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一种人心互动的良善历程。我对特色活力学校治理有六点论议:以“公平正义,有教无类”为圆心,以“多元学习,因材施教”为半径,以“学生幸福,家长有感”为圆周,以“学生中心,民族利益”为权变,以“户外教育,课程美学”为理路,以“行动研究,永续发展”为同心圆。以这样一种想法,我们可以重新思考一下,除了秉承从国家到上级领导给我们的指导之外,我们身上拥有哪些资源和权利。
台湾地区的《国语日报》刊登了一篇报道——公办公营实验学校上路,台湾地区已经公告了“教育实验法”,从今年8月开始有公办公营的实验学校。而在大陆另一份报纸上我却看到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的报道,大陆的留守儿童有6 500万,比台湾地区总的人口数还要多。从全国各地齐聚首都,谈卓越校长学校治理的同时,更要看到整个国家的每个角度,不管都市或偏乡,对办教育,我们要追求公平正义,让每个中华儿女得到最公平的教育。当然,这是一个很长远的目标。
我们追求“好学校”的形塑,然而,好学校的“好”到底在哪里?我们探求理想的建构,而理想的本质又是什么?所以我们的学校办学如何回归教育的本质,实现让教师、学生、家长都幸福的目标,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好的教育要确保学生受教育的权利,教育质量的幸福有感来自我们和谐的社会和强盛的民族。
不论是当代还是现代,以及我们拥有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古代”,都有着很多不可忘记的传袭。当我们在拥抱现代朝向后现代的时候,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不论是幼稚园、小学、高中、大学,我们都要把历史的文明谨记在心,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教育要往前迈进,管办评分离是一个明确的大方向,在走下去的路上会有很多状况。然而,克服状况,还是需要在我们的教育领导、学界教授的指导下,透过基层,透过校长,透过教师,大家一起携手共进。
此次大会上,我主要提出“幸福有感”这个观点,也就是从台湾地区的观点看当代学校办学的活路。依此脉络,我首先提出了“鱼与熊掌 兼而得之”,也就是工具学科与人文课程可以同时兼得。其次谈到“以逸待劳 两难自解”,希望从孩子感兴趣的东西着手学习。再次是“无中生有 创校论述”,是一种大有为的新校办学思想。“有中生新 老校陪伴”,一种无为的老校伴陪办学理路。最后则提出“以小窥大 与古为新”,回眸慢的哲学与中庸哲学对于办学的启发。以这五项活力办学治理良帖,从台湾地区的观点看当代“好校长、好学校”幸福有感办学活力的表征。
有时候,我们会想教育搞这么复杂干什么,搞得好像跟国家民族兴亡面临紧要关头那么沉重,弄得都不快乐,孩子都不幸福了。我们能不能一方面让孩子感到幸福,同时也能达到我们的目标呢?在一个追求以“量的扩充”作为改革产出成果的世俗评价社会结构里,或许可以思索基于本质主义的“少,但是更好”的减法简约学校治理思维,以“质的提升”真正协助孩子从容于生命处遇。一种很简单的幸福就是陪着孩子,陪他走一段童年成长路。关心孩子所关心的世界,就像是一朵小花、一场大雨、一只流浪的小狗,都是孩子的童年记忆,是他们珍视的生命之重。
最后我要分享大陆学子陈瑶游学我国台湾地区后,发表在《旺报》的文章《下个路口见,台湾》。她提到台湾与大陆,似熟悉却大不同,守秩序早成习惯,到台湾人变温柔。这或许正是两岸教育相互借鉴的一种积极意义。例如,未来的人和事都还未曾相遇,所以在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地点,或近或远,或迟或早,我,和你,会有一段缘分,等着“下个路口见,台湾”。
(责任编辑:孙建辉)
台湾地区的《国语日报》刊登了一篇报道——公办公营实验学校上路,台湾地区已经公告了“教育实验法”,从今年8月开始有公办公营的实验学校。而在大陆另一份报纸上我却看到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的报道,大陆的留守儿童有6 500万,比台湾地区总的人口数还要多。从全国各地齐聚首都,谈卓越校长学校治理的同时,更要看到整个国家的每个角度,不管都市或偏乡,对办教育,我们要追求公平正义,让每个中华儿女得到最公平的教育。当然,这是一个很长远的目标。
我们追求“好学校”的形塑,然而,好学校的“好”到底在哪里?我们探求理想的建构,而理想的本质又是什么?所以我们的学校办学如何回归教育的本质,实现让教师、学生、家长都幸福的目标,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好的教育要确保学生受教育的权利,教育质量的幸福有感来自我们和谐的社会和强盛的民族。
不论是当代还是现代,以及我们拥有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古代”,都有着很多不可忘记的传袭。当我们在拥抱现代朝向后现代的时候,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不论是幼稚园、小学、高中、大学,我们都要把历史的文明谨记在心,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教育要往前迈进,管办评分离是一个明确的大方向,在走下去的路上会有很多状况。然而,克服状况,还是需要在我们的教育领导、学界教授的指导下,透过基层,透过校长,透过教师,大家一起携手共进。
此次大会上,我主要提出“幸福有感”这个观点,也就是从台湾地区的观点看当代学校办学的活路。依此脉络,我首先提出了“鱼与熊掌 兼而得之”,也就是工具学科与人文课程可以同时兼得。其次谈到“以逸待劳 两难自解”,希望从孩子感兴趣的东西着手学习。再次是“无中生有 创校论述”,是一种大有为的新校办学思想。“有中生新 老校陪伴”,一种无为的老校伴陪办学理路。最后则提出“以小窥大 与古为新”,回眸慢的哲学与中庸哲学对于办学的启发。以这五项活力办学治理良帖,从台湾地区的观点看当代“好校长、好学校”幸福有感办学活力的表征。
有时候,我们会想教育搞这么复杂干什么,搞得好像跟国家民族兴亡面临紧要关头那么沉重,弄得都不快乐,孩子都不幸福了。我们能不能一方面让孩子感到幸福,同时也能达到我们的目标呢?在一个追求以“量的扩充”作为改革产出成果的世俗评价社会结构里,或许可以思索基于本质主义的“少,但是更好”的减法简约学校治理思维,以“质的提升”真正协助孩子从容于生命处遇。一种很简单的幸福就是陪着孩子,陪他走一段童年成长路。关心孩子所关心的世界,就像是一朵小花、一场大雨、一只流浪的小狗,都是孩子的童年记忆,是他们珍视的生命之重。
最后我要分享大陆学子陈瑶游学我国台湾地区后,发表在《旺报》的文章《下个路口见,台湾》。她提到台湾与大陆,似熟悉却大不同,守秩序早成习惯,到台湾人变温柔。这或许正是两岸教育相互借鉴的一种积极意义。例如,未来的人和事都还未曾相遇,所以在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地点,或近或远,或迟或早,我,和你,会有一段缘分,等着“下个路口见,台湾”。
(责任编辑:孙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