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随着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作为初中教学科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是当前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动参与性较低,导致初中体育教学质量较差,并不能起到改善学生身体素质的作用。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初中体育学习的主动参与性是当前体育教学改革中应格外注重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初中体育课堂学生参与到较低的原因,并进一步探讨了改进策略,旨在为初中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初中教学 体育教学 主动参与性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目标,主要是为了在学生进行基础文化知识的学习中,也要注重其德育、体育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因此,初中体育教学在整个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必不可少。当前,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的参与度低,不利于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的实现。那么,如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就需要体育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爱好和特点,并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与教师进行有效的互动,才能发挥体育课的最佳教学效果。这要求体育教师能够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注重对学生的课堂启发,让学生乐于参与其中,以主动学为中心。这样,逐步提升学生的体育兴趣,让他们在体育锻炼中,身心灵全面发展,同时,也能促成初中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初中体育中学生参与度低的原因
1.体育教学内容单一
初中学生一般迫于文化知识学习的压力,认为其他学科如美术、音乐、体育等的学习无关紧要,如在上体育课时选择在班里学习。在临近考试,学习紧张的情况下,这些“副科”也被文化课学习给霸占了。致使一学期下来,学生对这些科目如同过眼云烟,没有真正发挥教学的意义。在这样的压力下,体育教学的时间少之又少,只剩下枯燥的体育考试内容讲授和训练,教学内容单一,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2.体育课堂形式僵化
多数体育教师不重视体育教学的形式,基本上每节课都是重复以往的跑操、做操、示范等,学生难免学习僵化,不愿参与。有些学校不重视体育教学,各种设施不齐全,或是考虑到学生的安全问题,在体育课上对学生的活动范围进行限制,这都不利于学生兴趣活动的展开,自然不愿参与其中。
3.师生互动性差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往往能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现实教学中,体育教师都想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自己的教学内容全数奉献,因此更侧重于对肢体动作和技能的示范与指导。在此期间,对学生的认知和需求的关注度不够,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掌握程度。有些学生较为活跃,喜欢表现,如果不给其机会展示自己难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效果有所降低。
4.课堂评价方式存在误区
体育课堂教师往往会以竞技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训练,在这种课堂模式下要注意其评价方式。例如多数学生只关注结果,不注重过程。导致比赛获胜的学生受到表扬,而身体素质相对一般的学生久而久之容易自卑,也会让他们对体育课产生排斥心理。
二、初中体育学生主动参与性的改进策略
1.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
前面讲到学生的参与性差与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方式有很大关系。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全面调动学生的体育积极性。例如我在进行体育教学时,经常会以玩游戏的形式开始每节课都会教学生玩不同的游戏,测试他们不同的能力,使学生乐于参与其中。
2.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主动学习,以“学”为中心。在教学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置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目标和和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形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我在每节课结束后就会提前告知下节课要讲的动作和内容,鼓励学生自学,在下节时点名进行示范和指导。这样,大家都很兴奋,很积极的准备,这一学期的教学相对很轻松。
3.强化师生互动
强化师生互动要求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中,适时参与学生的学习和交流中,充分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并做出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具体来说,教师要进行的互动包括动作行为互动、言语互动等,让学生能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轻松愉悦地参与学习,并能时时兴趣高涨,充满信心。
4.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中的训练和比赛形式能够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顽强精神,让学生能够在团结合作中增强集体荣誉感,从而影响着学生的德育发展。使他们能够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和不惧失败的心理品质,并能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综上所述,体育学习在初中生健康成长时期占据着重要位置,体育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对提升教学效果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依据当前学生体育参与度较低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改进策略对初中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朱志庆. 浅析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主动参与性[J]. 当代体育科技,2015(13):150-151.
[2] 加道. 初中体育教学如何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的策略探讨[J]. 考试周刊,2014 (94):103-104.
[3] 马锦杰. 初中体育教学如何提升学生主动参与途径[J]. 读书文摘,2015(12):132-133.
(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市第三中学)
【关键词】初中教学 体育教学 主动参与性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目标,主要是为了在学生进行基础文化知识的学习中,也要注重其德育、体育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因此,初中体育教学在整个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必不可少。当前,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的参与度低,不利于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的实现。那么,如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就需要体育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爱好和特点,并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与教师进行有效的互动,才能发挥体育课的最佳教学效果。这要求体育教师能够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注重对学生的课堂启发,让学生乐于参与其中,以主动学为中心。这样,逐步提升学生的体育兴趣,让他们在体育锻炼中,身心灵全面发展,同时,也能促成初中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初中体育中学生参与度低的原因
1.体育教学内容单一
初中学生一般迫于文化知识学习的压力,认为其他学科如美术、音乐、体育等的学习无关紧要,如在上体育课时选择在班里学习。在临近考试,学习紧张的情况下,这些“副科”也被文化课学习给霸占了。致使一学期下来,学生对这些科目如同过眼云烟,没有真正发挥教学的意义。在这样的压力下,体育教学的时间少之又少,只剩下枯燥的体育考试内容讲授和训练,教学内容单一,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2.体育课堂形式僵化
多数体育教师不重视体育教学的形式,基本上每节课都是重复以往的跑操、做操、示范等,学生难免学习僵化,不愿参与。有些学校不重视体育教学,各种设施不齐全,或是考虑到学生的安全问题,在体育课上对学生的活动范围进行限制,这都不利于学生兴趣活动的展开,自然不愿参与其中。
3.师生互动性差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往往能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现实教学中,体育教师都想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自己的教学内容全数奉献,因此更侧重于对肢体动作和技能的示范与指导。在此期间,对学生的认知和需求的关注度不够,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掌握程度。有些学生较为活跃,喜欢表现,如果不给其机会展示自己难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效果有所降低。
4.课堂评价方式存在误区
体育课堂教师往往会以竞技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训练,在这种课堂模式下要注意其评价方式。例如多数学生只关注结果,不注重过程。导致比赛获胜的学生受到表扬,而身体素质相对一般的学生久而久之容易自卑,也会让他们对体育课产生排斥心理。
二、初中体育学生主动参与性的改进策略
1.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
前面讲到学生的参与性差与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方式有很大关系。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全面调动学生的体育积极性。例如我在进行体育教学时,经常会以玩游戏的形式开始每节课都会教学生玩不同的游戏,测试他们不同的能力,使学生乐于参与其中。
2.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主动学习,以“学”为中心。在教学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置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目标和和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形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我在每节课结束后就会提前告知下节课要讲的动作和内容,鼓励学生自学,在下节时点名进行示范和指导。这样,大家都很兴奋,很积极的准备,这一学期的教学相对很轻松。
3.强化师生互动
强化师生互动要求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中,适时参与学生的学习和交流中,充分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并做出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具体来说,教师要进行的互动包括动作行为互动、言语互动等,让学生能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轻松愉悦地参与学习,并能时时兴趣高涨,充满信心。
4.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中的训练和比赛形式能够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顽强精神,让学生能够在团结合作中增强集体荣誉感,从而影响着学生的德育发展。使他们能够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和不惧失败的心理品质,并能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综上所述,体育学习在初中生健康成长时期占据着重要位置,体育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对提升教学效果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依据当前学生体育参与度较低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改进策略对初中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朱志庆. 浅析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主动参与性[J]. 当代体育科技,2015(13):150-151.
[2] 加道. 初中体育教学如何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的策略探讨[J]. 考试周刊,2014 (94):103-104.
[3] 马锦杰. 初中体育教学如何提升学生主动参与途径[J]. 读书文摘,2015(12):132-133.
(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