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借鉴西方文学理论从符号学美学理论的角度对宋词进行解读,从而达到中西方美学互相融合渗透的目的。
【关键词】宋词;符号学;意象符号
【中图号】I206【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8)11-0207-01
卡尔西认为文化就是一整套符号体系。平且将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来研究。沿着卡尔西的符号学理论的道路,美国符号美学家苏珊·朗格提出将艺术看作是“情感符号”。她认为,艺术这种表现性符号的产生为人类情感的种种特征赋予了形式从而使得人类实现了对其内在生命的表达与交流。“艺术品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就是情感的意象。对于这种意象,我们可以称之为艺术符号”在朗格看来,审美意象来自由感知得来的表象,表象诉之于想像便成为“浸透着情感的表象”,即意象。因而,从符号学角度来讲,意象是表象符号的选择与重构。文学创作是一种符号的有序排列和理性整合,艺术文本是意象系列的语符化。中国古典美学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古典诗词中的意象首先来自于“象”,从符号学角度来看,“象”便是中国古代文化符号系统中最富意味的符号。因为,意象中的“象”是经过历代诗人的创造、提炼得来的,极富有情韵,立“象”以尽“意”。“象”的能指就是表达它的词语本身.诗词意象的产生过程如下:诗人(主体意识)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下,头脑中形成心象(意象的物态化表达),然后诗人再运用思维将其变成外在可见的物化形式,即用某种载体将脑中的意象记录表达。这种记录和表达意象的物化形式,就叫意象符号。
根据苏珊.朗格的“诗歌总是要创造某种情感的符号”之理论,分析宋词之符号内容,也就是分析其表达的情感。本文以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柳永的作品为例运用符号学文艺学理论来简析宋词。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绮丽,婉转柔媚。因此柳永的词大多数离不开风花雪月,脂粉香泽。如他的《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思念之词。此词原为唐教坊曲,双调,六十字,仄韵。上片主要写景。"伫倚”,”危楼”,”风细细"这三个词语生动的描绘出了夕阳下迎着微微的春风,一位形容枯槁的男人登伫倚高楼的画面。由这三个词语代码组成的符号的所指便是伤感的情愫与思绪。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沉郁而悲伤的气氛,大致把握整首词的情感基调。“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其中“望”,“春愁”,“黯黯”这三个词语分别所代表的情感符号是“思念”“哀愁”“伤别”,将其排列起来可以拼出这样一幅画面:男人望着遥远的天边,不停的思念着离别的爱人,任那一片春愁黯然滋长于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之中的“草色”“烟光”“残照”这些春景又是跟前边的“春愁”相照映。后一句中一个“无言”,一个“谁”字淋漓尽致的表现了词中人的郁闷与孤独。词的下片主要是抒情。“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其中“图一醉”,“强乐”,“无味”这几个动词所传达的情感为“无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句话是整首词的结尾,从排列的位置上来看,可以将其解读为词中主人公对自己的情感得出的结论,那就是不后悔。把词中所有的情感符号按照顺序排列组合出来如下:伤感,思念,哀愁,郁闷,孤独,无奈,不悔,憔悴。
关于诗歌意象,王夫之曾经提出“诗无达志”的命题,意思是诗歌的审美意象具有多义性。审美意象带有某种不确定性。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讲,这种不确定性,可以理解为符号的非规约性。根据符号学原理,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由代码的规定的。如果代码规定发生变化,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的关系也发生改变,两者之间没有什么特别的(遵从代码规定以外)的关联性。这种关系叫做“符号的非规约性”。如前面所举的《凤栖梧》,后人解读这个意象符号时,根据个人的修养,经历将其代码规定改变,因此柳永写的是思念之情,他人用来寄寓人生,寄寓为学,寄寓事业。有些诗歌意象往往包含了民族的传统审美心理,沉淀了丰富的文化理念,因而具有不可更易的内涵。从符号学的角度讲,这种意象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存在某种特别的关联性时,这种关联被称作“规约性”。例如:“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所以“月亮”的所指是思乡之愁。李煜在《虞美人》中写道”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柳枝”的所指是惜别之情。由于“柳”、“留”谐音,汉代以来,人们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游子的思乡之情。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其所指是伤别之情。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高楼”代表登高怀远,思念远方之人。如李白的《菩萨蛮》“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梅花”在唐宋时期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除上诉之外还有“松”,“菊”,“杜鹃”,“大雁”,“斜阳”等等。
本文将宋词置于全球语境,其原因在于我们处在一个方法变革的文化语境之中,一个本体反思的时代之中。人类对文学的探究永远不会停息,理论的思考和实践也在不断的发展改革,只有保持文学和文学研究的科学性、发展性和开放性才能使中国古典文学超越民族和历史的代沟,面向世界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的精神财富,成为世界文明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罗兰.巴而特.符号学原理[M].三联书店出版社,1988
2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3贺新辉.全宋词[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关键词】宋词;符号学;意象符号
【中图号】I206【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8)11-0207-01
卡尔西认为文化就是一整套符号体系。平且将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来研究。沿着卡尔西的符号学理论的道路,美国符号美学家苏珊·朗格提出将艺术看作是“情感符号”。她认为,艺术这种表现性符号的产生为人类情感的种种特征赋予了形式从而使得人类实现了对其内在生命的表达与交流。“艺术品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就是情感的意象。对于这种意象,我们可以称之为艺术符号”在朗格看来,审美意象来自由感知得来的表象,表象诉之于想像便成为“浸透着情感的表象”,即意象。因而,从符号学角度来讲,意象是表象符号的选择与重构。文学创作是一种符号的有序排列和理性整合,艺术文本是意象系列的语符化。中国古典美学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古典诗词中的意象首先来自于“象”,从符号学角度来看,“象”便是中国古代文化符号系统中最富意味的符号。因为,意象中的“象”是经过历代诗人的创造、提炼得来的,极富有情韵,立“象”以尽“意”。“象”的能指就是表达它的词语本身.诗词意象的产生过程如下:诗人(主体意识)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下,头脑中形成心象(意象的物态化表达),然后诗人再运用思维将其变成外在可见的物化形式,即用某种载体将脑中的意象记录表达。这种记录和表达意象的物化形式,就叫意象符号。
根据苏珊.朗格的“诗歌总是要创造某种情感的符号”之理论,分析宋词之符号内容,也就是分析其表达的情感。本文以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柳永的作品为例运用符号学文艺学理论来简析宋词。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绮丽,婉转柔媚。因此柳永的词大多数离不开风花雪月,脂粉香泽。如他的《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思念之词。此词原为唐教坊曲,双调,六十字,仄韵。上片主要写景。"伫倚”,”危楼”,”风细细"这三个词语生动的描绘出了夕阳下迎着微微的春风,一位形容枯槁的男人登伫倚高楼的画面。由这三个词语代码组成的符号的所指便是伤感的情愫与思绪。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沉郁而悲伤的气氛,大致把握整首词的情感基调。“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其中“望”,“春愁”,“黯黯”这三个词语分别所代表的情感符号是“思念”“哀愁”“伤别”,将其排列起来可以拼出这样一幅画面:男人望着遥远的天边,不停的思念着离别的爱人,任那一片春愁黯然滋长于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之中的“草色”“烟光”“残照”这些春景又是跟前边的“春愁”相照映。后一句中一个“无言”,一个“谁”字淋漓尽致的表现了词中人的郁闷与孤独。词的下片主要是抒情。“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其中“图一醉”,“强乐”,“无味”这几个动词所传达的情感为“无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句话是整首词的结尾,从排列的位置上来看,可以将其解读为词中主人公对自己的情感得出的结论,那就是不后悔。把词中所有的情感符号按照顺序排列组合出来如下:伤感,思念,哀愁,郁闷,孤独,无奈,不悔,憔悴。
关于诗歌意象,王夫之曾经提出“诗无达志”的命题,意思是诗歌的审美意象具有多义性。审美意象带有某种不确定性。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讲,这种不确定性,可以理解为符号的非规约性。根据符号学原理,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由代码的规定的。如果代码规定发生变化,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的关系也发生改变,两者之间没有什么特别的(遵从代码规定以外)的关联性。这种关系叫做“符号的非规约性”。如前面所举的《凤栖梧》,后人解读这个意象符号时,根据个人的修养,经历将其代码规定改变,因此柳永写的是思念之情,他人用来寄寓人生,寄寓为学,寄寓事业。有些诗歌意象往往包含了民族的传统审美心理,沉淀了丰富的文化理念,因而具有不可更易的内涵。从符号学的角度讲,这种意象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存在某种特别的关联性时,这种关联被称作“规约性”。例如:“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所以“月亮”的所指是思乡之愁。李煜在《虞美人》中写道”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柳枝”的所指是惜别之情。由于“柳”、“留”谐音,汉代以来,人们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游子的思乡之情。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其所指是伤别之情。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高楼”代表登高怀远,思念远方之人。如李白的《菩萨蛮》“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梅花”在唐宋时期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除上诉之外还有“松”,“菊”,“杜鹃”,“大雁”,“斜阳”等等。
本文将宋词置于全球语境,其原因在于我们处在一个方法变革的文化语境之中,一个本体反思的时代之中。人类对文学的探究永远不会停息,理论的思考和实践也在不断的发展改革,只有保持文学和文学研究的科学性、发展性和开放性才能使中国古典文学超越民族和历史的代沟,面向世界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的精神财富,成为世界文明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罗兰.巴而特.符号学原理[M].三联书店出版社,1988
2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3贺新辉.全宋词[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