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习,归根结底,要引导学生读书。现实中,因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大部分农村中学的学生,其语文阅读则仅仅限于课本和少得可怜的辅导书,阅读积累极为贫乏。这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阻碍了农村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如何使农村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呢?
一、利用身边资源,加强听说训练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设施,加强学生的听说训练,创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如,我们坚持每次上语文时要求学生不拘形式和内容,用三五分钟进行说话训练。学生可以评时事、描现象、讲自己童年、道家庭亲情,诵诗文、说笑话;或让学生上台介绍一本好书或一篇好文章,这样,学生不再愁读什么,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在教学《纸船》时,向学生介绍冰心一生热爱自然、崇尚母爱的创作思想,吟诵几首意味隽永的哲理小诗,引发学生对阅读冰心作品的喜爱,诱发学习热情。
这样的训练给学生创造了浓郁的语文听说训练的学习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同时,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文材料,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词汇和内容,将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条件
课内的阅读固然重要,但一个学期下来,学生才阅读了二三十篇文章,即使篇篇背得滚瓜烂熟,所得的也是很少。局限在小课堂里的语文学习是封闭的,是脱离现实的,因而不可能是高效的。我们应让学生利用学得的知识、方法去广泛地阅读课文以外的书籍,帮助学生打开信息渠道,存储信息。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我们应为学生提供一定量的图书资源。充分利用好学校的图书室,组织学生定期借阅图书,充分发挥其作用。同进还在班级中设立图书角,每学期初,发动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书拿到班里,登记编号,并设专人管理,定期借阅、归还,实现资源共享,保证学生的阅读量。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提供一些由课堂延伸的篇目让学生阅读。
此外,要给学生提供读书的时间。每星期安排一节阅读课,学生可在课上阅读教师指定的作品,或是读自己喜欢的图书和报纸。同时,每天给学生留的作业要适量,保证他们有充裕的时间去阅读课外书。还可让每个学生准备一本读书笔记,以摘抄好词好句,点评文章内容、结构、选材、语言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这样,可扩大学生的阅读面、阅读量,提高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筛选、整理能力,达到积累的目的。
三、创建农村特色的课程资源平台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应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
课外活动和午休前利用校园广播播放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经典诗文、富有哲理的童话和寓言,使学生在听中受到文学的熏陶并提高学习语文兴趣;此外,要充分利用墙报、黑板报、学习专栏这些资源,把学生写得好的文章在学校或班级展示;自办小报和社刊、鼓励学生积极投稿;鼓励学生动手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重视诱发学生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指导学生向报刊投稿,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带来的愉快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儿童想当一名好学生的愿望就是依靠这股力量。”我们应让学生经常参加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使他们获得成功,以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
四、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兴趣
由于条件的限制,农村初中学生生活天地往往局限于农村,相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他们的知识面较窄。我们如何利用现有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教师可以利用身边的自然和人文的课程资源,创设乐学氛围,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教师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第二课堂,组织学生走进农村体验生活,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民情、民间文化,收集材料,既扩大学生的视野,又丰富的写作素材。同时利用这些乡土文化资源,给学生介绍历代学者文人写下的诗篇,使学生领略文学描写之美,并为我们本地有秀美的自然景色而感到自豪。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下,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不能只抓语文教科书并把它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放弃对广阔的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让他们通过阅读,感知外部的世界,活跃思维,激发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责任编辑韦雄)
一、利用身边资源,加强听说训练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设施,加强学生的听说训练,创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如,我们坚持每次上语文时要求学生不拘形式和内容,用三五分钟进行说话训练。学生可以评时事、描现象、讲自己童年、道家庭亲情,诵诗文、说笑话;或让学生上台介绍一本好书或一篇好文章,这样,学生不再愁读什么,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在教学《纸船》时,向学生介绍冰心一生热爱自然、崇尚母爱的创作思想,吟诵几首意味隽永的哲理小诗,引发学生对阅读冰心作品的喜爱,诱发学习热情。
这样的训练给学生创造了浓郁的语文听说训练的学习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同时,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文材料,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词汇和内容,将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条件
课内的阅读固然重要,但一个学期下来,学生才阅读了二三十篇文章,即使篇篇背得滚瓜烂熟,所得的也是很少。局限在小课堂里的语文学习是封闭的,是脱离现实的,因而不可能是高效的。我们应让学生利用学得的知识、方法去广泛地阅读课文以外的书籍,帮助学生打开信息渠道,存储信息。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我们应为学生提供一定量的图书资源。充分利用好学校的图书室,组织学生定期借阅图书,充分发挥其作用。同进还在班级中设立图书角,每学期初,发动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书拿到班里,登记编号,并设专人管理,定期借阅、归还,实现资源共享,保证学生的阅读量。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提供一些由课堂延伸的篇目让学生阅读。
此外,要给学生提供读书的时间。每星期安排一节阅读课,学生可在课上阅读教师指定的作品,或是读自己喜欢的图书和报纸。同时,每天给学生留的作业要适量,保证他们有充裕的时间去阅读课外书。还可让每个学生准备一本读书笔记,以摘抄好词好句,点评文章内容、结构、选材、语言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这样,可扩大学生的阅读面、阅读量,提高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筛选、整理能力,达到积累的目的。
三、创建农村特色的课程资源平台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应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
课外活动和午休前利用校园广播播放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经典诗文、富有哲理的童话和寓言,使学生在听中受到文学的熏陶并提高学习语文兴趣;此外,要充分利用墙报、黑板报、学习专栏这些资源,把学生写得好的文章在学校或班级展示;自办小报和社刊、鼓励学生积极投稿;鼓励学生动手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重视诱发学生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指导学生向报刊投稿,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带来的愉快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儿童想当一名好学生的愿望就是依靠这股力量。”我们应让学生经常参加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使他们获得成功,以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
四、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兴趣
由于条件的限制,农村初中学生生活天地往往局限于农村,相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他们的知识面较窄。我们如何利用现有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教师可以利用身边的自然和人文的课程资源,创设乐学氛围,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教师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第二课堂,组织学生走进农村体验生活,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民情、民间文化,收集材料,既扩大学生的视野,又丰富的写作素材。同时利用这些乡土文化资源,给学生介绍历代学者文人写下的诗篇,使学生领略文学描写之美,并为我们本地有秀美的自然景色而感到自豪。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下,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不能只抓语文教科书并把它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放弃对广阔的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让他们通过阅读,感知外部的世界,活跃思维,激发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责任编辑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