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张敏华是浙江省特级教师,从事教研工作以来一直立足课堂一线,坚持以生为本,在准确把握儿童心理与语文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研究领域,成绩斐然。她努力提升教学中的思维含量,将“思维导图”引入课堂;关注优秀传统文化,唤醒教师的文化传承意识,引导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低段 生本意识 思维发展 文化传承
张敏华是浙江省特级教师,现任宁波市海曙区小学语文教研员,兼任浙江省小语会低年级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老师是一名既能潜下心进行教学研究,又能弯下腰为学生上课的语文教研员。从事教研工作16年以来,她一直坚持立足课堂一线,从课堂实践中提升与总结教学理念,又用课堂实践展现自己的教学思考。
最早观察张敏华老师执教语文课,是在2004年浙江省“课改巡礼”活动上。张老师执教二年级《窗前的气球》一课,根据低年级的学情采用表演的形式帮助学生辨析近义词的差异,体会用词的准确,循学而导,鼓励学生开展个性化的朗读……这些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本轮课程改革伊始就能有这样强烈的生本意识,如此强调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实属可贵。这也让我看到了她深厚的教学功力与敢于创新的教学改革勇气。
之后几年,我从多方渠道欣喜地看到——张敏华一直在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领域内积极地向上攀登,思考不断深入,教学理念不断发展完善。
2009年,宁波市教研室、海曙区教研室联合为张敏华举办了个人教学展示专场活动。在一天时间里,她不仅亲自执教了两节低年段语文课,还作了名为《彰显童真的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的观点报告,为来自省市的与会专家和教师呈现了低年级语文教学的研究成果,展现了她对儿童心理与语文教学规律的准确把握。她的课堂真正做到“呵护童心、体现童趣、彰显童真”,正如我省资深特级教师杨一青在会上所说:像张敏华老师这样,那么懂得儿童心理的老师为数太少,而这恰恰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界所迫切需要的。
让我欣慰的是,在评上浙江省特级教师之后,张敏华老师并没有满足于常人眼里的“耀眼的光环”,而是更加坚定地在教学研究领域中一步一步向上攀登。她的研究开始从低年级的语言文字教学拓展到年段目标以及其他教学内容上,如第一学段的句子教学研究与第二学段的语段教学研究。众所周知,句子是构成语段与篇章的重要元素,是学习语文、运用语言的基石,但当下研究的人不多,句子教学也是小学第一学段教学中较为缺失的内容。她先后推出《北京》《秋天的图画》《数星星的孩子》等教学课例,以直观、生动的教学形式有效地指导学生读懂句子的意思、了解句子的结构、体会句子的生动表达,这些课例可谓是低年级教学的经典。同时她所撰写的关于句子教学研究的观点论著先后在各权威杂志上发表。她提出,句子教学要“三关注”:关注句子的结构,关注句子的内部关系,关注句子的表达效果;句子教学要“三注意”:注意过程的展开,注意多方整合,注意知识的序列。这些研究成果无疑对低年级教学起到重要的启示与引领作用。同时,她又满怀激情地投入对第二学段段落教学的研究,呈现了一堂堂经典课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中借助思维导图厘清句子之间关系,落实因果段式结构的学习;《香港,璀璨的明珠》一课中,借助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先概括后具体描写的语段构成……
在教学实践与调研中,她敏锐地发现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学生思维发展的现象,着力引导语文教师关注学生语言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共同发展。2010年始,她致力于开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思维含量”的浙江省教研课题研究。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她发现思维能力的训练缺乏落实的支點,又大胆提出借助“思维导图”这一思维工具搭建语言学习与思维发展的“桥梁”(当时国内小语界很少采用,只有港台地区有教师运用于课外阅读指导上)。让我没想到的是,就这个课题,张敏华带领着她的团队历经四年的实践研究,将研究的面逐渐由低年级拓展到整个小学阶段;由阅读教学拓展到习作、口语交际、语文综合实践等教学领域;由新授课延伸到复习课。利用导图可视性、直观性以及发散性的特点,帮助教师将发展学生思维有效地落实于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2015年研究成果《思维导图与小学语文教学》由浙江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我从这本书里看到的不仅是累累硕果,更看到了这位“特级教师”骨子里的一股“钻”劲儿。我们的教学研究队伍就需要这样的“实干家”。
如今,她又开始热衷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她依然孜孜不倦地用课堂践行,执教的部编本教材中的《姓氏歌》一课,充分体现了姓氏的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唤醒了语文教师对传统经典文化的传承意识。2017年1月全国小语会会刊刊登了她的最新观点《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元素探微》,她提出:部编教材增加了中华民族文化元素,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认真解读教材,了解教材背后厚重的文化背景,使语文教学有深度有厚度,更有民族文化的温度!她在尽己绵薄之力引导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方向。
作为一名语文教研员,多年来她致力于所在区域的语文教研工作,成绩斐然。由于从来没有离开过课堂,她更懂得语文教师的需要和渴求,从而为教师提供深入到位的教学指导服务。我曾参加过她组织的教研活动,看到了她作为教研员独有的魅力。她引领教师进行激烈的思维碰撞,大家时而坦陈观点,时而“针锋相对”,而张敏华老师和课堂教学时一样从容,时而含笑聆听,时而巧妙点拨、引领。如此充满激情的教研活动,让我看到了教研工作的希望和未来。
她领衔担任“张敏华名师工作室”的导师,以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热忱带动着徒弟们努力做研究型的教师。几年下来成绩显著,工作室团队研究成果多次刊登于学科杂志上,其中《香港,璀璨的明珠》一课的教学过程还以“团队研课”的形式刊载。在她的倡导下,工作室开展“蒲公英行动计划”,对于教龄在三年内的新教师,由学员担任导师,并为他们提供平台,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她带领着工作室成员,引领着“蒲公英”们,在小学语文这片沃土上播撒种子、生根发芽。
如今的敏华,依然温婉、淡然,爱儿童,爱语文,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在自己钟爱的一方天地间快乐行走。
祝愿她在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路上,继续攀登,不断超越!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310012)
【关键词】低段 生本意识 思维发展 文化传承
张敏华是浙江省特级教师,现任宁波市海曙区小学语文教研员,兼任浙江省小语会低年级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老师是一名既能潜下心进行教学研究,又能弯下腰为学生上课的语文教研员。从事教研工作16年以来,她一直坚持立足课堂一线,从课堂实践中提升与总结教学理念,又用课堂实践展现自己的教学思考。
最早观察张敏华老师执教语文课,是在2004年浙江省“课改巡礼”活动上。张老师执教二年级《窗前的气球》一课,根据低年级的学情采用表演的形式帮助学生辨析近义词的差异,体会用词的准确,循学而导,鼓励学生开展个性化的朗读……这些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本轮课程改革伊始就能有这样强烈的生本意识,如此强调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实属可贵。这也让我看到了她深厚的教学功力与敢于创新的教学改革勇气。
之后几年,我从多方渠道欣喜地看到——张敏华一直在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领域内积极地向上攀登,思考不断深入,教学理念不断发展完善。
2009年,宁波市教研室、海曙区教研室联合为张敏华举办了个人教学展示专场活动。在一天时间里,她不仅亲自执教了两节低年段语文课,还作了名为《彰显童真的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的观点报告,为来自省市的与会专家和教师呈现了低年级语文教学的研究成果,展现了她对儿童心理与语文教学规律的准确把握。她的课堂真正做到“呵护童心、体现童趣、彰显童真”,正如我省资深特级教师杨一青在会上所说:像张敏华老师这样,那么懂得儿童心理的老师为数太少,而这恰恰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界所迫切需要的。
让我欣慰的是,在评上浙江省特级教师之后,张敏华老师并没有满足于常人眼里的“耀眼的光环”,而是更加坚定地在教学研究领域中一步一步向上攀登。她的研究开始从低年级的语言文字教学拓展到年段目标以及其他教学内容上,如第一学段的句子教学研究与第二学段的语段教学研究。众所周知,句子是构成语段与篇章的重要元素,是学习语文、运用语言的基石,但当下研究的人不多,句子教学也是小学第一学段教学中较为缺失的内容。她先后推出《北京》《秋天的图画》《数星星的孩子》等教学课例,以直观、生动的教学形式有效地指导学生读懂句子的意思、了解句子的结构、体会句子的生动表达,这些课例可谓是低年级教学的经典。同时她所撰写的关于句子教学研究的观点论著先后在各权威杂志上发表。她提出,句子教学要“三关注”:关注句子的结构,关注句子的内部关系,关注句子的表达效果;句子教学要“三注意”:注意过程的展开,注意多方整合,注意知识的序列。这些研究成果无疑对低年级教学起到重要的启示与引领作用。同时,她又满怀激情地投入对第二学段段落教学的研究,呈现了一堂堂经典课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中借助思维导图厘清句子之间关系,落实因果段式结构的学习;《香港,璀璨的明珠》一课中,借助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先概括后具体描写的语段构成……
在教学实践与调研中,她敏锐地发现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学生思维发展的现象,着力引导语文教师关注学生语言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共同发展。2010年始,她致力于开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思维含量”的浙江省教研课题研究。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她发现思维能力的训练缺乏落实的支點,又大胆提出借助“思维导图”这一思维工具搭建语言学习与思维发展的“桥梁”(当时国内小语界很少采用,只有港台地区有教师运用于课外阅读指导上)。让我没想到的是,就这个课题,张敏华带领着她的团队历经四年的实践研究,将研究的面逐渐由低年级拓展到整个小学阶段;由阅读教学拓展到习作、口语交际、语文综合实践等教学领域;由新授课延伸到复习课。利用导图可视性、直观性以及发散性的特点,帮助教师将发展学生思维有效地落实于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2015年研究成果《思维导图与小学语文教学》由浙江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我从这本书里看到的不仅是累累硕果,更看到了这位“特级教师”骨子里的一股“钻”劲儿。我们的教学研究队伍就需要这样的“实干家”。
如今,她又开始热衷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她依然孜孜不倦地用课堂践行,执教的部编本教材中的《姓氏歌》一课,充分体现了姓氏的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唤醒了语文教师对传统经典文化的传承意识。2017年1月全国小语会会刊刊登了她的最新观点《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元素探微》,她提出:部编教材增加了中华民族文化元素,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认真解读教材,了解教材背后厚重的文化背景,使语文教学有深度有厚度,更有民族文化的温度!她在尽己绵薄之力引导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方向。
作为一名语文教研员,多年来她致力于所在区域的语文教研工作,成绩斐然。由于从来没有离开过课堂,她更懂得语文教师的需要和渴求,从而为教师提供深入到位的教学指导服务。我曾参加过她组织的教研活动,看到了她作为教研员独有的魅力。她引领教师进行激烈的思维碰撞,大家时而坦陈观点,时而“针锋相对”,而张敏华老师和课堂教学时一样从容,时而含笑聆听,时而巧妙点拨、引领。如此充满激情的教研活动,让我看到了教研工作的希望和未来。
她领衔担任“张敏华名师工作室”的导师,以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热忱带动着徒弟们努力做研究型的教师。几年下来成绩显著,工作室团队研究成果多次刊登于学科杂志上,其中《香港,璀璨的明珠》一课的教学过程还以“团队研课”的形式刊载。在她的倡导下,工作室开展“蒲公英行动计划”,对于教龄在三年内的新教师,由学员担任导师,并为他们提供平台,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她带领着工作室成员,引领着“蒲公英”们,在小学语文这片沃土上播撒种子、生根发芽。
如今的敏华,依然温婉、淡然,爱儿童,爱语文,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在自己钟爱的一方天地间快乐行走。
祝愿她在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路上,继续攀登,不断超越!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31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