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注《基础教育参考》这本刊物已经一年有余,其中的“校长三人谈”栏目我每期必读,格外钟情。我认为这个栏目充分体现了编者关注热点、开放办刊的思路,高度契合了刊物的办刊宗旨和定位,既是思想交汇的园地,亦是观点交锋的平台,是一个独具风格的特色栏目。我认为其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选题敏锐鲜活,捕捉了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热点难点,且带有一定争议性的话题。对这类问题基层教育工作者困惑最多,急需借鉴经验、引领方向。盘点2010年以来该栏目的话题,高考制度改革(2010年第1期,第3期)、中小学校长选拔及校长负责制(2010年第5期,2011年第1期)、教师绩效工资改革(2010年第6期)、新课程改革和培养模式创新(2010年第4期、第7期、第10期、第12期)等,这些选题大都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的热议话题,题目本身就很吸引人。选题,是刊物“发言”的一种方式和途径。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看似偶然的选择,实则背后蕴含着刊物的指导思想。选择上述话题,体现了贵刊对热点难点的高度敏感和引导舆论的责任感。
其次,从栏目形式上看,刊发校长们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的削析,更容易使事物显露“真相”,有利于读者把握全局,消除困扰。这个栏目与其他栏目的最大不同,就是针对一个问题融汇了多种观点。这种做法一是扩充了信息量,二是给读者留了更多的思考空间。传播学上有一种说服策略叫“两面提示”,指说服过程中在提示自己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这种方法由于给对立观点以发言机会,给人一种“公平”感,可以消除说服对象的心理反感从而产生说服效果。虽然这个栏目很多时候并不一定提供截然相反的对立观点,但受访者由于专业背景、人生阅历加之工作地域等方面的差异,对同一话题往往持有不同的视角和观点。集合多方观点,方能更立体、更全面、更客观地再现事物的原貌,才能最大限度地帮助读者避免“一叶障目”所带来的片面狭隘观念。比如,2011年第一期(下)的校长选任制,三位校长结合案例分别谈了对“海选校长”的态度,其中一位校长认为“海选校长”是历史的必然,应抱以积极态度,另外一位校长基本认同此观点,但明确了实施中应注意的事项(比如必须明确选拔标准等),第三位校长对“海选校长”表示了较多的忧虑,认为弊大于利。这样的“各抒已见”,不仅使读者对“海选校长”这一做法的利弊得失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深人的思考,在现实中真正实施这一做法也会表现得更加理性,会最大限度地兴利除弊。
最后,从邀请对象上看,根据选题需要从全国范围内选取访谈对象,充分发挥了资源优势,确保了栏目质量。从本栏目来看,参加“座谈”的,绝大多数是身处一线有着丰富教学管理经验的校长。校长是基层教育的运作者,基层教育如何发展,基础教育的政策在基层是否贯彻顺畅,凸显了哪些矛盾,身处一线的校长是最有发言权的,他们的感受是真实而深切的,经验也是最鲜活而丰富的,他们对现实问题的回答也往往是最有力的。该栏目注重挖掘蕴含在校长中的管理智慧,从全国遴选有代表性的校长发言,以他们的真知灼见真诚地与读者交流,从思想到语言都让人感到十分亲切。除此之外,该栏目一些话题,也邀请研究基础教育的专家,从政策和理论层面对基层教育中的问题和矛盾给以理性的解读,使栏目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如此对问题的解析往往更加立体丰满。
作为一个关心、喜爱这个栏目的读者,我真诚希望这个栏目越办越好。为此,提两点建议,仅供参考。
第一,加强策划,确保每期话题都鲜活、有看点,尤其应把“是否具有争议性”作为确定选题的重要标准。目前来看,大部分话题是当前基础教育领域重要而又有争议性的,但还有一部分是老生常谈且已成定论的话题,这样对编辑而言同然容易引导,但也很容易使栏目变得平庸沉闷而失去活力和特色。
第二,作为一本有影响的教育期刊,要充分发挥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的资源优势和权威性,不仅要提供大量的独家信息,同时更要对有争议性的话题承担起引导舆论、解疑释惑的责任。因此,建议增加编辑点评,这样不仅从栏目的形式、逻辑上更加完整,同时建立在多方观点基础上的权威性发言更能帮助读者升华思想认识、明确改革方向。
总之,“校长三人谈”是一个很有特色、令人耳目一新的栏目,祝愿其今后在秉承既定风格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成为《基础教育参考》杂志的名牌栏目。
作者单位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责任编辑 罗登廉)
首先,选题敏锐鲜活,捕捉了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热点难点,且带有一定争议性的话题。对这类问题基层教育工作者困惑最多,急需借鉴经验、引领方向。盘点2010年以来该栏目的话题,高考制度改革(2010年第1期,第3期)、中小学校长选拔及校长负责制(2010年第5期,2011年第1期)、教师绩效工资改革(2010年第6期)、新课程改革和培养模式创新(2010年第4期、第7期、第10期、第12期)等,这些选题大都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的热议话题,题目本身就很吸引人。选题,是刊物“发言”的一种方式和途径。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看似偶然的选择,实则背后蕴含着刊物的指导思想。选择上述话题,体现了贵刊对热点难点的高度敏感和引导舆论的责任感。
其次,从栏目形式上看,刊发校长们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的削析,更容易使事物显露“真相”,有利于读者把握全局,消除困扰。这个栏目与其他栏目的最大不同,就是针对一个问题融汇了多种观点。这种做法一是扩充了信息量,二是给读者留了更多的思考空间。传播学上有一种说服策略叫“两面提示”,指说服过程中在提示自己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这种方法由于给对立观点以发言机会,给人一种“公平”感,可以消除说服对象的心理反感从而产生说服效果。虽然这个栏目很多时候并不一定提供截然相反的对立观点,但受访者由于专业背景、人生阅历加之工作地域等方面的差异,对同一话题往往持有不同的视角和观点。集合多方观点,方能更立体、更全面、更客观地再现事物的原貌,才能最大限度地帮助读者避免“一叶障目”所带来的片面狭隘观念。比如,2011年第一期(下)的校长选任制,三位校长结合案例分别谈了对“海选校长”的态度,其中一位校长认为“海选校长”是历史的必然,应抱以积极态度,另外一位校长基本认同此观点,但明确了实施中应注意的事项(比如必须明确选拔标准等),第三位校长对“海选校长”表示了较多的忧虑,认为弊大于利。这样的“各抒已见”,不仅使读者对“海选校长”这一做法的利弊得失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深人的思考,在现实中真正实施这一做法也会表现得更加理性,会最大限度地兴利除弊。
最后,从邀请对象上看,根据选题需要从全国范围内选取访谈对象,充分发挥了资源优势,确保了栏目质量。从本栏目来看,参加“座谈”的,绝大多数是身处一线有着丰富教学管理经验的校长。校长是基层教育的运作者,基层教育如何发展,基础教育的政策在基层是否贯彻顺畅,凸显了哪些矛盾,身处一线的校长是最有发言权的,他们的感受是真实而深切的,经验也是最鲜活而丰富的,他们对现实问题的回答也往往是最有力的。该栏目注重挖掘蕴含在校长中的管理智慧,从全国遴选有代表性的校长发言,以他们的真知灼见真诚地与读者交流,从思想到语言都让人感到十分亲切。除此之外,该栏目一些话题,也邀请研究基础教育的专家,从政策和理论层面对基层教育中的问题和矛盾给以理性的解读,使栏目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如此对问题的解析往往更加立体丰满。
作为一个关心、喜爱这个栏目的读者,我真诚希望这个栏目越办越好。为此,提两点建议,仅供参考。
第一,加强策划,确保每期话题都鲜活、有看点,尤其应把“是否具有争议性”作为确定选题的重要标准。目前来看,大部分话题是当前基础教育领域重要而又有争议性的,但还有一部分是老生常谈且已成定论的话题,这样对编辑而言同然容易引导,但也很容易使栏目变得平庸沉闷而失去活力和特色。
第二,作为一本有影响的教育期刊,要充分发挥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的资源优势和权威性,不仅要提供大量的独家信息,同时更要对有争议性的话题承担起引导舆论、解疑释惑的责任。因此,建议增加编辑点评,这样不仅从栏目的形式、逻辑上更加完整,同时建立在多方观点基础上的权威性发言更能帮助读者升华思想认识、明确改革方向。
总之,“校长三人谈”是一个很有特色、令人耳目一新的栏目,祝愿其今后在秉承既定风格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成为《基础教育参考》杂志的名牌栏目。
作者单位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责任编辑 罗登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