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泉州很古老,公元711年就设郡建州。
泉州城市建设速度很慢,1000年前,泉州城市面积近3平方公里,千年后的上世纪90年代初,泉州建成区仅11平方公里。民间给泉州城市建设画像:南北一条街,东西两座塔,三个岗亭,四个办事处……
为扩张泉州,1997年,泉州市把惟一的区——鲤城区一分为三。
丰泽区应运而生。
8年前,记者站在丰泽区行政临时办公楼顶看泉州,西面是鲤城区,千年古塔下的闽南建筑,错落有致,开满全区的刺桐花,恰似给鲤城披上了红装;东面是丰泽区的管辖地,依稀可见稻苗相连,鸡犬相闻,农家炊烟腾云入雾。
两区如此泾渭分明。丰泽的路该怎么走?
8年风雨8年路,丰泽发生了三大嬗变:农村向城市转变,农民向市民转变,城市初步建成区向较具现代化标准的城市转变。
有人说,丰泽区诞生在城乡结合部,有人说,有城乡结合部才能诞生丰泽区。不管怎么说,农村占大头是丰泽的现实。1997年丰泽区统计数据显示,当年丰泽区农业人口占人口总数62.66%。
解决农民问题,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和非农产业的转化,真正意义上解决农民贫困、粮食、土地、剩余劳动力转移和最终把农村变为城市、把农民变为市民是丰泽最根本的问题。
为此,一场城市化革命在丰泽区悄然拉开。
新舖社区的前身是新舖村。800多农民伴山而居。130多亩耕地和300多亩山地是全村农民的生命线。千年的实践证明,稀少而贫瘠的土地无法让他们摆脱生活窘困,但祖祖辈辈的传承和延续,他们乐于亲耕陇亩,并无怨无悔,一代又一代地这样生活着。
几年功夫,新舖人不再乐称自己是新舖村和村民了。取而代之是社区和市民。在社区参观,记者感到这个社区的生活环境、生活质量优于中等以上城市。13米宽的社区道路,两旁尽是花草树木;这里的居民建的、住的全是单家独院别墅式的房子,家家整洁明亮,家家鲜花盛开;社区中央,是社区办公楼,楼前楼后,高树垂绿,绿草如茵。楼的右边,是市民运动场地,50多件套不同标准健身器材布置其间;社区办公楼左边,是老年活动中心。离活动中心不远的地方是公德堂。社区党支部书记林志平带记者参观时介绍说,这里有个风俗,老人临近“千古”,一定要抬到祖屋的厅堂与亲人亲属惜别。因此,虽然社区多数人住上新房而不愿拆去旧房。1999年,社区建起这座公德堂,对全社区免费开放。这一做法,得到全社区群众的支持。100多座既占地又影响环境的老房旧屋全部拆除。趁热打铁,社区又在附近山上建起骨灰堂,引导社区群众改变葬俗习惯,同年起,全社区达到100%的火化率。
漫步到办公楼后面的灯光球场边,林志平触景生情地给记者介绍,镇改街道、村改社区,看上去只是字眼变化,而丰泽则不然,全区农民全变了模样:户口全变成居民,子女入学等所有的待遇与城里一模一样;林志平说,过去农民一谈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总是羡慕城里人。村改社区后,城里乡下的不同生活保障标准鸿沟填平了,广大农民终于可以轻装上阵一心一意谋发展了。广大农村得到更大的实惠是,农村建设一律按城市化建设的要求来建设,并享受城市建设的政策。区里要求,建设可以有快慢,可以分步实施,但必须一张图纸管到底,不能降低建设水平,杜绝昨天建今天拆、今天建明天拆的浪费现象。不仅建设,城市管理机制同时延伸到农村,林志平说,社区保证全天候干净整洁,因为,城里的保洁队伍延伸到社区每个角落,实行24小时保洁。他开玩笑说,过去干净不习惯,现在不干净不习惯了。现在的新舖,地干净了,房子干净了,人更干净了,他笑着说,多年来,新舖社区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连治安案件都杜绝了!
谈群众收入,林志平没有正面回答,但他算账给记者听:过去社区490多个劳动力全拴在那几亩地上,现在,转移劳动力最少一半以上。他掰着指头算,全社区竟没有一个人单纯从事农业生产,农业收入占全部收入的份额少之又少。他又开玩笑说,家家户户能建那么高档房子,家家户户新房边全建上车库,几分地里哪能“长”出那么多钱呀!
这仅是丰泽区镇改街、村改居,农民变市民的一个缩影。
丰泽区辖有3个镇、4个街道和1个国营农场,新区组建后,丰泽立足农村向城市、农民向市民、城市初步建成区向较具现代化标准城市转变。先把12个“城中村”改制为居委会,接着把中心城区3个街道38个居委会按照地缘型为主的原则撤并为21个社区居委会,到2003年,全区完成“镇改街道、村(居)改社区”工作,并全面推行城市基层管理体制。
体制突破后,丰泽农民不仅身份发生变化,更重要的是,全面享受了市民待遇。记者在丰泽采访,不少群众给记者说了真话,改制前夕,多数人不以为然,甚至不少人认为,改不改无所谓,因为,换汤不换药。改后,发生的变化是群众所没料想到的。尤其是以下几方面的巨变:一是对原村民全部取消了“三提五统”、特产税等其他收费项目;二是水电费实行城乡同网同价;三是户口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四是原有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月120元提高到城市现行标准的每月220元;五是环卫管理方式全部比照城市社区进行管理。六是全区统一就学标准。
改制后,全区投入2亿多元用于直接缩小城市与农村生产生活差别的道路、自来水管网、路灯、公厕、环境绿化等公共设施建设。危房拆除了,人畜不再混居了,水冲式厕所建成了,道路硬化了,路灯亮起来了,排污管道通起来了,专职保洁员进社区了。走进丰泽从农村改制而成的社区,到处是公园,到处是绿地,到处是文体活动场所,到处是健身小路。
2004年12月,建设部组织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对丰泽进行全面考察,充分肯定了丰泽区的做法,并授予丰泽区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十一五”是丰泽区构建现代化科工贸文化旅游区的关键时期。区里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教育,加快推进“三大转变”,强化中心城市的产业技术集聚、要素集散、文化凝聚、综合服务功能,打造泉州市的行政文化、商贸旅游、人才技术、信息金融等服务中心,全面建设现代化科工贸文化旅游区的发展构想。
丰泽“三变”虽还不是尽善尽美,但丰泽区在追求中心城市的现代化的同时,没有忘记城市中还有农村和农民,更没有把协调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的关系简单化为资金反哺,而是把全区农村列入城市建设的大盘子,全方位考虑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同步,解决农村与城市、市民与农民的“两张皮”的问题。丰泽,财政并不宽裕,要用钱的地方很多,而他们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农村改革上,高起点规划,高起点建设,让农民与市民一道,共享改革开放成果,让农民的下一代享受城市化教育,避免低素质教育延续的做法,正产生着越来越明显的积极的综合效应。
相关链接
丰泽区辖区内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6个,以南戏、南音、南建筑、南少林、木偶戏、梨园戏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大量的中外文化瑰宝蜚声海内外。
伊斯兰教圣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世界第三麦加圣地”。
清源山
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有“闽海蓬莱第一山”之美誉;清源山南麓的老君岩,是全国现存最早的道教石雕像。
“海丝文化”
辖区内后渚港(古刺桐港,宋元时期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此外还有美山古码头、郑和下西洋的碑刻等重要“海丝”史迹,见证古刺桐港曾经有过的中外经贸文化交流的昌盛繁荣。
中国树脂工艺之乡
世界树脂工艺品约有36%产自丰泽,2001年丰泽区被评为“中国树脂工艺之乡”,2002年10月在丰泽区举办第四届全国特产文化节。
泉州南少林寺
中华传统武术中的宝贵遗产——南少林武术的发祥地,保存有始建于唐初的泉州少林千年古刹史迹。
泉州城市建设速度很慢,1000年前,泉州城市面积近3平方公里,千年后的上世纪90年代初,泉州建成区仅11平方公里。民间给泉州城市建设画像:南北一条街,东西两座塔,三个岗亭,四个办事处……
为扩张泉州,1997年,泉州市把惟一的区——鲤城区一分为三。
丰泽区应运而生。
8年前,记者站在丰泽区行政临时办公楼顶看泉州,西面是鲤城区,千年古塔下的闽南建筑,错落有致,开满全区的刺桐花,恰似给鲤城披上了红装;东面是丰泽区的管辖地,依稀可见稻苗相连,鸡犬相闻,农家炊烟腾云入雾。
两区如此泾渭分明。丰泽的路该怎么走?
8年风雨8年路,丰泽发生了三大嬗变:农村向城市转变,农民向市民转变,城市初步建成区向较具现代化标准的城市转变。
有人说,丰泽区诞生在城乡结合部,有人说,有城乡结合部才能诞生丰泽区。不管怎么说,农村占大头是丰泽的现实。1997年丰泽区统计数据显示,当年丰泽区农业人口占人口总数62.66%。
解决农民问题,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和非农产业的转化,真正意义上解决农民贫困、粮食、土地、剩余劳动力转移和最终把农村变为城市、把农民变为市民是丰泽最根本的问题。
为此,一场城市化革命在丰泽区悄然拉开。
新舖社区的前身是新舖村。800多农民伴山而居。130多亩耕地和300多亩山地是全村农民的生命线。千年的实践证明,稀少而贫瘠的土地无法让他们摆脱生活窘困,但祖祖辈辈的传承和延续,他们乐于亲耕陇亩,并无怨无悔,一代又一代地这样生活着。
几年功夫,新舖人不再乐称自己是新舖村和村民了。取而代之是社区和市民。在社区参观,记者感到这个社区的生活环境、生活质量优于中等以上城市。13米宽的社区道路,两旁尽是花草树木;这里的居民建的、住的全是单家独院别墅式的房子,家家整洁明亮,家家鲜花盛开;社区中央,是社区办公楼,楼前楼后,高树垂绿,绿草如茵。楼的右边,是市民运动场地,50多件套不同标准健身器材布置其间;社区办公楼左边,是老年活动中心。离活动中心不远的地方是公德堂。社区党支部书记林志平带记者参观时介绍说,这里有个风俗,老人临近“千古”,一定要抬到祖屋的厅堂与亲人亲属惜别。因此,虽然社区多数人住上新房而不愿拆去旧房。1999年,社区建起这座公德堂,对全社区免费开放。这一做法,得到全社区群众的支持。100多座既占地又影响环境的老房旧屋全部拆除。趁热打铁,社区又在附近山上建起骨灰堂,引导社区群众改变葬俗习惯,同年起,全社区达到100%的火化率。
漫步到办公楼后面的灯光球场边,林志平触景生情地给记者介绍,镇改街道、村改社区,看上去只是字眼变化,而丰泽则不然,全区农民全变了模样:户口全变成居民,子女入学等所有的待遇与城里一模一样;林志平说,过去农民一谈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总是羡慕城里人。村改社区后,城里乡下的不同生活保障标准鸿沟填平了,广大农民终于可以轻装上阵一心一意谋发展了。广大农村得到更大的实惠是,农村建设一律按城市化建设的要求来建设,并享受城市建设的政策。区里要求,建设可以有快慢,可以分步实施,但必须一张图纸管到底,不能降低建设水平,杜绝昨天建今天拆、今天建明天拆的浪费现象。不仅建设,城市管理机制同时延伸到农村,林志平说,社区保证全天候干净整洁,因为,城里的保洁队伍延伸到社区每个角落,实行24小时保洁。他开玩笑说,过去干净不习惯,现在不干净不习惯了。现在的新舖,地干净了,房子干净了,人更干净了,他笑着说,多年来,新舖社区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连治安案件都杜绝了!
谈群众收入,林志平没有正面回答,但他算账给记者听:过去社区490多个劳动力全拴在那几亩地上,现在,转移劳动力最少一半以上。他掰着指头算,全社区竟没有一个人单纯从事农业生产,农业收入占全部收入的份额少之又少。他又开玩笑说,家家户户能建那么高档房子,家家户户新房边全建上车库,几分地里哪能“长”出那么多钱呀!
这仅是丰泽区镇改街、村改居,农民变市民的一个缩影。
丰泽区辖有3个镇、4个街道和1个国营农场,新区组建后,丰泽立足农村向城市、农民向市民、城市初步建成区向较具现代化标准城市转变。先把12个“城中村”改制为居委会,接着把中心城区3个街道38个居委会按照地缘型为主的原则撤并为21个社区居委会,到2003年,全区完成“镇改街道、村(居)改社区”工作,并全面推行城市基层管理体制。
体制突破后,丰泽农民不仅身份发生变化,更重要的是,全面享受了市民待遇。记者在丰泽采访,不少群众给记者说了真话,改制前夕,多数人不以为然,甚至不少人认为,改不改无所谓,因为,换汤不换药。改后,发生的变化是群众所没料想到的。尤其是以下几方面的巨变:一是对原村民全部取消了“三提五统”、特产税等其他收费项目;二是水电费实行城乡同网同价;三是户口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四是原有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月120元提高到城市现行标准的每月220元;五是环卫管理方式全部比照城市社区进行管理。六是全区统一就学标准。
改制后,全区投入2亿多元用于直接缩小城市与农村生产生活差别的道路、自来水管网、路灯、公厕、环境绿化等公共设施建设。危房拆除了,人畜不再混居了,水冲式厕所建成了,道路硬化了,路灯亮起来了,排污管道通起来了,专职保洁员进社区了。走进丰泽从农村改制而成的社区,到处是公园,到处是绿地,到处是文体活动场所,到处是健身小路。
2004年12月,建设部组织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对丰泽进行全面考察,充分肯定了丰泽区的做法,并授予丰泽区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十一五”是丰泽区构建现代化科工贸文化旅游区的关键时期。区里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教育,加快推进“三大转变”,强化中心城市的产业技术集聚、要素集散、文化凝聚、综合服务功能,打造泉州市的行政文化、商贸旅游、人才技术、信息金融等服务中心,全面建设现代化科工贸文化旅游区的发展构想。
丰泽“三变”虽还不是尽善尽美,但丰泽区在追求中心城市的现代化的同时,没有忘记城市中还有农村和农民,更没有把协调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的关系简单化为资金反哺,而是把全区农村列入城市建设的大盘子,全方位考虑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同步,解决农村与城市、市民与农民的“两张皮”的问题。丰泽,财政并不宽裕,要用钱的地方很多,而他们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农村改革上,高起点规划,高起点建设,让农民与市民一道,共享改革开放成果,让农民的下一代享受城市化教育,避免低素质教育延续的做法,正产生着越来越明显的积极的综合效应。
相关链接
丰泽区辖区内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6个,以南戏、南音、南建筑、南少林、木偶戏、梨园戏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大量的中外文化瑰宝蜚声海内外。
伊斯兰教圣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世界第三麦加圣地”。
清源山
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有“闽海蓬莱第一山”之美誉;清源山南麓的老君岩,是全国现存最早的道教石雕像。
“海丝文化”
辖区内后渚港(古刺桐港,宋元时期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此外还有美山古码头、郑和下西洋的碑刻等重要“海丝”史迹,见证古刺桐港曾经有过的中外经贸文化交流的昌盛繁荣。
中国树脂工艺之乡
世界树脂工艺品约有36%产自丰泽,2001年丰泽区被评为“中国树脂工艺之乡”,2002年10月在丰泽区举办第四届全国特产文化节。
泉州南少林寺
中华传统武术中的宝贵遗产——南少林武术的发祥地,保存有始建于唐初的泉州少林千年古刹史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