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后教师的教学观点和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然而,用心观察不难发现:所谓数学“新课堂”仍明显带有师生剧本化的表演痕迹,如何引领学生走进那真正富有生命力的和谐课堂呢?本文就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对和谐的 “双主协调”教学模式作一探究,以便在新课程教学中实践。
一、“双主协调”教学模式概况
(一)“双主协调”教学模式的涵义。新课标明确提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双主协调”教学模式是: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的同时,也充分发挥自身主导性的作用,通过强化“教师的主导性”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构建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亲密合作、协调互助、交互协商的和谐教学氛围,从而实现“双主协调”和谐发展的新的教学模式。
(二)“双主协调”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首先,“双主协调”教学是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强调教师的指导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其次,学生的主体性的发展更多地依赖于教师的引导,而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又可促进教师主导性的发挥。在这“双主”的相互作用中,学生不断得到改造、进化和发展,教师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和提高,双方共处于一个和谐的活动统一体中。
(三)“双主协调”数学模式的原则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双主协调”课堂教学的前提与标志。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的主体精神发挥,有利于主体人格的完善以及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调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同时,学生要对教师理解、尊重,教师积极的设疑、启发、鼓励、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讨论、答疑、创新,这种师生契合与同步,正是“双主协调”的和谐前提与标志。
2.多样的教学评价是实现“双主协调”课堂教学的杠杆与桥梁。教学评价是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节“双主协调”的动态平衡杠杆。评价应该更加关注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与之适应的情意表现,适应能力和价值观,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3.因材施教是实现“双主协调”课堂教学的途径与归宿。学生在身体、生理、感知、思维、兴趣等方面有着大致相同的发展规律性和一定的差异性,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取分组分层和合作分层等形式来强化“双主协调”。
二、“双主协调”教学模式的结构
(一)“双主协调”教学模式的结构的基本框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点,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其基本结构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新课程教学观,同时也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体性,针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背景等进行综合考虑,备课要有人性化,要精心规划和安排,才能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性作用。
(二)各个环节的作用。激学与讲评是教师主体性充分发挥的两个重要环节。教师应当利用学生的好奇、好动、好胜、好学的心理特点,围饶知识的关键点,巧妙的创设情境,设置疑问,安排活动。讲评,应当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新课程教学思想,体现教师的示范性,学生思维的启迪性和知识应用的综合性与灵活性。讨论与交流是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的重要环节。讨论,就是在课堂上学生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比较、分析、判断、争论的过程。它能张扬学生的个性,开起学生的智慧,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根据能力特长,主动探索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交流,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相互帮助、相互纠正、相互评价等过程。它能促进互补,增加参与机会,培养学生互相竞争与合作的意识。
三、“双主协调”教学模式的策略与建议
1.发挥“双主”:即教师的主导性发挥与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积极创设情景,激发情趣,巧设提问,引导发现;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大胆想象,展示才能。2.体现“三个性”:即协调性,是在学生主体中体现教师主导,在教师主导中体现学生主体;动态性,是充分运用“变式”,克服消极定势;个体性,是坚持因材施教,反映个性特色;3.做到四个尽量:即课堂上能让学生尽量的参与、尽量的展示、尽量的体验与尽量的评价。
建议一,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两者的关系:“双主协调”教学模式要求“双主”相统一,以教为支点,以学为支点,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启发学生全面参与教学过程,以趣激情、情理交融。
建议二,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学会”与“会学”的关系:只有会教、乐教的教师才会有会学、乐学的学生。教师要不断地自我挑战,完善和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使因教施教与因学施教在新课程教学中得到和谐的整合。
四、“双主协调”教学模式的效果
应用“双主协调”这一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其效果作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我所在学校高二年级两个班的100名学生(50人/班)。主要内容是关于这一教学模式与传统模式的比较,这一结果反映了“双主协调”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取得良好效果。
一、“双主协调”教学模式概况
(一)“双主协调”教学模式的涵义。新课标明确提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双主协调”教学模式是: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的同时,也充分发挥自身主导性的作用,通过强化“教师的主导性”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构建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亲密合作、协调互助、交互协商的和谐教学氛围,从而实现“双主协调”和谐发展的新的教学模式。
(二)“双主协调”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首先,“双主协调”教学是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强调教师的指导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其次,学生的主体性的发展更多地依赖于教师的引导,而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又可促进教师主导性的发挥。在这“双主”的相互作用中,学生不断得到改造、进化和发展,教师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和提高,双方共处于一个和谐的活动统一体中。
(三)“双主协调”数学模式的原则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双主协调”课堂教学的前提与标志。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的主体精神发挥,有利于主体人格的完善以及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调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同时,学生要对教师理解、尊重,教师积极的设疑、启发、鼓励、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讨论、答疑、创新,这种师生契合与同步,正是“双主协调”的和谐前提与标志。
2.多样的教学评价是实现“双主协调”课堂教学的杠杆与桥梁。教学评价是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节“双主协调”的动态平衡杠杆。评价应该更加关注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与之适应的情意表现,适应能力和价值观,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3.因材施教是实现“双主协调”课堂教学的途径与归宿。学生在身体、生理、感知、思维、兴趣等方面有着大致相同的发展规律性和一定的差异性,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取分组分层和合作分层等形式来强化“双主协调”。
二、“双主协调”教学模式的结构
(一)“双主协调”教学模式的结构的基本框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点,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其基本结构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新课程教学观,同时也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体性,针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背景等进行综合考虑,备课要有人性化,要精心规划和安排,才能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性作用。
(二)各个环节的作用。激学与讲评是教师主体性充分发挥的两个重要环节。教师应当利用学生的好奇、好动、好胜、好学的心理特点,围饶知识的关键点,巧妙的创设情境,设置疑问,安排活动。讲评,应当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新课程教学思想,体现教师的示范性,学生思维的启迪性和知识应用的综合性与灵活性。讨论与交流是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的重要环节。讨论,就是在课堂上学生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比较、分析、判断、争论的过程。它能张扬学生的个性,开起学生的智慧,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根据能力特长,主动探索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交流,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相互帮助、相互纠正、相互评价等过程。它能促进互补,增加参与机会,培养学生互相竞争与合作的意识。
三、“双主协调”教学模式的策略与建议
1.发挥“双主”:即教师的主导性发挥与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积极创设情景,激发情趣,巧设提问,引导发现;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大胆想象,展示才能。2.体现“三个性”:即协调性,是在学生主体中体现教师主导,在教师主导中体现学生主体;动态性,是充分运用“变式”,克服消极定势;个体性,是坚持因材施教,反映个性特色;3.做到四个尽量:即课堂上能让学生尽量的参与、尽量的展示、尽量的体验与尽量的评价。
建议一,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两者的关系:“双主协调”教学模式要求“双主”相统一,以教为支点,以学为支点,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启发学生全面参与教学过程,以趣激情、情理交融。
建议二,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学会”与“会学”的关系:只有会教、乐教的教师才会有会学、乐学的学生。教师要不断地自我挑战,完善和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使因教施教与因学施教在新课程教学中得到和谐的整合。
四、“双主协调”教学模式的效果
应用“双主协调”这一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其效果作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我所在学校高二年级两个班的100名学生(50人/班)。主要内容是关于这一教学模式与传统模式的比较,这一结果反映了“双主协调”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