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漫漫人生路上风景无数,谢方端的少女时期正如娇美的春日,阳光和煦,白云飘逸,每一缕春风里都夹杂着淡淡的喜悦。生于书香门第的女孩仿佛被春风吻过的花,格外芬芳。小小年纪的谢方端最喜欢散发着墨香的书籍,喜欢在一行行文字间徜徉。
谢方端幼年丧母,常随父宦游,她聪慧善读,少时跟父亲学声韵,长大后喜爱工诗填词,出口成章。
父亲在朝为官,任所不停变换,一家人便随父亲在不同的地方流连辗转。谢方端的年少时光大多是在旅途中度过,一路上看不同的风景从眼前掠过,听马车的吱吱呀呀声将月光碾得碎落一地。
少女的心总是多愁善感,每一片绿叶,每一朵花开,落入她眼中都能荡起点点涟漪。她将这些小心思诉诸笔端,便有了一首首清新雅致的小诗,如飘落的花瓣,一路旖旎,将她走过的每一寸土地染上清香。
这一路上,她看了无数风景,乡关遥隔五峰青,故乡越来越远,她早早体会了游子的心酸,但那阅遍万物的目光也因此变得更加清澈明朗。别人一辈子都无法体会的心情,一生都无法到达的远方,永远都没有机会品尝的人情冷暖,她全在少女时期一一经历。
每一段经历都让人成长,那时的谢方端吟哦的每一首词都让人深深迷恋。在外六年,她远离故乡,缺少朋友,好在还有诗书为伴。在父亲的指导下,她阅读经史、写诗作对,将那孤寂难眠的日子转化成淡雅的墨香,岭南的四季全被她编织进一首首诗词里。
一次次迁徒,一次次离别,一次次被生活洗礼的谢方端心底依然藏着一个娇俏的女儿心。她会在斜风细雨的黄昏倚在窗前,看雨雾将窗棂打湿,静静吟出自己的心声。
每个少女的梦里都有一个情投意合的男子。谢方端梦里的那个男子远在故乡之畔,或许是幼时订下的姻缘,或许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些都像清风一样微不足道。重要的是,他学识渊博,喜爱诗词,他们能够在彼此的书信里看透对方的心意。
既然良人已定,姻缘线已牵,谢方端自然需要回到故乡,与心上人相扶相携,共看流年。那些孤独的过往,那些曾经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只能在夜里悄声说给身边人听。
这个名叫刘宗衍的男子总是微笑着听她讲那些过往,和她一起吟诗作对、谈古论今,在墨香里两心相许。
这世上最美的事不就是得一良人,一起走向更美好的生活?生活像火一样炽烈,未来在脚下一寸寸铺开,每一寸都是锦绣山河。对谢方端来说,这是她生命里的夏季,喜悦像阳光,浓得化不开,每一缕都耀眼得让人心生雀跃。
孩子的出生更是将这喜悦四溢开来,那些甜得像蜜一样的日子,连诗词似乎都成了多余的。若能一生甜蜜幸福,纵使从此放下诗词,也是心甘情愿的吧。可四季的脚步从不为谁停留片刻,秋风终究会带走夏季的繁盛,徒留一片萧索。
风华正茂的夫君忽然患病离世。顷刻间,整个世界陷入一片黑暗。此时的谢方端犹如站在空茫的天地间,故乡已远,前路漫漫。除了自己,无人能排解那无尽的忧愁与恐惧。无数个夜里,她辗转难眠,看风吹帘动,听流莺啼转,窗外春光已如约而至,桃红柳绿,一片繁华,而她的世界却停留在萧索秋日。
当苦难袭来,唯一能够破解的只有自己。她重新拿起笔,在无眠的夜里写下一首首诗词,将心底的相思与忧愁一一宣泄在笔墨间。
忧愁已让人如此煎熬,比忧愁更难的还有现实的忧虑。孩子嗷嗷待哺,公婆需要赡养,四面漏风的墙,需要她一一填补。面对这难以承受的重担,她没有哭哭啼啼,也没有撒手不管,而是“育子成材,夜纺授经,四时不辍”。她以柔弱之躯挑起生活重担,纺纱织布,不管严冬酷暑,没有一刻停歇,任纤纤十指变得粗糙丑陋,任岁月在脸上刻下道道痕迹。
然而她从不在苦难里迷失,她会一边劳作一边教子,她会写诗教导孩子,她也会在劳作的间隙将思念的目光看向远方,仿佛透过重重迷雾能看到深爱的夫君在云端对她微微一笑。
她的生命进入漫长的冬季,孤寒无助,白雪茫茫,但她没有在冬季里沉沦,依然是那个气定神闲的女子,纺纱写诗,教子吟诗,也为别人解疑答惑。她的脸上始终有着淡淡的笑意,仿佛漫漫寒冬在她眼里也不过一道别致的风景。
她在漫长的冬季里学会了笑看风雨来去。这世间从来不会一帆风顺,风雨总是如影随行,赶不走,避不开,与其为此苦恼,不如把这风雨当作一道道风景,好好观赏,用心体会。
正是这样的淡然心态,让谢方端独自撑过了几十年的寂寞风雨。晚年时,她随儿子居于官署,此时的生活终于向她露出笑脸,她不再操心柴米油盐,只安心做一个富足的老太太,看花赏月,安稳度日。
她依然喜欢写诗,岁月带走了年少青涩,留下一个心思细腻的才女。她还热心教人作诗写文,时常与人探讨诗词歌赋。此时的谢方端已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总有人愿意聚在她身边,听她说话,看她写诗,她成了桃李满天下的学者。
人间苦难由来已久,而历史记下了谢方端这个名字,除了才情,更多的是对她生活态度的肯定。无论经历什么,她都微笑接纳,从不言苦。面对风雨,抱怨和沮丧只会让你沉沦,不如把它当风景,微笑以对,淡然处之。
谢方端幼年丧母,常随父宦游,她聪慧善读,少时跟父亲学声韵,长大后喜爱工诗填词,出口成章。
父亲在朝为官,任所不停变换,一家人便随父亲在不同的地方流连辗转。谢方端的年少时光大多是在旅途中度过,一路上看不同的风景从眼前掠过,听马车的吱吱呀呀声将月光碾得碎落一地。
少女的心总是多愁善感,每一片绿叶,每一朵花开,落入她眼中都能荡起点点涟漪。她将这些小心思诉诸笔端,便有了一首首清新雅致的小诗,如飘落的花瓣,一路旖旎,将她走过的每一寸土地染上清香。
这一路上,她看了无数风景,乡关遥隔五峰青,故乡越来越远,她早早体会了游子的心酸,但那阅遍万物的目光也因此变得更加清澈明朗。别人一辈子都无法体会的心情,一生都无法到达的远方,永远都没有机会品尝的人情冷暖,她全在少女时期一一经历。
每一段经历都让人成长,那时的谢方端吟哦的每一首词都让人深深迷恋。在外六年,她远离故乡,缺少朋友,好在还有诗书为伴。在父亲的指导下,她阅读经史、写诗作对,将那孤寂难眠的日子转化成淡雅的墨香,岭南的四季全被她编织进一首首诗词里。
一次次迁徒,一次次离别,一次次被生活洗礼的谢方端心底依然藏着一个娇俏的女儿心。她会在斜风细雨的黄昏倚在窗前,看雨雾将窗棂打湿,静静吟出自己的心声。
每个少女的梦里都有一个情投意合的男子。谢方端梦里的那个男子远在故乡之畔,或许是幼时订下的姻缘,或许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些都像清风一样微不足道。重要的是,他学识渊博,喜爱诗词,他们能够在彼此的书信里看透对方的心意。
既然良人已定,姻缘线已牵,谢方端自然需要回到故乡,与心上人相扶相携,共看流年。那些孤独的过往,那些曾经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只能在夜里悄声说给身边人听。
这个名叫刘宗衍的男子总是微笑着听她讲那些过往,和她一起吟诗作对、谈古论今,在墨香里两心相许。
这世上最美的事不就是得一良人,一起走向更美好的生活?生活像火一样炽烈,未来在脚下一寸寸铺开,每一寸都是锦绣山河。对谢方端来说,这是她生命里的夏季,喜悦像阳光,浓得化不开,每一缕都耀眼得让人心生雀跃。
孩子的出生更是将这喜悦四溢开来,那些甜得像蜜一样的日子,连诗词似乎都成了多余的。若能一生甜蜜幸福,纵使从此放下诗词,也是心甘情愿的吧。可四季的脚步从不为谁停留片刻,秋风终究会带走夏季的繁盛,徒留一片萧索。
风华正茂的夫君忽然患病离世。顷刻间,整个世界陷入一片黑暗。此时的谢方端犹如站在空茫的天地间,故乡已远,前路漫漫。除了自己,无人能排解那无尽的忧愁与恐惧。无数个夜里,她辗转难眠,看风吹帘动,听流莺啼转,窗外春光已如约而至,桃红柳绿,一片繁华,而她的世界却停留在萧索秋日。
当苦难袭来,唯一能够破解的只有自己。她重新拿起笔,在无眠的夜里写下一首首诗词,将心底的相思与忧愁一一宣泄在笔墨间。
忧愁已让人如此煎熬,比忧愁更难的还有现实的忧虑。孩子嗷嗷待哺,公婆需要赡养,四面漏风的墙,需要她一一填补。面对这难以承受的重担,她没有哭哭啼啼,也没有撒手不管,而是“育子成材,夜纺授经,四时不辍”。她以柔弱之躯挑起生活重担,纺纱织布,不管严冬酷暑,没有一刻停歇,任纤纤十指变得粗糙丑陋,任岁月在脸上刻下道道痕迹。
然而她从不在苦难里迷失,她会一边劳作一边教子,她会写诗教导孩子,她也会在劳作的间隙将思念的目光看向远方,仿佛透过重重迷雾能看到深爱的夫君在云端对她微微一笑。
她的生命进入漫长的冬季,孤寒无助,白雪茫茫,但她没有在冬季里沉沦,依然是那个气定神闲的女子,纺纱写诗,教子吟诗,也为别人解疑答惑。她的脸上始终有着淡淡的笑意,仿佛漫漫寒冬在她眼里也不过一道别致的风景。
她在漫长的冬季里学会了笑看风雨来去。这世间从来不会一帆风顺,风雨总是如影随行,赶不走,避不开,与其为此苦恼,不如把这风雨当作一道道风景,好好观赏,用心体会。
正是这样的淡然心态,让谢方端独自撑过了几十年的寂寞风雨。晚年时,她随儿子居于官署,此时的生活终于向她露出笑脸,她不再操心柴米油盐,只安心做一个富足的老太太,看花赏月,安稳度日。
她依然喜欢写诗,岁月带走了年少青涩,留下一个心思细腻的才女。她还热心教人作诗写文,时常与人探讨诗词歌赋。此时的谢方端已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总有人愿意聚在她身边,听她说话,看她写诗,她成了桃李满天下的学者。
人间苦难由来已久,而历史记下了谢方端这个名字,除了才情,更多的是对她生活态度的肯定。无论经历什么,她都微笑接纳,从不言苦。面对风雨,抱怨和沮丧只会让你沉沦,不如把它当风景,微笑以对,淡然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