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家务贡献补偿的实现路径

来源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hlesl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有的关于家务贡献补偿的研究,未区分共相的性别角色和个案中的性别角色,未区分补偿的对象和影响补偿的因素,且对我国夫妻共同财产制固有的补偿作用关注不足.我国法律上的夫妻共同财产分割,采用的其实是公平原则而非均等分割,本身具有家务贡献补偿功能.在特定情形下,共同财产制的家务贡献补偿功能会失灵,需引入另行补偿模式作为“补丁”.《婚姻法》第40条对失灵补救不力,《民法典》第1088条取而代之.在规范适用时,需避免“补偿不足”和“重复补偿”两个极端,法院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并综合考虑具体案情中的各种相关因素,确定补偿的模式和数量,尤其不能机械地采用“一人一半”加“另行补偿”的模式.
其他文献
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深刻认识包容性文化的内涵特征:赋予选择性的民族生活,赋予开放性的动态系统,赋予引导性的持续发展和赋予融合性的交流能力.要发挥包容性文化的价值:体验民族尊重的快乐,发挥民族差异的价值,承认民族平等的权利和缩小民族偏见的空间.要采取包容性文化策略:养成容忍“异己”的雅量,建构主体间性生活,采取多元文化治理模式,实施建构性对话,以共情扩展视野和共享中华民族文化.这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包容性文化路径,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其中,加快收入分配改革是稳步推进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国基尼系数有所回升,城乡、地区和行业间收入绝对差距以及财富差距仍在扩大的态势值得重视.初次分配制度不健全,政府再分配职能发挥仍不充分,第三次分配作用不显著等制度性因素是产生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同时,我国还面临全球贫富差距扩大、经济结构转型、人口老龄化、新一轮技术革命和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国内外诸多挑战.加快我国收入分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