有助于这个问题的解决;企业的经济效益基本上决定于产品的更新换代适应于市场的变化,决定于市场的调整与开拓,而双师素质的教师在此方面大有用武之地。企业出资金、器材,学校出专家、技术,同舟共济、共建双赢,使企业大发财,学校出人才。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积极联合行业企业,以学校软件、硬件资源为依托,以行业企业投入的资金、设备和人力资源为桥梁,共同创建产教融合的技术服务平台。依托此平台,加强校企合作,为企业寻求技术支撑。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学校充分发挥“智力”与“技术”优势,将应用技术与产品研发相融合,取得了社会认可的良好效益。生物工程学院生物科研团队与华中农业大学签订“竹屑栽培香菇新配方筛选”项目,承担关键技术开发与测试任务;与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签订“湖北幕阜山区林下食用菌栽培与示范项目协议”,项目经费10万元人民币;与武汉新农泰饲料有限公司签订“饲料中添加纤维素复合酶对樱桃谷肉鸭生产性能影响项目”,项目经费50万元人民币;学校教师“苎麻脱胶专利技术”,为麻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1 000万元人民币以上。浓厚的科研氛围和较好的科研条件,也激发了学生科研的活力和兴趣,学院投资300万元,建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注入50万元人民币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建设技术应用中心、创业服务专家指导中心、大师工作室、创业孵化基地、创业沙龙等10余个创新创业平台,培养出荣获低碳中国新技术应用奖、湖北省大学生科研成果奖的杨康同学。
高级实验师赵昌后应邀领衔的深圳飞世尔实业有限公司创新团队,成功地自主研发出异方性导电膜(ACF)、异方性导电胶(ACP)、导电金球、高分子微球等微纳材料系列产品,掌握了ACF生产的核心技术。2012年4月,该项目被深圳市发改委作为当年第一批新材料产业而立项,资助350万元人民币;同年5月,又被深圳市创新委作为攻关技术项目而立项,资助资金300万元人民币;2013年,深圳市政府又资助500万元人民币无息贷款用于该项目的开发。该系列产品在2013年深圳市国际高新成果交易会展出,荣获“第十五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本项目共申报了11项专利,其中有5项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已获授权。产品的各项性能技术指标均可与国外同类产品相媲美,改变了外国企业同类产品垄断世界市场的局面。实践证明,勇于创新、善于开发、走产教融合之路,高职院校也可大有可为。
高职教育通过科技研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服务发展,是一个时兴的话题,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突出理实结合、校企合作的特点,突破产教融合、创造创新的难点,高职教育科研服务的旗帜上就一定会亮点纷呈!
主要参考文献
[1]杨运鑫.中国新合作职业教育论纲[J].教育与职业,2013(35).
[2]别敦荣.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
[3]翟帆.行业缺少人才向行指委问责[N].中国教育报,2013-02-08(3).
[4]马龙海,蓝宝江,等.科教融合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J].中国高校科技,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