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佩斯泰洛奇在《林哈德与葛杜德》一书中,提出:“教育和教学工作必须从一些最简单的要素开始,再逐渐转到复杂的要素,以促进儿童各种天赋能力的全面和谐发展。”他强调说:“最复杂的感觉印象是建立在简单的要素的基础上的。你把简单的要素完全弄清楚了,那么,最复杂的感觉印象也就简单了。”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是个复杂的过程,怎样引发创新的契机,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自制教具学具是个简单又直接的创新之路。
“你能判断出它是如何制作的吗?使用了那些材料?如果让你重新制作的话,你还可以选择那些材料?你觉得这个器材如果哪里更改一些,效果会更好一些呢?”这本是我课堂探究结束后为布置课外拓展时最常说的几句话,经过几年的努力,真的让利用自制的教具和学具逐渐形成了我们学校科学课教学的特色。学生自制的实验器材,虽然经常出毛病,但是很多时候,它却能填补实验室中器材老化、与教材不配套,且数量过少,不能适用农村学校现在的大班额的分组探究等等不足,而且从实践来看,自制教学具的制作和使用对发展学生的洞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与学中发展,在探究中成长,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工作也都变得简单起来。
一 、材料充分, 让大班额探究变得简单
农村科学仪器的缺失,一直是困扰科学教师,阻碍课堂探究的一个重要因素,面对班级人数在七八十人的现状,虽然有的主题实验也可以分组,但是六七个人一组,在操作实验中占主导地位的总是固定的那么几个同学,总有一部分同学是游离在课堂之外,亲历探究和做中学也变成了部分同学的专利,利用自制教具,能两个人一组的绝不四个人一组,能四个人一组的绝不六个人一组,没有哪个同学会在科学试验时,有任务有材料的探究过程中还会开小差。例如四年级的天气单元的探究活动,原来仪器室中风旗、雨量器、风向标都只有一个,在操场上试验时,要不只能老师演示,要不就要分组轮流体验,但是往往一个环节还没有完成,一节课的时间就结束了,通过自制的教具,只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学生就可以完成体验环节,大大节约了体验的时间,提高了探究的效率,从而更容易让学生进入主动探索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用自己的头脑获得知识,并养成独立钻研以及积极的态度去对待现实问题的习惯,才能充分调动和展现自身的智慧和潜能。
二、同伴激励,让高效探究变得简单
要制作合格的教具学具,老师要传授给学生一些切实可行的制作的方法,由于受年龄阅历等条件的限制,学生们即使想做,但也会因为在制作中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而产生畏难、放弃的情绪。最初鼓励学生课后自愿制作,然后选择优秀的作品,贴上标签(标明作品名称、制作人的相关信息,实验室收藏,以示鼓励,后来聚集多了就变成了一整套很实用的探究器材,我会让学生在初次接触探究时使用上一届学生自己制作的,可以及时在课堂上进行使用和探究,探究之后,我会告诉他们,这是去年的四年级的学生自己制作的,你能通过学具上的标签认出它的主人吗?从而激发学生的同伴效应,然后我会让学生通过观察,“你能判断出它是如何制作的吗?使用了那些材料?如果让你重新制作的话,你还可以选择那些材料?你觉得这个器材如果哪里更改一些,效果会更好一些呢?”因为是身边的同学制作的很容易就打破了材料的神秘感,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课后制作出一个自己认为更好地学具,虽然是局部的想法,可是效果却是惊人的好。如在自己制作单摆的过程中,有个同学把一把20厘米的钢尺吊了起来,然后又在钢尺上加了一块磁铁,在试验中却发现摆绳长度不变,摆锤重量不变,但是磁铁的位置不同,摆的速度却有很大不同,从而使学生更快地明白了真正的摆长并不是只有摆绳的长度,而是悬点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三、循序渐进,让创新精神的培养变得简单
“你觉得这个器材如果哪里更改一些,效果会更好一些呢?”小小的学具,满足了课堂探究的欲望,同时也拓宽了课后探究的空间,充分体现了孩子们的智慧和创新能力,可以说这就是一个可以跳一跳就能摘到的苹果,可是我们又怎知若干个苹果的积累之后,不会跳出一个新的牛顿呢?参与探究实验的教具制作工作,既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可能是一个小小的想法,却是拥有着令人吃惊的创造,如近三年中,田霖同学的《风的形成演示仪》仅用了两个塑料饮料瓶,在把一个大饮料瓶去底,并在瓶身上部打孔,侧扣进另一个小的饮料瓶的瓶口,本教具放置在水平桌面上,让学生感受燃烧前仪器内部的空气是不流动的,将蜡烛点燃放在教具内部,让蜡烛的火苗正好对着侧上方的风口,由于氧气的消耗会带来空气的流动,所以也就形成了风(即看到火苗的偏转)。
高昂同学《看得见的声音》在一个空心筒上蒙了一块气球皮,可以感受震动,只是震动效果太微小了,不容易发现,加上小镜子之后,在距离光屏两米左右的地方,让小镜子迎着光的地方,先让光屏上出现光斑,然后用嘴在筒的底部对着内部大声说话,就可以看到屏上因为镜子震动导致的光斑的跳动,这样就“看见”了声音。
同样是塑料饮料瓶,在时间单元被学生利用得更彻底:孙紫烨同学的《多层泄入式水钟》 利用连通器原理两层滴漏,从而使水的流速更加稳定,测量的时间更精确。高泽坤同学的《循环式水钟》刻度在上即泄水型水钟,刻度在下即受水型水钟,只要颠倒位置即可循环测量时间。贾若愚同学的《多层密封水钟》,瓶子密封之后,水滴受气压影响,水速太慢,加个空,就解决了。多层滴漏使水的流速更稳定,时间更精确。这些作品,不光使我校的科学课堂更加方便高效,而且还代表县局参加了市自制教具学具的比赛并均获市一等奖,其中高泽坤同学的《循环水钟》、高昂同学《看得见的声音》,还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了改进并参加了江苏省自制学具的比赛。让学生在快乐中探究,在探究中创造,自制教具是“无中生有”的创举,也是最快乐的创造。
【作者单位:睢宁县双沟镇中心小学 江苏】
“你能判断出它是如何制作的吗?使用了那些材料?如果让你重新制作的话,你还可以选择那些材料?你觉得这个器材如果哪里更改一些,效果会更好一些呢?”这本是我课堂探究结束后为布置课外拓展时最常说的几句话,经过几年的努力,真的让利用自制的教具和学具逐渐形成了我们学校科学课教学的特色。学生自制的实验器材,虽然经常出毛病,但是很多时候,它却能填补实验室中器材老化、与教材不配套,且数量过少,不能适用农村学校现在的大班额的分组探究等等不足,而且从实践来看,自制教学具的制作和使用对发展学生的洞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与学中发展,在探究中成长,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工作也都变得简单起来。
一 、材料充分, 让大班额探究变得简单
农村科学仪器的缺失,一直是困扰科学教师,阻碍课堂探究的一个重要因素,面对班级人数在七八十人的现状,虽然有的主题实验也可以分组,但是六七个人一组,在操作实验中占主导地位的总是固定的那么几个同学,总有一部分同学是游离在课堂之外,亲历探究和做中学也变成了部分同学的专利,利用自制教具,能两个人一组的绝不四个人一组,能四个人一组的绝不六个人一组,没有哪个同学会在科学试验时,有任务有材料的探究过程中还会开小差。例如四年级的天气单元的探究活动,原来仪器室中风旗、雨量器、风向标都只有一个,在操场上试验时,要不只能老师演示,要不就要分组轮流体验,但是往往一个环节还没有完成,一节课的时间就结束了,通过自制的教具,只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学生就可以完成体验环节,大大节约了体验的时间,提高了探究的效率,从而更容易让学生进入主动探索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用自己的头脑获得知识,并养成独立钻研以及积极的态度去对待现实问题的习惯,才能充分调动和展现自身的智慧和潜能。
二、同伴激励,让高效探究变得简单
要制作合格的教具学具,老师要传授给学生一些切实可行的制作的方法,由于受年龄阅历等条件的限制,学生们即使想做,但也会因为在制作中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而产生畏难、放弃的情绪。最初鼓励学生课后自愿制作,然后选择优秀的作品,贴上标签(标明作品名称、制作人的相关信息,实验室收藏,以示鼓励,后来聚集多了就变成了一整套很实用的探究器材,我会让学生在初次接触探究时使用上一届学生自己制作的,可以及时在课堂上进行使用和探究,探究之后,我会告诉他们,这是去年的四年级的学生自己制作的,你能通过学具上的标签认出它的主人吗?从而激发学生的同伴效应,然后我会让学生通过观察,“你能判断出它是如何制作的吗?使用了那些材料?如果让你重新制作的话,你还可以选择那些材料?你觉得这个器材如果哪里更改一些,效果会更好一些呢?”因为是身边的同学制作的很容易就打破了材料的神秘感,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课后制作出一个自己认为更好地学具,虽然是局部的想法,可是效果却是惊人的好。如在自己制作单摆的过程中,有个同学把一把20厘米的钢尺吊了起来,然后又在钢尺上加了一块磁铁,在试验中却发现摆绳长度不变,摆锤重量不变,但是磁铁的位置不同,摆的速度却有很大不同,从而使学生更快地明白了真正的摆长并不是只有摆绳的长度,而是悬点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三、循序渐进,让创新精神的培养变得简单
“你觉得这个器材如果哪里更改一些,效果会更好一些呢?”小小的学具,满足了课堂探究的欲望,同时也拓宽了课后探究的空间,充分体现了孩子们的智慧和创新能力,可以说这就是一个可以跳一跳就能摘到的苹果,可是我们又怎知若干个苹果的积累之后,不会跳出一个新的牛顿呢?参与探究实验的教具制作工作,既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可能是一个小小的想法,却是拥有着令人吃惊的创造,如近三年中,田霖同学的《风的形成演示仪》仅用了两个塑料饮料瓶,在把一个大饮料瓶去底,并在瓶身上部打孔,侧扣进另一个小的饮料瓶的瓶口,本教具放置在水平桌面上,让学生感受燃烧前仪器内部的空气是不流动的,将蜡烛点燃放在教具内部,让蜡烛的火苗正好对着侧上方的风口,由于氧气的消耗会带来空气的流动,所以也就形成了风(即看到火苗的偏转)。
高昂同学《看得见的声音》在一个空心筒上蒙了一块气球皮,可以感受震动,只是震动效果太微小了,不容易发现,加上小镜子之后,在距离光屏两米左右的地方,让小镜子迎着光的地方,先让光屏上出现光斑,然后用嘴在筒的底部对着内部大声说话,就可以看到屏上因为镜子震动导致的光斑的跳动,这样就“看见”了声音。
同样是塑料饮料瓶,在时间单元被学生利用得更彻底:孙紫烨同学的《多层泄入式水钟》 利用连通器原理两层滴漏,从而使水的流速更加稳定,测量的时间更精确。高泽坤同学的《循环式水钟》刻度在上即泄水型水钟,刻度在下即受水型水钟,只要颠倒位置即可循环测量时间。贾若愚同学的《多层密封水钟》,瓶子密封之后,水滴受气压影响,水速太慢,加个空,就解决了。多层滴漏使水的流速更稳定,时间更精确。这些作品,不光使我校的科学课堂更加方便高效,而且还代表县局参加了市自制教具学具的比赛并均获市一等奖,其中高泽坤同学的《循环水钟》、高昂同学《看得见的声音》,还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了改进并参加了江苏省自制学具的比赛。让学生在快乐中探究,在探究中创造,自制教具是“无中生有”的创举,也是最快乐的创造。
【作者单位:睢宁县双沟镇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