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金融发展理论是研究金融体系(包括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政策组合来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2007年春天以来,全球爆发了始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危机,这给全球经济金融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为此,有效金融发展的问题再度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本文将对现代有关有效金融发展的理论进行梳理和评述,以期促进该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一、西方现代有效金融发展理论
西方现代有关有效金融发展的理论研究起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已经历了早期的金融发展理论、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以及赫尔曼、默尔多克和斯蒂格利茨的“金融约束论”三个阶段。
1.早期的金融发展理论
早期的西方金融发展理论研究起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格利、肖、帕特里克、戈德史密斯等。在现代经济学研究中,他们最早专门阐述了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探讨了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首次尝试着建立一个以研究多种金融资产、多样化的金融机构和完整的金融政策为基本内容的货币金融理论。
1960年,格利和肖发表了《金融理论中的货币》,首次建立基本模型分析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提出了货币金融理论应该研究包括货币在内的多样化的金融资产,各个经济单位或部门之间的储蓄和投资的差额是金融制度存在的前提,金融制度是整个储蓄和投资过程中把资金从储蓄者转移到投资者的必要条件,充分发展的金融制度由多样化的金融机构、多样化的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组成,货币和银行只是众多的金融资产和金融机构中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一国经济能否最有效地运用其资源取决于其金融制度的运行效率等观点。
1966年帕特里克提出,在研究金融与经济关系的问题上,有需求追随(实体经济部门发展所引导的金融发展)和供给领先(金融组织推动的金融发展)两种方法。帕特里克认为,在穷国,应当采取金融优先发展的货币供给带动政策,在需求产生以前率先发展金融。
1968年,戈德史密斯发表《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将一国金融相关比率FIR(Financial Interrelation Ratio,指某一时点上现存金融资产与国民财富之比)与经济增长联系起来衡量金融发展。戈德史密斯采用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国际横向比较和历史纵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确立了衡量一国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水平的基本指标FIR和其他若干重要指标,戈德史密斯得出了FIR值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的基本结论。
2.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
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R.L.Mckinnon)和肖(E.S.Shaw)于1973年相继出版的《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两书中,对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的货币金融理论、政策及体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金融抑制现象,主要表现在政府对金融实行了不适当的过分干预或管制的政策:政府硬性地规定存款和放款利率的上限,使利率不能正确地反映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匮乏现象和资金供求状况。同时,政府又没有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有时反而有意地实行通货膨胀政策),使名义利率无法补偿通货膨胀率,以至实际利率为负数。这种负利率一方面导致社会储蓄的下降,一方面使投资需求脱离约束,导致大量稀缺的资金用于无效率的投资项目上,从而使资金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大大降低。而且,政府对外汇市场也实行严格的管制,通常采取高估本币币值的汇率政策,即实行所谓曲“以进养出”,使汇率无法真实地反映外汇的实际供求状况,不仅严重削弱了本国出口产品的竞争能力,也刺激了进口需求的过度增加,长此以往就必然导致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的严重逆差,从而给经济发展带来沉重的压力。
根据以上理论分析。麦金农和肖认为发展中国家由于存在的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因而应该实行以减少政府对金融部门干预,发挥市场机制在决定均衡利率、汇率以及调配资源等方面的作用为核心的“金融自由化”型的货币金融政策。具体措施包括取消对存放款利率的硬性规定,允许利率随市场资金的供求关系变化而自由浮动,实现均衡利率;减少对金融业的干预,允许非国有化、非银行性金融机构存在和发展;放宽对金融市场的限制;放弃以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的做法,维持货币稳定;着力发掘本国资本,减少对外国资金的依赖性;其它贸易自由化、税制合理化和改善政府支出等配套政策。这就是麦金农和肖“金融深化论”的核心思想。
3.赫尔曼、默尔多克和斯蒂格利茨的“金融约束论”
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之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进行了以此理论为指导的“金融自由化”改革,结果并不成功。后来,随着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为金融发展理论构筑了微观基础,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对麦金农和肖的金融发展理论提出了挑战。90年代以来,以赫尔曼、默尔多克和斯蒂格利茨(1997)为代表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从不完全信息的角度提出“金融约束论”,重新审视了金融体系中的放松管制与加强政府干预的问题。认为:麦金农和肖的金融发展理论的假设前提为瓦尔拉斯均衡的市场条件,在现实中,这种均衡条件难以普遍成立。况且,由于经济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代理行为、道德风险等,即使在瓦尔拉斯均衡的市场条件下,资金资源也难以被有效配置,所以政府的适当干预是十分必要的。他们指出金融约束的目标是政府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为民间部门创造租金机会,尤其是为银行部门创造租金机会.使其有长期经营的动力,以发挥银行掌握企业内部信息的优势,减少由信息问题引起的不利于完全竞争市场形成的一系列问题。金融约束的实质是政府通过存款监管、市场准入限制和稳定的宏观政策等一整套经济金融政策使银行部门因“特许权价值”而获得租金。通过“租金效应”和“激励作用”可以规避潜在的逆向选择行为和道德风险。鼓励创新,维护金融稳定,从而对经济发展起到正向效应。因此,在政策上,金融约束论更强调政府干预的重要作用,认为选择性的政府干预有助于而不是阻碍了金融发展,这是一种通过政府推动金融深化的政策。
金融约束是发展中国家从金融压抑状态走向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性政策。它针对的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畅、金融监管不力的状态,发挥政府在市场“失灵”下的作用。因此它并不是与金融深化完全对立的政策,相反是金融深化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二、近年来我国有关金融有效发展的理论著述
随着经济金融改革的持续推进,我国近年来也掀起了一股有关金融有效发展的理论研究热潮。其中以王广谦、白钦先和王振山的金融效率相关理论最为典型。
1.王广谦的金融效率论
王广谦(1997)在其《经济发展中金融的贡献与效率》一书中,指出:在金融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金融效率起着关键的作用;金融效率的高低决定着金融发挥作用的成本和作用力的强弱,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经济效率的高低。
在此书中,王广谦还对金融效率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分层次对金融效率进行了分析。金融效率是指金融运作能力的大小。由于金融的特殊性,对金融效率的分析很难在一个统一的层面上进行,而应分层次考察。第一层次便是金融作为一种现代产业,金融机构作为这一产业主体在经营发展中的效率,它基本上代表着金融的微观效率;第二层次是金融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市场运作中的效率,也即金融市场效率,它反映了金融微观效率和宏观效率的结合;第三层次是通过金融机构经营发展效率和金融市场效率所反映出来的综合效率,也即宏观金融效率;第四层次是国家对金融的调节控制效率,反映着国家对金融的管理能力。
2.白钦先“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下的金融效率相关论述
辽宁大学教授白钦先(2001)在《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导论》中开创性地提出了以金融资源学说为核心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框架。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在借鉴金融发展理论及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的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该理论赋予了全新的金融效率观,为在金融发展理论框架下研究金融效率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白钦先认为金融效率是金融资源在经济系统与金融系统以及金融系统的内部子系统之间配置的协调度。这一定义有三层含义:第一,金融效率是质性发展与量性发展的协调统一;第二,从静态的角度,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不仅应关注金融各子系统的协调,更应关注金融与经济这两个复杂的复合巨系统的协调;第三,从动态的角度,金融效率不仅应考察单个时点的金融经济的协调,即静态金融效率,也应考察一时段到另一时段金融经济的协调,即动态金融效率。因此,金融效率是金融量性发展与质性发展的统一,静态效率与动态效率的统一,微观效率与宏观效率的统一。
3.王振山的金融效率论
在白钦先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之后,近些年来,金融是资源已成共识。在金融资源论的前提下,东北财经大学王振山教授在其《金融效率论一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出了另一种较有影响的金融效率概念,即金融效率是指金融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就是指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机会成本和交易成本),将有限的金融资源(货币和货币资本)进行最优配置以实现其最有效利用。在此基础上,王振山分析了金融效率的实现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对所有的融资者来说,任何一对融资商品间的边际融资替代率必须相等且等于两种商品价格之比;对所有投资者来说,任何两种金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必须相等;任何一对金融商品的边际融资转换率与投资者的边际替代率相等。与这三个条件相对应,王振山提出了金融资源的帕雷托最优配置,只有在完全竞争的金融市场条件下才能实现。针对这一条件难以实现的现实,王振山提出了通过鼓励竞争和培育竞争性的金融市场总能实现金融资源配置的帕雷托改进的观点。在此书中,王振山还指出一国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规模、结构与效率;投资者或金融资源供给者的投资习惯、偏好;经济与金融制度安排与创新;国民收入或称社会财富的分配状况;金融交易信息的完全程度以及金融交易技术等都是影响一国金融效率高低的重要因素。
三、金融有效发展理论的综合性评述
总结现代国内外有关有效金融发展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富有启示性的结论:
1.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密切。一国金融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必须加大金融发展的力度,否则会制约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欠发达国家,更应当采取金融优先发展的货币供给带动政策,在需求产生以前率先发展金融,以此带动经济的发展。
2.完全竞争的金融市场是最佳金融效率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在市场比较完善的国家宜采取利率市场化等“金融自由化”政策,以促进金融更有效的发展。而在市场不怎么完善的国家,只要通过采取鼓励竞争和培育竞争性的金融市场的措施,总能实现金融资源配置的帕雷托改进。
3.由于在现实中,瓦尔拉斯均衡的市场条件难以普遍成立,以及经济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代理行为、道德风险等现象,金融资源常常难以被有效配置,所以政府应兼顾“金融约束”和金融发展的关系,采取适当的“金融深化”政策,促进金融的现实有效发展。
4.金融有效发展是金融量性发展与质性发展的统一,静态效率与动态效率的统一,微观效率与宏观效率的统一。一个国家在选择金融发展采取的策略时,要综合考虑该国的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规模、结构与效率;投资者或金融资源供给者的投资习惯、偏好;经济与金融制度安排与创新;国民收入或称社会财富的分配状况;金融交易信息的完全程度以及金融交易技术等情况,选取适度的金融深化政策,促进金融有效发展。
5.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的有效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有效运作的支持。为此,一国要促进金融的有效发展,就需不断完善该国金融机构的产权制度和经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该国金融市场的经营运作方式,以及不断改善该国政府机构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监控方式。
一、西方现代有效金融发展理论
西方现代有关有效金融发展的理论研究起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已经历了早期的金融发展理论、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以及赫尔曼、默尔多克和斯蒂格利茨的“金融约束论”三个阶段。
1.早期的金融发展理论
早期的西方金融发展理论研究起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格利、肖、帕特里克、戈德史密斯等。在现代经济学研究中,他们最早专门阐述了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探讨了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首次尝试着建立一个以研究多种金融资产、多样化的金融机构和完整的金融政策为基本内容的货币金融理论。
1960年,格利和肖发表了《金融理论中的货币》,首次建立基本模型分析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提出了货币金融理论应该研究包括货币在内的多样化的金融资产,各个经济单位或部门之间的储蓄和投资的差额是金融制度存在的前提,金融制度是整个储蓄和投资过程中把资金从储蓄者转移到投资者的必要条件,充分发展的金融制度由多样化的金融机构、多样化的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组成,货币和银行只是众多的金融资产和金融机构中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一国经济能否最有效地运用其资源取决于其金融制度的运行效率等观点。
1966年帕特里克提出,在研究金融与经济关系的问题上,有需求追随(实体经济部门发展所引导的金融发展)和供给领先(金融组织推动的金融发展)两种方法。帕特里克认为,在穷国,应当采取金融优先发展的货币供给带动政策,在需求产生以前率先发展金融。
1968年,戈德史密斯发表《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将一国金融相关比率FIR(Financial Interrelation Ratio,指某一时点上现存金融资产与国民财富之比)与经济增长联系起来衡量金融发展。戈德史密斯采用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国际横向比较和历史纵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确立了衡量一国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水平的基本指标FIR和其他若干重要指标,戈德史密斯得出了FIR值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的基本结论。
2.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
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R.L.Mckinnon)和肖(E.S.Shaw)于1973年相继出版的《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两书中,对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的货币金融理论、政策及体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金融抑制现象,主要表现在政府对金融实行了不适当的过分干预或管制的政策:政府硬性地规定存款和放款利率的上限,使利率不能正确地反映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匮乏现象和资金供求状况。同时,政府又没有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有时反而有意地实行通货膨胀政策),使名义利率无法补偿通货膨胀率,以至实际利率为负数。这种负利率一方面导致社会储蓄的下降,一方面使投资需求脱离约束,导致大量稀缺的资金用于无效率的投资项目上,从而使资金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大大降低。而且,政府对外汇市场也实行严格的管制,通常采取高估本币币值的汇率政策,即实行所谓曲“以进养出”,使汇率无法真实地反映外汇的实际供求状况,不仅严重削弱了本国出口产品的竞争能力,也刺激了进口需求的过度增加,长此以往就必然导致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的严重逆差,从而给经济发展带来沉重的压力。
根据以上理论分析。麦金农和肖认为发展中国家由于存在的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因而应该实行以减少政府对金融部门干预,发挥市场机制在决定均衡利率、汇率以及调配资源等方面的作用为核心的“金融自由化”型的货币金融政策。具体措施包括取消对存放款利率的硬性规定,允许利率随市场资金的供求关系变化而自由浮动,实现均衡利率;减少对金融业的干预,允许非国有化、非银行性金融机构存在和发展;放宽对金融市场的限制;放弃以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的做法,维持货币稳定;着力发掘本国资本,减少对外国资金的依赖性;其它贸易自由化、税制合理化和改善政府支出等配套政策。这就是麦金农和肖“金融深化论”的核心思想。
3.赫尔曼、默尔多克和斯蒂格利茨的“金融约束论”
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之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进行了以此理论为指导的“金融自由化”改革,结果并不成功。后来,随着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为金融发展理论构筑了微观基础,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对麦金农和肖的金融发展理论提出了挑战。90年代以来,以赫尔曼、默尔多克和斯蒂格利茨(1997)为代表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从不完全信息的角度提出“金融约束论”,重新审视了金融体系中的放松管制与加强政府干预的问题。认为:麦金农和肖的金融发展理论的假设前提为瓦尔拉斯均衡的市场条件,在现实中,这种均衡条件难以普遍成立。况且,由于经济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代理行为、道德风险等,即使在瓦尔拉斯均衡的市场条件下,资金资源也难以被有效配置,所以政府的适当干预是十分必要的。他们指出金融约束的目标是政府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为民间部门创造租金机会,尤其是为银行部门创造租金机会.使其有长期经营的动力,以发挥银行掌握企业内部信息的优势,减少由信息问题引起的不利于完全竞争市场形成的一系列问题。金融约束的实质是政府通过存款监管、市场准入限制和稳定的宏观政策等一整套经济金融政策使银行部门因“特许权价值”而获得租金。通过“租金效应”和“激励作用”可以规避潜在的逆向选择行为和道德风险。鼓励创新,维护金融稳定,从而对经济发展起到正向效应。因此,在政策上,金融约束论更强调政府干预的重要作用,认为选择性的政府干预有助于而不是阻碍了金融发展,这是一种通过政府推动金融深化的政策。
金融约束是发展中国家从金融压抑状态走向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性政策。它针对的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畅、金融监管不力的状态,发挥政府在市场“失灵”下的作用。因此它并不是与金融深化完全对立的政策,相反是金融深化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二、近年来我国有关金融有效发展的理论著述
随着经济金融改革的持续推进,我国近年来也掀起了一股有关金融有效发展的理论研究热潮。其中以王广谦、白钦先和王振山的金融效率相关理论最为典型。
1.王广谦的金融效率论
王广谦(1997)在其《经济发展中金融的贡献与效率》一书中,指出:在金融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金融效率起着关键的作用;金融效率的高低决定着金融发挥作用的成本和作用力的强弱,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经济效率的高低。
在此书中,王广谦还对金融效率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分层次对金融效率进行了分析。金融效率是指金融运作能力的大小。由于金融的特殊性,对金融效率的分析很难在一个统一的层面上进行,而应分层次考察。第一层次便是金融作为一种现代产业,金融机构作为这一产业主体在经营发展中的效率,它基本上代表着金融的微观效率;第二层次是金融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市场运作中的效率,也即金融市场效率,它反映了金融微观效率和宏观效率的结合;第三层次是通过金融机构经营发展效率和金融市场效率所反映出来的综合效率,也即宏观金融效率;第四层次是国家对金融的调节控制效率,反映着国家对金融的管理能力。
2.白钦先“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下的金融效率相关论述
辽宁大学教授白钦先(2001)在《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导论》中开创性地提出了以金融资源学说为核心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框架。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在借鉴金融发展理论及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的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该理论赋予了全新的金融效率观,为在金融发展理论框架下研究金融效率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白钦先认为金融效率是金融资源在经济系统与金融系统以及金融系统的内部子系统之间配置的协调度。这一定义有三层含义:第一,金融效率是质性发展与量性发展的协调统一;第二,从静态的角度,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不仅应关注金融各子系统的协调,更应关注金融与经济这两个复杂的复合巨系统的协调;第三,从动态的角度,金融效率不仅应考察单个时点的金融经济的协调,即静态金融效率,也应考察一时段到另一时段金融经济的协调,即动态金融效率。因此,金融效率是金融量性发展与质性发展的统一,静态效率与动态效率的统一,微观效率与宏观效率的统一。
3.王振山的金融效率论
在白钦先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之后,近些年来,金融是资源已成共识。在金融资源论的前提下,东北财经大学王振山教授在其《金融效率论一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出了另一种较有影响的金融效率概念,即金融效率是指金融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就是指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机会成本和交易成本),将有限的金融资源(货币和货币资本)进行最优配置以实现其最有效利用。在此基础上,王振山分析了金融效率的实现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对所有的融资者来说,任何一对融资商品间的边际融资替代率必须相等且等于两种商品价格之比;对所有投资者来说,任何两种金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必须相等;任何一对金融商品的边际融资转换率与投资者的边际替代率相等。与这三个条件相对应,王振山提出了金融资源的帕雷托最优配置,只有在完全竞争的金融市场条件下才能实现。针对这一条件难以实现的现实,王振山提出了通过鼓励竞争和培育竞争性的金融市场总能实现金融资源配置的帕雷托改进的观点。在此书中,王振山还指出一国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规模、结构与效率;投资者或金融资源供给者的投资习惯、偏好;经济与金融制度安排与创新;国民收入或称社会财富的分配状况;金融交易信息的完全程度以及金融交易技术等都是影响一国金融效率高低的重要因素。
三、金融有效发展理论的综合性评述
总结现代国内外有关有效金融发展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富有启示性的结论:
1.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密切。一国金融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必须加大金融发展的力度,否则会制约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欠发达国家,更应当采取金融优先发展的货币供给带动政策,在需求产生以前率先发展金融,以此带动经济的发展。
2.完全竞争的金融市场是最佳金融效率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在市场比较完善的国家宜采取利率市场化等“金融自由化”政策,以促进金融更有效的发展。而在市场不怎么完善的国家,只要通过采取鼓励竞争和培育竞争性的金融市场的措施,总能实现金融资源配置的帕雷托改进。
3.由于在现实中,瓦尔拉斯均衡的市场条件难以普遍成立,以及经济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代理行为、道德风险等现象,金融资源常常难以被有效配置,所以政府应兼顾“金融约束”和金融发展的关系,采取适当的“金融深化”政策,促进金融的现实有效发展。
4.金融有效发展是金融量性发展与质性发展的统一,静态效率与动态效率的统一,微观效率与宏观效率的统一。一个国家在选择金融发展采取的策略时,要综合考虑该国的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规模、结构与效率;投资者或金融资源供给者的投资习惯、偏好;经济与金融制度安排与创新;国民收入或称社会财富的分配状况;金融交易信息的完全程度以及金融交易技术等情况,选取适度的金融深化政策,促进金融有效发展。
5.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的有效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有效运作的支持。为此,一国要促进金融的有效发展,就需不断完善该国金融机构的产权制度和经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该国金融市场的经营运作方式,以及不断改善该国政府机构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监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