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切物体都有外形外貌,不同的面貌与不同的风格形成不同的“风貌”。外与内是相互依存的,貌显于外,质藏于内。人的风貌往往是内在气质与内心世界的表露。太极拳作为拳术,它不是长拳;作为运动,它不是体操;作为艺术,它不是舞蹈;作为气功,它不是坐禅。太极拳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貌”。
当前,习练太极拳的人数众多,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但一般大都是模仿别人动作外形,照猫画虎地习练。打出的拳五花八门,风貌各异。其中有两种相反的现象,一种是疲软无力,毫无生气,松柔有余,劲道不足,动作不到位。他们说,打太极拳就不能用力,另一种现象是,直出直入,死板生硬,表情紧张,动作张扬。他们说,这才像打拳。前者被人讥为“老人拳”,使许多年轻人失去兴趣;后者又被人戏谢“长拳慢练”,又使许多中老年人望而却步。我觉得这都不是太极拳的“风貌”,是对太极拳的误解,也是习练太极拳的误区。那么,怎样才能打出太极拳应有的风貌呢?我体会有三点:
第一、要有气势。太极拳首先是“拳”,是武术,武术的本质是技击,是攻防,根本功能是防身御敌,面对的是“敌人”。这就不能一味软绵绵,无精打采,而必须有一定的气势。打拳时“无敌似有敌”,要有一种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信心与勇气,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这是精神面貌,也是无形威力,是从精神上震慑与压倒对方的态势。这种气势在技击较量时必不可少,平时练拳,也是不可或缺的。试看历代与现代太极大师们的拳照,哪一个不是神采奕奕,虎虎有生气,有一个萎靡不振、软弱无力的吗?所以打太极拳一定要精神焕发,把精气神提起来,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体现:一、立身中正挺拔,头正项直,百会上领,上下垂直,有一种顶天立地的气概;二、肢体饱满,充实,处处有拥劲,处处是防线,如拉满的弓,气足的球;三、动作舒展,不拘不散,气势恢宏大气;四、双眼有神,威而不猛,专注而有威慑力;五“完成式”,五指撑圆,力达指稍,有一个短暂的停顿与发力;六、配合动作,呼吸鼓荡,在发力时哼哈发声。
不要误会,有气势绝不是像《打渔杀家》里的教师爷那样虚张声势、色厉内荏、夸大张扬、故意拿架子;更不是挺胸叠肚,跃武扬威,张牙舞爪,凶像毕露,而是以强大的内在实力与精神力量为支撑的自然表现。更不要忘记,太极拳重在内而不在外,在有气势的同时,一定要体观太极拳松柔、圆活、轻灵、徐缓的特点与含蓄内敛,含而不露,开合有度,顺其自然的风格。不能把太极拳打成长拳。
第二、要有劲道。许多物体都有劲道,如轮胎、弹簧、水等等,劲道就是一种刚柔相济的弹性。对太极拳来说,劲道就是“内劲”。太极拳练的是“内功”,内功主要指“内劲”。单纯由肌肉伸缩发出的外在的力是“外力”,在内意内气的推动下,隐藏于内的力是“内力”,太极拳称为“劲”或“内劲”,劲也是力。打太极拳不能平摆浮搁,走走过场,摆摆样子,徒有形式,而要有充实的内涵,也就是俗话说的“有东西”,就是指“内劲”。打拳有没有内劲,从外面是看得出来的。有内劲,动作显得浑厚,凝重,沉稳而厚重,似有千钧之力,耐看;没有内劲,则显得单薄、轻浮、空洞无物,如清汤寡水,没看头。有没有内劲,内在感觉也很不同。没有内劲,就是单纯的肢体运动,如广播操,内里是没有什么感觉的;而有内劲举手投足都会有沉重感,“举按如有物,进退如有阻_四肢相吸相系,有如在水里甚至在泥里打拳,拉不开,合不住,不能进,不能退,每个动作都要克服很大的阻力,不是轻而易举能完成的。
“内劲”是怎样形成的?首先要有“内意”、“内气”。“先在心,后在身”,动作之前先有意念,动作是在意识指挥与控制之下进行的。这个意识主要指攻防,体现在外观上,就是精神贯注,注意力与眼神集中在主手即主攻方向上。“意到气到,气随意行”,在意念随神经运行时,“内气”就会随经络运行,产生气感(如膨胀感,麻热感,出口水等)。“气到力到”,有气也就产生了力,这个“力”就是内劲。这是产生“内劲”的内在动力。“内劲”的另一个因素是刚柔相济。太极拳强调松与柔,但松不是懈,柔不是软。松柔离不开另一面紧与刚。没有紧的松就是懈,没有刚的柔就是软。同样,紧不是僵,刚不是硬。要刚中有柔,柔中有刚,紧中有松,松中有紧,这就是刚柔相济,松紧相依。刚柔相济还表现为两点,一是外柔内刚,外松内紧,如杨澄甫大师说的“如棉裹铁”;二是一柔一刚,一松一紧,刚柔交替,即拳谚说的“柔运行,刚落点”,运化以松柔为主,发放以刚紧为主。这种由内意内气主导的刚柔相济产生的蕴含于内的潜在力量就是“内劲”。这种内劲一旦爆发出来,如海啸,如飓风,无坚不摧,势不可当。这就是太极拳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劲道”。
第三、要有韵味。韵味是一种含蓄的耐人寻味的味道,也是一种美的表现。一切带有艺术性的项目如音乐、舞蹈、绘画、戏剧、书法等都有韵味。太极拳不仅是武术、是运动,也是艺术,具有美学的特质。如果说“气势”是彰显于外的精神面貌,是一切拳术的共性,“劲道”是蕴含于内的物质力量,是内家拳的共性,韵味就是内外融合的太极拳特有的艺术性,在这一点上,太极拳是与一切艺术形式是相通的。因此,练太极拳,不仅能防身御敌,强身健体,还能修心养性,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升艺术品位。打起拳来,美不胜收,无论对练者或观者,都是一种精神享受,具有很强娱乐性与观赏性。
太极拳的艺术韵味与技击攻防关系不大,却起源于太极拳特殊的战术技法。例如太极拳的基本技法是不丢不顶、沾粘连随、随屈就伸、引进落空,为适应这种战术要求,动作就设计为走孤划圆、旋转缠裹,以圆为主的螺旋运动,很少走直线。而在各种线条中,圆弧是最富美感的,各种艺术无不以圆为主要表现形式。再如为了适应在引化中听劲、懂劲的需要太极拳特别的强调松柔,去掉僵劲。柔与美紧密联系,柔和的也往往是有美感的。再如太极拳一个重要理念是“在内不在外,在意不在力,”重在练内功,因此,太极拳具有含蓄不外露的特点,而这正是韵味的必要条件。其他如中正安舒、稳定轻灵、连贯均匀、协调平衡、端庄儒雅、舒展饱满等,也都有美的因素。这样就形成了太极拳极富韵味,充满美感的独特风格,为人们所称道与喜爱。
以上三项:气势、劲道、韵味,体现于外,根源在内。三者互相联系、渗透,统一在打拳走架的各式拳势之中,形成太极拳特有的面貌与风格。我们打拳就要充分展示太极拳这种特有的风貌与魅力,让它展现在世人面前,彰显中华文化的博大与精深发力。
当前,习练太极拳的人数众多,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但一般大都是模仿别人动作外形,照猫画虎地习练。打出的拳五花八门,风貌各异。其中有两种相反的现象,一种是疲软无力,毫无生气,松柔有余,劲道不足,动作不到位。他们说,打太极拳就不能用力,另一种现象是,直出直入,死板生硬,表情紧张,动作张扬。他们说,这才像打拳。前者被人讥为“老人拳”,使许多年轻人失去兴趣;后者又被人戏谢“长拳慢练”,又使许多中老年人望而却步。我觉得这都不是太极拳的“风貌”,是对太极拳的误解,也是习练太极拳的误区。那么,怎样才能打出太极拳应有的风貌呢?我体会有三点:
第一、要有气势。太极拳首先是“拳”,是武术,武术的本质是技击,是攻防,根本功能是防身御敌,面对的是“敌人”。这就不能一味软绵绵,无精打采,而必须有一定的气势。打拳时“无敌似有敌”,要有一种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信心与勇气,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这是精神面貌,也是无形威力,是从精神上震慑与压倒对方的态势。这种气势在技击较量时必不可少,平时练拳,也是不可或缺的。试看历代与现代太极大师们的拳照,哪一个不是神采奕奕,虎虎有生气,有一个萎靡不振、软弱无力的吗?所以打太极拳一定要精神焕发,把精气神提起来,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体现:一、立身中正挺拔,头正项直,百会上领,上下垂直,有一种顶天立地的气概;二、肢体饱满,充实,处处有拥劲,处处是防线,如拉满的弓,气足的球;三、动作舒展,不拘不散,气势恢宏大气;四、双眼有神,威而不猛,专注而有威慑力;五“完成式”,五指撑圆,力达指稍,有一个短暂的停顿与发力;六、配合动作,呼吸鼓荡,在发力时哼哈发声。
不要误会,有气势绝不是像《打渔杀家》里的教师爷那样虚张声势、色厉内荏、夸大张扬、故意拿架子;更不是挺胸叠肚,跃武扬威,张牙舞爪,凶像毕露,而是以强大的内在实力与精神力量为支撑的自然表现。更不要忘记,太极拳重在内而不在外,在有气势的同时,一定要体观太极拳松柔、圆活、轻灵、徐缓的特点与含蓄内敛,含而不露,开合有度,顺其自然的风格。不能把太极拳打成长拳。
第二、要有劲道。许多物体都有劲道,如轮胎、弹簧、水等等,劲道就是一种刚柔相济的弹性。对太极拳来说,劲道就是“内劲”。太极拳练的是“内功”,内功主要指“内劲”。单纯由肌肉伸缩发出的外在的力是“外力”,在内意内气的推动下,隐藏于内的力是“内力”,太极拳称为“劲”或“内劲”,劲也是力。打太极拳不能平摆浮搁,走走过场,摆摆样子,徒有形式,而要有充实的内涵,也就是俗话说的“有东西”,就是指“内劲”。打拳有没有内劲,从外面是看得出来的。有内劲,动作显得浑厚,凝重,沉稳而厚重,似有千钧之力,耐看;没有内劲,则显得单薄、轻浮、空洞无物,如清汤寡水,没看头。有没有内劲,内在感觉也很不同。没有内劲,就是单纯的肢体运动,如广播操,内里是没有什么感觉的;而有内劲举手投足都会有沉重感,“举按如有物,进退如有阻_四肢相吸相系,有如在水里甚至在泥里打拳,拉不开,合不住,不能进,不能退,每个动作都要克服很大的阻力,不是轻而易举能完成的。
“内劲”是怎样形成的?首先要有“内意”、“内气”。“先在心,后在身”,动作之前先有意念,动作是在意识指挥与控制之下进行的。这个意识主要指攻防,体现在外观上,就是精神贯注,注意力与眼神集中在主手即主攻方向上。“意到气到,气随意行”,在意念随神经运行时,“内气”就会随经络运行,产生气感(如膨胀感,麻热感,出口水等)。“气到力到”,有气也就产生了力,这个“力”就是内劲。这是产生“内劲”的内在动力。“内劲”的另一个因素是刚柔相济。太极拳强调松与柔,但松不是懈,柔不是软。松柔离不开另一面紧与刚。没有紧的松就是懈,没有刚的柔就是软。同样,紧不是僵,刚不是硬。要刚中有柔,柔中有刚,紧中有松,松中有紧,这就是刚柔相济,松紧相依。刚柔相济还表现为两点,一是外柔内刚,外松内紧,如杨澄甫大师说的“如棉裹铁”;二是一柔一刚,一松一紧,刚柔交替,即拳谚说的“柔运行,刚落点”,运化以松柔为主,发放以刚紧为主。这种由内意内气主导的刚柔相济产生的蕴含于内的潜在力量就是“内劲”。这种内劲一旦爆发出来,如海啸,如飓风,无坚不摧,势不可当。这就是太极拳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劲道”。
第三、要有韵味。韵味是一种含蓄的耐人寻味的味道,也是一种美的表现。一切带有艺术性的项目如音乐、舞蹈、绘画、戏剧、书法等都有韵味。太极拳不仅是武术、是运动,也是艺术,具有美学的特质。如果说“气势”是彰显于外的精神面貌,是一切拳术的共性,“劲道”是蕴含于内的物质力量,是内家拳的共性,韵味就是内外融合的太极拳特有的艺术性,在这一点上,太极拳是与一切艺术形式是相通的。因此,练太极拳,不仅能防身御敌,强身健体,还能修心养性,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升艺术品位。打起拳来,美不胜收,无论对练者或观者,都是一种精神享受,具有很强娱乐性与观赏性。
太极拳的艺术韵味与技击攻防关系不大,却起源于太极拳特殊的战术技法。例如太极拳的基本技法是不丢不顶、沾粘连随、随屈就伸、引进落空,为适应这种战术要求,动作就设计为走孤划圆、旋转缠裹,以圆为主的螺旋运动,很少走直线。而在各种线条中,圆弧是最富美感的,各种艺术无不以圆为主要表现形式。再如为了适应在引化中听劲、懂劲的需要太极拳特别的强调松柔,去掉僵劲。柔与美紧密联系,柔和的也往往是有美感的。再如太极拳一个重要理念是“在内不在外,在意不在力,”重在练内功,因此,太极拳具有含蓄不外露的特点,而这正是韵味的必要条件。其他如中正安舒、稳定轻灵、连贯均匀、协调平衡、端庄儒雅、舒展饱满等,也都有美的因素。这样就形成了太极拳极富韵味,充满美感的独特风格,为人们所称道与喜爱。
以上三项:气势、劲道、韵味,体现于外,根源在内。三者互相联系、渗透,统一在打拳走架的各式拳势之中,形成太极拳特有的面貌与风格。我们打拳就要充分展示太极拳这种特有的风貌与魅力,让它展现在世人面前,彰显中华文化的博大与精深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