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怎样“红”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_jinz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熟悉不少45至65岁的人,应该说,这个年龄段还没到颐养天年之时。但是,这些年来,不管是收到的微信,还是相聚时的聊天,大家谈的多是养生和健康。有些说的更到位:只要活着就好。崇尚“好死不如赖活着”。这不,前几天朋友又发来个段子:“夕阳不会无限好,快乐一秒是一秒。”连续轰炸般“忠告”,引起了我的思考:“夕阳”应该怎样“红”?
  先说说我对“夕阳”的定位。50岁左右,窃以为不能算作“夕阳”,应是“下午四五点钟的太阳”。但是,以我长期所处的县、乡级为例,很多这个年龄段的人,都以不同形式“下岗”了,他们往往也自称“夕阳”,但非常勉强。65岁之前,只是刚踏上“夕阳”的边,虽然精力、体力比不上以往,但仍有自己的优势,还不失为人生的一个“黄金期”,仍可“大有作为”。
  “夕阳”怎样“红”?其“基石”是对生命意义的理解,由此想到了近代几位先贤。1842年上半年,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正酝酿签订,75岁的老臣王鼎认为万万不可签约,面折廷争仍无济于事,无奈之下他毅然选择了“尸谏”,临死前留下了“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穆(彰阿)不可用,林(则徐)不可弃”的诤言。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本可逃生,但为了唤醒民众却主动赴死。吉鸿昌就义前写下了“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的诗句,视为抗日而死为无上荣光。古往今来有无数这样的仁人志士,他们同样知道生命可贵,但还知道有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夕阳”也好,“午阳”也罢,他们都“红的像那燃烧的火”,虽死犹生。
  这样崇高的境界,并非人人都能达到,但并不影响我们去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山东烟台孤寡老人刘盛兰,花甲之年拾荒助学,20多年积攒了10万多元,自己省吃俭用,却悉数捐给了全国各地100多个贫困学子。云南省原政协副主席杨维骏,顶着巨大压力和风险,坚持实名举报原省委书纪白恩培,为最终擒获这只恶“虎”立了功。山东老人候井天,离休后以一己之力踏破铁鞋费数年之功,编著了《聂绀弩旧体诗全编》,功德无量。他们的“夕阳”红得像朝阳一样绚丽多彩。
  他们仍然是崇高的,也并非人人都能达到,但并不影响我们从普通层面上去做一个有益于社会和别人的人。比如不少城市的老年人组成志愿者队伍,上街为人指路。我熟悉的县里的一位副局长,“退居二线”后承包了市区一段街道的卫生,每天早晨准见他“刷、刷、刷”在那里扫。扫掉了世俗,还扫来了一点收入,当然,街道扫得也很干净。我曾“采访”过一位85岁的老奶奶,退休后利用旧衣碎布做鞋垫,然后自己推着小车到市场上卖,赚钱贴补家用。她很自豪地对我说:“两个孙子考上大学后,我每人送给他1万元。”他们仍然可爱、可敬,“夕阳”同样“红”。
  又想起了这些年花样百出的“养生热”。各种“神功”和“气功大师”层出不穷,吃绿豆也能包治百病,引发社会一阵阵疯狂。何哉?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夕阳”和“准夕阳”的人中,企求“永远健康”的人太多了。这些人的特征是:多不闻不问“窗外事”,对于社会上那些不公不义的事,不置一词,不发一矢,悠悠万事唯养生為大;理念也很“单纯”,为健康而健康,为活着而活着。少数人甚至很颓废,“万事不如杯在手,人生几见月当头”,“及时行乐”乃其人生信条。这样的“养生”和“夕阳”大军,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实在不是个好兆头。还有一些自称“夕阳”的“下午四五点钟的太阳”们,未老先衰,有的甚至整日提个鸟笼在公园晃荡,似“八旗子弟”再现。人应该有点精气神儿和有价值的追求,昂扬向上,不负人生,这也应包括“夕阳”在内。
  最后再说一句,追求健康、快乐的生活,乃至长命百岁,这是人性天理,没有什么错。关键是要“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比如“为活着而活着”,对于“下午四五点钟的太阳”来说,就有些荒唐。而对于那些耄耋老人来说,就挺适宜。重要的是要符合常理常情,时空不可错乱。
其他文献
“算誰的?”等十五则
期刊
有很多人,对专家的意见深信不疑。不过,时下有些专家的意见却让人坠入云雾。  譬如有专家说,多喝牛奶对人体有益,日本有“一瓶牛奶救活一个民族”的说法(指战后日本政府,每天在课间免费为中小学生提供一瓶牛奶)。因此,现在日本的年轻人,普遍比他们的父辈长得高大。  可又有专家说,牛奶中的某些激素会增加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因此,为了要减少发病率,那就要鼓励多吃西红柿。但西红柿残留的农药较多,因此,可加服阿托品
期刊
“毒”,《说文解字》解释:厚也。  厚,相对于生命体,有害成分浓度厚,则“害处”集中。任何东西高度聚集,极易成为“毒害”。  万物离不开水,但水一旦高度聚集,形成气势汹汹的洪水,便成了灾害。  生活中,正规药厂生产的药品,上面都会有服用说明书,注明服用方法,每天服几次,每次服多少。明明规定每次只能服一粒,如果误服了十粒,有害成分浓度厚了,再好的良药,恐怕也难免对人体产生毒副作用。  人的兴趣,也存
期刊
“南黄海边上有一个小镇,小镇有一块上万亩的桃园,桃园游人如织,但他们却不知道桃园源起何时。”接着,作者缓缓道来:  “话说若干年前,这片荒无人烟的灘涂,来了一户夏姓人家,在这里割草盖房,垦荒种地。几年后,附近一些渔民们也相继来此安家,渐成村落。一天,夏家儿子去海边割草,草丛里忽然窜出一条白蛇。惊奇间,白蛇幻化成妙龄女子,求夏大哥救命。原来,此乃龙王的七公主,她难耐龙宫寂寞,偷偷溜出游玩,竞为一马妖
期刊
西汉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董仲舒有句名言:“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春秋繁露·对胶西王》)意思是,贤明之士,应当遵循正道,不应急于取利;应当恪守理性,不应急于求成。反言之,急于取利者,多走邪道;急于求成者,多悖理性。然而,在董仲舒死了2120年之后,某些地方官员却不懂这个道理,偏要“急功近利”。  对一个地区来说,特别是贫困地区、欠发达地区,发展工业需要一个过程,发展农业也需要
期刊
爱读书的人对书总有特殊的感情。古往今來,热爱读书的人不计其数,对读书的说法也有种种,列宁说“书籍是巨大的力量”,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陈寿说“一日无书,万事荒废”,孟子则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书籍帮助许许多多的人获得了智慧,走向了成功,但是,也有一些读书人没能真正认识到读书的意义,自己没长进,反而厌恨书籍坑害了自己。南北朝时,梁朝的梁元帝就是这么一个。  梁元帝萧绎是个爱读书的
期刊
人生在世,谁都有可能遇到困难。至于临时经济短缺,更是难免的事情,所以,亲朋邻里之间相互借个钱,乃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了。有借有还,人之常情,正当交往,无可非议。但是,对于官员尤其是手握一定权力者的借钱,那可就要另当别论了。首先要打个问号,有所警惕。我不是说,当官的都富有,不会碰到囊中羞涩的时候。问题是,有些官员玩的是明“借”实“讹”的把戏。在现实社会中,这已经成为贪官的一种敛财手段。  譬如,新华社
期刊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现代人的学历越来越高了,知识越来越多了,“不认字”的却也是越来越多了。  有一位领导,自称是全国的书法大家,博士生导师,一家文化单位请他题字,他拉过一张八尺长条的宣纸来,拿大提斗笔醮饱墨,一气呵成,龙飞凤舞,跃然纸上。  当时围观的人很多,等他老人家放下笔盖完大印,一片热烈的掌声,都大喊好好好!  我写得怎么样?  看掌声停了,领导问大家。  写得好!写得好!  又是一阵热烈的
期刊
我有个文人圈子。说它是文人圈子,是因为圈子里男女老少几十号人个个都能舞文弄墨、吟诗作文。有人还出了几本书,堪称作家。去年建了个微信群,大伙儿常在里面聊天、发信息、晒文章,很是热闹。  都说文人相轻,可我觉得无论是圈里、群里大家都是客客气气、彬彬有礼。有的还称兄道弟亲热得很。你如果晒晒自己的文章或诗词,马上就能引来一片赞扬声。  偶尔也有批评的声音。前不久一位作家的文章被人品头论足地批评了一通,也许
期刊
中国伟大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年不平凡的彪炳史册的光辉历程。  一辉煌40年  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人民艰辛进行伟大实践的40年。其历史成就、历史功勋、历史价值、历史意义,不仅得到了中国人民的认可,而且得到了全世界广大人民的普遍认可。经过了40年,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对自己的生活与事业,对党、国家、民族的进步与未来,更加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二探索奋斗取胜  中国改革开放40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