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

来源 :唯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wchy3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毛泽东自青年时代起就投身中国革命,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他的一生都在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宏伟事业进行着艰苦卓绝的奋斗。从1935年1月遵义会议成为实际上的领导核心后,作为党的主要领袖有40多年。新中国成立后又是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在近乎一个甲子的岁月里,他历经磨难,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本文就毛泽东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作一初步探讨。
  一、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奠定了核心领导力量基础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以马列主义理论来建设党。但是,中国工人阶级人数很少,而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则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在这样的特殊国度里,建设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任务极其艰巨。党的早期领袖和老一辈革命家作了许多努力,但真正解决在中国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主要是毛泽东。他把这个问题作为“伟大工程”来对待,主要实施了四大“工程”。
  强调从思想上建设党,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和党性教育,非常注重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中国的特殊国情使得反动统治力量在城市特别强大,党领导革命必须把工作重心转向广大农村,依靠贫苦农民和其他革命力量。这就决定了党不能不从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的先进分子中大量吸收党员。为了保持党的先锋队性质,毛泽东从制定古田会议决议始,就强调教育党员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这一方面靠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提高广大党员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教育,包括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汲取营养,用先进的文化理念教育广大党员树立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毛泽东“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1]1094-1095,作为共产党先进性的根本要求;把“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1]1096。对此,正如刘少奇在党的七大指出:毛泽东的建党路线,“首先着重在思想上、政治上进行建设,同时也在组织上进行建设”,“即使工人成分不占大多数,也能够建成并已经建成一个工人阶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2]330-331。
  强调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对教条主义,倡导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尽管上个世纪30年代初他已形成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但从全党来说主要是通过延安整风运动总结党的历史的胜利经验和失败教训后才确立起来的。《改造我们的学习》等报告,不仅对什么是“实事求是”和怎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作了新的界定和阐释,而且鲜明地论述了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和创造性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观的尖锐对立,号召全党反对主观主义的思想路线,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七大实现了全党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空前团结,在正确的思想政治路线指引下,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国革命取得了全国性胜利。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夺取胜利的法宝。
  强调党的作风建设,提出三大作风是中国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的重要体现和完成党的任务的重要保证。人民群众往往根据党的作风(党的形象综合性外在体现)来评价党,并决定采取的态度。党的作风建设,是关系到党能否保持先进性、得到人民群众拥护、领导革命取得胜利的重大问题。因此,作风建设一直是毛泽东为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努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党的七大,他对关系党的性质和生命的三大作风作了精辟论述,指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1]1093-1094只要坚持三大作风,中国共产党就能得到人民群众拥护,立于不败之地。
  强调走“民主”新路和坚持两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清廉、防治腐败的根本之道。这就是“窑洞对”和“赶考对”。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回答黄炎培关于中国共产党能否跳出“周期律”问题时指出: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在新中国即将建立前夕,他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以谆谆之言勉励共产党人过好执政关。随即党中央迁往北京城,他还念念不忘:今天是进京赶考,希望考个好成绩,不要学李自成,学李自成,就失败了。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所以有良好开端,“民主”新路的探索和两个“务必”思想的坚持,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党的建设伟大工程还有不少内容,但上述四大“工程”为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起了决定性作用。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毛泽东缔造了中国共产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历届中央坚持并发展了毛泽东的上述建党理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进一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因此,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他的正确党建理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奠定了领导力量的历史基础。
  二、毛泽东作为人民军队的主要缔造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奠定了国家安全基础
  毛泽东没有上过一天军事学校,但他通过战争学习战争,成了伟大的军事理论家、战略家和最高统帅。
  毛泽东对武装斗争重要性的认识,是在国共合作的大革命失败之后才产生的,这就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此后,他领导湘赣秋收起义队伍上井冈山,与随后上山的朱德等一起开辟井冈山道路,并与此前领导南昌起义的周恩来等,共同成为人民军队的缔造者。但是,人民军队能成为一支新型的革命武装,打败在数量和装备上远胜过自己的敌军,主要得益于毛泽东的建军思想和一整套战略战术;在新中国成立后,能成为保卫国家安全的钢铁长城,也得益于他的一系列重要战略决策。   1.毛泽东建军思想,使人民军队成为区别于任何旧军队的具有先进理念的新型革命军队
  毛泽东建军思想很丰富,但主要有四大内容。
  确立并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他起草的被誉为人民军队建军纲领的“古田会议决议”,批评各种不利于党对军队领导的错误观点,强调“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3]。军事负责同志应该受党的领导。在抗日战争期间,进一步明确了人民军队必须“无条件地在共产党领导下”,党要对人民军队实行“绝对领导”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的思想。这是人民军队取得胜利的政治保证。即使在社会主义现阶段,这些思想原则也决不能动摇。
  确立并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在早期的红军建设中已有了这个宗旨的初步思想。在《论联合政府》中他明确指出: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不是为着少数人的或狭隘集团的私利,而是为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着全民族的利益,而结合,而战斗的。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1]1039。正是有了这样明确的宗旨,才体现了人民军队的先进性,因而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
  确立并坚持政治工作制度和政治工作原则。在中央苏区时期,政治工作已被认为是红军的生命线。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对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的生命线问题作了深刻阐述,提出政治工作的“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三大基本原则,强调有无这样的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和其他军队相区别的一个根本标准[4]。
  确立并坚持人民军队的纪律建设。毛泽东先是在井冈山时期为部队制定了三条纪律六项注意,到中央苏区后发展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成为全体红军和地方武装的纪律。解放战争时期,又以训令形式重新颁布。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为主体的纪律建设,体现了人民军队尊重人民、爱护人民的风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集中反映,对于增强人民军队的战斗力起了重要作用。
  2.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独特战略战术,是人民军队打败一切强敌的重要法宝
  还在井冈山斗争时期,他就从游击战实际出发,制定灵活的战略战术。到土地革命战争后期,他更是强调从中国实际出发,把握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制定符合中国实际的战略战术。经过对各个革命时期和各种类型战争的经验总结,他和他的战友们先后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战略战术原则。
  井冈山时期以“十六字诀”为基本内容的游击战争战略战术。“十六字诀”即“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中央苏区时期在反“围剿”战争中提出的带游击性的运动战战略战术原则。主要有:诱敌深入;待机破敌;以不断袭扰、迟滞行动消耗敌人,掩护主力隐蔽集中;在战役战斗上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速战速决;乘胜发展胜利,并准备打破敌人新的“围剿”等。其他革命根据地也先后提出反映本地区特点的游击战战术原则。
  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的“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战略方针。毛泽东创造性地将战术层面的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层面,使之成为指导敌后抗战的战略方针。这时的作战原则是分散以发动群众、集中以消灭敌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在解放战争时期提出了把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和全歼敌人强大兵团相结合、把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和夺取城市与地方相结合、把大规模的运动战和大规模的阵地战相结合的新的战略战术原则。这就是以集中兵力打歼灭战为核心的“十大军事原则”。它是对党进行武装斗争以来的战略战术原则的一次最全面、最精辟的科学概括。上述战略战术原则,是人民军队在敌强我弱、敌大我小的条件下能够取得作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3.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决定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打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为国内经济社会建设赢得了长时间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物资匮乏,财政困难,且中美两国的国力悬殊太大,军事装备是“小米加步枪”水平与拥有原子弹等现代化武器极不相称的对阵。毛泽东和党中央在反复权衡利弊之后,毅然决定出兵参战,并作好应付最坏局面的准备。经过两年零九个月的极其艰苦的军事政治较量,粉碎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猖狂进攻,根本扭转了朝鲜战局,使得不可一世的美国侵略者接受谈判实现停战。人民军队入朝作战,经受了现代战争的洗礼,既打出了军威,也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
  迄今有一种看法认为,出兵朝鲜影响了台湾问题解决,这是有悖历史事实的。因为在朝鲜战争爆发第二天,美国第七舰队就已入侵台湾海峡,阻止解放台湾;而志愿军入朝是在10月,且当时海军无现代舰艇,很难跨越海峡作战。金门海战的失利就说明了这一点。因此,以未能解决台湾问题来否认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正当性是没有根据的。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打了这场战争,美国这个世界头号强国再也不敢轻易欺侮和侵犯中国,中国人民真正扬眉吐气地站起来了。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素质的人民军队,在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能够屡屡挫败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侵略和武装挑衅,胜利地保卫着祖国边疆。改革开放以来,在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同时,坚持科技强军,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加快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实现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中国人民解放军己建设成为能够抵御任何外来入侵之敌的钢铁长城和保卫国家安全的坚强柱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我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国家还会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重要保证。从这个意义上说,毛泽东作为人民军队的主要缔造者,他提出的建军理论、战略战术和重大决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奠定了国家安全的历史基础。
  三、毛泽东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主要缔造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奠定了根本制度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范围胜利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极其深刻伟大的社会变革。此后,毛泽东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由于我们国家的国情十分特殊和当时的国际压力相当巨大,也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有很大局限,再由于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很不健全,这对于肩负着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历史使命,并始终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以毛泽东作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而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能不异常艰辛。但从长远和宏观上看,新中国成立以后近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仍是主要的、基本的。它初步改变了国家的面貌,新、旧中国相比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主要表现为:
  1.在政治制度方面,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各族人民群众翻身做主人,从根本上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统一和民族团结
  新中国的建立,结束了旧中国受帝国主义长期压迫、控制的半殖民地历史,成为完全独立、拥有主权完整和民族尊严的自主国家;结束了旧中国长期军阀势力各自为政而四分五裂的历史,实现全国范围(除台湾等岛屿外)的国家统一,并为实现中华民族和平统一大业作了重要准备;结束了旧中国长期存在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深重的历史,建立起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实现了各民族间的平等互助、团结和睦、共同进步;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社会状况,城乡基层组织逐步健全,建立和发展广泛的统一战线,加强了全国人民的大团结,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在经济建设方面,既建立起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又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就生产关系的变革言,结束了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封建地主阶级掌控国民经济的历史,由国营经济掌握国家经济命脉。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消灭了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在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结束了农奴制度。广大工农群众在获得政治解放之后又获得了经济解放。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起来,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开辟了广阔前景。就生产力发展言,结束了旧中国工业极端落后、国民经济破败不堪的历史,工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不少产品的产量得到成倍、几十倍增长。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初步建立。
  3.在社会事业发展方面,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得到很大发展,人民基本生活需要有基本保障
  新中国历史的发展尽管有一段曲折,但从总体上看结束了旧中国广大民众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文盲半文盲占人口绝大多数,疫病流行,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历史。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总体上有不少改善,人均预期寿命延长。成功发射“两弹一星”,某些尖端科学技术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某些体育项目飞快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不断打破世界纪录,获得一个又一个世界冠军。
  4.在国家安全方面,建立起拥有陆军、海军、空军和其他技术兵种的强大国防力量,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就国防言,结束了旧中国屡受外国侵略和欺凌的历史,国防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人民军队初步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的革命军队。就外交言,结束了旧中国没有独立外交和应有的国际地位的屈辱历史,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倡导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平等地同世界各国交往,积极发展同各国人民的友谊,坚决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新独立国家的建设事业和各国人民的正义事业,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同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发展了经济、贸易和文化往来,恢复了我国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席位,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社会主义中国的伟岸雄姿屹立在世界东方。
  四、毛泽东作为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提供了指导思想基础
  近现代中国革命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是:马列主义原理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是别人,正是毛泽东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自关注中国政治之日起,就致力于研究中国实际。在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后,他非常注重独立思考,以极高的领悟能力,在严酷的革命斗争中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努力解决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因而,党在经过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期的严重挫折后,选择他作为主要领袖。党的七大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成果,也是第一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毛泽东思想还在继续丰富和发展。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独创性理论内容作了新的概括。这就是“六+三”体系。
  所谓“六”,即六个方面的基本理论: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所谓“三”,即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点: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这是贯串于上述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按照这个体系,它包括党在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的正确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体现革命战争、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的宝贵经验;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领域,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军事和国际问题等诸多内容;涵盖治党治国治军、兼及内政外交国防各个方面,创造性回答了在中国如何革命、夺取革命胜利和实现革命转变,走向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根本问题;标志着党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和革命发展规律的认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毛泽东作为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毫无疑问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提供了指导思想的历史基础。
  毛泽东的丰功伟绩是多方面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犹如建筑万丈高楼,但万丈高楼平地起,毛泽东的上述四大宏观性功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历史基础。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
  [4]毛泽东年谱(1893-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506.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著名党史专家)
  责任编辑:彭安玉
其他文献
迄今为止,苏州的城镇化进程已走过了人口城市化诺瑟姆曲线的上升通道,完成了城镇化以数量为主的初级阶段。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较快的地区,苏州应当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走更加注重提升产业层次、更加注重优化城市功能、更加注重城市文化的构建与认同、更加注重城乡一体发展、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型城镇化之路,将苏州建设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世界高科技制造与研发重镇、国际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和文化城市。  一、推
期刊
城镇化是当下中国扩大内需、促进发展最大的潜力所在,也是加快实现全面小康、迈向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当前,宏观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传统增长动力持续减弱,经济增长正逐渐由外需驱动向以内需驱动、工业化驱动为主、城镇化驱动并重转变。可以预见,未来城镇化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上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承担更重的使命。  涟水作为苏北的百万人口大县,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既是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的应有之义,也是从传统农业县域
期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强调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最大限度地释放改革红利,创造更加公平高效的发展环境,成为江苏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  一、深化江苏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现实性  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传统的政府履行职
期刊
2011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开学动员时讲话强调,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他特别强调,“领导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尤其要注意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思想方法搞正确,增强工作中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才能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近期,我认真、系统地研读了恩格斯
期刊
党的组织工作是由多种要素有机构成的复杂系统,有其自身的建设规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江苏组织工作,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推进组织工作科学化为目标,继承和发扬组织工作的优良传统,形成自身的价值目标、工作布局和文化氛围,全面推进组织工作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使其更加符合组织工作的内在规律,符合执政党建设规律。  一、努力形成科学的组织工作理论体系  这是组织工作
期刊
盐城海盐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就是指为保护海盐文化遗产及其赖以存在的环境而划定的一定实验区域。建立省级盐城海盐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将盐城海盐文化遗产与其依存的生态环境进行整体性保护,对维护海盐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完整,更好地延续盐城文脉,传承发展海盐文化,打造盐城城市文化品牌,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建立海盐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美丽盐城提供精神文化动力  建立海盐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进
期刊
一、游民与游民意识  游民即游食之民,指既无恒产又无居所的流动之民。游民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礼记·王制》中:“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参相得也。无旷土,无游民,食节事时,民咸安其居,乐事劝功,尊君亲上,然后兴学。”严寄湘在《救荒六十策》中将游民定义为“不农、不商、不工、不庸者”。王学泰的《燕谭集》指出,中国传统的宗法社会,由士农工商四民組成,一旦社会上出现了大的动乱或灾荒,士农工
期刊
2012年初,江苏省靖江市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13个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并作为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承担“创新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改革试验任务。靖江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健全机制,落实责任,把推进改革试验作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和进一步改善农村民生的重要载体,在靖江市马桥、东兴、新桥、
期刊
不时曝出的刑事错案让人们不得不思考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下如何有效预防错案的问题。预防错案必须针对错案原因入手,而刑事错案原因的多样性、复杂性决定了错案预防对策的多元性和系统性。有些刑事错案的原因中包括地方党委(通常是通过政法委,下同)不恰当的案件协调因素在内,因为这种协调有时候客观上消解了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功能,使本来可以避免或及时纠正的刑事错案未能避免或者未能及时纠正。刑事司法工作必须坚持党
期刊
基层政府是社会管理的直接负责者,社区是社会管理的落脚点,二者之间的互动决定基层社会管理的成效。本文以“苏南”苏州太仓的“政社互动”模式和“苏北”淮安的“助保工程”基层政府创新社会管理为例,探讨多元协作这一社会管理创新的发展趋势。  一、太仓、淮安创新社会管理的成功尝试  基层政府与社区的矛盾在社区层面表现为“职能行政化”与“财力自给化”之间的抵触。这种矛盾一方面导致社区的角色冲突,在职能上是“行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