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是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我们每一位老师应该认真思考的事,本文就对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了反思与探索。
【关键词】有效性;化学;教学
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其鲜明的时代气息和现实针对性必将给我国的基础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这次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事实上是目前中小学教学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的很累,学生学的很苦,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因此如何使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一、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有效教学”?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指什么?冯·格拉塞斯费尔德说过“我们应该把知识与能力看作是个人建构自己经验的产物,教师的作用将不再是讲授‘事实’,而是帮助和指导学生在特定领域中建构自己的经验。”。同时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他认为:“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综上所述,我这样认为,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如何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更富有实效,首先反思一下我们在工作中哪些工作是无效的。
二、教师无效的教学
建构主义强调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完全是知识的传递,而更应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而我们在授课时为了方便,往往一下子将全部的知识告诉学生,学生怎能一下子接受。典型的表现就是教师上课满堂灌,知识的生成不是学生思考的结果而是老师的讲解的叙述。例如:我刚走上讲台时,在上《燃烧与灭火》时,一堂课下来把知识要点全讲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反复强调还要学生在课堂上记5—7分钟。这种教学由于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互动和个性化解读,学生只能获得表层甚至虚假的知识,这种知识缺乏活性,不能转化、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和品质,所以,从根本上讲,这是低效的教学。所以学生听懂不等于学会,从懂到会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个过程老师不可替代,更不能一厢情愿缩短这一过程。
三、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化学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首先,要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次,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还要学会赞赏他们的付出所表现出来的微小的变化及对教科书的大胆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二)、创设丰富、有效的化学教学情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1、有效利用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动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什么来激发学习兴趣最有效呢?--化学实验。众所周知,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各种各样的化学实验为学生提供了认知的学习背景,同时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案例1:学生的第一堂化学课九年级第一章序言课,我利用三个演示实验创境激趣:实验1:魔棒点灯实验;实验2: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实验3: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这些魔幻般的实验,把学生引入神奇而美丽的化学世界,是他们因好奇而感兴趣达到我要学。
2、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随着基础教育办学条件的改善,现代教育媒体已经开始在化学教学中得到应用。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将知识融入情景,情景隐含问题,通过有效的设疑与追问,展开求知的生动过程,将“情景串”变成“问题串”,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的方向,用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用问题帮助学生领悟知识的真缔,用问题对教与学进行及时诊断与反馈,引导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再将“问题串”变成“知识串”,达到建构知识,渗透方法,形成能力的教学目的。
案例2:在上九年级《原子的结构》这一节可以通过卢瑟福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一小段3D动画作为课题引入,这样可以迅速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α粒子运动方向发生改变?为什么有的α粒子原路返回呢?”
案例3:在上《燃烧与灭火》这一节可以通过学生观看一段燃烧对人类有利和有害的视频引入新课。此时,教师提出有效性问题:这段视频告知你什么道理? 3、教学活动要体现探究性:(1)、教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创新精神和对问题的探究欲。
(2)、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教师要精心设置疑难,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4:学生在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实验成功率较低,容易让学生产生挫败感。我就用厨房用的钢丝球的丝代替细铁丝让学生去做实验,实验成功率可达到99%,同时使化学更贴近学生生活。
案例5:演示:验证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的实验。按照课本中的方法去做很难成功,也需要大量的二氧化碳。我不用蜡烛而改用澄清石灰水,把少量澄清石灰水倒入烧杯震荡,然后把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向烧杯中倒,石灰水很快变浑浊。
案例6:演示:白磷在水下燃烧实验时,水下的白磷很难固定,每当鼓气时,它就移动,实验现象不明显。这时可提问,“能不能把实验进行改进使实验现象更清楚?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改进该实验”。学生设计出多种方案,并让学生用自己设计的方案实验,其中有一组效果最好,方案是用小烧杯直接罩住热水中的白磷。
(三)、化学教师要转变观念。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优化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教学观念和业务素质的优劣,对课堂教学最优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种教师业务、实践培训活动,努力成为一个教学素质好、基本功扎实、教改意识强、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研究者和践行者。不要用自己任教时间长短,对原来教材的理解去按经验教学,认为传授完知识,就完成了任务。我们应倡导的现代教学理念是: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与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必须改变。否则,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性思维的人才。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追求教学过程的优质化、教学原则的科学化、教学方法的有效化、教学评估的规范化;有针对性的对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进行探究,提出教学改革策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课堂教学高效益,是我们化学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五期.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温彭年
[2]《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何克抗
[3]《少年素质教育报》
[4]《中学基础教育科学资源平台》
【关键词】有效性;化学;教学
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其鲜明的时代气息和现实针对性必将给我国的基础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这次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事实上是目前中小学教学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的很累,学生学的很苦,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因此如何使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一、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有效教学”?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指什么?冯·格拉塞斯费尔德说过“我们应该把知识与能力看作是个人建构自己经验的产物,教师的作用将不再是讲授‘事实’,而是帮助和指导学生在特定领域中建构自己的经验。”。同时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他认为:“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综上所述,我这样认为,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如何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更富有实效,首先反思一下我们在工作中哪些工作是无效的。
二、教师无效的教学
建构主义强调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完全是知识的传递,而更应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而我们在授课时为了方便,往往一下子将全部的知识告诉学生,学生怎能一下子接受。典型的表现就是教师上课满堂灌,知识的生成不是学生思考的结果而是老师的讲解的叙述。例如:我刚走上讲台时,在上《燃烧与灭火》时,一堂课下来把知识要点全讲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反复强调还要学生在课堂上记5—7分钟。这种教学由于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互动和个性化解读,学生只能获得表层甚至虚假的知识,这种知识缺乏活性,不能转化、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和品质,所以,从根本上讲,这是低效的教学。所以学生听懂不等于学会,从懂到会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个过程老师不可替代,更不能一厢情愿缩短这一过程。
三、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化学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首先,要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次,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还要学会赞赏他们的付出所表现出来的微小的变化及对教科书的大胆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二)、创设丰富、有效的化学教学情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1、有效利用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动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什么来激发学习兴趣最有效呢?--化学实验。众所周知,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各种各样的化学实验为学生提供了认知的学习背景,同时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案例1:学生的第一堂化学课九年级第一章序言课,我利用三个演示实验创境激趣:实验1:魔棒点灯实验;实验2: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实验3: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这些魔幻般的实验,把学生引入神奇而美丽的化学世界,是他们因好奇而感兴趣达到我要学。
2、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随着基础教育办学条件的改善,现代教育媒体已经开始在化学教学中得到应用。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将知识融入情景,情景隐含问题,通过有效的设疑与追问,展开求知的生动过程,将“情景串”变成“问题串”,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的方向,用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用问题帮助学生领悟知识的真缔,用问题对教与学进行及时诊断与反馈,引导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再将“问题串”变成“知识串”,达到建构知识,渗透方法,形成能力的教学目的。
案例2:在上九年级《原子的结构》这一节可以通过卢瑟福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一小段3D动画作为课题引入,这样可以迅速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α粒子运动方向发生改变?为什么有的α粒子原路返回呢?”
案例3:在上《燃烧与灭火》这一节可以通过学生观看一段燃烧对人类有利和有害的视频引入新课。此时,教师提出有效性问题:这段视频告知你什么道理? 3、教学活动要体现探究性:(1)、教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创新精神和对问题的探究欲。
(2)、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教师要精心设置疑难,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4:学生在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实验成功率较低,容易让学生产生挫败感。我就用厨房用的钢丝球的丝代替细铁丝让学生去做实验,实验成功率可达到99%,同时使化学更贴近学生生活。
案例5:演示:验证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的实验。按照课本中的方法去做很难成功,也需要大量的二氧化碳。我不用蜡烛而改用澄清石灰水,把少量澄清石灰水倒入烧杯震荡,然后把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向烧杯中倒,石灰水很快变浑浊。
案例6:演示:白磷在水下燃烧实验时,水下的白磷很难固定,每当鼓气时,它就移动,实验现象不明显。这时可提问,“能不能把实验进行改进使实验现象更清楚?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改进该实验”。学生设计出多种方案,并让学生用自己设计的方案实验,其中有一组效果最好,方案是用小烧杯直接罩住热水中的白磷。
(三)、化学教师要转变观念。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优化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教学观念和业务素质的优劣,对课堂教学最优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种教师业务、实践培训活动,努力成为一个教学素质好、基本功扎实、教改意识强、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研究者和践行者。不要用自己任教时间长短,对原来教材的理解去按经验教学,认为传授完知识,就完成了任务。我们应倡导的现代教学理念是: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与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必须改变。否则,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性思维的人才。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追求教学过程的优质化、教学原则的科学化、教学方法的有效化、教学评估的规范化;有针对性的对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进行探究,提出教学改革策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课堂教学高效益,是我们化学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五期.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温彭年
[2]《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何克抗
[3]《少年素质教育报》
[4]《中学基础教育科学资源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