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需要注重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丰富德育教育的方式,帮助留守儿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提高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小学教育工作者应创新德育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方式,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并提升其道德素养。教师应积极探索更多具有实际意义的德育活动内容,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进而推动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德育;农村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48-0083-02
引 言
新时代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教师应注重培养儿童积极向上、健康、自信等品格,让儿童在德育活动中体会教师的关怀。小学德育教育可以和具体的活动相结合,培养留守儿童的综合品质。德育活动、德育方法、德育机制及评价机制要体现德育的专业性,真正以培养留守儿童品质为主,设计具体的活动[1]。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关注留守儿童的情感体验,让留守儿童在不同类型的活动中提高对道德的认识,使其收获快乐、感恩与分享。教师在这一過程中负责引导留守儿童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引导其思考德育活动与德育知识的联系,有效调动留守儿童的积极性。教师应积极调整教学方式,将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德育教育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掌握科学知识,并逐渐在生活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问题
留守儿童的个性特点强,对新事物具有较强的探究动力。教师应采取一定的措施,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激发留守儿童对生活、学习的热情,进而推动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教师应从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入手,开展具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活动,深化留守儿童对学校、家庭、社会等不同生活环境的认识[2]。同时,教师应充分调动留守儿童的学习积极性,让其在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收获知识。
1.留守儿童对生活、学习的认识不足
留守儿童大多来自农村贫困家庭,其父母离家工作,他们只能和其他亲人一起生活。留守儿童在物质、生活、学习、活动方面缺乏资源,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生活,特别是部分留守儿童不善于表达,不愿意与其他同学交流,情感需要疏导[3]。教师应认真思考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问题,尽力帮助他们摆脱因物质匮乏而产生的自卑感,在生活上予以帮助,学习上予以辅导,真正做到关心、爱护留守儿童。在当前的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会发现,不同的留守儿童具有不同的问题,需要教师及同学给予有针对性的帮助。如果教师和同学能够及时向留守儿童伸出援手,他们就会打开心扉,积极参与班集体活动。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要给学生充分的主动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观和生活观。现有的小学德育活动内容不够丰富,教育主题单一,导致德育工作效果不佳。德育活动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德育工作的质量,活动实施计划决定了德育工作的效率。小学德育活动主要是让留守儿童在情绪感受和本体感觉方面建立德育认知,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要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唤醒留守儿童的心灵,真正地了解留守儿童内心的想法,并让留守儿童分享活动的感受,实现与留守儿童的共情。
2.家校沟通不到位
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时,不应只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问题,还要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问题。小学德育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思想品质为主,目的是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认识。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家长不能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思想情况,无法顺利解决留守儿童的思想问题。同时,教师很难与留守儿童的家长实现有效的沟通。传统的家校沟通多是通过电话、短信、面谈的方式进行,而教师和留守儿童家长难以及时就留守儿童在校的表现和在家的表现进行沟通,导致德育教育成效甚微。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家校沟通的方式有了新的变化。家校沟通可以借助信息化方式,通过微信、QQ等沟通平台,实现线上交流与沟通,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基本情况,并与教师一起督促孩子学习。班主任可以通过线上交流的方式,帮助留守儿童形成对亲子关系的正确认识,进而提高教师、学生及家长之间的沟通效率。在线上沟通活动中,家校沟通活动不再只是以激发体验式活动为主,而是丰富了活动目标,结合聆听体验、反思体验活动来开展具体工作。激发体验是班级教育活动开展的起点,主要由教师与留守儿童一起定期与父母进行电话沟通,使留守儿童在情绪感受和本体感觉方面建立对班级管理、学习生活的认知。而聆听体验主要是让留守儿童与家长进行思想、情感、学习问题的交流,让其在接纳父母、教师的过程中唤醒自己的心灵,让其体会实际的活动内容,并让其分享参与德育活动的感受。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对策
小学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现有的德育环境和德育资源帮助留守儿童挖掘自身的潜力,让留守儿童通过参与不同类型的德育活动来认识道德与法治问题,并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教师应认真把握德育教学的实际,借助现有的教学工具,鼓励留守儿童参与德育活动。
1.加强留守儿童的生活体验,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部分留守儿童缺乏良好的生活体验,教师可以从生活体验入手,鼓励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具体关怀活动是让留守儿童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健康问题,理解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的实际意义。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关于生活习惯的内容,让留守儿童在学习中认识生活,在生活中体验学习。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要符合学生身体成长的需要,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在体育课“百米跑”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运动时的注意事项,使其理解运动的意义。学生在理解运动的意义时,会结合生活中走路的姿势、呼吸等来理解体育运动,并在生活中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 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游戏的方式理解良好生活习惯的意义。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关于生活习惯的动画片或视频,让学生体会缺乏良好生活习惯的人面临的问题。教师也可以在提到其他生活习惯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让其表达自己对良好生活习惯的理解。在这样短暂的交流过程中,学生能够激发对生活的热情,加深对生活的认识。教师应引导留守儿童积极参与德育活动,使其体会良好生活习惯的意义,并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相反,如果教师一味地向留守儿童灌输生活知识,他们将难以透彻把握问题的实质,难以深入理解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习惯养成来引导留守儿童参与德育活动。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让他们思考自己的生活习惯,并提出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建议。然后,教师可以在留守儿童中午就餐的过程中,纠正其不健康的饮食、卫生习惯,使其养成讲卫生、不挑食、不浪费食物的习惯。
2.丰富德育活动内容,培养留守儿童的兴趣
小学德育活动应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加深留守儿童对道德与法治问题的认识。留守儿童在实践类活动中表现得较为活跃,对不同的活动的反应强烈。教师合理地引导留守儿童完成德育活动,能够激发其探究欲望。部分留守儿童对内容丰富的德育活动探索欲望较强,教师可以借助具体的教学环节提高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一些教师充分利用了现有的教学设施,设计了多样化的德育训练活动,让留守儿童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参与德育活动。但一些学校教学设施老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结合清明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母亲节等节日开展具体的活动,加强留守儿童的共情体验。留守儿童通过参与德育活动,能够加深对德育的认识,从而逐步形成相对理性的思维。
部分留守儿童综合素质较差,对道德问题的认识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教师如果想让留守儿童更快地进入德育学习状态,就应积极挖掘与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德育活动内容,帮助留守儿童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留守儿童学习的督促,特别是要注重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合理疏导他们的厌学情绪,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信心。同时,教师可以利用现有的信息化管理技术,通过微视频、多媒体等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尊重、自爱等内容的意义。
3.加强家校沟通,增强留守儿童的情感体验
教师可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通过一些特定主题的亲子活动,使家长掌握孩子的动态,并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情况。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才能及时发现其在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出现的实际问题。班主任只有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日常情绪的变化,稳定学生的情绪。教师可以将留守儿童进行分组,让留守儿童分组参与德育情感体验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不同题材的德育故事来调整留守儿童的情绪状态,并鼓励留守儿童在活动中发现乐趣,完成德育活动。然后,教师应让留守儿童在反思中体会平等对话的意义,并在充分尊重留守儿童道德观念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引导留守儿童运用智慧的办法理解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意义。例如,在分享交流环节,教师可以结合学校的德育教学场景开展德育教学工作,让留守儿童体会德育活动的意义,并培养留守儿童判断是非的能力。留守儿童会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心理机能,并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留守儿童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培养德育素养,调动自身积极性。教师应该鼓励留守儿童多参与德育活动,并在生活中帮助其积累经验,加深对社会的认知,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
结 语
农村学校的德育教育应注重对留守儿童的情感、品质教育,通过适当的指导方法,帮助留守儿童树立生活、学习的自信心。同时,教师应加强家校沟通,与家长及时沟通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解决其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尹德福.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現状与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223.
张泽鹏.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德育工作新思路[J].教育革新,2019(11):4.
李小明.德育对乡村留守儿童价值观的培养[J].江西教育,2019(27):13.
作者简介:刘迎华(1977.1—),女,江苏南京人,小学高级教师,曾获江宁区“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大队辅导员”等称号。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德育;农村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48-0083-02
引 言
新时代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教师应注重培养儿童积极向上、健康、自信等品格,让儿童在德育活动中体会教师的关怀。小学德育教育可以和具体的活动相结合,培养留守儿童的综合品质。德育活动、德育方法、德育机制及评价机制要体现德育的专业性,真正以培养留守儿童品质为主,设计具体的活动[1]。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关注留守儿童的情感体验,让留守儿童在不同类型的活动中提高对道德的认识,使其收获快乐、感恩与分享。教师在这一過程中负责引导留守儿童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引导其思考德育活动与德育知识的联系,有效调动留守儿童的积极性。教师应积极调整教学方式,将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德育教育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掌握科学知识,并逐渐在生活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问题
留守儿童的个性特点强,对新事物具有较强的探究动力。教师应采取一定的措施,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激发留守儿童对生活、学习的热情,进而推动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教师应从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入手,开展具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活动,深化留守儿童对学校、家庭、社会等不同生活环境的认识[2]。同时,教师应充分调动留守儿童的学习积极性,让其在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收获知识。
1.留守儿童对生活、学习的认识不足
留守儿童大多来自农村贫困家庭,其父母离家工作,他们只能和其他亲人一起生活。留守儿童在物质、生活、学习、活动方面缺乏资源,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生活,特别是部分留守儿童不善于表达,不愿意与其他同学交流,情感需要疏导[3]。教师应认真思考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问题,尽力帮助他们摆脱因物质匮乏而产生的自卑感,在生活上予以帮助,学习上予以辅导,真正做到关心、爱护留守儿童。在当前的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会发现,不同的留守儿童具有不同的问题,需要教师及同学给予有针对性的帮助。如果教师和同学能够及时向留守儿童伸出援手,他们就会打开心扉,积极参与班集体活动。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要给学生充分的主动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观和生活观。现有的小学德育活动内容不够丰富,教育主题单一,导致德育工作效果不佳。德育活动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德育工作的质量,活动实施计划决定了德育工作的效率。小学德育活动主要是让留守儿童在情绪感受和本体感觉方面建立德育认知,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要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唤醒留守儿童的心灵,真正地了解留守儿童内心的想法,并让留守儿童分享活动的感受,实现与留守儿童的共情。
2.家校沟通不到位
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时,不应只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问题,还要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问题。小学德育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思想品质为主,目的是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认识。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家长不能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思想情况,无法顺利解决留守儿童的思想问题。同时,教师很难与留守儿童的家长实现有效的沟通。传统的家校沟通多是通过电话、短信、面谈的方式进行,而教师和留守儿童家长难以及时就留守儿童在校的表现和在家的表现进行沟通,导致德育教育成效甚微。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家校沟通的方式有了新的变化。家校沟通可以借助信息化方式,通过微信、QQ等沟通平台,实现线上交流与沟通,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基本情况,并与教师一起督促孩子学习。班主任可以通过线上交流的方式,帮助留守儿童形成对亲子关系的正确认识,进而提高教师、学生及家长之间的沟通效率。在线上沟通活动中,家校沟通活动不再只是以激发体验式活动为主,而是丰富了活动目标,结合聆听体验、反思体验活动来开展具体工作。激发体验是班级教育活动开展的起点,主要由教师与留守儿童一起定期与父母进行电话沟通,使留守儿童在情绪感受和本体感觉方面建立对班级管理、学习生活的认知。而聆听体验主要是让留守儿童与家长进行思想、情感、学习问题的交流,让其在接纳父母、教师的过程中唤醒自己的心灵,让其体会实际的活动内容,并让其分享参与德育活动的感受。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对策
小学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现有的德育环境和德育资源帮助留守儿童挖掘自身的潜力,让留守儿童通过参与不同类型的德育活动来认识道德与法治问题,并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教师应认真把握德育教学的实际,借助现有的教学工具,鼓励留守儿童参与德育活动。
1.加强留守儿童的生活体验,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部分留守儿童缺乏良好的生活体验,教师可以从生活体验入手,鼓励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具体关怀活动是让留守儿童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健康问题,理解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的实际意义。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关于生活习惯的内容,让留守儿童在学习中认识生活,在生活中体验学习。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要符合学生身体成长的需要,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在体育课“百米跑”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运动时的注意事项,使其理解运动的意义。学生在理解运动的意义时,会结合生活中走路的姿势、呼吸等来理解体育运动,并在生活中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 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游戏的方式理解良好生活习惯的意义。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关于生活习惯的动画片或视频,让学生体会缺乏良好生活习惯的人面临的问题。教师也可以在提到其他生活习惯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让其表达自己对良好生活习惯的理解。在这样短暂的交流过程中,学生能够激发对生活的热情,加深对生活的认识。教师应引导留守儿童积极参与德育活动,使其体会良好生活习惯的意义,并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相反,如果教师一味地向留守儿童灌输生活知识,他们将难以透彻把握问题的实质,难以深入理解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习惯养成来引导留守儿童参与德育活动。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让他们思考自己的生活习惯,并提出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建议。然后,教师可以在留守儿童中午就餐的过程中,纠正其不健康的饮食、卫生习惯,使其养成讲卫生、不挑食、不浪费食物的习惯。
2.丰富德育活动内容,培养留守儿童的兴趣
小学德育活动应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加深留守儿童对道德与法治问题的认识。留守儿童在实践类活动中表现得较为活跃,对不同的活动的反应强烈。教师合理地引导留守儿童完成德育活动,能够激发其探究欲望。部分留守儿童对内容丰富的德育活动探索欲望较强,教师可以借助具体的教学环节提高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一些教师充分利用了现有的教学设施,设计了多样化的德育训练活动,让留守儿童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参与德育活动。但一些学校教学设施老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结合清明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母亲节等节日开展具体的活动,加强留守儿童的共情体验。留守儿童通过参与德育活动,能够加深对德育的认识,从而逐步形成相对理性的思维。
部分留守儿童综合素质较差,对道德问题的认识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教师如果想让留守儿童更快地进入德育学习状态,就应积极挖掘与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德育活动内容,帮助留守儿童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留守儿童学习的督促,特别是要注重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合理疏导他们的厌学情绪,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信心。同时,教师可以利用现有的信息化管理技术,通过微视频、多媒体等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尊重、自爱等内容的意义。
3.加强家校沟通,增强留守儿童的情感体验
教师可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通过一些特定主题的亲子活动,使家长掌握孩子的动态,并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情况。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才能及时发现其在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出现的实际问题。班主任只有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日常情绪的变化,稳定学生的情绪。教师可以将留守儿童进行分组,让留守儿童分组参与德育情感体验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不同题材的德育故事来调整留守儿童的情绪状态,并鼓励留守儿童在活动中发现乐趣,完成德育活动。然后,教师应让留守儿童在反思中体会平等对话的意义,并在充分尊重留守儿童道德观念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引导留守儿童运用智慧的办法理解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意义。例如,在分享交流环节,教师可以结合学校的德育教学场景开展德育教学工作,让留守儿童体会德育活动的意义,并培养留守儿童判断是非的能力。留守儿童会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心理机能,并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留守儿童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培养德育素养,调动自身积极性。教师应该鼓励留守儿童多参与德育活动,并在生活中帮助其积累经验,加深对社会的认知,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
结 语
农村学校的德育教育应注重对留守儿童的情感、品质教育,通过适当的指导方法,帮助留守儿童树立生活、学习的自信心。同时,教师应加强家校沟通,与家长及时沟通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解决其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尹德福.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現状与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223.
张泽鹏.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德育工作新思路[J].教育革新,2019(11):4.
李小明.德育对乡村留守儿童价值观的培养[J].江西教育,2019(27):13.
作者简介:刘迎华(1977.1—),女,江苏南京人,小学高级教师,曾获江宁区“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大队辅导员”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