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对外周血Th17细胞的调节作用

来源 :白血病淋巴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dong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人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BMSC)在体外对外周血Th17细胞及IL-17的调节作用.方法 用淋巴细胞分离液以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3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名健康人BMSC及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并传代培养;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的IL-17;流式细胞术检测共培养的健康人外周血中Th17细胞所占百分比.结果 AML患者BMSC与健康人PBMC共培养后,上清中IL-17表达水平为(292.32±37.25) pg/ml,与健康人BMSC与PBMC共培养上清中的IL-17水平[(169.64±17.47)pg/m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ALL患者的BMSC与PBMC共培养后,上清中的IL-17表达水平为(159.89±23.71)pg/ml,与健康人BMSC与PBMC共培养上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人、ALL和AML患者BMSC与健康人PBMC共培养体系中Th17细胞的百分比分别为(10.13±2.19)%、(13.77±4.04)%、(21.53±5.05)%,AML患者与健康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LL患者与健康人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L患者BMSC促进外周血CD4+T细胞分化产生Th17细胞,AML患者BMSC可能在免疫抑制调节中发挥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 评估鞘内注射利妥昔单抗治疗EB病毒(EBV)相关性中枢神经系统(CNS)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CNS-PTL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2008年8月至2012年5月以静脉注射利妥昔单抗为基础治疗无效的4例CNS-PTLD患者纳入评估,采用剂量递增法鞘内注射利妥昔单抗.结果 对4例在初始静脉注射利妥昔单抗为基础治疗7~11d后疾病进展的患者加用鞘内注射利妥昔单抗治疗,经3~6次治疗后,4
目的 明确化疗联合亲缘HLA不全相合造血干细胞输注治疗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9例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化疗后36 h回输亲缘HLA不全相合造血干细胞,评价其疗效、造血恢复时间及并发症.结果 9例患者包括4例急性髓系白血病、1例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2例多发性骨髓瘤、1例霍奇金淋巴瘤、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年龄29~ 67岁;共接受治疗19例(次),每个疗程平均回输单个核细胞计数(3
患者男,11岁,2006年1月20日无诱因出现右耳前肿块,约1.5 cm×1.5 cm,表面无红肿,触痛阴性,活动度好,不伴发热、苍白、乏力及皮肤黏膜出血等症状,就诊于山西省儿童医院,血常规、红细胞沉降速率均正常,且除外淋巴结结核,考虑炎性肿物,予抗感染治疗(具体药物及剂量不详),效果欠佳,后上述肿物进行性增大,且双颈部出现多发淋巴结肿大,3月23日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血常规:白细胞
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HL)的HRS细胞和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HL的LP细胞均起源于生发中心B细胞.研究提示HL的发病机制包括NF-κB和JAK/STAT等信号转导通路成员和调控因子活性失调、表观遗传调控因子的遗传学改变以及肿瘤细胞与其他浸润细胞在微环境中的相互作用等。
近年来,在对霍奇金淋巴瘤(HL)的研究中,PET-CT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被认为是HL分期、疗效监测与评估的最准确工具.它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监测治疗期间的疗效,准
肝静脉闭塞病(HVOD)是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重度HVOD患者的死亡率可高达100%.去纤苷是一种具有抗血栓及促进纤溶作用的单链寡核苷酸混合物.近年来,多个临床研究结果说明去纤苷是预防和治疗HSCT后HVOD安全有效的药物.文章就去纤苷的作用机制及其在HSCT后HVOD的治疗及预防中的应用进行总结。
病毒感染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常见的并发症,是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重要因素.由于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能识别病毒表面抗原,且具有HLA限制性,近来T细胞免疫治疗被用于防治移植后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EBV)、腺病毒(AdV)等感染.文章就CTL治疗allo-HSCT后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作一总结。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起源于体内少量存在的白血病干细胞(LSC),由于LSC对化疗耐药导致疾病难治、复发,研究靶向LSC的特异性治疗方法有利于减少疾病复发甚至可治愈疾病.随着对LSC生物学特征认识的不断加深,针对LSC的靶向治疗研究相继展开,这些靶向治疗主要包括靶向LSC表面分子、信号转导通路及LSC的微环境等.文章对AML的LSC靶向治疗进展进行总结。
以树突状细胞(DC)为代表的细胞免疫治疗因具有恢复免疫平衡和消灭肿瘤干细胞的潜在优势,有望在治愈肿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世界上第一个治疗性DC疫苗已被美国FDA批准应用.但是,大部分DC疫苗虽然体外及动物实验结果良好,但临床疗效欠佳、异质性大.就DC免疫治疗的优势、已经取得的成果和面临的挑战作一介绍。
使用动员的外周血干细胞(PBSC)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骨髓作为干细胞源用于异基因和自体干细胞移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加或不加化疗是最常用的干细胞动员方案.一些供者或患者,特别是动员前经高强度治疗的患者,用这一方案不能动员到干细胞目标值.新动员剂和新疗法的产生能够改进造血干细胞的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