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堂应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讲清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懂得厘清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做个“说理”的学生。笔者认为,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应该注重构建说理课堂,巧借有效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尽情说理,在说理中明晰数学本质,发展数学思维,培养核心素养。
一、唤醒经验,丰富说理的内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起点,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情和生活经验,激活他们的学习储备,带领他们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由表及里地观察、步步深入地分析、有理有据地抽象概括,多角度、有层次地理解并运用知识。
(一)基于生活经验的生长说理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恰当地激活他们的生活经验会让学习事半功倍。如“周长的认识”的教学,为了引导学生突破对“周(‘周’为‘形’)”“长(‘长’为‘数’)”的认识,笔者让学生摸一摸教材的封面、边沿、完整的一周;再让学生描述出各种物体的轮廓,以“形”诠释“周”,“一周”就水到渠成地建构起来了。生1:“原来周长就是图形一周的长度。”生2:“老师,我有补充,必须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如果这个图形不是封闭图形,它就没有周长了。”学生在生活经验基础上畅所欲言,在说理中既对图形的周长形成了表象认知,也培养了空间观念。
(二)基于活动经验的积累说理
学生的生活经验转化为学习经历,积累了学习经验,将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有意识地思考,将对学习产生新的动力。如教学“笔算小数加法”时,笔者让学生凭借经验自主进行迁移学习。有的學生模仿整数加减法把小数的末位对齐进行计算;还有的学生结合元角分的单位换算,把小数点对齐进行计算。笔者随后呈现两种算法让学生观察比较,鼓励学生利用元角分学具、方格纸和计数单位再次进行探索,借助直观理解计算过程,对计算结果进行解释、说理、判断。学生在不断的说理中,深刻理解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的算理。同时,在活动过程中也感受了对应、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让探究说理基于知识经验进行有效积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二、质疑说辩,提升说理的深度
教学时,教师不要灌输式地直接告诉学生知识的原理,而要让学生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去思考、交流、实践、感悟数学道理,让学生在动中学、学中思、思中悟、悟中说,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提升思维的深刻性。
(一)能说——让说理促进知识的内化
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能用语言表述他们的操作过程,表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已经学会了数学思考,领悟了数学学习的方法。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笔者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并借助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操作活动进行说理。笔者为学生准备了不同大小、不同种类的三角形,让学生通过量、算、剪、拼各种活动自主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学生充分操作之后,笔者抛出问题:“你有什么发现?”生1:“我们小组是用量角器量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是65°、70°、45°,然后把三个内角相加等于180°。”生2:“我们小组是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然后拼在一起,拼成了一个平角,所以我认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学生在这样的实践交流中领悟了其中的数学道理,逐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有效促进思维品质与能力的发展。
(二)会辨——让说理渗透数学的思想
学生的学习过程都是从感知到表象,从表象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学情,让他们在有效的操作中辨析,在辨析中明晰道理,让学习走向有深度的探究,有领悟的表述。
数是不一样的。”笔者适时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并提出:“那小华和小米捐助的钱一定是不一样的吗?有特殊情况吗?”学生马上反应过来:当小华和小米的压岁钱一样的时候,单位“1”相同了,这时捐助的钱就一样了。学生们边辨析边说理,逐步深入地理解了单位“1”的内涵。
三、化抽为直,降低说理的难度
数学知识抽象且逻辑性强,信息技术可以从图、文、声、像等多方面展现教学内容,化抽象为直观,让学生从视觉、听觉感知教学内容。有了信息技术强有力的支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说理将事半功倍。
如“图形的旋转”的内容,旋转的三要素如果单凭教师讲解,学生是很难理解的。这时,笔者借助多媒体动画展示钟面上指针的旋转,并让学生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在生动形象的动画中,学生积极说理,突破难点。生1:“老师,我发现时钟的指针都是绕着一个点在转动。”笔者顺势点评:“你真像个小小发现家,这个点就是旋转的中心,图形的旋转都是绕着旋转中心旋转的,你们还有别的发现吗?”生2:“我发现指针是按照1、2、3、4、5、6的顺序转动的。”笔者:“你观察得真仔细,像这样按数的顺序进行旋转的方向叫做顺时针方向,大家伸出手一起比划一下顺时针方向(师生用手比划顺时针方向)。那生活中的旋转都是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吗?”笔者再播放逆时针方向的旋转让学生观察比较。生3:“我发现这次的旋转方向跟刚才是相反的。”生4:“它是按12、11、10、9……的顺序旋转的,是倒着转的。”笔者:“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像这种按12、11、10、9……的顺序旋转的方向叫做逆时针方向。它和顺时针方向是相反的。我们一起感受一下逆时针方向(师生用手比划逆时针方向)。看来旋转还具有一定的旋转方向。”接着笔者继续用多媒体展示旋转30度、90度、180度三个不同的动画,让学生观察比较,并畅所欲言。生5:“我发现每次旋转所成的夹角的大小不同。第一次是成30度角,第二次成90度角,第三次成180度角。”生6:“老师,这说明旋转还要注意角度。”这样,借助动画展示,变抽象为直观,强化了学生感知,深刻地理解了旋转的三要素,降低了学生说理的难度,有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总之,数学是一门具有严密逻辑性和思考性的理性学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是“说理”的课堂,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龙门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王振辉)
一、唤醒经验,丰富说理的内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起点,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情和生活经验,激活他们的学习储备,带领他们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由表及里地观察、步步深入地分析、有理有据地抽象概括,多角度、有层次地理解并运用知识。
(一)基于生活经验的生长说理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恰当地激活他们的生活经验会让学习事半功倍。如“周长的认识”的教学,为了引导学生突破对“周(‘周’为‘形’)”“长(‘长’为‘数’)”的认识,笔者让学生摸一摸教材的封面、边沿、完整的一周;再让学生描述出各种物体的轮廓,以“形”诠释“周”,“一周”就水到渠成地建构起来了。生1:“原来周长就是图形一周的长度。”生2:“老师,我有补充,必须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如果这个图形不是封闭图形,它就没有周长了。”学生在生活经验基础上畅所欲言,在说理中既对图形的周长形成了表象认知,也培养了空间观念。
(二)基于活动经验的积累说理
学生的生活经验转化为学习经历,积累了学习经验,将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有意识地思考,将对学习产生新的动力。如教学“笔算小数加法”时,笔者让学生凭借经验自主进行迁移学习。有的學生模仿整数加减法把小数的末位对齐进行计算;还有的学生结合元角分的单位换算,把小数点对齐进行计算。笔者随后呈现两种算法让学生观察比较,鼓励学生利用元角分学具、方格纸和计数单位再次进行探索,借助直观理解计算过程,对计算结果进行解释、说理、判断。学生在不断的说理中,深刻理解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的算理。同时,在活动过程中也感受了对应、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让探究说理基于知识经验进行有效积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二、质疑说辩,提升说理的深度
教学时,教师不要灌输式地直接告诉学生知识的原理,而要让学生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去思考、交流、实践、感悟数学道理,让学生在动中学、学中思、思中悟、悟中说,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提升思维的深刻性。
(一)能说——让说理促进知识的内化
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能用语言表述他们的操作过程,表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已经学会了数学思考,领悟了数学学习的方法。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笔者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并借助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操作活动进行说理。笔者为学生准备了不同大小、不同种类的三角形,让学生通过量、算、剪、拼各种活动自主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学生充分操作之后,笔者抛出问题:“你有什么发现?”生1:“我们小组是用量角器量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是65°、70°、45°,然后把三个内角相加等于180°。”生2:“我们小组是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然后拼在一起,拼成了一个平角,所以我认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学生在这样的实践交流中领悟了其中的数学道理,逐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有效促进思维品质与能力的发展。
(二)会辨——让说理渗透数学的思想
学生的学习过程都是从感知到表象,从表象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学情,让他们在有效的操作中辨析,在辨析中明晰道理,让学习走向有深度的探究,有领悟的表述。
数是不一样的。”笔者适时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并提出:“那小华和小米捐助的钱一定是不一样的吗?有特殊情况吗?”学生马上反应过来:当小华和小米的压岁钱一样的时候,单位“1”相同了,这时捐助的钱就一样了。学生们边辨析边说理,逐步深入地理解了单位“1”的内涵。
三、化抽为直,降低说理的难度
数学知识抽象且逻辑性强,信息技术可以从图、文、声、像等多方面展现教学内容,化抽象为直观,让学生从视觉、听觉感知教学内容。有了信息技术强有力的支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说理将事半功倍。
如“图形的旋转”的内容,旋转的三要素如果单凭教师讲解,学生是很难理解的。这时,笔者借助多媒体动画展示钟面上指针的旋转,并让学生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在生动形象的动画中,学生积极说理,突破难点。生1:“老师,我发现时钟的指针都是绕着一个点在转动。”笔者顺势点评:“你真像个小小发现家,这个点就是旋转的中心,图形的旋转都是绕着旋转中心旋转的,你们还有别的发现吗?”生2:“我发现指针是按照1、2、3、4、5、6的顺序转动的。”笔者:“你观察得真仔细,像这样按数的顺序进行旋转的方向叫做顺时针方向,大家伸出手一起比划一下顺时针方向(师生用手比划顺时针方向)。那生活中的旋转都是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吗?”笔者再播放逆时针方向的旋转让学生观察比较。生3:“我发现这次的旋转方向跟刚才是相反的。”生4:“它是按12、11、10、9……的顺序旋转的,是倒着转的。”笔者:“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像这种按12、11、10、9……的顺序旋转的方向叫做逆时针方向。它和顺时针方向是相反的。我们一起感受一下逆时针方向(师生用手比划逆时针方向)。看来旋转还具有一定的旋转方向。”接着笔者继续用多媒体展示旋转30度、90度、180度三个不同的动画,让学生观察比较,并畅所欲言。生5:“我发现每次旋转所成的夹角的大小不同。第一次是成30度角,第二次成90度角,第三次成180度角。”生6:“老师,这说明旋转还要注意角度。”这样,借助动画展示,变抽象为直观,强化了学生感知,深刻地理解了旋转的三要素,降低了学生说理的难度,有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总之,数学是一门具有严密逻辑性和思考性的理性学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是“说理”的课堂,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龙门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王振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