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主探究能力;预习;合作交流:创作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11(B)-0040-02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且把这种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教育家施瓦布也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什么学习比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重视预习。指导自主探究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预习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前奏。但是不少学生在预习时,只停留在扫清字词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上,而且是被动地去预习,使预习流于形式。我认为,教师要对学生的预习作有效的指导,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自主探究地预习,在预习中有所得、有所悟。
1 指导预习方法。以前,学生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往往应付式地、粗略地看完一遍课文后。就打开有关辅助读本开始摘抄;有的甚至连书都不看就直接摘抄,完全没有进行思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思维的惰性,对预习也就没了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对学生讲了预习的重要性,指出了他们在预习中的弊病,并告诉他们在预习时要认真地看,仔细地思考,在看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去探究,同时要求学生在预习中把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有一点收获记录一点收获,有一点感受写一点感受,做好预习批注。同时,对做得好的同学及时进行鼓励,对抄袭答案的同学安排组长进行有效的监督,只有这样,预习才有意义,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2 分层要求,体现自主。学生的知识层次各不相同,因此,对所有的学生布置一个模式的预习作业会使学生觉得没有新意。故而,教师在指导预习方法的基础上。更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分层设计预习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地选择作业,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逐步脱离抄袭教案。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把一篇文章的预习作业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常规性作业,包括通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划出不懂的地方等;一部分为自主性作业,包括欣赏佳词佳句、体会人物性格特征、感知写作特点、做读书卡片以及收集有关资料等。这两部分作业。常规性的作业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完成,自主性作业就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层次自主选择,自主完成。实践证明,由于给了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再加上适宜的激励和表扬。学生学习的兴趣浓了。抄袭教案的现象也慢慢减少了。这种学习风气一旦形成,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二、参与交流合作,引导自主探究
1 因材施教是学生自主探究的主旋律。小学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资源,需要教师在备课中认真钻研教材,潜心挖掘探究资源,精心设计探究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篇课文有多种读法,也很有可能出现多种意义。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成为学生展现个性和发展个性的教学。如,教学古诗词的时候,可以通过看图,展示学生不同的观察能力;可以通过品词析句,展示学生不同的理解能力;可以凭借想象,展示学生不同的思维个性;可以让学生自己布置作业,展示他们不同的设计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从而让语文教学真正实现“一人一特色、一生一个性”的理想的个性化教育理念。
2 读中感悟、读中交流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课堂教学中,我把读分为默读、引读、感情朗读等。默读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在读中有所感悟、有所发现。引读和感情朗读要求学生读出感情。在读中体会意境,升华感情。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文时,首先,我让学生在默读、思考的过程中,划出描写周总理生活俭朴和工作劳苦的句子。接着,我再指导学生抓住“一叠”、“一尺来高”、“一小碟”等词语来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的基础上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周总理的资料。学生对周总理的感情在读与交流中得到了升华。在整堂课中朗读和交流互相映衬、互相贯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体验到了快乐,而且也使感情得到了升华。
3 积极参与、适时引导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这种需要,有效地参与到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去,针对学生的疑问,适时进行引导,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问题。如,在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学生在学习讨论的过程中对“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一句不能理解。虽然有个别学生认为这句话肯定不是表面意思,但对其真正意思还是不能把握。对于学生面对的问题,我没有直接解答,而是给学生讲了当时的时代背景,鲁迅弃医从文的经过,鲁迅把笔当作武器和反动派势力作斗争的情形。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交流。学生很快就得出了问题的答案:“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四周围黑洞洞的”指的是旧社会的黑暗;“容易碰壁”是因为鲁迅写文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他的笔是对敌斗争的匕首和刀枪,反动派非常害怕鲁迅的文章,不许他发表文章,而且要逮捕他,可鲁迅却先后用100多个笔名发表文章,巧妙地同反动派作斗争。可见,在我的参与和适时引导下,不仅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后,通过自主探究解决了问题,而且使学生学到了知识,体验了自主探究的快乐,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探究的欲望。
三、课后创作。升华自主探究
在复习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后创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如,学了诗歌后,可以让学生尝试进行诗歌创作:学了散文后,可以让学生试着写散文;学了对联后,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编春联练习等。从而通过课后创作练习,使学生体会创作的艰辛,同时也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乐于学习、勇于探究的积极性。
编辑:刘立英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11(B)-0040-02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且把这种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教育家施瓦布也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什么学习比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重视预习。指导自主探究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预习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前奏。但是不少学生在预习时,只停留在扫清字词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上,而且是被动地去预习,使预习流于形式。我认为,教师要对学生的预习作有效的指导,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自主探究地预习,在预习中有所得、有所悟。
1 指导预习方法。以前,学生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往往应付式地、粗略地看完一遍课文后。就打开有关辅助读本开始摘抄;有的甚至连书都不看就直接摘抄,完全没有进行思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思维的惰性,对预习也就没了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对学生讲了预习的重要性,指出了他们在预习中的弊病,并告诉他们在预习时要认真地看,仔细地思考,在看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去探究,同时要求学生在预习中把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有一点收获记录一点收获,有一点感受写一点感受,做好预习批注。同时,对做得好的同学及时进行鼓励,对抄袭答案的同学安排组长进行有效的监督,只有这样,预习才有意义,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2 分层要求,体现自主。学生的知识层次各不相同,因此,对所有的学生布置一个模式的预习作业会使学生觉得没有新意。故而,教师在指导预习方法的基础上。更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分层设计预习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地选择作业,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逐步脱离抄袭教案。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把一篇文章的预习作业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常规性作业,包括通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划出不懂的地方等;一部分为自主性作业,包括欣赏佳词佳句、体会人物性格特征、感知写作特点、做读书卡片以及收集有关资料等。这两部分作业。常规性的作业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完成,自主性作业就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层次自主选择,自主完成。实践证明,由于给了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再加上适宜的激励和表扬。学生学习的兴趣浓了。抄袭教案的现象也慢慢减少了。这种学习风气一旦形成,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二、参与交流合作,引导自主探究
1 因材施教是学生自主探究的主旋律。小学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资源,需要教师在备课中认真钻研教材,潜心挖掘探究资源,精心设计探究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篇课文有多种读法,也很有可能出现多种意义。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成为学生展现个性和发展个性的教学。如,教学古诗词的时候,可以通过看图,展示学生不同的观察能力;可以通过品词析句,展示学生不同的理解能力;可以凭借想象,展示学生不同的思维个性;可以让学生自己布置作业,展示他们不同的设计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从而让语文教学真正实现“一人一特色、一生一个性”的理想的个性化教育理念。
2 读中感悟、读中交流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课堂教学中,我把读分为默读、引读、感情朗读等。默读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在读中有所感悟、有所发现。引读和感情朗读要求学生读出感情。在读中体会意境,升华感情。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文时,首先,我让学生在默读、思考的过程中,划出描写周总理生活俭朴和工作劳苦的句子。接着,我再指导学生抓住“一叠”、“一尺来高”、“一小碟”等词语来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的基础上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周总理的资料。学生对周总理的感情在读与交流中得到了升华。在整堂课中朗读和交流互相映衬、互相贯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体验到了快乐,而且也使感情得到了升华。
3 积极参与、适时引导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这种需要,有效地参与到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去,针对学生的疑问,适时进行引导,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问题。如,在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学生在学习讨论的过程中对“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一句不能理解。虽然有个别学生认为这句话肯定不是表面意思,但对其真正意思还是不能把握。对于学生面对的问题,我没有直接解答,而是给学生讲了当时的时代背景,鲁迅弃医从文的经过,鲁迅把笔当作武器和反动派势力作斗争的情形。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交流。学生很快就得出了问题的答案:“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四周围黑洞洞的”指的是旧社会的黑暗;“容易碰壁”是因为鲁迅写文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他的笔是对敌斗争的匕首和刀枪,反动派非常害怕鲁迅的文章,不许他发表文章,而且要逮捕他,可鲁迅却先后用100多个笔名发表文章,巧妙地同反动派作斗争。可见,在我的参与和适时引导下,不仅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后,通过自主探究解决了问题,而且使学生学到了知识,体验了自主探究的快乐,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探究的欲望。
三、课后创作。升华自主探究
在复习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后创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如,学了诗歌后,可以让学生尝试进行诗歌创作:学了散文后,可以让学生试着写散文;学了对联后,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编春联练习等。从而通过课后创作练习,使学生体会创作的艰辛,同时也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乐于学习、勇于探究的积极性。
编辑:刘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