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饱含忧患意识的新诗集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c1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个世纪末我主编的《历代忧国忧民诗选》(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该书选取了历史上数百首杰出的忧患诗词予以赏析,当我为书中的忧患诗情所打动久久不能平静,同时盼望新世纪有新的忧患诗作问世之际,诗人、乡友田海给我寄来了他刚出版的新诗集《俯瞰人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细细品来,共鸣顿生,我高兴地发现这是一部饱含忧患意识的新诗集。
  《俯瞰人间》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哲理篇”,收长篇哲理诗《俯瞰人间——优势论》,堪称“大写意”;第二部分是“叙事篇”,收四篇叙事诗:《打工》、《摆摊》、《父与子》、《银杏村纪事》,宛如“工笔画”。无论是哲理诗,还是叙事诗,是“大写意”,还是“工笔画”,莫不情景交融,情理交融,给人以美的愉悦,情的陶冶,理的启迪,让人聆听忧患的警钟。
  《俯瞰人间——优势论》是诗人献给新世纪、献给所有为人类进步事业不懈奋斗的人们的一首长篇哲理诗,运用的是浪漫主义手法,是“大写意”。诗人站在新旧世纪交替的时间长河与人类竞争的空间进程的交汇口,回观人类漫长而雄浑的竞争历史,审视古往今来优胜劣汰的社会进化,用凝炼的语言揭示了诸多哲理。诗中富含人文关怀,对充满战争斗杀的历史发生感慨:“亲情无限啊亲情无限,让人心颤又让人心酸。太多的搏杀,太多的仇斗,仿佛要将世界撕成碎片。”然而,“有谁愿将身躯交付镣铐?有谁愿将心灵交付锁链?有谁愿将翅膀交付囚笼?有谁愿将呼唤交付浓烟?有谁眷恋地狱拒绝天堂?有谁选择屈辱放弃尊严?有谁追求困窘排斥富有?有谁采撷卑微躲避伟岸?”一组设问,体现了诗人对人类命运的庄严思考。于是,诗人以“优势”为突破口,寻找改变个人命运、企业命运、政党命运、国家命运乃至整个人类命运的途径。希望人们“认识强项——锤炼自信,寻找弱处——消除顽症。”这样,“你会坚强地站在起跑线上,向优势冲刺,或开始远征!”诗人期盼着未来:“全球化不再是强者的盛宴,地球村不再是弱者的墓地。文明将由千溪万河汇成大海,爱之舟会荡漾在更遥远的星系。平等之树将普遍繁茂。自由之鸟会常来栖息。成功之果会到处微笑。幸福之泉将不断涌溢。”这也正是诗人俯瞰人间、追寻优势的目的所在。
  第二部分四首叙事诗《打工》、《摆摊》、《父与子》、《银杏村纪事》,运用的是现实主义手法,宛如“工笔画”。诗人把叙事、描绘、抒情、说理熔于一炉,于感人的故事中塑造了一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有弃农离乡赴深圳打工饱尝艰难而不气馁的青年农民(《打工》),有一心为民受人拥戴而下岗摆摊的老厂长(《摆摊》),有因儿子迷恋以权谋私而“含泪望北斗”的老共产党员(《父与子》),有热爱土地而被迫离开土地到县城去“捡垃圾”的老农民(《银杏村纪事》)。通过这些各具特色,生动逼真的人物形象,诗人为读者揭示了我国改革过程中的矛盾与困难,光明中的阴暗面,阳光下的罪恶,反映了普通百姓的心声,倾注了诗人对生活在社会底层人们的苦难的同情,表达了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深忧虑。这是难能可贵的。当然,诗中并未指明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如同鲁迅说的,把病症指出来,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这便是文学的功能,当年白居易不就是这样做的么:“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我们的各级党政干部和一切有志作为的改革者,应从这些忧患诗句中得到启迪,保持清醒,把工作做到实处。
  面对新世纪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读罢田海的新诗《俯瞰人间》,令人心潮激荡,深长思之……
其他文献
刚刚这几天,买到了黄仁宇先生的新著《关系千万重》。至此,三联书店已出的黄仁宇作品系列,算是搜罗齐备,读了当然不止一次。黄还有大著《十六世纪中国明代的财政及税收》,我至今未睹,不过此书大陆未曾刊行,我也非专攻明史,所以,说黄先生的一家之言我已基本领略,也不为过分了。  只是案头稿纸上,一年前在黄先生逝世时已写下“痛悼黄仁宇先生”的标题,一年来未写出一行正文。我跟黄仁宇先生,除了我时常拜读他的大作,没
期刊
幼时在农村,平时无甚娱乐。偶尔村上来个耍猴的,那真了不得,家家扶老携幼,妇女奶着孩子,全来围观。耍猴的边敲锣边唱,猴儿穿衣、戴帽,不停地换面具,翻跟斗,还跪下,作揖,向人讨钱。男女老小嘻嘻哈哈,笑成一团。有钱的给钱,没钱,端碗米来也行。小孩们采了个石榴,撒一把瓜子,猴儿机灵地剥了壳吃。临了,耍猴的走了,人也散了。村里除了鸡鸣狗叫,一切都显得静悄悄地。如在夏天,还有点“知了”叫声,叫得单调又嘈聒。 
期刊
1999年5月20日晚上,忽然接到北京《文艺报》冯秋子女士的长途,她告诉我苇岸先生于19日晚上19点在昌平县医院溘然长逝了。这个噩耗来得太突然,简直令我有些猝不及防,我真的没想到年仅39岁的新生代散文家苇岸先生这么快就消失在我的生活里……21日清早,我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给苇岸先生的家人拍去一封唁电,电文是这样的:“苇岸先生您走了,走向芦苇摇曳的彼岸,二十四节气就此成为绝响,大地上的事情还有谁能续写
期刊
孔稚珪在《北山移文》中对周颙口诛笔伐,为什么?因为周颙起初来北山是为做隐士,研究佛学,考核道说,是那种耿介拔俗、潇洒出尘之人,后来却接受了朝廷之命,出山做了海盐的县令,而终于成了北山的叛逆。按孔稚珪的意思,周颙既来隐居,就应始终如一地做个隐士,就应在北山好好呆着,朝听山雀,暮观落日,独守月夜才是,不应成为逋客,见到鸣驺入谷,就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尘容而走俗状,这不是太丑恶了吗?所以,孔稚珪认为周颙是
期刊
(一)  5月的柏林景色肯定是不差,勃兰登堡门、亚历山大广场和古老的洪森堡大学校园里绿茵如毯,鲜花盛开,一些喜欢郊游的德国人也许早就准备好了几瓶慕尼黑啤酒,打算在某个晴好的日子全家去汪西湖畔或格鲁纳瓦尔德森林野餐。这时候,他们忽然看见了一幕自中世纪以来欧洲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情景:成千上万名大学生举着火炬,游行到了菩提树下大街的市中心广场,那里已堆积起像山一样的大批的书籍,兴高采烈的学生们将手中的火炬
期刊
汤武统一脑袋,周礼规定秩序,嵇康的非汤武争的是独立思考。这一条大家同意顾准一人够分。薄周礼却要争的是人格了。而他的“越名教、任自然”都是冲着主流来的。绝非某些人口里嚷嚷要回归自然,骨子里装满了汤武、行为又不出周礼那么闹着玩儿,人家可是搭着性命的啊。
期刊
《书屋》编辑部:  你们转来的贾克爱人的声明已收读。  我在与李辉的《问答》中提到的一九五五年冬季的一天早晨,我看见贾克爱人穿着路翎被捕时遗落下的那种大衣走出院子,是根据我的记忆。如果我当时看错了,那个人不是贾克爱人,我在这里向她赔礼道歉。  我想再补充说一点:剧作家贾克在反右运动结束后即调往太原,任山西省文化局副局长。和我提到的许多与我的案件有关的人一样,他后来在“文革”中也遭受了打击和磨难。一
期刊
编完亡友苇岸先生的《上帝之子》这本美文美画集后,我长长地吁了一口气,一颗悬挂已久的心才稍稍安定下来。作为编者,我还有一些琐屑的事务向读者朋友们交待。  一九九九年六月二日,在我噙着泪写就《苇岸先生走了》一文并在《武汉晚报》副刊上发出后,作家周翼南先生当晚打电话给我,除了表示他的哀思之外,他还古道热肠地告诉我,在见到我编发的苇岸先生《一九九八二十四节气》六篇美文时,他就动了编一本苇岸先生散文集的念头
期刊
十多年前,写了一篇短文:《不似真实,胜似真实》。事隔十来年,又想到这个问题。秃子做和尚——现成头脑,从这旧文抄录几段,偷懒,说我在“炒冷饭”,我也可以强辩:扬州炒饭,不是也很好吃吗?一笑。  “记得二十年前,柳成荫(注:无锡惠山泥人研究所工艺美术师)曾做了个小李逵送我,这个小小泥塑只有拇指那么大,但看来却轩宇非凡,神气逼人!许多画家为它喝彩,纷纷向他索取,以致不惜用自己的作品与他交换。为啥许多画家
期刊
李慎之先生:  拜读过近年来先生的一些大作,得知先生如此高龄,仍在社会思想领域里作艰难的探索和启蒙工作,实深感佩!  顷接今年第五期《书屋》杂志,即将先生给舒芜先生的信读完,文中谈五四,谈启蒙,谈鲁迅与胡适,结合个人经验道来,尤足启发来者。先生的论题均是大问题,其中有些我亦曾思考过,与先生颇出入,今不揣谫陋写出就教于先生;因先生是公开刊布的,故不另付邮,权当公开信发表。冒渎之处,乞希鉴谅。  首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