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现在对戏剧文化的研究着重于唱功、选段、表演、舞美等方面,而对于戏剧服饰的关注度还不够。再加上如今已没有多少观众还能准确判断出戏剧舞台上各种艺术造型的符号意义,而各种精美服饰的制作技艺也正处于濒临失传的境地。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对戏曲艺术及戏装制作技艺的保护更显紧迫。
关键词:戏剧服装;苏绣技法
中图分类号:J8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献标识码:2095-4115(2014)04-151-2
一、传统戏剧服装中常见的几种刺绣技法
传统戏剧服装的制作,需要高超的刺绣技艺和多道的制作工序相互配合,刺绣是传统戏装上必不可少的一种点缀,是整个戏装生产工序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一件用料考究、制作精美的戏装,往往就是一件赏心悦目且具有收藏价值的工艺美术品。刺绣是以针代笔、以线为料、在绸缎上绣出纹样的一种工艺。它的美体现在针法的纤巧多样、色彩的鲜艳华丽和纹样的生动活泼。
(一)线绣
戏装线绣的常用针法很丰富,常用的针法有:抢针、套针、擞和针、竹节针、滚针和打籽等各种针法。这些针法的运用,原则是根据产品的需求来确定的,用得最多的针法是抢针和套针。
抢针是在绣制花朵、水脚、鳞片、树叶时较为常用的一种针法,也是绒绣、洋枯丝线绣的主要针法。其原理是在齐针的基础上将线条分批衔接,以齐针继前针开始第二批,前后衔接而成。其绣法是针距接线部位搭牢但不过头,每一批次有一道线痕,正好是颜色过度的分界线,这种针法绣制的绣面速度快,叶面舒展,手感较薄。但缺憾是颜色衔接不明显,而且边缘有些稀疏,稍有透底,但考虑到这种针法简便易学,许多绣娘都掌握这类针法,绣起来也稍快,所以到目前为止仍被普遍运用。
套针,是戏剧服装中常用的针法。其特点是绣时两排交接处依木梳形相互交叉,套格镶嵌。具体绣法是在第一批出边后,第二批在第一批一半处落针的,每隔一线套一针,第二批接入第一批尾的一厘处,在第二批留下的空隙中夹入。套针是绣制各类花瓣和鸟类肚裆部位的主要针法。这种方式的绣法,使得刺绣成品针脚匀密,线色融合也很自然,但速度慢于抢针。
擞和针和接针的原理较为接近,其特点是尽量不要有接针的痕迹,由内向外进行。第一批用长短线条参差排列。第二批用等长线条上下参差间隔,嵌入第一批线条的空隙小。第三批与第一批线条末尾相接,以后各批照此类推。线条组织较灵活,不受色彩层次限制。一般这种针法是绣制动物的软腹、多肉的部位,不显线条,铺满为止。
(二)金绣(蟠金绣)
蟠金绣的绣法在苏州戲剧服装中运用非常频繁,也形成了苏州戏装的一大特色。蟠金分为勾金、积金(织金)、补金、叠鳞。
勾金是金绣中最简单的一种操作方法,只是依据线绣图案的外廓依样勾盘。
积金(织金)是顺绷轴,横丝缕依次一排一排大面积平铺织满宛似织布,过去用之于织金桌围、轿衣、堂彩等产品,而现在已经非常少用了。
叠鳞是蟠叠龙、鱼鳞片的一种针法,并且不画出鳞片,由刺绣人自己空手蟠叠之,是蟠金工艺中最难的一种针法,现在年轻人已不能很好地掌握此针法。
二、传统手工刺绣与机绣的技法差异
传统手工刺绣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其刺绣技艺日臻成熟。而机绣的历史只有近百年。苏州剧装戏具厂自上世纪80年代左右才引进了缝纫机刺绣,之后又引进了半自动绣花机。相对而言,小机绣操纵起来灵活度高,较之大机绣所能运用的针法多。
(一)不同绣线的运用
根据绣品的图案,以及艺术档次的不同需求,手工刺绣可将绣线分劈成粗细不等的线来刺绣,而机绣只能是一幅绣片用一种粗细相同的线来绣制。其结果是:手工刺绣的作品显得生动灵活,但机绣的产品相对就比较呆板。手绣的花朵色彩晕染效果自然,色阶过渡层次丰富。机绣花朵晕色效果生硬,缺乏生气。其次,手绣的绣花线线色也比较丰富。例如红色绣线一个类别,就有大红、粉红、玫红、豆沙红、砖红、古铜红等多种红色系列。而且每一套色一般都有9-11个过渡,在实际运用中可偏深或偏淡酌情使用。而机绣线一种色系的品类就比手绣线要少,而且一般只有5个左右的深浅过渡,处理有些偏大些的花瓣就显得牵强了。
(二)不同针法的表现
目前,在绣一般产品的时候基本要运用到7-8种的手绣针法。例如绣一件花旦女帔,其图案构成为假山石、牡丹花(叶)、地坡一侧的小花、盘旋于花间的彩蝶,以及领子部位的变形牡丹图案。其手工刺绣一般处理为:山石,用擞和针或散套;枝干,用散套、梗绣;叶,用抢针;花,用平套或散套,花心部分打籽或散套;蝴蝶,用套针加反抢;根部其他小花,用套针或绕针;苗叶用绕针;领口部位的纹样用抢针加接针。整件产品集5-8种针法。而如果运用机绣的话,只是套针、抢针、包梗针和短针4种针法。因此,绣成品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三)不同工序的区别
戏剧服装运用的丝织面料光滑柔软,不易定型,刺绣时需让面料四平八稳,因此就要上绷。手工刺绣上绷,针对丝、缕等织造经纬的原理来看用的是方绷架,在绣制过程中动针不动绷,因此卸绷后,绣面平直,没有扭曲。而机绣绣花是圆绷架,必须要绷紧才能在刺绣时移动自如,又因为机绣时是动绷不动针,而且底面绣线必须上下咬紧,因此卸绷后,绣花部位略有收缩,造成无绣花的部位有松浮的感觉,整幅绣面不如手绣平挺。最大的区别是手绣产品手感柔软,而机绣产品在观感和触感上都显得特别僵硬。
三、不同角色的服装运用不同的图案和技法
戏剧服装图案的内容与内涵极其丰富。由于不同图案的本身形状和风格特征迥异,因此需要多种刺绣技法的混合运用。前文提及的各种针法,在戏装的实际制作中运用更加灵活多变。
武将。武将所通用的身份装是“靠”,分男绿靠和蓝靠。这两件靠的图案内容一致,但因为用线和所用针法的不同,表现出来的效果也截然不同。绿靠完全是用金线绣制,其中绣有蟒纹的地方,鳞片是用叠金的方法,一层叠一层,排列有序,表现了立体感,并且在舞台灯光的照射下,鳞片会折射不同方向的光线,给人以金碧生辉之感。在“靠”的肩部、胸部、下摆似鳞状的纹样以及水纹、云纹、回纹,则都是用积金的方法,顺势盘绕出纹样的轮廓。蓝色靠上的图案完全是由小机绣刺绣而成的,鳞片采用抢针绣制,与其相同绣法的还有肩部、胸部、下摆似鳞状的纹样以及水纹、云纹、回纹,部分水纹由套针、滚针绣成,全身纹样均由金线机绣勾边。这两件靠在制作技艺上相同的是,龙的眼睛都是用洋枯线抢针的手法绣成。
帝王将相。蟒袍是帝王将相等高贵身份的人物所通用的礼服,纹样较复杂,运用针法也比较讲究。绿软缎平金绣团蟒,鳞片处用叠金处理,其余全用积金绣成。其中红软缎团凤女蟒中的凤纹运用了接针绣羽毛,凤尾则用套针;水纹、云纹用抢针;牡丹花用套针;叶用抢针;全部纹样勾金。这两件蟒袍绣工繁复,色彩艳丽,显示了其角色的地位高贵。
大家闺秀。戏曲舞台上扮演大家闺秀、官府千金小姐日常穿的服装叫女帔。常常以单独纹样——“枝子花”,构成骨法均衡式、对称式,造型丰满、外形完美。《西厢记》中崔莺莺穿的对称纹样女花帔,其中花,用平套或散套;花心,用打籽;枝干,用散套、梗绣;叶子,用抢针或平套;下身花边图案用抢针。不难发现其纹样简洁素雅,统一中求变化。《牡丹亭·游园惊梦》中杜丽娘穿的女花帔,其中兰花的叶子用平套,色彩渐变且层次丰富;花,用平套;枝干,用散套、梗绣;蝴蝶,为了突出其立体效果,让蝴蝶翅膀栩栩如生,所以往往用套针加反抢的手法;下身马面裙的花边图案用抢针、平套。
可见,苏绣技法如此繁杂,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苏绣,这一传统的刺绣工艺,以其独特的绣法和精湛的技艺使苏州戏装也位居全国戏装制造业的首位。在世界文化趋向大同的今天,传统的戏剧服装仍有其独特的民族性。
参考文献:
[1]陈申,李荣森.中国传统戏衣[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10.
[2]林锡旦.中国传统刺绣[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6.
[3]李娥英.苏绣技法[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65,11.
作者简介:
毛正,女,山东济南人,研究生,讲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现代手工艺术学院。
关键词:戏剧服装;苏绣技法
中图分类号:J8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献标识码:2095-4115(2014)04-151-2
一、传统戏剧服装中常见的几种刺绣技法
传统戏剧服装的制作,需要高超的刺绣技艺和多道的制作工序相互配合,刺绣是传统戏装上必不可少的一种点缀,是整个戏装生产工序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一件用料考究、制作精美的戏装,往往就是一件赏心悦目且具有收藏价值的工艺美术品。刺绣是以针代笔、以线为料、在绸缎上绣出纹样的一种工艺。它的美体现在针法的纤巧多样、色彩的鲜艳华丽和纹样的生动活泼。
(一)线绣
戏装线绣的常用针法很丰富,常用的针法有:抢针、套针、擞和针、竹节针、滚针和打籽等各种针法。这些针法的运用,原则是根据产品的需求来确定的,用得最多的针法是抢针和套针。
抢针是在绣制花朵、水脚、鳞片、树叶时较为常用的一种针法,也是绒绣、洋枯丝线绣的主要针法。其原理是在齐针的基础上将线条分批衔接,以齐针继前针开始第二批,前后衔接而成。其绣法是针距接线部位搭牢但不过头,每一批次有一道线痕,正好是颜色过度的分界线,这种针法绣制的绣面速度快,叶面舒展,手感较薄。但缺憾是颜色衔接不明显,而且边缘有些稀疏,稍有透底,但考虑到这种针法简便易学,许多绣娘都掌握这类针法,绣起来也稍快,所以到目前为止仍被普遍运用。
套针,是戏剧服装中常用的针法。其特点是绣时两排交接处依木梳形相互交叉,套格镶嵌。具体绣法是在第一批出边后,第二批在第一批一半处落针的,每隔一线套一针,第二批接入第一批尾的一厘处,在第二批留下的空隙中夹入。套针是绣制各类花瓣和鸟类肚裆部位的主要针法。这种方式的绣法,使得刺绣成品针脚匀密,线色融合也很自然,但速度慢于抢针。
擞和针和接针的原理较为接近,其特点是尽量不要有接针的痕迹,由内向外进行。第一批用长短线条参差排列。第二批用等长线条上下参差间隔,嵌入第一批线条的空隙小。第三批与第一批线条末尾相接,以后各批照此类推。线条组织较灵活,不受色彩层次限制。一般这种针法是绣制动物的软腹、多肉的部位,不显线条,铺满为止。
(二)金绣(蟠金绣)
蟠金绣的绣法在苏州戲剧服装中运用非常频繁,也形成了苏州戏装的一大特色。蟠金分为勾金、积金(织金)、补金、叠鳞。
勾金是金绣中最简单的一种操作方法,只是依据线绣图案的外廓依样勾盘。
积金(织金)是顺绷轴,横丝缕依次一排一排大面积平铺织满宛似织布,过去用之于织金桌围、轿衣、堂彩等产品,而现在已经非常少用了。
叠鳞是蟠叠龙、鱼鳞片的一种针法,并且不画出鳞片,由刺绣人自己空手蟠叠之,是蟠金工艺中最难的一种针法,现在年轻人已不能很好地掌握此针法。
二、传统手工刺绣与机绣的技法差异
传统手工刺绣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其刺绣技艺日臻成熟。而机绣的历史只有近百年。苏州剧装戏具厂自上世纪80年代左右才引进了缝纫机刺绣,之后又引进了半自动绣花机。相对而言,小机绣操纵起来灵活度高,较之大机绣所能运用的针法多。
(一)不同绣线的运用
根据绣品的图案,以及艺术档次的不同需求,手工刺绣可将绣线分劈成粗细不等的线来刺绣,而机绣只能是一幅绣片用一种粗细相同的线来绣制。其结果是:手工刺绣的作品显得生动灵活,但机绣的产品相对就比较呆板。手绣的花朵色彩晕染效果自然,色阶过渡层次丰富。机绣花朵晕色效果生硬,缺乏生气。其次,手绣的绣花线线色也比较丰富。例如红色绣线一个类别,就有大红、粉红、玫红、豆沙红、砖红、古铜红等多种红色系列。而且每一套色一般都有9-11个过渡,在实际运用中可偏深或偏淡酌情使用。而机绣线一种色系的品类就比手绣线要少,而且一般只有5个左右的深浅过渡,处理有些偏大些的花瓣就显得牵强了。
(二)不同针法的表现
目前,在绣一般产品的时候基本要运用到7-8种的手绣针法。例如绣一件花旦女帔,其图案构成为假山石、牡丹花(叶)、地坡一侧的小花、盘旋于花间的彩蝶,以及领子部位的变形牡丹图案。其手工刺绣一般处理为:山石,用擞和针或散套;枝干,用散套、梗绣;叶,用抢针;花,用平套或散套,花心部分打籽或散套;蝴蝶,用套针加反抢;根部其他小花,用套针或绕针;苗叶用绕针;领口部位的纹样用抢针加接针。整件产品集5-8种针法。而如果运用机绣的话,只是套针、抢针、包梗针和短针4种针法。因此,绣成品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三)不同工序的区别
戏剧服装运用的丝织面料光滑柔软,不易定型,刺绣时需让面料四平八稳,因此就要上绷。手工刺绣上绷,针对丝、缕等织造经纬的原理来看用的是方绷架,在绣制过程中动针不动绷,因此卸绷后,绣面平直,没有扭曲。而机绣绣花是圆绷架,必须要绷紧才能在刺绣时移动自如,又因为机绣时是动绷不动针,而且底面绣线必须上下咬紧,因此卸绷后,绣花部位略有收缩,造成无绣花的部位有松浮的感觉,整幅绣面不如手绣平挺。最大的区别是手绣产品手感柔软,而机绣产品在观感和触感上都显得特别僵硬。
三、不同角色的服装运用不同的图案和技法
戏剧服装图案的内容与内涵极其丰富。由于不同图案的本身形状和风格特征迥异,因此需要多种刺绣技法的混合运用。前文提及的各种针法,在戏装的实际制作中运用更加灵活多变。
武将。武将所通用的身份装是“靠”,分男绿靠和蓝靠。这两件靠的图案内容一致,但因为用线和所用针法的不同,表现出来的效果也截然不同。绿靠完全是用金线绣制,其中绣有蟒纹的地方,鳞片是用叠金的方法,一层叠一层,排列有序,表现了立体感,并且在舞台灯光的照射下,鳞片会折射不同方向的光线,给人以金碧生辉之感。在“靠”的肩部、胸部、下摆似鳞状的纹样以及水纹、云纹、回纹,则都是用积金的方法,顺势盘绕出纹样的轮廓。蓝色靠上的图案完全是由小机绣刺绣而成的,鳞片采用抢针绣制,与其相同绣法的还有肩部、胸部、下摆似鳞状的纹样以及水纹、云纹、回纹,部分水纹由套针、滚针绣成,全身纹样均由金线机绣勾边。这两件靠在制作技艺上相同的是,龙的眼睛都是用洋枯线抢针的手法绣成。
帝王将相。蟒袍是帝王将相等高贵身份的人物所通用的礼服,纹样较复杂,运用针法也比较讲究。绿软缎平金绣团蟒,鳞片处用叠金处理,其余全用积金绣成。其中红软缎团凤女蟒中的凤纹运用了接针绣羽毛,凤尾则用套针;水纹、云纹用抢针;牡丹花用套针;叶用抢针;全部纹样勾金。这两件蟒袍绣工繁复,色彩艳丽,显示了其角色的地位高贵。
大家闺秀。戏曲舞台上扮演大家闺秀、官府千金小姐日常穿的服装叫女帔。常常以单独纹样——“枝子花”,构成骨法均衡式、对称式,造型丰满、外形完美。《西厢记》中崔莺莺穿的对称纹样女花帔,其中花,用平套或散套;花心,用打籽;枝干,用散套、梗绣;叶子,用抢针或平套;下身花边图案用抢针。不难发现其纹样简洁素雅,统一中求变化。《牡丹亭·游园惊梦》中杜丽娘穿的女花帔,其中兰花的叶子用平套,色彩渐变且层次丰富;花,用平套;枝干,用散套、梗绣;蝴蝶,为了突出其立体效果,让蝴蝶翅膀栩栩如生,所以往往用套针加反抢的手法;下身马面裙的花边图案用抢针、平套。
可见,苏绣技法如此繁杂,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苏绣,这一传统的刺绣工艺,以其独特的绣法和精湛的技艺使苏州戏装也位居全国戏装制造业的首位。在世界文化趋向大同的今天,传统的戏剧服装仍有其独特的民族性。
参考文献:
[1]陈申,李荣森.中国传统戏衣[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10.
[2]林锡旦.中国传统刺绣[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6.
[3]李娥英.苏绣技法[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65,11.
作者简介:
毛正,女,山东济南人,研究生,讲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现代手工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