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网络众筹平台、网络小额贷款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影响潜移默化,商业银行纷纷在互联网的金融创新活动中推陈出新,以互联网思维拓展全新金融产品。
关键词:商业银行;融资;风险控制
引言:以H银行为例,该行推出一系列融合互联网思维的金融产品。为深化对目标客户的精细化服务,自助渠道融资产品不断推陈出新,部分线上质押融资产品实现了自動审批、T+0提款,更加及时、便捷的满足部分个人客户、小微企业自助融资的需求。传统商业银行积极借助互联网思维,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自助渠道,加快创新小微企业金融业态和产品,开辟小微金融的新天地。高效便捷、一触即贷服务模式,为众多小微企业、个人客户提供了快捷高效的融资服务。
一.融资产品的业务风险
(一)传统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
传统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因素复杂,信贷过程中信息不对称,信贷合约的不完全性以及信贷资产的的低流动性都是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降低信贷风险,提升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关乎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
贷前调查中由于信贷活动中信息不对称,贷款人与借款人双方对交易信息掌握情况的不对等性,交易的一方可以利用自己在信息掌握上的优势做出对自己有利的行动。
贷款发放后,由于商业银行难以对借款人的经营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控,加之银行客户经理的业务能力和道德素质良莠不齐,在贷后检查中对借款人的资金使用情况、现金流量等情况的监控可能存在漏洞。
贷后检查中,由于贷后检查工作创利性低,客户经理自身工作繁忙,精力侧重于市场开拓,使得部分贷后管理工作收效甚微,甚至流于形式。客户经理在贷后检查中的疏忽会使众多潜在风险被隐瞒,将信贷资金使用在非贷款项目上,无形中加大了信贷风险,从而可能导致信贷资产损失的发生。
(二)自助渠道融资产品风险
自助渠道融资产品巧妙的规避了银行员工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产生的不利影响,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的东风有效提升了贷款业务的效率。享受产品技术创新带来便利的同时,其他问题随之而来。
1、从银行外部分析:
首先,客户支付习惯及风险防范意识。在基于互联网的金融创新活动中,用户支付的便捷性与安全性持续博弈,客户线上操作带来的风险仍然不容忽视。由于个人信息泄露、密码设置过简单、误点含木马病毒连接等客户方面因素很大程度影响着移动支付的安全性,客户支付习惯及安全意识与业务正常开展息息相关。
其次,电信诈骗手段不断升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法分子利用大众安全意识不足,以中奖活动、积分兑换、电子密码器升级等信息诱导客户登陆钓鱼网站,或建立假冒WI-FI站点、利用含木马病毒的连接、二维码等手段,侵犯客户隐私,进而套取客户的银行账户密码及手机验证码。不仅使得客户承受资金损失,增加了银行声誉风险,某种程度上还阻挠了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
最后,大数据时代数据共享广泛。大数据时代下互联网金融有效拓宽客户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甚至一定程度上压缩了贷款时耗,但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为用户提供便利同时,随着个人信息共享度不断提升,个人账户信息、交易记录等私密信息在网络暴露水平提高,不法分子以非法手段交易、盗取客户敏感信息愈演愈烈,电信金融欺诈的阴霾挥之不去,对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加速完善监管机制和风险防范体系提出更加迫切的要求。
2、从银行内部分析:
首先,客户信息虚假或被冒用。H行自助渠道融资产品纳入客户综合授信管理,剔除客户已使用额度和信用卡已使用额度,但部分客户对该产品了解甚少,造成网银外借熟人或电信诈骗,造成实际借款人与授信额度使用者不一致,为贷款清收埋下隐患。
其次,贷款用途是否合法合规。客户自助提款后贷款用途监控不易,虽然客户提供交易凭证办理融资,但贷款实际用途仍存在疑问,部分客户贷款资金最终流入房地产行业、证券市场,规避银行贷款资金监管。
最后,贷后管理工作难以落地。客户通过电子银行渠道自助办理贷款,减少了传统信贷业务双人核实、见客谈话的环节,不仅对客户身份信息核实提出新要求,对线上贷款的贷后管理更抛出诸多难题。
二、对商业银行自助渠道融资产品风险控制的建议
(一)强化对客户资信水平的数据分析
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办理基于强大的信贷运营系统,需在贷款发放前对客户作尽职调查,通过搜集客户各类资信信息进而对客户进行科学全面地定性定量分析,贷款发放后对客户资金流向进行有效的监控,掌握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对信贷风险与信贷收益进行合理的判断,以确保贷款用途正常。故不断升级强化信贷系统是提升信贷资产质量的必要条件。
自助渠道融资产品受众分布更为广泛,无需经过客户经理筛选,依赖计算机系统分析,基于对客户资信水平的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因此对银行数据中心科技术水平要求更高。依托风险监控模型落实客户资金异常行为监控,准确收集风险事件,不断完善风险防控机制。
(二)有效升级自助支付渠道安全性
充分落地客户信息核实工作,杜绝冒用客户身份交易现象。面对电信诈骗愈演愈烈的现状,为降低客户资金被不法分子挪用的风险,提升移动支付方式的安全性,应从源头确保客户未被冒用,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突出客户身份识别功能,并实时推送信息提示客户登录自助渠道登陆、资金变动信息,全力规避非客户本人操作风险。
加强银行内部科技研发并适时引入前沿外包企业,强化系统建设,加强信息安全防护,更新防护墙防范网络攻击。不断升级软件系统、开发客户端,如在移动客户端嵌入安全插件以防止账户信息外泄,或针对目标客户开发定制APP供客户日常交易、推送客户账户信息,可有效帮助客户辨明信息真伪,减少客户因接收不法分子冒用银行名义发送的短息提示后误导操作招致资金受损的可能性,降低银行声誉风险。
(三)做好客户的产品宣传和风险提示
为从源头降低风险隐患,银行应强化电子银行产品宣传,在为客户开立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时须严格按照规章执行,要求客户本人持有效证件开立。网银介质领用需有权人严格审核,严禁电子渠道认证介质代为领用、代为保管,银行人员为客户提供产品说明书并提示相关风险。
为进一步提高客户自助渠道交易安全意识,使用电子银行交易过程中银行往往通过电子产品说明书、产品协议、短信提示等形式对签约客户进行风险提示。商业银行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业务的风险点和电信诈骗行为的警示,不断完善事中和事后的风险防控机制,履行商业银行风险告知义务,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三.总结
综上所述,金融机构开办自助渠道融资业务时应加强对目标客户的筛选,建立客户资信水平分析准入模型。客户签约后作好客户身份核实工作,提高级自助支付渠道安全性。受理业务时,充分做好电子银行产品宣传和风险提示,帮助客户强化安全意识。商业银行应不断提升产品安全系数,充分把握金融创新便捷性与安全性的平衡,促进互联网金融创新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张 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研究》.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2] 郝身永、陈辉.《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短期冲击与深远影响》2015 年3月第16卷第2期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3]张 松、史经伟、雷 鼎.《互联网金融下的操作风险管理探究》SEPTEMBER20139 总第295期
[4]熊建钢、汪志勇.《逸贷业务风险监控问题探究》.中国金融电脑
关键词:商业银行;融资;风险控制
引言:以H银行为例,该行推出一系列融合互联网思维的金融产品。为深化对目标客户的精细化服务,自助渠道融资产品不断推陈出新,部分线上质押融资产品实现了自動审批、T+0提款,更加及时、便捷的满足部分个人客户、小微企业自助融资的需求。传统商业银行积极借助互联网思维,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自助渠道,加快创新小微企业金融业态和产品,开辟小微金融的新天地。高效便捷、一触即贷服务模式,为众多小微企业、个人客户提供了快捷高效的融资服务。
一.融资产品的业务风险
(一)传统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
传统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因素复杂,信贷过程中信息不对称,信贷合约的不完全性以及信贷资产的的低流动性都是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降低信贷风险,提升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关乎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
贷前调查中由于信贷活动中信息不对称,贷款人与借款人双方对交易信息掌握情况的不对等性,交易的一方可以利用自己在信息掌握上的优势做出对自己有利的行动。
贷款发放后,由于商业银行难以对借款人的经营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控,加之银行客户经理的业务能力和道德素质良莠不齐,在贷后检查中对借款人的资金使用情况、现金流量等情况的监控可能存在漏洞。
贷后检查中,由于贷后检查工作创利性低,客户经理自身工作繁忙,精力侧重于市场开拓,使得部分贷后管理工作收效甚微,甚至流于形式。客户经理在贷后检查中的疏忽会使众多潜在风险被隐瞒,将信贷资金使用在非贷款项目上,无形中加大了信贷风险,从而可能导致信贷资产损失的发生。
(二)自助渠道融资产品风险
自助渠道融资产品巧妙的规避了银行员工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产生的不利影响,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的东风有效提升了贷款业务的效率。享受产品技术创新带来便利的同时,其他问题随之而来。
1、从银行外部分析:
首先,客户支付习惯及风险防范意识。在基于互联网的金融创新活动中,用户支付的便捷性与安全性持续博弈,客户线上操作带来的风险仍然不容忽视。由于个人信息泄露、密码设置过简单、误点含木马病毒连接等客户方面因素很大程度影响着移动支付的安全性,客户支付习惯及安全意识与业务正常开展息息相关。
其次,电信诈骗手段不断升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法分子利用大众安全意识不足,以中奖活动、积分兑换、电子密码器升级等信息诱导客户登陆钓鱼网站,或建立假冒WI-FI站点、利用含木马病毒的连接、二维码等手段,侵犯客户隐私,进而套取客户的银行账户密码及手机验证码。不仅使得客户承受资金损失,增加了银行声誉风险,某种程度上还阻挠了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
最后,大数据时代数据共享广泛。大数据时代下互联网金融有效拓宽客户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甚至一定程度上压缩了贷款时耗,但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为用户提供便利同时,随着个人信息共享度不断提升,个人账户信息、交易记录等私密信息在网络暴露水平提高,不法分子以非法手段交易、盗取客户敏感信息愈演愈烈,电信金融欺诈的阴霾挥之不去,对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加速完善监管机制和风险防范体系提出更加迫切的要求。
2、从银行内部分析:
首先,客户信息虚假或被冒用。H行自助渠道融资产品纳入客户综合授信管理,剔除客户已使用额度和信用卡已使用额度,但部分客户对该产品了解甚少,造成网银外借熟人或电信诈骗,造成实际借款人与授信额度使用者不一致,为贷款清收埋下隐患。
其次,贷款用途是否合法合规。客户自助提款后贷款用途监控不易,虽然客户提供交易凭证办理融资,但贷款实际用途仍存在疑问,部分客户贷款资金最终流入房地产行业、证券市场,规避银行贷款资金监管。
最后,贷后管理工作难以落地。客户通过电子银行渠道自助办理贷款,减少了传统信贷业务双人核实、见客谈话的环节,不仅对客户身份信息核实提出新要求,对线上贷款的贷后管理更抛出诸多难题。
二、对商业银行自助渠道融资产品风险控制的建议
(一)强化对客户资信水平的数据分析
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办理基于强大的信贷运营系统,需在贷款发放前对客户作尽职调查,通过搜集客户各类资信信息进而对客户进行科学全面地定性定量分析,贷款发放后对客户资金流向进行有效的监控,掌握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对信贷风险与信贷收益进行合理的判断,以确保贷款用途正常。故不断升级强化信贷系统是提升信贷资产质量的必要条件。
自助渠道融资产品受众分布更为广泛,无需经过客户经理筛选,依赖计算机系统分析,基于对客户资信水平的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因此对银行数据中心科技术水平要求更高。依托风险监控模型落实客户资金异常行为监控,准确收集风险事件,不断完善风险防控机制。
(二)有效升级自助支付渠道安全性
充分落地客户信息核实工作,杜绝冒用客户身份交易现象。面对电信诈骗愈演愈烈的现状,为降低客户资金被不法分子挪用的风险,提升移动支付方式的安全性,应从源头确保客户未被冒用,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突出客户身份识别功能,并实时推送信息提示客户登录自助渠道登陆、资金变动信息,全力规避非客户本人操作风险。
加强银行内部科技研发并适时引入前沿外包企业,强化系统建设,加强信息安全防护,更新防护墙防范网络攻击。不断升级软件系统、开发客户端,如在移动客户端嵌入安全插件以防止账户信息外泄,或针对目标客户开发定制APP供客户日常交易、推送客户账户信息,可有效帮助客户辨明信息真伪,减少客户因接收不法分子冒用银行名义发送的短息提示后误导操作招致资金受损的可能性,降低银行声誉风险。
(三)做好客户的产品宣传和风险提示
为从源头降低风险隐患,银行应强化电子银行产品宣传,在为客户开立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时须严格按照规章执行,要求客户本人持有效证件开立。网银介质领用需有权人严格审核,严禁电子渠道认证介质代为领用、代为保管,银行人员为客户提供产品说明书并提示相关风险。
为进一步提高客户自助渠道交易安全意识,使用电子银行交易过程中银行往往通过电子产品说明书、产品协议、短信提示等形式对签约客户进行风险提示。商业银行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业务的风险点和电信诈骗行为的警示,不断完善事中和事后的风险防控机制,履行商业银行风险告知义务,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三.总结
综上所述,金融机构开办自助渠道融资业务时应加强对目标客户的筛选,建立客户资信水平分析准入模型。客户签约后作好客户身份核实工作,提高级自助支付渠道安全性。受理业务时,充分做好电子银行产品宣传和风险提示,帮助客户强化安全意识。商业银行应不断提升产品安全系数,充分把握金融创新便捷性与安全性的平衡,促进互联网金融创新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张 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研究》.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2] 郝身永、陈辉.《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短期冲击与深远影响》2015 年3月第16卷第2期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3]张 松、史经伟、雷 鼎.《互联网金融下的操作风险管理探究》SEPTEMBER20139 总第295期
[4]熊建钢、汪志勇.《逸贷业务风险监控问题探究》.中国金融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