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房“链”起来

来源 :商界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x789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健身市场一直存在较大弊端,行业恶性竞争,从业者过于急功近利,过度依赖年费来盈利……无论消费者还是健身会所都有苦难言。当然,行业弊端也会呼吁产业的模式创新,健身房触网怎样走出第一步?
  近日,韩国健身女王郑多燕将携ZETNESS进驻中国并开启创业之路,计划在年底挂牌新三板。通过互联网的免费输出与展示,郑多燕减肥操的风靡,使得偌大的健康产业里有了一颗明星般的品牌IP。
  进军新三板的底气
  在中国,郑多燕的合伙公司叫做上海赢捷。目前上海赢捷旗下有三个品牌:ZETNESS健身会所、手机健身应用SLine以及线下JETA教练学院。
  ZETNESS打造的是运动社群以及多元化健身体系,基本分三种形式:其中20%是开在大型健身会所中的“店中店”,70%是私人教练独立的工作室,剩下的10%则是开设的直营店。当然,这些全都是由私人教练自己来开设郑多燕的健身课程,用户可以在App上预约健身课程、单次付费,也可以选择产品套餐,随后在离自己最近的线下实体店进行体验。
  而SLine,作为移动互联网App载体,它是链接用户、连锁健身会所和公司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通过SLine,用户不仅可以利用公司搭建的线上社群进行在线体验、运动社交、预约线下课程、便捷支付等,还可以利用公司的运动与健身大数据模型,全程了解追踪自身健身成果及个性化的运动、饮食等相关指导。
  除了传统健身房的直营和加盟连锁传统拓展模式以外,ZETNESS郑多燕健身会所希望的是,能够整合社会化闲散的运动场地,通过输出课程及教练,完成快速复制及全国拓展同时通过SLine App进行日常经营规划,根据用户的习惯和反馈,及时调整优化营销策略及健身项目。
  当然,教练团体的综合业务能力是要接受用户星级打分的。对于公司而言,这样不仅可以积累用户数据,还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社群运动以及周边需求,进而逐步构建形成运动产业IP引领的社群经济入口。
  郑多燕的中国合伙人,赢捷CEO廉刀也表示,“郑多燕的进驻,标志着国内健身行业IP商业化价值的运用。IP与商业化的关联取决于用户对IP价值的直接联想,运动本身是一种生活方式,可以植入到与生活相关的场景,包括运动、服装、精神面貌以及与健康相关的产业,而郑多燕的IP对于运动的强关联性以及运动所关联的产品可以产生对接,这也是赢捷定义郑多燕IP的核心。”
  传统健身房的诟病
  当然,与郑多燕的ZETNESS健身会所相比,我国传统健身房仍有许多需要改进和学习的地方。
  据统计,我国城市居民用于个人健身的消费每年在以30%的速度递增,明显高于全球20%的平均速度。国内现有大小健身机构逾两万家,每10 000人才拥有一家健身机构。因此,即使在健身俱乐部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情况下,仍不能满足人们对专业健身机构的需求。
  在美国,健身房已经转型以中小型为主。但在中国,还是在追求大而全。一线城市4 000~5 000平方米的健身房随处可见,仅洗浴休闲区就占了2/3的面积,这些高大上的健身房,租金、装修成本最后都要消费者埋单。
  这就导致“会员制”成为传统健身房的固有模式,而这种运营模式始终围绕着两个字进行:预售。对消费者而言,预付一定的费用可以得到实惠;而对商家而言,预付费用则意味着对预支款拥有完全支配权,在接下来的合约服务期内,也拥有了主动权。当然健身房的预售链背后,除了有大额流动资金的诱惑,更多的是商业销售技巧和健身房维持正常运转的需要。
  不过就预售的会员制而言,现阶段仍存在两个较为明显的弊端。
  首先,传统健身房定价模式仍不合理。包年预售消费周期过长、包月消费价格畸高,并辅以高昂的转让手续费……都是伤害用户体验的短视之举。这是因为传统健身房希望长期绑定消费者,从放弃长期消费的消费者中获取高额利润,向坚持长期健身的消费者中进一步兜售私教课程,挖掘其剩余价值。从经济模型上来看,传统健身房通过此定价模式攫取极大的生产者剩余。另外,健身房空闲时段长也是价格高的原因之一。
  其次,私教水平参差不齐。在传统健身房,教练的工资是由“底薪+提成”构成的,但实际上70%~80%的抽佣属于机构,教练只能拿小头。如果收入还捆绑课时消耗就更惨,比如消耗一节400元的课才能给100元的提成,如果课程不消耗,即使卖出100张卡,教练也得不到收入。所以,消费者进到健身房,通常没人搭理,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器械,而教练大多是来推销私教课程的。这就导致教练不一定能提供相应价值的、正确的知识,自身素质、教学水平、认证标准均有待评判。
  所以表面上看,健身房作为健身产业的终端,相比于美国,有着广大的市场空间,一片蓝海的景象,但是目前很多健身房都因运营不良已倒闭。实际上,美国健身房的发展也经历过这样的漫长阶段,由于行业的爆发式增长,监管落后、恶性竞争和保证回款式的先充值成为目前健身房的死穴。这也说明健身房类行业存在着漫长的规范与洗牌过程,才可能真正以低消费的姿态走入千万个社区中。
  移动互联网布局
  不过在互联网浪潮之下,似乎所有行业都梦想能够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健身行业当然也不例外。郑多燕有JETA教练学院扎实的课程研发和教练培训能力,再结合线上SLine以及线下实体门店,从而优化用户健身及社交体验,对于中国很多互联网健身App也有借鉴意义。
  玩法多样
  当然,在中国,健身产业在触网之后也有了许多新玩法:
  1.健身社区:运动家、Keep、FitTime、火辣健身等。这类App通过系统课程,大力普及健身活动,同时形成良好的互动社区,但变现模式有待摸索。如火辣健身是将健身社交化作为产品卖点的代表。通过试用发现,社区内的妹子颜值高、身材好,图片上打着“约”的标签,可以被视作是健身领域内的“陌陌”。在火辣健身的平台之中,科学、高效的健身也许并非重点,以用户通过这一平台结识更多的好友才是目的。这样的产品策略,是否将其推入了和巨头社交软件争夺市场份额的尴尬局面?毕竟像QQ和陌陌早已将健身这样的兴趣爱好加以群组化向用户推荐。
  2.健身房领域的大众点评:全城热炼、小熊快跑、燃等。这类产品的脉络相对简单,基于国内健身房年卡会员制价格过高的现状,通过与线下实体健身房缔结低价合约,吸引用户购买其折后较优惠的健身服务。其并不打造自身的健身课程,只为用户提供折扣价购买健身房服务的便利。
  这虽然降低了消费者进入健身房的门槛,但并不能有效降低健身房的营销费用,其在价值链上的意义值得深思。同时,健身房发展会员的诉求与该模式中公司绑定会员是互斥的。这种模式对创业团队所掌握的资源、资金和执行力都有很高的要求,因为需要大规模地与商业健身房、健身工作室开展合作。
  3.帮助找教练:约教练、叫练、跟谁学等。这些App或者平台从名字上就已经说明了它的运营模式:帮助会员找教练,帮助教练找会员。教练可以在平台上发布擅长领域和收费标准,并公布自己的私人电话,而消费者则可以在平台上找到自己满意的教练。课程结束后,消费者可以给教练评价和评分。
  独立教练陈柏龄认为,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商业健身房教练必须依附于健身房才能贩售私教课程的形式,让教练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平台推销自己。但恐怕健身房的经营者并不一定乐意看到教练能够跨过健身房直接推销自己,因为这很可能让教练脱离于健身房的掌控,健身房不会同意消费者直接把费用支付给教练。
  盈利不清晰
  因为对于这些火爆的运动类App来讲,目前盈利方式主要分为三类:广告植入、线下场馆预定、智能硬件销售。不过,从健身房的盈利和运营模式出发,这种以月卡,甚至次卡为主要服务点的App,发展前景不甚乐观,因为健身行业O2O目前还不具备发展的条件。
  同样事实是,在一些一线城市,数百家健身房曾联合抵制全城热炼App,指责其“扰乱价格”。“变成次卡消费定价太低,对二次续卡率并没有多大帮助,这是我们不愿意继续这种模式的主要原因。”多家健身房主管负责人如此说。尝试互联网转型,无论是团购还是以小熊快跑为代表的“互联网+”项目,其带来的客源如果不能成为长期卡会员,对健身房而言是没有利润可言的。
  无论是FitTime这类运动图片社区,还是“运动家”这类以线上课程视频为主的教程类产品,都无非是把线下产品搬到了线上。可以说,健康产业迎来了互联网的时代,但是移动端产品目前依然存在着盈利结构不清晰、产品功能持续不前、严重的同质化等问题。
  同时,资本的推波助澜,也使移动互联网在健康产业中盲目混战。显然资本看到了健身运动市场这块庞大的蛋糕,对这类移动应用进行前仆后继的资金注入,造成了国内健康类App的泡沫发展。但App数量上的多,并不代表互联网的无所不及,实际上大多都是复制品。
  我们知道,引发一个产业泡沫现象的是人们对这类需求的逐步提升,市场逐步成形。不过互联网行业常存在一个缺陷,那就是有足够的用户,盈利模式却仍然在迷惘地探索(或者说盈利模式依然不够清晰,没有形成良性的循环)。
  所以,目前的市场状态是,虽然线下的传统健身房问题多,但是依然有很多人就近去充值会员,去排队训练,去购买课程。而目前线上真正对线下市场造成的唯一竞争影响,就是占据用户数低价合约的产生,这使器材利用率本就严重饱和的健身房,加速了自身的恶性循环。
  行业价值链重塑
  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当人类进入分工、交换的年代之后,假若信息全流通,对于一个行业来说,最好的价值链便是价值索取者直接向价值提供者支付相应的对价,实现等价交换。
  如果一个行业中的价值提供者与收益方不是同一方,抑或其管理、销售费用占比过高,那我们就不能期望其健康成长。此时,该行业就存在去除价值链上某些组成部分的潜力。比如,驾校、出租、教育培训等,这必然存在帕累托改进的可能。
  陈柏龄说:“当下的现实是,健身房没有真正做好教学,顾客无法免费或者低价学会健身,然后本来一个可能长期健身的顾客就放弃了学习,以后再也不考虑去健身房办卡了。因为他觉得办了也不会去训练。所以整个健身行业的人,大部分时候就只能从一个顾客身上赚到一张年卡的钱。但这也就意味着无法赚到他二次购买产品的钱,还包括未来从这个人身上能够获得的健身消费。”
  所以,健身产业要改变,首先还是要以健身设施提供者——健身房为核心。健身房可以以提供健身设施为主,按照健身者所使用的设施的时长进行收费,实现价格与价值的对等。其次,要以健身指导提供者为核心。具备完整专业知识、教学能力、优良口碑评价的私教可以推出独立工作室。这样一来可以走专业化发展,降低固定成本投入。如由国外发展而来的Crossfit、瑜伽工作室等,通过减少对设施、场地的依赖与投入,并将“设施场地”与“课程”打包出售,可降低其价格、提高运营效率。
  而线上健身类App,他们当下提供的服务是在烧钱扩张市场,他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让用户留在自己的平台上包月。因为当健身者能够自己制定健身计划了,他们有很大的可能会放弃使用App制定的健身计划。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教学,这时候用户的“黏性”就会从健身指导,往社区方向转移。所以对于线上App而言,“我教你健身”才是真正的落脚点。
  当然,在交流中,陈柏龄认为最重要的是“如何教”,这是值得线上App思考的问题。比如线上的健身指导如何在大规模教学中保证每个学员动作的规范?在非面对面的情况下,如何避免学员的过度训练和运动损伤?如何有效地教学以及如何及时接受学习者的反馈?线上的健身指导如何能够产生更好的用户体验?这些教学过程中是否有能够产品化的环节?
  在这个“互联网+健身”模式下,现在还没有现成的盈利方式,面对这个尚算蓝海的领域,每年万亿元的大市场,到底谁能分得一杯羹?互联网创业者们需要花大力气去想。至于颠覆传统健身房还为时尚早。
其他文献
如果你关注时尚圈,可能会发现身边会有小白鞋、NMD、“椰子鞋”……各种爆款鞋。它们实际上是阿迪达斯的3款球鞋:Stan Smith、Originals NMD、YEEZYBoost。两年时间内,三款鞋的销量在低迷的消费市场逆势上扬。  2015年,阿迪达斯(以下简称阿迪)来自持续性经营业务的净收入增长12%,达到7 200万欧元;销售额增长10%,达到169亿欧元。阿迪如何取得这样的成绩,从三款产
期刊
一套好的营销战略,往往没有一锤定音的果断和快感。它在追求极致和简单化的同时,需要寻求更多论证支点,做到谋定而动,将时间、空间、合适的事情这三个维度顾及周全。  对于我来说,营销的本质就是简单化。很多营销做得好的企业都是运用最简单的思想,达到最好的效果。例如杜邦公司的“宫廷的女仆也能像女王一样生活”、雀巢咖啡的“味道好极了”、沃尔玛的“总是用最低价格销售”等。  不过你可能会问,对于营销战略来说:“
期刊
当李宁等国内一线品牌还在艰难度日之时,阿迪达斯却在续写新的“爆品神话”。其先后推出的Stan Smith、NMD系列都被奉为销售史上的经典案例。这与其归功于阿迪达斯的饥饿营销,不如说是对消费者心理和市场趋势把握得精准。  营销用得好,往往能造成现象级的传播效果,但运用自如并非易事。多年来,国产运动行业缺乏高端品牌,产品只在中低端市场徘徊,高端市场则被阿迪和耐克等国际大牌瓜分。在国内鞋服市场集体闭店
期刊
这家超市要开始收门票了。  或许你会觉得匪夷所思,超市又不是旅游景区,也没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能够吸引人流来消费就已经不错了,凭什么还要收取门票?  这样理解传统的商超无可厚非,但意大利超市Eataly却玩出了不一样的花样。  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超市,从经营理念到门店布局再到体验,它打破了传统超市的藩篱,以独特的社群交互、极致的用户体验和精致的食物,开创了食品超市、厨房生产、休闲餐厅与烹饪培训一体
期刊
编者按  海尔的激进变革全球瞩目。  作为中国制造业最辉煌时期的标杆,海尔的转型从一开始就不只是海尔自身的个体实践,从行业层面来讲,它代表了中国实体经济转型的一种方向探索,具有强烈的样本和示范意义。  如何定义未来?如何变革重生?从2013年,张瑞敏启动了“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的“三化”改革。海尔组织结构被彻底重构,打破金字塔式的科层制结构,取而代之的是由平台主、小微主、创客构成的
期刊
既不生产产品,也不拥有品牌;不做佣金制的代运营,也不像聚美优品一样在销量起来之后做自己的平台……专心提升电子商务各环节的效率,从运营中取得效益,这就是丽人丽妆的生存之道。  在4月21日的自媒体大号papi酱的广告招商会上,一家名为丽人丽妆的公司以2 200万元拿下papi酱的广告首秀。此条广告将在未来的某一天,植入papi酱视频节目后的彩蛋位置。广告发布的次日,由papi酱微信公众号推送一次,而
期刊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说法,百度、腾讯、阿里巴巴三家公司垄断了整个互联网资源,扰乱了互联网创业环境。对于这些说法,我认为,推翻了三座大山,把地主斗死了,农民也不一定能够富起来。  在我们的创业初期,我们内部也曾有同样的担心。那时微软、IBM、Oracle抢占了大量资源,使我们看不到未来。但现在回过头去看,其实微软、IBM和Oracle这样的公司面临的挑战是十分巨大的,而且比我们能想象到的要大得多。现在阿
期刊
莫斯利安身上承载了太多“光明”的使命。它是国内第一款常温酸奶,是光明乳业用来转型的创新品,连续多年销售额持续爆发的明星单品。就在一年前,莫斯利安销售量还冲到了60亿元,增速高达85%。  这一切,在去年戛然而止。2015年,光明乳业的年报显示,莫斯利安增速-1.44%,销量原地踏步,增长势头顿失。  最先开拓常温酸奶市场,莫斯利安却成了细分市场的“先烈”。它挖掘、培育出了这块市场,却被伊利安慕希和
期刊
一个CEO应该是优秀的HR,如果把公司当做一个产品,那么对人才的正确理解和使用,就决定了这款产品的好与坏。  最近一篇文章刷遍朋友圈,是关于狼和兔子的故事。狼就是公司的拼命三郎,疯狂工作,掠夺“食物”;兔子就是表现平庸的员工,得过且过,且大量“繁殖”。大家都希望团队是一群狼。但仔细想想:兔子是哪里来的?狼和兔会不会转化?如果兔子多狼少,是否该换血?解决这些问题依赖于公司的人才机制。  早期公司的业
期刊
不得不说,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我这个西方人,对于中国经济格局发展的兴趣。  在西方,由一个研究中国的西方人所写的关于中美地缘政治关系的著作,并不多见。尤其是在本书中,作者还对美国对付其竞争对手所使的手段,做了极其准确的分析。对美国如何接连战胜苏联、日本与德国等竞争对手,以及如何试图使用同样的招数对付中国,进行了非常详尽又富有洞察力的阐述。  罗思义强烈驳斥了美国所有主要阶层欢迎中国崛起的说法。他指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