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课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在关注学生的动手能力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避免形式上的盲从与内容的缺失是科学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基础上,注重探究活动的学科特点和探究过程的组织,发挥教师指导、评价作用,可使得科学探究活动更有成效。
[关键词]科学教育 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是我们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教学活动,不能停留在简单的观察实验活动的层面上,只完成知识的传授,要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预测、动手操作、记录信息、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活动的全过程,主动地、多感观的参与,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真正的发展。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不断进行着实践与研究。
一、创设情境:关注趣味性
(一)激发探究的兴趣
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信赖于兴趣。”只要学生对科学探究有兴趣,就会永无止境地去追求、实践、发展。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积极因素,让学生产生追求新知、探索创新的积极情感。如教学“怎样加快溶解”时,教师先抛出一个问题:“你们有办法加快糖块的溶解速度吗?”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同时又为后续研究埋下伏笔。再如教学《做一名小科学家》,教师出示一个站立在手指上的纸鹦鹉,提出问题:“你们能让手上的纸鹦鹉‘站立’吗?”“纸鹦鹉为什么能站立而不掉下来?”让学生自然地进入探究的情境中。
(二)树立探究的信心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是学生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和学生之间是平等相处的伙伴关系。活动中,教师需要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由此激发学生探究的自信心。让学生始终处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并逐步学会把自己探究中的怀疑与问题、印象与感受带到课堂中来,与同学进行真诚的交流。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成就感、满足感、信赖感,树立起探究的自信。
二、组织活动:突出科学性
(一)目标的明确性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课要以科学探究为主组织教学,原因在于科学素养是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的,教师唯有通过组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体验并内化,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作为科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探究活动都需要有明确的目标,这与自主、互动的学习方式是有机的统一。只有明确探究过程、探究目的,学生才能进行正确的操作,避免探究活动的盲目性,所以在探究活动中,要让学生明确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使学生能够进行正确的操作。同时,教师应让学生养成安全操作、规范操作的习惯。
(二)内容的选择性
脱离学生活动实际的探究内容是无法真正让学生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探究是保证科学探究活动有效性的基础。不是所有的科学知识都必须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而获得的。现在普遍认为,通过亲自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儿童自己主动建构起来的,是儿童真正理解、相信的。如研究导体和绝缘体的探究活动,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导体和绝缘体。这样的内容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帮助学生构建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避免内容的拔高。在电磁铁的探究活动中,选择绕线匝数或电池节数作为变量,避免多种因素的复合影响,从而更加清晰地认识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
(三)材料的结构性
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就是经过精心设计,有着丰富内在联系的材料,蕴含着某些关系和规律的典型教学材料的组合。如《变色花》一课,教师为学生准备了白醋、料酒、花露水、果汁、牛奶、茶、矿泉水、洗发水等材料,有酸性物质,有碱性物质,还有中性物质,让学生在制作变色花的过程认识它们的特性。通过有结构的材料,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合理地选择探究活动的材料,便于学生建立与科学问题、探究结论的联系,是促进学生有效探究的重要保证。如电磁铁实验,教师在课前需要进行铁钉的去磁处理,这样活动才能顺利进行,学生操作起来得心应手,实验的效果就会很明显。有时科学探究活动所要准备的材料不是轻而易举可以找到的,这时可以考虑用一些替代品,如《有利于生存的本领》中,浅海鱼背部颜色深,腹部颜色浅的小实验,换成用白粉笔在白纸上写字与黑水笔在黑纸上写字进行对比,效果也很不错。
三、探究过程:凸现有效性
(一)探究方法的灵活
科学教师要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角度去探究。如在探究《沉和浮》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对不同的物体进行探究,在分析、比较、综合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知识。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研究学习,不拘泥于教材和教师提供的方法指导。科学探究中学生能多角度地去实践,对培养探究兴趣、探究能力,提高探究的有效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探究时间的充足
不同的探究实验需要的时间是不同的。对于同一个科学实验,个体所需的时间不相同,教师如果简单地规定时间、否认差异的话,必然削弱探究活动的效能。学生在活动时,可能好奇于一个现象而忘了活动的目的,或由于一个实验的成功而急于展示,影响下一个活动的进行,这些都有可能使得交流不够充分,讨论不能深入。这就要求科学教师组织学生做到动静有序、合理安排。最重要的是科学教师既要给足时间让学生去探究,又要灵活安排对探究活动的延伸,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有发展的空间。从这个角度讲,教师参加到个别学生(小组)的探究活动中去,甚至课后延时进行研究,也应该是必要和正常的。
四、教师指导:注意针对性
新课程认为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互动的交往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平等的身份组织、参与和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但在实践中,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显得牵强:有时介入得过早,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发现,有时介入过晚,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有时介入过多,教师越俎代庖,有时介入过少,学生没头苍蝇乱撞。所以,科学课特别是科学探究课尤其需要“预设”和“控制”,精心设计、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例如《变色花》一课中,学生制作好紫甘蓝水后,在学生无法让未用白醋、石碱浸过的白纸花变色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教师及时说明,问题不是出在紫甘蓝水上,而是因为这里的白纸花和老师演示的不一样,转而引导学生研究物质的酸碱性,保证探究的顺利进行。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适时给学生以必要的提示、合作与帮助,特别是在学生的探究活动受阻、思维遇挫的时候,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解释、说明,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五、活动评价:体现激励性
(一)突出评价的主体性
科学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较多的是由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参与探究活动的表现等。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要让孩子都获得激励,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发展。在注重孩子们探究活动的结果的同时,更要重视探究的过程,不仅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探究,还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评价自己的“发现”。科学探究活动的评价不仅有教师评价,还应该有学生自评、互评,以发挥更大的激勵作用。
(二)注意评价的全面性
对学生科学探究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科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探究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对于探究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应帮助他们分析原因,使他们真正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对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应重点指出他们存在的不足。评价结果要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探究的自信,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科学探究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是一种寻求问题情境的有意义的过程,同时活动本身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就需要科学教师精心准备,从内容、学生的实际出发,从而避免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散漫、无序与低效,让学生的科学素质得到真正的发展。
[关键词]科学教育 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是我们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教学活动,不能停留在简单的观察实验活动的层面上,只完成知识的传授,要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预测、动手操作、记录信息、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活动的全过程,主动地、多感观的参与,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真正的发展。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不断进行着实践与研究。
一、创设情境:关注趣味性
(一)激发探究的兴趣
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信赖于兴趣。”只要学生对科学探究有兴趣,就会永无止境地去追求、实践、发展。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积极因素,让学生产生追求新知、探索创新的积极情感。如教学“怎样加快溶解”时,教师先抛出一个问题:“你们有办法加快糖块的溶解速度吗?”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同时又为后续研究埋下伏笔。再如教学《做一名小科学家》,教师出示一个站立在手指上的纸鹦鹉,提出问题:“你们能让手上的纸鹦鹉‘站立’吗?”“纸鹦鹉为什么能站立而不掉下来?”让学生自然地进入探究的情境中。
(二)树立探究的信心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是学生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和学生之间是平等相处的伙伴关系。活动中,教师需要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由此激发学生探究的自信心。让学生始终处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并逐步学会把自己探究中的怀疑与问题、印象与感受带到课堂中来,与同学进行真诚的交流。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成就感、满足感、信赖感,树立起探究的自信。
二、组织活动:突出科学性
(一)目标的明确性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课要以科学探究为主组织教学,原因在于科学素养是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的,教师唯有通过组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体验并内化,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作为科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探究活动都需要有明确的目标,这与自主、互动的学习方式是有机的统一。只有明确探究过程、探究目的,学生才能进行正确的操作,避免探究活动的盲目性,所以在探究活动中,要让学生明确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使学生能够进行正确的操作。同时,教师应让学生养成安全操作、规范操作的习惯。
(二)内容的选择性
脱离学生活动实际的探究内容是无法真正让学生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探究是保证科学探究活动有效性的基础。不是所有的科学知识都必须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而获得的。现在普遍认为,通过亲自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儿童自己主动建构起来的,是儿童真正理解、相信的。如研究导体和绝缘体的探究活动,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导体和绝缘体。这样的内容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帮助学生构建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避免内容的拔高。在电磁铁的探究活动中,选择绕线匝数或电池节数作为变量,避免多种因素的复合影响,从而更加清晰地认识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
(三)材料的结构性
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就是经过精心设计,有着丰富内在联系的材料,蕴含着某些关系和规律的典型教学材料的组合。如《变色花》一课,教师为学生准备了白醋、料酒、花露水、果汁、牛奶、茶、矿泉水、洗发水等材料,有酸性物质,有碱性物质,还有中性物质,让学生在制作变色花的过程认识它们的特性。通过有结构的材料,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合理地选择探究活动的材料,便于学生建立与科学问题、探究结论的联系,是促进学生有效探究的重要保证。如电磁铁实验,教师在课前需要进行铁钉的去磁处理,这样活动才能顺利进行,学生操作起来得心应手,实验的效果就会很明显。有时科学探究活动所要准备的材料不是轻而易举可以找到的,这时可以考虑用一些替代品,如《有利于生存的本领》中,浅海鱼背部颜色深,腹部颜色浅的小实验,换成用白粉笔在白纸上写字与黑水笔在黑纸上写字进行对比,效果也很不错。
三、探究过程:凸现有效性
(一)探究方法的灵活
科学教师要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角度去探究。如在探究《沉和浮》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对不同的物体进行探究,在分析、比较、综合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知识。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研究学习,不拘泥于教材和教师提供的方法指导。科学探究中学生能多角度地去实践,对培养探究兴趣、探究能力,提高探究的有效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探究时间的充足
不同的探究实验需要的时间是不同的。对于同一个科学实验,个体所需的时间不相同,教师如果简单地规定时间、否认差异的话,必然削弱探究活动的效能。学生在活动时,可能好奇于一个现象而忘了活动的目的,或由于一个实验的成功而急于展示,影响下一个活动的进行,这些都有可能使得交流不够充分,讨论不能深入。这就要求科学教师组织学生做到动静有序、合理安排。最重要的是科学教师既要给足时间让学生去探究,又要灵活安排对探究活动的延伸,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有发展的空间。从这个角度讲,教师参加到个别学生(小组)的探究活动中去,甚至课后延时进行研究,也应该是必要和正常的。
四、教师指导:注意针对性
新课程认为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互动的交往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平等的身份组织、参与和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但在实践中,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显得牵强:有时介入得过早,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发现,有时介入过晚,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有时介入过多,教师越俎代庖,有时介入过少,学生没头苍蝇乱撞。所以,科学课特别是科学探究课尤其需要“预设”和“控制”,精心设计、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例如《变色花》一课中,学生制作好紫甘蓝水后,在学生无法让未用白醋、石碱浸过的白纸花变色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教师及时说明,问题不是出在紫甘蓝水上,而是因为这里的白纸花和老师演示的不一样,转而引导学生研究物质的酸碱性,保证探究的顺利进行。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适时给学生以必要的提示、合作与帮助,特别是在学生的探究活动受阻、思维遇挫的时候,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解释、说明,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五、活动评价:体现激励性
(一)突出评价的主体性
科学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较多的是由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参与探究活动的表现等。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要让孩子都获得激励,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发展。在注重孩子们探究活动的结果的同时,更要重视探究的过程,不仅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探究,还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评价自己的“发现”。科学探究活动的评价不仅有教师评价,还应该有学生自评、互评,以发挥更大的激勵作用。
(二)注意评价的全面性
对学生科学探究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科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探究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对于探究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应帮助他们分析原因,使他们真正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对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应重点指出他们存在的不足。评价结果要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探究的自信,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科学探究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是一种寻求问题情境的有意义的过程,同时活动本身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就需要科学教师精心准备,从内容、学生的实际出发,从而避免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散漫、无序与低效,让学生的科学素质得到真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