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针对知识经济的时代特点,对比传统学生工作模式的不足,将知识管理引入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当中,对知识管理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实施目标、实施路线以及效果评价等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表明,知识管理对于提高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水平、促进师生知识共享、合理评价学生班集体及学生个人以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均有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知识管理; 知识经济; 高校; 学生工作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3-0109-03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正引领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知识成为主导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传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学生工作的方式、方法在服务理念的推动下急需转型。[1]与此相适应,高校传统的学生工作、教育管理方式将受到严重挑战,如何做好知识经济形态下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将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共同思考的课题。伴随近年来学术界对知识管理研究的兴起,本文拟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探究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学生工作的管理模式。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知识管理简单地说就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最早应用于企业管理的研究当中,是指对企业经营和成长过程中各种知识的管理,其目的是满足企业现在和未来经营及成长的需要。[2]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将其引入到教育管理当中。由于管理模式的不同,国外将知识管理应用于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研究侧重于教师课程的知识共享,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通过网上公开课的形式实现了教师资源、教师知识的共享,而将知识管理专门应用于学生的日常管理的则很少。国内学者李丰从功能、特征及缺陷角度对高校知识管理进行了分析[3],曲杰从知识管理角度分析了知识共享在高校中的内容、现状以及不足之处[4]。曾媛媛等人从网络教学、科研系统开发角度探讨了知识管理在高校中的应用。[5]武林波从创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知识库、形成知识共享环境、促进知识共享、注重工作实效四个角度探讨了知识管理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机制。[6]赵毅彬等人从知识管理的内涵、内容、实施三个方面分析了知识管理在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中的应用,并把知识管理视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机制。[7]
综合来看,目前国内对于知识管理应用于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将知识管理与学校管理结合起来,重点探查教师如何做到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知识应用,对于单纯的学生教育管理研究甚少;另一类主要集中在信息网络的构建方面,把打造信息网络、实现知识管理看作是一种工具,突出了信息共享,忽略了知识的挖掘、知识创新;三是将知识管理引入学生工作当中,但其中主要以德育教师作为知识管理的研究对象,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参与。因此探讨一个成熟的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学生工作模式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具有深刻意义。
二、知识经济下学生工作模式的特点
传统学生工作模式有如下不足:在指导思想上,过于注重和强调“管住”学生,对学生的管理包得过多,统得过死,学生缺乏参与管理;在学生教育中,偏重于防御性管理而不注重建设;在体制运行上,存在着关系不顺等现象。学生教育、管理各部门间缺乏合作精神,各搞一套,互不相让,结果是抓教育的不抓管理,抓管理的不管疏导,客观上形成了教育管理“两张皮”现象;在学生管理的内容、方法和途径上,存在着途径单一、管理效率低的现象;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许多学生工作管理干部缺乏动力去探索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整个管理队伍素质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8]
知识经济时代的高校学生工作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外部环境发展的便利条件,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开创基于知识管理的管理模式。这一模式的内涵包括:在学生管理的指导思想上,要疏导结合。既要避免对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大包大揽,又要避免放任自流、“放羊”式的管理;在管理的体制上,各部门间应当建立联动机制,集中统一,决策迅速,以适应知识经济条件下管理变化较快的特点,同时也是管理过程内在的需要;在学生培养上,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不仅关注学生的智育,而且更要关注有关人生幸福的所有方面。诸如正确的人生观、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体魄、敏锐的思维、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等,都应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9]
三、知识管理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价值
1.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水平,进而促进学校整体核心竞争力
知识管理与传统管理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知识管理的出发点是把知识视为最重要的资源,把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由于人是知识的重要载体,这就决定了对人的管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部分。以知识管理为手段,以知识网络建设为平台的管理模式将所有相关者纳入系统当中,如此构建而成的“虚拟”的扁平化组织结构对于现实工作中的“职能型”组织结构而言是个有力补充。
2.有利于教育管理工作涉及的各方人员对于信息、知识的共享,提高工作、学习效率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蕴含的知识是物化在计算机等设备上的知识,是体现在书本、资料、论文、报告、通知中的编码后的知识,是德育教师在向学生解惑释疑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能量知识。通过知识管理,很多过去难以明确化的知识被明晰出来,有利于学生高效吸收,例如分享榜样的先进事迹、跨学科交流的知识支持等。同时知识管理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将组织内部生成的知识进行积累,形成知识库,当有需要时通过知识共享的手段及时提取出来,知识获取效率得到了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自然也得到了提高。由于知识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网络本身有着良好的自学习能力,非常有利于新加入者尽快融入到网络当中。
3.有利于对学生班集体及个人工作、学习绩效做出全面合理的评价
实施知识管理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将信息“知识化”,形成知识库,在开展知识管理的模式当中,各方参与者的信息、知识都是完备的,因此就可以利用知识管理的这一先天优势对学生的学习绩效、学习过程进行客观、合理、有效的评价。同时对于班集体日常活动的开展、班级建设的成效、学风建设的成效做出客观、合理的评价。 4.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
由于开展知识管理的终极目的是知识创新,无论是德育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从中获得灵感,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上得到培养。知识管理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学生工作者以及学生参与知识生成和共享的机制,从而培养学生工作队伍和学生的集体创造力。
四、知识管理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实施
1.知识管理的建设目标
高校学生工作实施知识管理有三大目标:一是全面提升学生工作队伍的专业知识,高校可通过知识管理手段,积极搭建不同专业背景、不同任职年限、不同科研能力的学生工作者间专业知识交流和分享的平台,促进专业知识的共享和转化,激发专业知识的创新和增值,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管理是提升学生工作队伍专业知识的有效方法。[10]二是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提升创新能力,学生可以通过知识网络、知识共享、知识创新平台实现师生之间、专业、社团之间的交流,在合作创新、学科交流中寻找创新灵感,搭建创新团队。三是利用知识管理建设中形成的知识库以实现知识创新,如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客观评价等。另外,通过知识外溢、知识转移可以将知识库中的学生信息反馈给家长、社会,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情况,让用人单位挑选出合适的人才,通过家长、社会的参与同学校一起为培养人才做贡献。
2.知识管理的实施流程
(1)成立学生工作知识管理中心 在高校学生工作当中实施知识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学校领导的愿景支持,还涉及组织变革、制度创建、平台建设、技术支持等一系列问题,必须建立统一的学生工作知识管理中心。学生工作知识管理中心主要负责推进知识管理的制度建设、平台建设,为知识管理的运行创建良好环境。另外,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知识管理与其他管理方式有机融合,在不同情况下,发挥各自管理方式的效力,共同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如何将知识管理与其他管理方式进行必要的战略整合,并在学校整体发展框架下,做好知识管理的规划与布局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有专门的知识管理中心统筹安排,做好规划。[11]
(2)探究知识管理所涉及的各成员、组织间知识的生成、积累、共享、创新的过程 知识管理目的是知识共享、知识创新,其知识库是由组织本身的知识生成、知识积累所致。因此要首先剖析各组织、成员的知识产生过程,分析知识在组织或个人间共享中的运作机理,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全面、深入的知识共享,从而达到知识创新。高校并不缺乏潜在的知识库,如学习成绩数据库、学生管理信息数据库、图书馆等。不同的数据库为组织运作提供所需要的内、外部数据信息。但是,很少有高校能够具有整合学生工作的知识集合体,即一种知识库或者是一系列相联系的知识库用于学生工作。
(3)对相关知识进行分类 从知识共享成本角度来看,知识可以被划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2]隐性知识指的是高度个体化、难以形式化或沟通、难以与其他人共享的知识。它常常来源于个人的不同经验、直觉和洞察力,比如对于在科技创新、论文写作过程中前沿问题的把握、学生心理问题的及早发现等。显性知识指能以一种系统的方式传达的规范化知识。这类知识通常以编码化的方式进行传递和保存,如具体通知、学生成绩等。由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共享机制不同,因此在实施知识共享之前有必要先对相关知识进行分类。
(4)建立知识网络,搭建知识共享平台,实现知识的共享,进而推动知识创新 著名的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先生提出了有名的知识变换模型,即SECI模型,他认为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知识变换模型认为: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是社会化过程,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是内在化过程,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是外部化过程,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是综合化过程。而所有知识的转换必须依靠知识网络平台的建设。显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转化可以依靠传统的网络媒介来完成,如可通过E-mail、QQ等通信工具将通知、报表传递给下一个知识接受者,利用网络技术实现新知识的自动订阅、自动新闻通知发布以及相关信息的智能搜索或检索等。但隐性知识之间的转换很难通过传统网络工具来实现,这时就需要建立其他的“现实网络”来完成,如举办相关论坛、个体咨询等。构建知识网络不仅要构建完整的虚拟网络,同时更重要的是构建好“现实网络”。
3.知识管理的应用评价
由于知识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并且各学校规模大小不尽相同,加之学科特色、开设专业各有所长,因此在实践当中,需要不断对知识管理进行评估,及时改进以便发挥最大效率。知识管理建设有效性的评价指标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是否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知识库,并且知识在持续不断地积累;第二,学生工作中涉及的管理者、教师以及学生三者之间知识传递、知识转移的效率是否获得了显著提高,信息网络的建设是否畅通无阻;第三,与传统的评价、考核方法相比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是否更科学、真实,能否动态显示结果;第四,知识创新的效果是否明显,成员在利用知识、生成知识的同时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分享知识、创新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参与。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在管理指导思想、管理体制、管理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面都应与时俱进。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应用于高校学生工作当中有其独特优势:能够提高知识共享的效率,提高人员工作绩效、客观评价学生综合素质、激励师生员工的创新意识。由于知识管理在高校当中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实践当中势必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都需要学者、专家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曲少杰.服务理念下高校学生工作转型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6):99.
[2][12] 李志刚.知识管理——原理、技术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29.
[3] 李丰.对高校知识管理的功能、特征及缺陷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16):149-150.
[4] 曲杰.论高校知识共享系统——以知识管理为指导[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37-240.
[5] 曾媛媛,王德燕.知识管理在高校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0(17):163.
[6] 武林波.高校辅导员队伍知识管理模式构建[J].大家,2010(24):159.
[7] 赵毅彬,董发广,王照杰.试论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一种全新管理机制——知识管理[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5):2.
[8] 盛真,武永水.知识经济时代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思考[J].技术经济,2002(10):55.
[9] 刘久成.知识经济与大学生素质论纲[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31.
[10] 孙建伟,郑颖.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初探——以知识管理为视角[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48.
[11] 骆玲芳.学校知识管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16.
[责任编辑:张俊华]
关键词:知识管理; 知识经济; 高校; 学生工作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3-0109-03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正引领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知识成为主导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传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学生工作的方式、方法在服务理念的推动下急需转型。[1]与此相适应,高校传统的学生工作、教育管理方式将受到严重挑战,如何做好知识经济形态下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将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共同思考的课题。伴随近年来学术界对知识管理研究的兴起,本文拟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探究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学生工作的管理模式。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知识管理简单地说就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最早应用于企业管理的研究当中,是指对企业经营和成长过程中各种知识的管理,其目的是满足企业现在和未来经营及成长的需要。[2]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将其引入到教育管理当中。由于管理模式的不同,国外将知识管理应用于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研究侧重于教师课程的知识共享,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通过网上公开课的形式实现了教师资源、教师知识的共享,而将知识管理专门应用于学生的日常管理的则很少。国内学者李丰从功能、特征及缺陷角度对高校知识管理进行了分析[3],曲杰从知识管理角度分析了知识共享在高校中的内容、现状以及不足之处[4]。曾媛媛等人从网络教学、科研系统开发角度探讨了知识管理在高校中的应用。[5]武林波从创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知识库、形成知识共享环境、促进知识共享、注重工作实效四个角度探讨了知识管理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机制。[6]赵毅彬等人从知识管理的内涵、内容、实施三个方面分析了知识管理在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中的应用,并把知识管理视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机制。[7]
综合来看,目前国内对于知识管理应用于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将知识管理与学校管理结合起来,重点探查教师如何做到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知识应用,对于单纯的学生教育管理研究甚少;另一类主要集中在信息网络的构建方面,把打造信息网络、实现知识管理看作是一种工具,突出了信息共享,忽略了知识的挖掘、知识创新;三是将知识管理引入学生工作当中,但其中主要以德育教师作为知识管理的研究对象,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参与。因此探讨一个成熟的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学生工作模式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具有深刻意义。
二、知识经济下学生工作模式的特点
传统学生工作模式有如下不足:在指导思想上,过于注重和强调“管住”学生,对学生的管理包得过多,统得过死,学生缺乏参与管理;在学生教育中,偏重于防御性管理而不注重建设;在体制运行上,存在着关系不顺等现象。学生教育、管理各部门间缺乏合作精神,各搞一套,互不相让,结果是抓教育的不抓管理,抓管理的不管疏导,客观上形成了教育管理“两张皮”现象;在学生管理的内容、方法和途径上,存在着途径单一、管理效率低的现象;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许多学生工作管理干部缺乏动力去探索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整个管理队伍素质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8]
知识经济时代的高校学生工作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外部环境发展的便利条件,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开创基于知识管理的管理模式。这一模式的内涵包括:在学生管理的指导思想上,要疏导结合。既要避免对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大包大揽,又要避免放任自流、“放羊”式的管理;在管理的体制上,各部门间应当建立联动机制,集中统一,决策迅速,以适应知识经济条件下管理变化较快的特点,同时也是管理过程内在的需要;在学生培养上,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不仅关注学生的智育,而且更要关注有关人生幸福的所有方面。诸如正确的人生观、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体魄、敏锐的思维、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等,都应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9]
三、知识管理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价值
1.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水平,进而促进学校整体核心竞争力
知识管理与传统管理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知识管理的出发点是把知识视为最重要的资源,把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由于人是知识的重要载体,这就决定了对人的管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部分。以知识管理为手段,以知识网络建设为平台的管理模式将所有相关者纳入系统当中,如此构建而成的“虚拟”的扁平化组织结构对于现实工作中的“职能型”组织结构而言是个有力补充。
2.有利于教育管理工作涉及的各方人员对于信息、知识的共享,提高工作、学习效率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蕴含的知识是物化在计算机等设备上的知识,是体现在书本、资料、论文、报告、通知中的编码后的知识,是德育教师在向学生解惑释疑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能量知识。通过知识管理,很多过去难以明确化的知识被明晰出来,有利于学生高效吸收,例如分享榜样的先进事迹、跨学科交流的知识支持等。同时知识管理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将组织内部生成的知识进行积累,形成知识库,当有需要时通过知识共享的手段及时提取出来,知识获取效率得到了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自然也得到了提高。由于知识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网络本身有着良好的自学习能力,非常有利于新加入者尽快融入到网络当中。
3.有利于对学生班集体及个人工作、学习绩效做出全面合理的评价
实施知识管理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将信息“知识化”,形成知识库,在开展知识管理的模式当中,各方参与者的信息、知识都是完备的,因此就可以利用知识管理的这一先天优势对学生的学习绩效、学习过程进行客观、合理、有效的评价。同时对于班集体日常活动的开展、班级建设的成效、学风建设的成效做出客观、合理的评价。 4.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
由于开展知识管理的终极目的是知识创新,无论是德育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从中获得灵感,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上得到培养。知识管理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学生工作者以及学生参与知识生成和共享的机制,从而培养学生工作队伍和学生的集体创造力。
四、知识管理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实施
1.知识管理的建设目标
高校学生工作实施知识管理有三大目标:一是全面提升学生工作队伍的专业知识,高校可通过知识管理手段,积极搭建不同专业背景、不同任职年限、不同科研能力的学生工作者间专业知识交流和分享的平台,促进专业知识的共享和转化,激发专业知识的创新和增值,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管理是提升学生工作队伍专业知识的有效方法。[10]二是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提升创新能力,学生可以通过知识网络、知识共享、知识创新平台实现师生之间、专业、社团之间的交流,在合作创新、学科交流中寻找创新灵感,搭建创新团队。三是利用知识管理建设中形成的知识库以实现知识创新,如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客观评价等。另外,通过知识外溢、知识转移可以将知识库中的学生信息反馈给家长、社会,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情况,让用人单位挑选出合适的人才,通过家长、社会的参与同学校一起为培养人才做贡献。
2.知识管理的实施流程
(1)成立学生工作知识管理中心 在高校学生工作当中实施知识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学校领导的愿景支持,还涉及组织变革、制度创建、平台建设、技术支持等一系列问题,必须建立统一的学生工作知识管理中心。学生工作知识管理中心主要负责推进知识管理的制度建设、平台建设,为知识管理的运行创建良好环境。另外,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知识管理与其他管理方式有机融合,在不同情况下,发挥各自管理方式的效力,共同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如何将知识管理与其他管理方式进行必要的战略整合,并在学校整体发展框架下,做好知识管理的规划与布局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有专门的知识管理中心统筹安排,做好规划。[11]
(2)探究知识管理所涉及的各成员、组织间知识的生成、积累、共享、创新的过程 知识管理目的是知识共享、知识创新,其知识库是由组织本身的知识生成、知识积累所致。因此要首先剖析各组织、成员的知识产生过程,分析知识在组织或个人间共享中的运作机理,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全面、深入的知识共享,从而达到知识创新。高校并不缺乏潜在的知识库,如学习成绩数据库、学生管理信息数据库、图书馆等。不同的数据库为组织运作提供所需要的内、外部数据信息。但是,很少有高校能够具有整合学生工作的知识集合体,即一种知识库或者是一系列相联系的知识库用于学生工作。
(3)对相关知识进行分类 从知识共享成本角度来看,知识可以被划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2]隐性知识指的是高度个体化、难以形式化或沟通、难以与其他人共享的知识。它常常来源于个人的不同经验、直觉和洞察力,比如对于在科技创新、论文写作过程中前沿问题的把握、学生心理问题的及早发现等。显性知识指能以一种系统的方式传达的规范化知识。这类知识通常以编码化的方式进行传递和保存,如具体通知、学生成绩等。由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共享机制不同,因此在实施知识共享之前有必要先对相关知识进行分类。
(4)建立知识网络,搭建知识共享平台,实现知识的共享,进而推动知识创新 著名的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先生提出了有名的知识变换模型,即SECI模型,他认为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知识变换模型认为: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是社会化过程,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是内在化过程,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是外部化过程,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是综合化过程。而所有知识的转换必须依靠知识网络平台的建设。显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转化可以依靠传统的网络媒介来完成,如可通过E-mail、QQ等通信工具将通知、报表传递给下一个知识接受者,利用网络技术实现新知识的自动订阅、自动新闻通知发布以及相关信息的智能搜索或检索等。但隐性知识之间的转换很难通过传统网络工具来实现,这时就需要建立其他的“现实网络”来完成,如举办相关论坛、个体咨询等。构建知识网络不仅要构建完整的虚拟网络,同时更重要的是构建好“现实网络”。
3.知识管理的应用评价
由于知识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并且各学校规模大小不尽相同,加之学科特色、开设专业各有所长,因此在实践当中,需要不断对知识管理进行评估,及时改进以便发挥最大效率。知识管理建设有效性的评价指标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是否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知识库,并且知识在持续不断地积累;第二,学生工作中涉及的管理者、教师以及学生三者之间知识传递、知识转移的效率是否获得了显著提高,信息网络的建设是否畅通无阻;第三,与传统的评价、考核方法相比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是否更科学、真实,能否动态显示结果;第四,知识创新的效果是否明显,成员在利用知识、生成知识的同时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分享知识、创新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参与。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在管理指导思想、管理体制、管理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面都应与时俱进。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应用于高校学生工作当中有其独特优势:能够提高知识共享的效率,提高人员工作绩效、客观评价学生综合素质、激励师生员工的创新意识。由于知识管理在高校当中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实践当中势必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都需要学者、专家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曲少杰.服务理念下高校学生工作转型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6):99.
[2][12] 李志刚.知识管理——原理、技术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29.
[3] 李丰.对高校知识管理的功能、特征及缺陷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16):149-150.
[4] 曲杰.论高校知识共享系统——以知识管理为指导[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37-240.
[5] 曾媛媛,王德燕.知识管理在高校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0(17):163.
[6] 武林波.高校辅导员队伍知识管理模式构建[J].大家,2010(24):159.
[7] 赵毅彬,董发广,王照杰.试论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一种全新管理机制——知识管理[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5):2.
[8] 盛真,武永水.知识经济时代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思考[J].技术经济,2002(10):55.
[9] 刘久成.知识经济与大学生素质论纲[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31.
[10] 孙建伟,郑颖.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初探——以知识管理为视角[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48.
[11] 骆玲芳.学校知识管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16.
[责任编辑:张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