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因职业倦怠离职是高校教师人力资源流失的重要原因。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仅使学校受到重大效益的损失,也严重损害了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不仅是学校内部的教师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发挥的绊脚石,也是造成教师流失的重大原因。积极心理学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积极方面,强调采取更加科学的方法来挖掘人的潜力与创造力,激发人的活力,帮助人们树立自信心、坚定生活信念、寻求获得美好幸福生活的观念。本研究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解决教师倦怠,给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职业倦怠;高校教师
The enlightenment of positive psychology on solving the problem of burnout of college teachers
YUWEN Yuxin
(Shijiazhua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yuwen yuxin)
Abstract:job burnout i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loss of human resources of university teachers. Teachers' job burnout not only causes great loss of school benefit, but also seriously damages teacher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It is not only a stumbling block for the teachers' human resources in the school to be fully explored and developed, but also a major reason for the loss of teachers. Positive psychology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the positive aspects of human nature, emphasizing the use of more scientific methods to tap people's potential and creativity, stimulate people's vitality, help people establish self-confidence, firm life faith, seeking to obtain a better and happy life concept. This study solves teacher burnou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opens up a new perspective for solving the problem of teacher burnout.
Key words:positive psychology;job burnout;college teachers
一、核心概念界定
1、职业倦怠:“职业倦怠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提出。1981年马勒诗等人的观点被广大学者所接受,即“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去人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的症状”。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高强度的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1]
2、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的2000年1月发表的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它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2]
二、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研究
教师的职业倦怠因科技的快速发展而愈演愈烈。据中国人力资源网主持完成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十五个行业中,“教育、培训机构”的倦怠程度比为 43.98%,仅次于占52%的“政府、公共事业”和占44.9%的“通讯、电信业”,排第三位,属于高压职业。研究表明,教师是职业倦怠高发职业人群。因而,探讨如何缓解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是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
三、高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1、高校教师的压力大、工作重复性强、教学对象单一、缺少新鲜感。
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在社会上被奉为“铁饭碗”的教师岗位逐步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各项严格繁复的制度,如学生打分、职称评定、竞争上岗、绩效量化考核等等,使得老师压力巨增。高校教师教学对象为学生,教学内容长期、大量重复,工作缺少新鲜感。
2、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高,但是收入较低。
教师体制与市场经济发展的矛盾无法调和,工资待遇与社会期望值相悖,教师的辛苦投入无法得到合理的经济回报,更容易助长倦怠情绪。
3、与外界联系少,人才的开放性不够强。
教师被称为“被社会抛弃的群体”。在学术上教师的研究有一种“闭门造车”的感觉,市场化意识相对比较薄弱。教师的研究和当地的經济建设联系不是非常紧密,教师的教难以和产、政相结合。
4、教师工作难度大,加剧倦怠心理。
作为社会服务型行业从业人员,是接受社会委托以培养学生为己任的专职人员。教师职业也是角色冲突的一种典型情境,学习活动和课程日益增多,教师的角色也日益多样化。教师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不仅要承担教书的职责,还要扮演育人的角色。既作为学生的严师,又是学生成长中的益友,这两种不同的角色不容易切换和把握,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往往出现力不从心的感觉,加剧倦怠心理。
四、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破解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对策
1、创造积极的工作环境
要创造积极的工作环境,政府应发挥宏观调控和政策导向作用,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待遇;社会要给予教师更多的理解和关怀,积极优化社会舆论,确立对教师的合理期待水平,倡导尊师重教的观念;高校应建立多方位合理的激励机制,为教师营造一种被信任、被尊重、被理解的氛围,在考核与职务晋升中要公开、公平、公正,合理安排科研任务,关心教师的家庭生活,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让他们找到归宿感。
2、培育积极情绪体验,拓展个人发展资源
根据积极情绪理论分析,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人的活动有增力的作用,能驱使人们去克服困难。提高职业的认同度、充分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意义、适时调整自己的期望值,从而在看似枯燥的工作中找到实现自我的创新之处,从而保持积极的工作状态,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3、开放心理咨询室,供教师发泄不良情绪。
总之,高校管理者应该尽快树立积极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克服劣势,发挥优势,更快更好的建立教师积极工作制度,构建积极工作环境。在管理中既要重视教师的物质生活,也要关心教师的精神生活;既要加强对教师的制度管理,也要对教师充分的信任和尊重。从积极的方面引导教师建立积极人格,对教师的职业倦怠“防范未然”,不失为解决它的更好方式。
参考文献
[1]晏志勇,王波.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新进展[J].江西教育科研,2007,(9).
[2]Alan Carr.积极心理学:有关幸福和人类优势的科学(第2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9:序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职业倦怠;高校教师
The enlightenment of positive psychology on solving the problem of burnout of college teachers
YUWEN Yuxin
(Shijiazhua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yuwen yuxin)
Abstract:job burnout i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loss of human resources of university teachers. Teachers' job burnout not only causes great loss of school benefit, but also seriously damages teacher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It is not only a stumbling block for the teachers' human resources in the school to be fully explored and developed, but also a major reason for the loss of teachers. Positive psychology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the positive aspects of human nature, emphasizing the use of more scientific methods to tap people's potential and creativity, stimulate people's vitality, help people establish self-confidence, firm life faith, seeking to obtain a better and happy life concept. This study solves teacher burnou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opens up a new perspective for solving the problem of teacher burnout.
Key words:positive psychology;job burnout;college teachers
一、核心概念界定
1、职业倦怠:“职业倦怠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提出。1981年马勒诗等人的观点被广大学者所接受,即“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去人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的症状”。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高强度的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1]
2、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的2000年1月发表的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它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2]
二、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研究
教师的职业倦怠因科技的快速发展而愈演愈烈。据中国人力资源网主持完成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十五个行业中,“教育、培训机构”的倦怠程度比为 43.98%,仅次于占52%的“政府、公共事业”和占44.9%的“通讯、电信业”,排第三位,属于高压职业。研究表明,教师是职业倦怠高发职业人群。因而,探讨如何缓解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是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
三、高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1、高校教师的压力大、工作重复性强、教学对象单一、缺少新鲜感。
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在社会上被奉为“铁饭碗”的教师岗位逐步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各项严格繁复的制度,如学生打分、职称评定、竞争上岗、绩效量化考核等等,使得老师压力巨增。高校教师教学对象为学生,教学内容长期、大量重复,工作缺少新鲜感。
2、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高,但是收入较低。
教师体制与市场经济发展的矛盾无法调和,工资待遇与社会期望值相悖,教师的辛苦投入无法得到合理的经济回报,更容易助长倦怠情绪。
3、与外界联系少,人才的开放性不够强。
教师被称为“被社会抛弃的群体”。在学术上教师的研究有一种“闭门造车”的感觉,市场化意识相对比较薄弱。教师的研究和当地的經济建设联系不是非常紧密,教师的教难以和产、政相结合。
4、教师工作难度大,加剧倦怠心理。
作为社会服务型行业从业人员,是接受社会委托以培养学生为己任的专职人员。教师职业也是角色冲突的一种典型情境,学习活动和课程日益增多,教师的角色也日益多样化。教师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不仅要承担教书的职责,还要扮演育人的角色。既作为学生的严师,又是学生成长中的益友,这两种不同的角色不容易切换和把握,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往往出现力不从心的感觉,加剧倦怠心理。
四、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破解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对策
1、创造积极的工作环境
要创造积极的工作环境,政府应发挥宏观调控和政策导向作用,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待遇;社会要给予教师更多的理解和关怀,积极优化社会舆论,确立对教师的合理期待水平,倡导尊师重教的观念;高校应建立多方位合理的激励机制,为教师营造一种被信任、被尊重、被理解的氛围,在考核与职务晋升中要公开、公平、公正,合理安排科研任务,关心教师的家庭生活,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让他们找到归宿感。
2、培育积极情绪体验,拓展个人发展资源
根据积极情绪理论分析,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人的活动有增力的作用,能驱使人们去克服困难。提高职业的认同度、充分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意义、适时调整自己的期望值,从而在看似枯燥的工作中找到实现自我的创新之处,从而保持积极的工作状态,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3、开放心理咨询室,供教师发泄不良情绪。
总之,高校管理者应该尽快树立积极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克服劣势,发挥优势,更快更好的建立教师积极工作制度,构建积极工作环境。在管理中既要重视教师的物质生活,也要关心教师的精神生活;既要加强对教师的制度管理,也要对教师充分的信任和尊重。从积极的方面引导教师建立积极人格,对教师的职业倦怠“防范未然”,不失为解决它的更好方式。
参考文献
[1]晏志勇,王波.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新进展[J].江西教育科研,2007,(9).
[2]Alan Carr.积极心理学:有关幸福和人类优势的科学(第2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9: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