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的是非之辨及调节与控制

来源 :党政干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1aas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众文化在构建和谐文化的环境中,具有不可或缺的社会作用,既具有积极影响,同时,在走向产业化过程中又产生一定的负效应。因此,对大众文化要进行必要的调节和控制。
  [关键词]文化;大众文化;是非
  [中图分类号]G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9)02-0011-02
  
  一、大众文化的积极影响
  
  (一)大众文化打破了文化垄断的局面
  大众文化打破了文化阶层对文化的垄断这种文化特权现象,使文化从金字塔里走出来,走向民间,走向广场,走向家庭,与亿万普通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发生直接的关系,成为他们日常活动的一部分,使文化(特别是狭义的文化艺术)摆脱了过去那种只依附于极少数人的特性,而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性。过去某些传统的文化形式,如绘画、雕塑等,其存在方式具有一种“神秘性”和“崇拜价值”,即大多作为有地位和有财富者的收藏品而与大众相隔绝。今天大众文化的批量生产和复制技术打破了这种状况,使文化精品从封闭的神秘存在中走出来,成为人人都可以欣赏到的东西。毫无疑问,这是文化发展史上的巨大历史进步。
  (二)推动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和进步
  大众文化的兴起对人们思想解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大众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的产生和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文化格局,使当代文化系统呈现了多元并存的格局。大众文化在引导人们从封闭的地域文化中走出来、逐渐拥有现代化的开放心态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大众文化适应了工业文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它所蕴含的现代文化意识在总体上体现了对时代精神的追求。“大众文化所蕴含的工业文化精神、商业文化意识、世俗文化追求,与现代化同步,是对农业文明的超越与批判,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企盼和推动。大众文化带来的民主化,是对民主的促进和推动。”[1]大众文化的传播与普及,引导着人们树立合理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态度,促使其向着科学、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三)大众文化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
  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书籍市场、报刊市场、广播电视市场、娱乐市场趋向规模化、系统化。传播工具的这种变化引起了传播方式的革命,双向的、横向的传播代替了垂直的、单向的传播。近年来,文化产业的现代化以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标志,以信息技术全面改造带动出版、音像、电视、电影技术,全面提升图书馆、博物院、影剧院等文化设施的装备水平,极大地提高了文化生产、传播的效率和质量,较好地适应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大众文化在走向产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负效应
  
  毫无疑问,大众文化的兴起和发展,对文化的普及、思想观念的转变、精神文明建设手段的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它在开拓文化市场,使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社会化的同时,可能为追逐最大利润而牺牲社会效益。因此,在顺应大众文化发展规律,积极推动大众文化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大众文化走向产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负效应。
  (一)大众文化存在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使其难以兼顾社会效益
  受消费文化商业浪潮的冲击,一些传媒为了得到更多的经济收益,不顾一切去追求发行量或收视率,竭尽所能地迎合受众需求,吸引受众眼球,追求感官刺激。消费文化拒绝崇高与理想,回避思考沉重而深刻的问题,着力于给受众带来愉悦、宣泄和刺激,被人形容为“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代替了端庄”。[2]长期阅读、观看这些文化产品,会给某些人尤其是给那些处于青春发育期、懵懂无知的青少年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使他们误入歧途。
  (二)大众文化的娱乐消遣特性,导致了审美追求方面的偏误
  营造一个虚拟氛围,使大众释放情感,获得快感,是大众文化的主要促销手段。消费文本的快乐或悲伤,深情或搞笑,苍凉或豪放等情绪都是经由生产程序制造出来,迎合着脆弱而多愁善感的受众,淡化甚至消解了文化的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大众文化的这种娱乐消遣性盲目扩张开来,就会导致某种程度的低俗化倾向。
  (三)大众文化生产的模式化,导致个性的泯灭
  大众文化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其产品的制作和传播具有模式化的特征,表现方式过于直接、具体,追求同步、轰动的效应。人们在便捷地享受传媒所提供的超越时空、极为现成的文化产品的同时,便自觉不自觉地漠视自己所拥有的思维与行动的自由,漠视自然而传统的人际交流,日甚一日地习惯于传媒所提供的广阔而又闭塞的环境,沉湎于文化产品所引发的喜怒哀乐之中,满足于传媒营造出的五彩缤纷而又子虚乌有的幻境。这样,受众就难以找到发挥自己想象力的空间,从而扼杀了他们的个性、自主性。
  
  三、大众文化的调节与控制
  
  对大众文化进行正确的价值定向、促进大众文化健康发展,需要对其运行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其最基本的原则是:
  (一)大众文化的人文提升
  首先,主流文化要充分发挥主导和规范作用。一要树牢精神支柱,主要就是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持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不动摇的坚定信念。二是激发精神动力,就是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和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内驱力。三要优化精神风貌,主要内容就是坚决清除腐败现象和行业不正之风,反对伪劣欺诈和封建丑恶活动,实现以社会风气、公共秩序和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城乡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四要加强精神生产,就是要通过增加投入、人才开发和实施精品战略等措施,大力提高各种优秀文化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其次,提升大众文化还有赖于精英文化全方位、长时期地渗透、改造和同化作用。精英文化作为知识分子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是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的创造主体,它在当代中国社会占有十分重要而突出的地位。令人感到忧虑的是,在当今中国全面向市场化转型的关键时期,精英文化却陷入了空前危机之中,其自身的相当一部分滑向商品化,导致精英文化的思想贫血。但越是如此,精英文化越应当意识到自己的现代使命与责任,通过对社会的积极介入来传播人文价值理想、推广人文知识与方法,主动承担起改造国民素质、提升大众文化、建设人文社会的历史重任。
  (二)大众文化的科学改造
  受传统文化、社会的科学化程度和国民素质的制约,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发展在理性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上还有很大的局限,这不仅表现在大众文化的作品制作、表现形式、运作方式、消费质量和管理效益诸方面的明显差距上,而且还表现在大众文化自发运行中会经常性的伴随着一些宣扬封建迷信、蒙昧主义、反人类文明和伪科学之类的文化垃圾出现。因此,需要对大众文化进行全方位的科学化改造。
  对大众文化进行科学化改造,首先,必须提高大众文化主体的科学知识水平。要通过各种必要的途径和方式对大众文化从业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对他们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作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达到一定的知识要求才允许其上岗从业。其次,是加强先进科学手段在大众文化制作和运行过程中的运用,切实提高各种大众文化产品的生产质量、表现水平和社会效益。
  对大众文化进行科学化改造除了以上两条之外,最为根本和关键的是必须在大众文化系统中注入科学精神因素、融合科学精神追求。
  (三)大众文化的多元整合
  21世纪是各种类型和内容的文化之间全元汇合、激烈碰撞的时代,也是人类文化相互整合的时代。在这一时代背景条件下,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摆脱其他文化的影响而孤立存在,任何一种文化都只有在吸纳、整合其他文化成果的过程中求得自身的持续发展。
  大众文化与其他文化的整合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其基本整合内容和领域主要包括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等方面。
  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的整合在当代中国是十分迅速、高效的。改革开放30年来主流文化经过解放思想与改革创新,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与要求和文化多元化的大趋势,放手、放权发展了大众文化,促进和保障了大众文化的迅速崛起和全面繁荣。然而,这绝不是说两者之间已不存在问题和矛盾,实际上目前两者之间的失调、摩擦和对峙现象是相当突出的。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如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主流文化如何倡导和表达自己的文化理想?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式方式容易引起人们的逆反心理,那么如何探寻其他更有效的形式来增加对于大众文化的影响力?等等。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将直接损耗整个文化发展的潜力与效能。可以预期,如何在大众文化的世俗、多元、平民取向与主流文化的思想、统一、国家取向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与平衡,这是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有机整合的一个重要内容与目标。
  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整合似乎更多地表现为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乃至此消彼长。一方面,大众文化需要精英文化的思想指导、学术滋养与智力支持,另一方面,精英文化也需要大众文化提供思想资料、刺激动力和应用市场。两者之间的矛盾实质上是一种相互渗透与改造的矛盾,两者之间的冲突实质上是一种相互矫正与补充的冲突。这种矛盾与冲突的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相互借鉴、认同、融会和共同提高,而决不是相互瓦解、否定与毁灭。
  大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整合应当保持清醒的理性头脑,而不能感情用事,走极端。像20世纪80年代初,文化激进主义甚嚣尘上,不少人认为对于传统文化应从整体上进行否定,中国的前途和希望在于全盘西化。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文化保守主义又有所抬头,有的学者认为西方文化已经走向绝路与毁灭,认为只有中国文化才能拯救西方文化与人类危机,放言21世纪将是中国文化世纪。文化激进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都是不够清醒、冷静和理性的,也都是弊多利少的。就大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整合来说,比较稳妥的方法是应当在文化激进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之间保持必要的平衡和张力,无论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还是继承,都应着眼于把传统文化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利用,着眼于促进传统文化向现实综合国力的增强、向民族凝聚力和创新力的提高的转化。
  大众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整合要注意学习与防范相结合。西方文化中具有许多宝贵的、为中国所十分稀缺和需要的成果,诸如科学技术、市场理性、法治精神、创新智慧等等,这是我们需要很好地消化吸纳的。但西方文化也确有一些糟粕需要防范和清除,诸如极端个人主义、物质消费主义,等等。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要能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以满足中国现代化建设之需要,同时还必须抵制和批判西方文化的消极毒害以合乎民族文化精神、促进民族素质提高。
  
  参考文献:
  [1]孙占国.怎样看待当前的大众文化[J].求是,2000,(13).
  [2]朱大可.身体化、娱乐化和反智化[J].郑州大学学报,2005,(6).
  责任编辑 姚黎君
其他文献
近日,“异地高考”改革进入快车道.一方面这是为了解决城市新移民的子女升学障碍;另一方面,“异地高考”还指向高考录取公平问题.一些“高考大省”的考生,对以京沪为代表的发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二、与教材中的材料、原理相似教材原型2:“过氧化钠可用于呼吸面具中作为氧气的来源,潜水艇在紧急情况时可用过氧化钠来供氧,2Na2O2+2CO2=2Na2CO3+O2”。教材解读:Na2O2中的
期刊
[摘 要]在新时代的境遇下进行马克思研究,要真正超越过去的工作,就需要把其文本作为一个专门的领域,在通盘考虑的基础上,渐次展开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文本研究的前提性工作,即学术基础清理与方法论省思。二是重要文本的具体解读,包括文本的个案研究、微观研究和整体研究、宏观研究。三是对马克思思想的重新阐释和评价。同时需要以文本为本位,从文本出发,先对其产生背景、写作过程、版本渊流、文体结构、思想内容、理
人,要经得起问号,在别人对我们的各种问难之前,我们都能给人正面的、满意的答复,这个人在社会团体里,就比较能站得住脚了.rn做人,也不要经常说些问号的话,肯定总比问号要好得
所谓特征分析法,就是在认真审题、深入挖掘题目中隐含条件的基础上优化思维、拓展解题思路的方法,下文将例谈特征分析法在解元素推断题中的应用。 The so-called feature an
期刊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rn“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
它使一个原子显得像足球那么大,1微秒(10-6秒)时间似乎无限的长.rn有人在实时看到过蛋白质如何折迭吗?有人看到过当光子击到叶缘素分子时发生了什么?迄今还没有.这些事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