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西藏高校就业政策基本遵循国家规定,但又具有一定的地区特色。在历史制度主义分析框架中,西藏高校就业政策按照国家规定,并结合西藏特殊情况,主要经历了1965-2005年、2006年至今这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实行的是“统包统分”政策,第二个阶段即现今实行的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政策;影响西藏高校就业政策创新的三个政治变量是制度、背景、利益,制度因素包括宪法规定、制度决策机制和公共政策,背景因素包括所处时代、地理环境和经济水平,利益因素包括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
关键词:高校就业政策;历史制度主义;制度;背景;利益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6-0187-02
Abstract: The employment policies of Tibetan universities follow the state regulations, and they have certain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framework of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the employment policy of Tibet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in accordance with state regulations and special circumstances in Tibet, which mainly experienced two periods from 1965 to 2005 and 2006 to now. The first stage 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monopoly of assignment", and the second phase 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rrent "two-way choice, self-employment" employment policy. The three political variables impact on Tibetan universities employment policy are system, background, and interests. The first includes constitutional provisions, institutional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and public policy. The second one includes the tim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level. And interest factor includes departmental interests and personal interests.
Keywords: university; employment policy; historical institution; institutional; background; interests
历史制度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流行于西方的新制度主义的三个派别之一。历史制度主义是从各国历史发展和比较的过程中去探求制度变迁的不同过程,寻求在稳定的制度安排下政策变化的根源,以及政治制度与政治观念的互动作用,以解释在特定制度局限下观念变革如何能导致政策变化;另一方面,历史制度主义是以制度为手段去研究歷史上各国的宪法制度、政府具体操作程序、官僚标准的执行程序等[1]。
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主要体现在它的结构观和历史观上。在结构观中,结构主义认为制度背后都有一个“制度的深层结构”;结构主义还极为重视结构内部变量之间的排列方式。在历史观上,历史制度主义注重通过追寻事件发生的历史轨迹来找出过去对现在的重要影响,即前一阶段的政策选择往往会决定和影响后一个阶段的政策方案;历史主义还体现在制度的路径依赖性。[2]
综上,历史制度主义强调政治生活中路径依赖和制度变迁的特殊性,并试图通过历史视角来找出影响事件进程的结构性因果关系和历史性因果关系。西藏高校就业政策从开始实施至今,主要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几十年的时间仅两次大的变化表现出强劲的路径依赖,而其变迁受到诸多政治变量的影响,主要由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来推动。因此,西藏高校就业政策的变迁与历史制度主义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我们用历史制度主义来分析西藏高校就业政策创新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也能为西藏高校就业政策创新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示。
一、西藏高校就业政策的历史变迁
历史制度主义强调历史分析的重要性,它注重从一个放大的历史视角去展现制度的形成和变迁。西藏高校就业政策主要遵循国家的规定。从政策演变的角度,西藏高校就业政策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965年-2005年)
1965年开始,西藏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实行的是“统包统分”政策,即高校按照计划分配、毕业生按照分配到用人单位报到、用人单位按照计划接受毕业生。这种政策是我国高校1950年-1992年期间实行的,与当时全国的计划经济模式相适应。而西藏实行这一就业政策直到2005年,在这一阶段表现出相当的稳定性,进入了一个制度的路径依赖时期。
(二)第二阶段(2006年至今)
2006年开始,西藏启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改革,按照全国自1993年以来实行的已相对成熟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政策,西藏高校毕业生走向市场进行双向选择。按照这一就业政策,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从2006年的92%逐年递减至2010年的82.56%,五年间累计有近万名毕业生未能就业,给毕业生、学生家长、高校和政府、政府职能部门均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因此,基于西藏维稳的特殊性,西藏自治区政府于2011年出台了西藏籍大学毕业生全就业的新政策,通过增加就业岗位、实施就业援藏、落实优惠措施等方式,使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陡然增加到99.31%,随后几年基本维持在98%以上。可见,这一阶段的就业政策表明,制度在外部环境压力下有一定变化。 二、西藏高校就业政策的影响因素
历史制度主义以中观层面上的组织与制度为研究的核心,强调政治制度对于公共政策和政治后果的重要性,以及各政治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或者说变量之间的排列方式对政治结果的影响。[2]在历史制度主义的结构分析视角下,制度及其他政治变量的相互作用,阻碍或推进西藏高校就业政策改革。
(一)制度因素
历史制度主义的代表人物彼得·豪尔和罗斯玛丽·泰勒将制度概念界定为“嵌入政体或政治经济组织结构中的正式或非正式的程序、规则、规范和惯例”。在西藏高校就业政策中,影响创新的制度因素主要有宪法规定、制度决策机制和公共政策。
我国宪法第33条第2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第48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个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可见,公民同等地享有权利,并受到宪法保护。公民劳动、工作等就业的权利同样如此。
目前,我国的决策机制存在着决策权过分集中等体制性弊端。虽然按照决策程序和规则,政府在决策时会经过征求群众意见建议这一环节,但很多地方流于形式化。政府的决策主要还是由权力精英来主导,这样就容易导致决策程序不够透明、决策结果不够民主等问题。西藏现行就业政策执行至今有认同,但在群眾中的争议也从来没有断过。可见,政府以外的力量对决策的影响力相对太弱,政策变迁的动力更多来自于政府内部。
2012年64号文件出台,西藏实行提前退休政策,很明显能缓解现行就业政策给机关企事业单位带来的部分压力,但这一提前退休政策能否长期实行尚不确定。2015年1月14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西藏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随之启动,涉及21万人。现行的增加公职人员的就业政策必然给西藏社保体系造成极大压力。因此,西藏高校就业政策创新必须考虑政府采取的其他公共政策。
(二)背景因素
历史制度主义在分析制度形成和变迁时,往往会强调起支配性作用的背景对制度的作用。这些背景包括所处时代、地理环境和经济水平。
西藏现行的高校就业政策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但出于维护边疆地区稳定的政治需要,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每年的就业工作,采取增加公职人员岗位、购买公益性岗位、增强企业就业吸纳能力、发挥就业援藏优势等措施促进了就业。这确实对西藏内部稳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这样的就业政策中,政府的作用占据了主导,就业市场发育迟缓,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就业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政策。
西藏地处高原,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响下,不少群众尤其是农牧区的藏族群众信息封闭,对市场化的就业政策认可程度不高。国家一直以来实行的帮扶政策也使得他们竞争意识不强,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反映毕业生就业问题上,“没有工作找政府”就成为了毕业生、毕业生家长最主要的想法。
现行的就业政策实行“市场导向”,但西藏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规模总量小,一直受中央财政补贴,是一种特殊的“依赖型”经济。因此,无论是增加公职人员岗位,还是落实优惠政策的高校就业政策,均对政府财政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由于西藏的经济发展一直以来相对落后,市场经济起步晚发育迟缓,各类企业规模小,吸纳就业能力有限,就业岗位难以在短期内大幅增加,今后一个时期,西藏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还将不断加大。
(三)利益因素
历史制度主义认为,制度塑造了个体对自我利益的认知。普通群众和以政府为代表的决策者对自己利益的界定是不同的,必然影响政策变迁的方向。利益因素包括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
西藏高校就业政策的实施对象是毕业生,但涉及到毕业生家长、高校、政府职能部门、银行及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区内外企业等用人单位。个体不同,利益不同,必然导致不同个体行为,进而影响到政策实施的效果以及政策路径的选择。现行就业政策积极促进毕业生就业,但一方面各用人单位容纳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对人员技术、能力要求比较高的单位来说,新进人员经验不足,难以立即胜任工作。长此以往,就业政策的执行力度必然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政绩。政绩关系到政府高层的切身利益,是政府高层决策群体决策时最先考虑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决策者必然会推动政策改革。
就个人利益而言,西藏就业政策与毕业生个人、家庭息息相关。绝大多数毕业生及其家长认为公务员才是最体面最稳定的职业,其他均是不得以的选择。即使毕业生在一般企业就业后,仍会选擇报考公务员直到考上为止。而近几年高校招生人数呈现逐年递增趋势,预计今后几年的毕业生人数也会逐年递增。西藏公务员、事业单位吸纳就业的能力有限,现已趋于饱和。最近几年政府能提供的公职岗位已由2011年1.5万个降低至2015年的1.2万个。因此,只要毕业生和家长的价值取向不变、就业观念不变,政府在就业工作上的压力就不会减少。基于利益因素,西藏高校就业政策会受到政府和个人诸多博弈的影响。
三、结束语
本文采取历史制度主义的历史分析范式,梳理出西藏高校就业政策变迁的两个重要阶段,较为完整地展现了西藏高校就业政策的变迁过程,有助于我们深入体会西藏高校就业政策的历史变迁对现有模式所起的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还采取历史制度主义的结构分析范式,揭示了影响西藏高校就业政策的三个政治变量:制度因素、背景因素、利益因素,并结合西藏实际情况,对三种因素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制度、背景、利益对西藏高校就业政策改革的正反效应,对西藏高校就业政策创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祝灵君.政治学的新制度主义:背景、观点及评论[J].浙江学刊,2003,4:84-90.
[2]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J].国外社会科学,2002,5:25-33.
[3]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民主改革前后[J].求是杂志,2009,6:7-10.
[4]西藏自治区统计局.西藏统计年鉴2015[Z].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关键词:高校就业政策;历史制度主义;制度;背景;利益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6-0187-02
Abstract: The employment policies of Tibetan universities follow the state regulations, and they have certain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framework of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the employment policy of Tibet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in accordance with state regulations and special circumstances in Tibet, which mainly experienced two periods from 1965 to 2005 and 2006 to now. The first stage 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monopoly of assignment", and the second phase 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rrent "two-way choice, self-employment" employment policy. The three political variables impact on Tibetan universities employment policy are system, background, and interests. The first includes constitutional provisions, institutional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and public policy. The second one includes the tim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level. And interest factor includes departmental interests and personal interests.
Keywords: university; employment policy; historical institution; institutional; background; interests
历史制度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流行于西方的新制度主义的三个派别之一。历史制度主义是从各国历史发展和比较的过程中去探求制度变迁的不同过程,寻求在稳定的制度安排下政策变化的根源,以及政治制度与政治观念的互动作用,以解释在特定制度局限下观念变革如何能导致政策变化;另一方面,历史制度主义是以制度为手段去研究歷史上各国的宪法制度、政府具体操作程序、官僚标准的执行程序等[1]。
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主要体现在它的结构观和历史观上。在结构观中,结构主义认为制度背后都有一个“制度的深层结构”;结构主义还极为重视结构内部变量之间的排列方式。在历史观上,历史制度主义注重通过追寻事件发生的历史轨迹来找出过去对现在的重要影响,即前一阶段的政策选择往往会决定和影响后一个阶段的政策方案;历史主义还体现在制度的路径依赖性。[2]
综上,历史制度主义强调政治生活中路径依赖和制度变迁的特殊性,并试图通过历史视角来找出影响事件进程的结构性因果关系和历史性因果关系。西藏高校就业政策从开始实施至今,主要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几十年的时间仅两次大的变化表现出强劲的路径依赖,而其变迁受到诸多政治变量的影响,主要由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来推动。因此,西藏高校就业政策的变迁与历史制度主义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我们用历史制度主义来分析西藏高校就业政策创新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也能为西藏高校就业政策创新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示。
一、西藏高校就业政策的历史变迁
历史制度主义强调历史分析的重要性,它注重从一个放大的历史视角去展现制度的形成和变迁。西藏高校就业政策主要遵循国家的规定。从政策演变的角度,西藏高校就业政策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965年-2005年)
1965年开始,西藏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实行的是“统包统分”政策,即高校按照计划分配、毕业生按照分配到用人单位报到、用人单位按照计划接受毕业生。这种政策是我国高校1950年-1992年期间实行的,与当时全国的计划经济模式相适应。而西藏实行这一就业政策直到2005年,在这一阶段表现出相当的稳定性,进入了一个制度的路径依赖时期。
(二)第二阶段(2006年至今)
2006年开始,西藏启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改革,按照全国自1993年以来实行的已相对成熟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政策,西藏高校毕业生走向市场进行双向选择。按照这一就业政策,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从2006年的92%逐年递减至2010年的82.56%,五年间累计有近万名毕业生未能就业,给毕业生、学生家长、高校和政府、政府职能部门均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因此,基于西藏维稳的特殊性,西藏自治区政府于2011年出台了西藏籍大学毕业生全就业的新政策,通过增加就业岗位、实施就业援藏、落实优惠措施等方式,使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陡然增加到99.31%,随后几年基本维持在98%以上。可见,这一阶段的就业政策表明,制度在外部环境压力下有一定变化。 二、西藏高校就业政策的影响因素
历史制度主义以中观层面上的组织与制度为研究的核心,强调政治制度对于公共政策和政治后果的重要性,以及各政治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或者说变量之间的排列方式对政治结果的影响。[2]在历史制度主义的结构分析视角下,制度及其他政治变量的相互作用,阻碍或推进西藏高校就业政策改革。
(一)制度因素
历史制度主义的代表人物彼得·豪尔和罗斯玛丽·泰勒将制度概念界定为“嵌入政体或政治经济组织结构中的正式或非正式的程序、规则、规范和惯例”。在西藏高校就业政策中,影响创新的制度因素主要有宪法规定、制度决策机制和公共政策。
我国宪法第33条第2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第48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个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可见,公民同等地享有权利,并受到宪法保护。公民劳动、工作等就业的权利同样如此。
目前,我国的决策机制存在着决策权过分集中等体制性弊端。虽然按照决策程序和规则,政府在决策时会经过征求群众意见建议这一环节,但很多地方流于形式化。政府的决策主要还是由权力精英来主导,这样就容易导致决策程序不够透明、决策结果不够民主等问题。西藏现行就业政策执行至今有认同,但在群眾中的争议也从来没有断过。可见,政府以外的力量对决策的影响力相对太弱,政策变迁的动力更多来自于政府内部。
2012年64号文件出台,西藏实行提前退休政策,很明显能缓解现行就业政策给机关企事业单位带来的部分压力,但这一提前退休政策能否长期实行尚不确定。2015年1月14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西藏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随之启动,涉及21万人。现行的增加公职人员的就业政策必然给西藏社保体系造成极大压力。因此,西藏高校就业政策创新必须考虑政府采取的其他公共政策。
(二)背景因素
历史制度主义在分析制度形成和变迁时,往往会强调起支配性作用的背景对制度的作用。这些背景包括所处时代、地理环境和经济水平。
西藏现行的高校就业政策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但出于维护边疆地区稳定的政治需要,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每年的就业工作,采取增加公职人员岗位、购买公益性岗位、增强企业就业吸纳能力、发挥就业援藏优势等措施促进了就业。这确实对西藏内部稳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这样的就业政策中,政府的作用占据了主导,就业市场发育迟缓,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就业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政策。
西藏地处高原,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响下,不少群众尤其是农牧区的藏族群众信息封闭,对市场化的就业政策认可程度不高。国家一直以来实行的帮扶政策也使得他们竞争意识不强,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反映毕业生就业问题上,“没有工作找政府”就成为了毕业生、毕业生家长最主要的想法。
现行的就业政策实行“市场导向”,但西藏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规模总量小,一直受中央财政补贴,是一种特殊的“依赖型”经济。因此,无论是增加公职人员岗位,还是落实优惠政策的高校就业政策,均对政府财政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由于西藏的经济发展一直以来相对落后,市场经济起步晚发育迟缓,各类企业规模小,吸纳就业能力有限,就业岗位难以在短期内大幅增加,今后一个时期,西藏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还将不断加大。
(三)利益因素
历史制度主义认为,制度塑造了个体对自我利益的认知。普通群众和以政府为代表的决策者对自己利益的界定是不同的,必然影响政策变迁的方向。利益因素包括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
西藏高校就业政策的实施对象是毕业生,但涉及到毕业生家长、高校、政府职能部门、银行及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区内外企业等用人单位。个体不同,利益不同,必然导致不同个体行为,进而影响到政策实施的效果以及政策路径的选择。现行就业政策积极促进毕业生就业,但一方面各用人单位容纳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对人员技术、能力要求比较高的单位来说,新进人员经验不足,难以立即胜任工作。长此以往,就业政策的执行力度必然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政绩。政绩关系到政府高层的切身利益,是政府高层决策群体决策时最先考虑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决策者必然会推动政策改革。
就个人利益而言,西藏就业政策与毕业生个人、家庭息息相关。绝大多数毕业生及其家长认为公务员才是最体面最稳定的职业,其他均是不得以的选择。即使毕业生在一般企业就业后,仍会选擇报考公务员直到考上为止。而近几年高校招生人数呈现逐年递增趋势,预计今后几年的毕业生人数也会逐年递增。西藏公务员、事业单位吸纳就业的能力有限,现已趋于饱和。最近几年政府能提供的公职岗位已由2011年1.5万个降低至2015年的1.2万个。因此,只要毕业生和家长的价值取向不变、就业观念不变,政府在就业工作上的压力就不会减少。基于利益因素,西藏高校就业政策会受到政府和个人诸多博弈的影响。
三、结束语
本文采取历史制度主义的历史分析范式,梳理出西藏高校就业政策变迁的两个重要阶段,较为完整地展现了西藏高校就业政策的变迁过程,有助于我们深入体会西藏高校就业政策的历史变迁对现有模式所起的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还采取历史制度主义的结构分析范式,揭示了影响西藏高校就业政策的三个政治变量:制度因素、背景因素、利益因素,并结合西藏实际情况,对三种因素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制度、背景、利益对西藏高校就业政策改革的正反效应,对西藏高校就业政策创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祝灵君.政治学的新制度主义:背景、观点及评论[J].浙江学刊,2003,4:84-90.
[2]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J].国外社会科学,2002,5:25-33.
[3]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民主改革前后[J].求是杂志,2009,6:7-10.
[4]西藏自治区统计局.西藏统计年鉴2015[Z].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