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作为改革和发展基础教育的一项重大举措,目前已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阶段,新课程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热点问题。农村初中新课改取得了一定成绩,促进了教育管理者观念的转变,更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但农村初中由于受到社会关注、教育投入、师资力量和生源情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新课程改革后,比较城乡初中教育的发展现状,农村初中新课改存在诸多不足,新课程改革期望的教育均衡发展得不到很好地实现。
一、农村新课程改革出现的问题
1.教师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更新
新课程改革由于标准新、理念新、教法也新。以学生为例,新观念提倡素质、能力的提高,老观念则主要看分数的高低。现在,传统观念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应尽快加以转变更新。
2.农村教师自身素质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随着现代化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教师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在许多教师的头脑和施教活动中生硬灌输、机械训练等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形成一种难以扭转的巨大惯性,使新课改的效果大打折扣。教师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用新课程改革的标准来衡量难以达到要求。其队伍组成里有一大批中师生且年龄偏大,知识更新与现代教育改革和创新的要求有差距;还有一些具有一定比例的“民转公”教师和“代课教师”,他们的教龄不短,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大部分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素质参差不齐;有的农村教师,特别是45岁以上的教师,现代化教育水平明显偏低,有相当一部分人还不会使用微机、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如此现状很难适应新的课程改革,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角色进行一系列的转变,即使农村教师认识到位,但由于自身素质较低难以为践行“新课程、新课标”提供起码的保证。因此,农村教师应对新课程改革非常困难。
3.教师背离新课改的理念,课堂教学出现“怪现象”
(1)表演作秀
唱歌、表演话剧、配乐朗诵、法庭辩论等各种表演形式出现在教学活动中,课堂上热热闹闹,教师、学生表演得花里胡哨,没有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也没有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在教学现实中,有些教师设计活动是为了装潢门面,活动已经脱离正常的教学内容,偏离课堂教学的目标。
(2)滥用课件
课件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适当运用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果。然而,在新课程教学中,许多教师认为不用课件就不足以体现出新来。课题、作业、训练题、教学过程等所有的教学环节都在课件中显示,师生互动退居次要地位。学生的思维、情感活动被压抑了,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削弱了。
(3)满堂发问
新课程的课堂中,满堂问是一种普遍现象,很多教师以为多问就体现出了新的理念。学生被教师纷繁的“问”搞得晕头转向。有些教师的提问根本就不适宜,没有重点,没有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滥用赏识
新课程提倡学生追求思维的创新,个性化的独特体验和发现,然而,一些教师却曲解了这一理念,对学生的所有认识和见解,甚至是完全错误的结论,也持肯定的态度。这样做,一方面显得教师的“赞誉”用得太滥,也很虚伪,容易被学生识破,不能对学生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容易给学生以误导,使其难以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难以发现自己思路和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容易产生骄傲自满的心态,最终影响其学业的发展。
(5)无效果的合作学习
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于是学生热热闹闹了一阵子后,各组记录员开始分别表达意见,最后是教师统一大家的认识。这样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很多,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很低。有的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一统“天下”,学困生“袖手旁观”;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会倾听,不会合作,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教师缺少组织教学的策略。
4.现有条件不足,教学设备的缺乏制约农村新课程改革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发生转变,而这些转变要顺利实现的一个前提就是需要有现代化的教学硬件的支撑。但是,目前农村学校在教学硬件方面普遍缺乏,许多学校连一台微机也没有,更谈不上运用互联网。
5.农村初中新课改的社会支持度不高
新课程改革推行之际,正值国家大中院校毕业生分配政策取消,毕业生自主择业,不少农村学生家长供子女读书的热情降低。同时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形成热潮,受眼前利益驱动和社会分配不公的影响,农村新的“读书无用论”悄然盛行。因此,农村大多数学生和家长对新课程改革缺乏热情,支持不够,他们不关注、不重视新课程改革。
二、解决农村新课程改革问题的策略
1.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学习,提高认识
为了能更好地完成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广大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认清形势,把培养“创新型人才”当做是落实“十七大报告”的重要任务来抓,加快“新课程改革”的步伐,进而达到全面提高广大教师和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
2.加强以“校本培训”为主的农村教师培训
重视教师培训是新课程改革的基石。然而一些提供培训机会的组织或机构所提供的培训与农村教师的工作实践相距很远。因此,为了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应以“校本培训”为主。必须尊重、关注农村教师自我发展的需求。让教师自己以新课改实施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为对象,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和反思,对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组,从而自觉地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行动,进一步提高教师适应和驾驭新教材的能力,真正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3.加大教育投入,加强硬件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
新课程改革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努力,作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千方百计地支持教育的改革,加大教育投入,加强硬件建设,满足新课程改革的教学需要,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教学需要,配齐微机和多媒体等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办学条件改善是新课程改革的物质基础,教师工作热情是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动力,只有双管齐下,两方面工作到位,才能确保农村初中新课程改革具有成效。
4.改革教育评价机制,调动师生积极性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的评价制度只侧重考试,以考试成绩评价教师业绩和学生优劣。这种单一的评价制度已成为当前影响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瓶颈。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唯“分”是图,教“死”知识的现象更为突出。要彻底打破“唯分数论”,建立一套与新课程完全相合的教育评价机制,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才能真正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5.开发具有乡土气息的课程资源,构建农村特色的课程体系
我国的新课改在考虑课程资源时,不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课程专家都忽略了民间课程资源的开发。为了使课程改革更接近农村现实,更能反映出当地的资源优势,充分考虑到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异;为了使新课改真正关注农村学生的生存状态、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生活经历,应该在农村开展具有农村特色的课程改革,开发具有本土特点的民间课程资源,构建农村的课程体系,打破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上城乡间同用一本书和一张表的格局。
6.营造健康的舆论导向是农村新课改的外部动力
要想让新课改真正走进农村,就必须使学校从封闭走向开放,营造一个社会各方面都积极参与推动教育发展的人文环境。各地政府应该加强新课改的宣传力度,利用电视和网络等媒体及运用家长开放日等形式,广泛宣传课改的背景和意义,把课改的精神送到千家万户。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社会各方面必须配合、协调,才能走出困境,实现预期目标。尽管农村初中新课程改革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毕竟已经迈出了新课程改革艰难的步伐,不能遇上一点困难和挫折就回头,而要勇往直前,充分利用新课程改革已取得的成绩和积累的经验,克服不足,认真落实农村初中新课程改革,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合格的人才。
(责任编辑黄晓)
一、农村新课程改革出现的问题
1.教师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更新
新课程改革由于标准新、理念新、教法也新。以学生为例,新观念提倡素质、能力的提高,老观念则主要看分数的高低。现在,传统观念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应尽快加以转变更新。
2.农村教师自身素质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随着现代化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教师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在许多教师的头脑和施教活动中生硬灌输、机械训练等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形成一种难以扭转的巨大惯性,使新课改的效果大打折扣。教师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用新课程改革的标准来衡量难以达到要求。其队伍组成里有一大批中师生且年龄偏大,知识更新与现代教育改革和创新的要求有差距;还有一些具有一定比例的“民转公”教师和“代课教师”,他们的教龄不短,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大部分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素质参差不齐;有的农村教师,特别是45岁以上的教师,现代化教育水平明显偏低,有相当一部分人还不会使用微机、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如此现状很难适应新的课程改革,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角色进行一系列的转变,即使农村教师认识到位,但由于自身素质较低难以为践行“新课程、新课标”提供起码的保证。因此,农村教师应对新课程改革非常困难。
3.教师背离新课改的理念,课堂教学出现“怪现象”
(1)表演作秀
唱歌、表演话剧、配乐朗诵、法庭辩论等各种表演形式出现在教学活动中,课堂上热热闹闹,教师、学生表演得花里胡哨,没有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也没有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在教学现实中,有些教师设计活动是为了装潢门面,活动已经脱离正常的教学内容,偏离课堂教学的目标。
(2)滥用课件
课件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适当运用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果。然而,在新课程教学中,许多教师认为不用课件就不足以体现出新来。课题、作业、训练题、教学过程等所有的教学环节都在课件中显示,师生互动退居次要地位。学生的思维、情感活动被压抑了,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削弱了。
(3)满堂发问
新课程的课堂中,满堂问是一种普遍现象,很多教师以为多问就体现出了新的理念。学生被教师纷繁的“问”搞得晕头转向。有些教师的提问根本就不适宜,没有重点,没有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滥用赏识
新课程提倡学生追求思维的创新,个性化的独特体验和发现,然而,一些教师却曲解了这一理念,对学生的所有认识和见解,甚至是完全错误的结论,也持肯定的态度。这样做,一方面显得教师的“赞誉”用得太滥,也很虚伪,容易被学生识破,不能对学生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容易给学生以误导,使其难以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难以发现自己思路和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容易产生骄傲自满的心态,最终影响其学业的发展。
(5)无效果的合作学习
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于是学生热热闹闹了一阵子后,各组记录员开始分别表达意见,最后是教师统一大家的认识。这样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很多,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很低。有的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一统“天下”,学困生“袖手旁观”;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会倾听,不会合作,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教师缺少组织教学的策略。
4.现有条件不足,教学设备的缺乏制约农村新课程改革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发生转变,而这些转变要顺利实现的一个前提就是需要有现代化的教学硬件的支撑。但是,目前农村学校在教学硬件方面普遍缺乏,许多学校连一台微机也没有,更谈不上运用互联网。
5.农村初中新课改的社会支持度不高
新课程改革推行之际,正值国家大中院校毕业生分配政策取消,毕业生自主择业,不少农村学生家长供子女读书的热情降低。同时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形成热潮,受眼前利益驱动和社会分配不公的影响,农村新的“读书无用论”悄然盛行。因此,农村大多数学生和家长对新课程改革缺乏热情,支持不够,他们不关注、不重视新课程改革。
二、解决农村新课程改革问题的策略
1.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学习,提高认识
为了能更好地完成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广大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认清形势,把培养“创新型人才”当做是落实“十七大报告”的重要任务来抓,加快“新课程改革”的步伐,进而达到全面提高广大教师和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
2.加强以“校本培训”为主的农村教师培训
重视教师培训是新课程改革的基石。然而一些提供培训机会的组织或机构所提供的培训与农村教师的工作实践相距很远。因此,为了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应以“校本培训”为主。必须尊重、关注农村教师自我发展的需求。让教师自己以新课改实施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为对象,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和反思,对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组,从而自觉地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行动,进一步提高教师适应和驾驭新教材的能力,真正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3.加大教育投入,加强硬件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
新课程改革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努力,作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千方百计地支持教育的改革,加大教育投入,加强硬件建设,满足新课程改革的教学需要,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教学需要,配齐微机和多媒体等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办学条件改善是新课程改革的物质基础,教师工作热情是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动力,只有双管齐下,两方面工作到位,才能确保农村初中新课程改革具有成效。
4.改革教育评价机制,调动师生积极性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的评价制度只侧重考试,以考试成绩评价教师业绩和学生优劣。这种单一的评价制度已成为当前影响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瓶颈。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唯“分”是图,教“死”知识的现象更为突出。要彻底打破“唯分数论”,建立一套与新课程完全相合的教育评价机制,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才能真正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5.开发具有乡土气息的课程资源,构建农村特色的课程体系
我国的新课改在考虑课程资源时,不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课程专家都忽略了民间课程资源的开发。为了使课程改革更接近农村现实,更能反映出当地的资源优势,充分考虑到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异;为了使新课改真正关注农村学生的生存状态、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生活经历,应该在农村开展具有农村特色的课程改革,开发具有本土特点的民间课程资源,构建农村的课程体系,打破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上城乡间同用一本书和一张表的格局。
6.营造健康的舆论导向是农村新课改的外部动力
要想让新课改真正走进农村,就必须使学校从封闭走向开放,营造一个社会各方面都积极参与推动教育发展的人文环境。各地政府应该加强新课改的宣传力度,利用电视和网络等媒体及运用家长开放日等形式,广泛宣传课改的背景和意义,把课改的精神送到千家万户。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社会各方面必须配合、协调,才能走出困境,实现预期目标。尽管农村初中新课程改革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毕竟已经迈出了新课程改革艰难的步伐,不能遇上一点困难和挫折就回头,而要勇往直前,充分利用新课程改革已取得的成绩和积累的经验,克服不足,认真落实农村初中新课程改革,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合格的人才。
(责任编辑黄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