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长里短的书信更显示出爱因斯坦的坦荡淳朴和平易可亲,让人们看到一个完整和近乎完美的人
7月10日,一代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最后一批文稿——他的私人书信在尘封半个多世纪之后终于被公开。
这批书信大部分来自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的爱因斯坦档案馆,一直由爱因斯坦的继女马格特·爱因斯坦保管,她曾要求在她死后的20年中这些信件不能公之于众——现在正好是她去世(1986年7月)20周年。
另外还有一小部分信件来自苏黎世中央图书馆的手稿收藏室以及其他收藏点。
总数多达3500页以上的这批书信,将被陆续公开出版。其中,日期从1909年5月到1920年12月的465封信,已经被收入《爱因斯坦文集》第10卷;计划中,1920年以后的书信将继续收入第11卷等。
与此前出版的《爱因斯坦文集》1~9卷已经录入的书信不同的是,新公开的这些书信具有更纯粹的“私人”性质,来往的对象包括他周围的亲人和朋友,另外就是他学术上的支持者和反对者。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更吸引人的内容是涉及爱因斯坦生活方面的书信:这些材料为读者提供了爱因斯坦与他的家人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一段岁月里的波折和苦难:诸如病痛影响、营养不良、经济紧张、分离、离婚与再婚等——一句话概括:精神与肉体双重的颠沛流离。
新书卷第一部分中1909年到1920年的信件,提供了相当多的研究爱因斯坦个人以及他与亲近的家人、朋友之间关系的新材料,包括爱因斯坦与第一任妻子米列娃·马里奇以及他们的两个儿子汉斯、爱德之间的信件;还有一小部分则是他与当时身处柏林的堂妹爱尔萨·爱因斯坦之间的信件——后者于1919年成为他的次任妻子。
其中,汉斯与爱德所写的信件是第一次披露。
爱因斯坦在1916年4月到1919年10月间的信件,多数是写在明信片上寄给爱尔萨的。同期爱尔萨的信件则无一现存,很可能是因为从1912年4月以来,爱因斯坦做出了承诺,要“始终烧毁”爱尔萨的信件。
新公布的信件中还有一个大的部分,是爱因斯坦与他的好朋友仓格尔之间的通信,他们谈得更多的是对个人事务及家庭危机的担忧方面,包括爱因斯坦对米列娃、他们的孩子、他们的分居的看法,以及对再婚的考虑。在这些信件里爱因斯坦还谈到他对当时战争的看法,对柏林的一些明显疏远的学术同行的感受、跨国旅居的艰难,以及当时广泛的饥荒、经济困难、食物配给等等。
有几封信里,爱因斯坦与仓格尔交流了他们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破坏的惊愕。1917年8月,爱因斯坦还表述了自己对战后建立一个国际和平组织的期望。
本卷第二部分中的家庭信件,提供了一些有关爱因斯坦在1920年后8个月里个人生活的新信息。比如在此期间爱因斯坦首次带两个儿子去德国南部度假,还再次试图迁到苏黎世与家人团圆。为数不多的爱尔萨的信件,也反映了她在自己角度上对她与爱因斯坦间关系的看法。
第二部分同时为读者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有助于理解在此期间爱因斯坦所集中思考的若干科学问题、他与同时欧洲(特别是德国与荷兰,一定程度上还有美国)的物理学家的联系,以及他在荷兰、丹麦、挪威旅行时所作的狭义与广义相对论讲稿。这些材料表明爱因斯坦在新获名人地位、随之进入社会公共舞台后面临的许多新挑战,主要是面对一系列日益增多的针对相对论的刻薄攻击。从这些材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爱因斯坦对他职业生涯里的新问题的应对,以及他的家人、亲密友人和同行在很大范围内对社会公众的应对。同时,这些材料还生动展现了当时德国(及其他国家)科学与科学界的发展图景。
在这部分信件中,人们可以更深刻地看到爱因斯坦同时面临的荣誉和麻烦:在1919年通过对日食的观察证明他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之后,一篇报道文章评价说这一“超越伽利略、牛顿,超越康德的最高真理”终由“天空深处的神谕”所揭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爱因斯坦获得了以前的在世科学家从未有过的知名地位。但在起初广义相对论为大众接受并在1919年下半年经媒体广泛传播后,爱因斯坦面对不止是学术、还有对他的犹太人身份以及左翼观点的攻击。
在爱尔萨看来,全欧洲都把爱因斯坦看作一个“激烈的革命因素”。他未被授予诺贝尔奖都是由于他的左倾思想,并敦促他“停止那些愚蠢的讨论吧”。她还告诉爱因斯坦在柏林有“一篮子的信件”等他回去查看,并说“半个世界”的人都在购买德国犹太艺术家赫尔曼为爱因斯坦作的画像并寄来索求他的签名。
关于这次爱因斯坦私人书信的公开,比较有影响的最早报道来自于7月10日出版的美国《时代》杂志——这篇报道仅仅介绍了书信反映的一个小片断,即爱因斯坦与其第一任、第二任妻子,以及两个儿子之间的一些小故事。比较可笑的是,中国部分媒体在报道中竟然捕风捉影,因为爱因斯坦的两次婚姻而把他说成是“花花公子”。
实际上,爱因斯坦的爱情和婚姻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何况,这些信件中与爱情有关的部分非常少。读者从书本出版序言中可以看出,编者在阅读这些信件之后心理显然受到了震撼,整个序言显而易见地流露出对爱因斯坦的崇敬之情。而笔者一个现在哈佛大学任教的同学(一个懂德文的物理学博士),在拿到这本新出版的书后连续阅读数十小时而不能释手,以他的话说,这些家长里短的书信,更显示出爱因斯坦的坦荡淳朴和平易可亲——此前,人们更多了解的是爱因斯坦写给一些大人物(比如美国总统)的信件,更多看到的是他光辉的一面。“现在,他终于是一个完整、完美的人了。”
7月10日,一代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最后一批文稿——他的私人书信在尘封半个多世纪之后终于被公开。
这批书信大部分来自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的爱因斯坦档案馆,一直由爱因斯坦的继女马格特·爱因斯坦保管,她曾要求在她死后的20年中这些信件不能公之于众——现在正好是她去世(1986年7月)20周年。
另外还有一小部分信件来自苏黎世中央图书馆的手稿收藏室以及其他收藏点。
总数多达3500页以上的这批书信,将被陆续公开出版。其中,日期从1909年5月到1920年12月的465封信,已经被收入《爱因斯坦文集》第10卷;计划中,1920年以后的书信将继续收入第11卷等。
与此前出版的《爱因斯坦文集》1~9卷已经录入的书信不同的是,新公开的这些书信具有更纯粹的“私人”性质,来往的对象包括他周围的亲人和朋友,另外就是他学术上的支持者和反对者。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更吸引人的内容是涉及爱因斯坦生活方面的书信:这些材料为读者提供了爱因斯坦与他的家人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一段岁月里的波折和苦难:诸如病痛影响、营养不良、经济紧张、分离、离婚与再婚等——一句话概括:精神与肉体双重的颠沛流离。
新书卷第一部分中1909年到1920年的信件,提供了相当多的研究爱因斯坦个人以及他与亲近的家人、朋友之间关系的新材料,包括爱因斯坦与第一任妻子米列娃·马里奇以及他们的两个儿子汉斯、爱德之间的信件;还有一小部分则是他与当时身处柏林的堂妹爱尔萨·爱因斯坦之间的信件——后者于1919年成为他的次任妻子。
其中,汉斯与爱德所写的信件是第一次披露。
爱因斯坦在1916年4月到1919年10月间的信件,多数是写在明信片上寄给爱尔萨的。同期爱尔萨的信件则无一现存,很可能是因为从1912年4月以来,爱因斯坦做出了承诺,要“始终烧毁”爱尔萨的信件。
新公布的信件中还有一个大的部分,是爱因斯坦与他的好朋友仓格尔之间的通信,他们谈得更多的是对个人事务及家庭危机的担忧方面,包括爱因斯坦对米列娃、他们的孩子、他们的分居的看法,以及对再婚的考虑。在这些信件里爱因斯坦还谈到他对当时战争的看法,对柏林的一些明显疏远的学术同行的感受、跨国旅居的艰难,以及当时广泛的饥荒、经济困难、食物配给等等。
有几封信里,爱因斯坦与仓格尔交流了他们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破坏的惊愕。1917年8月,爱因斯坦还表述了自己对战后建立一个国际和平组织的期望。
本卷第二部分中的家庭信件,提供了一些有关爱因斯坦在1920年后8个月里个人生活的新信息。比如在此期间爱因斯坦首次带两个儿子去德国南部度假,还再次试图迁到苏黎世与家人团圆。为数不多的爱尔萨的信件,也反映了她在自己角度上对她与爱因斯坦间关系的看法。
第二部分同时为读者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有助于理解在此期间爱因斯坦所集中思考的若干科学问题、他与同时欧洲(特别是德国与荷兰,一定程度上还有美国)的物理学家的联系,以及他在荷兰、丹麦、挪威旅行时所作的狭义与广义相对论讲稿。这些材料表明爱因斯坦在新获名人地位、随之进入社会公共舞台后面临的许多新挑战,主要是面对一系列日益增多的针对相对论的刻薄攻击。从这些材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爱因斯坦对他职业生涯里的新问题的应对,以及他的家人、亲密友人和同行在很大范围内对社会公众的应对。同时,这些材料还生动展现了当时德国(及其他国家)科学与科学界的发展图景。
在这部分信件中,人们可以更深刻地看到爱因斯坦同时面临的荣誉和麻烦:在1919年通过对日食的观察证明他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之后,一篇报道文章评价说这一“超越伽利略、牛顿,超越康德的最高真理”终由“天空深处的神谕”所揭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爱因斯坦获得了以前的在世科学家从未有过的知名地位。但在起初广义相对论为大众接受并在1919年下半年经媒体广泛传播后,爱因斯坦面对不止是学术、还有对他的犹太人身份以及左翼观点的攻击。
在爱尔萨看来,全欧洲都把爱因斯坦看作一个“激烈的革命因素”。他未被授予诺贝尔奖都是由于他的左倾思想,并敦促他“停止那些愚蠢的讨论吧”。她还告诉爱因斯坦在柏林有“一篮子的信件”等他回去查看,并说“半个世界”的人都在购买德国犹太艺术家赫尔曼为爱因斯坦作的画像并寄来索求他的签名。
关于这次爱因斯坦私人书信的公开,比较有影响的最早报道来自于7月10日出版的美国《时代》杂志——这篇报道仅仅介绍了书信反映的一个小片断,即爱因斯坦与其第一任、第二任妻子,以及两个儿子之间的一些小故事。比较可笑的是,中国部分媒体在报道中竟然捕风捉影,因为爱因斯坦的两次婚姻而把他说成是“花花公子”。
实际上,爱因斯坦的爱情和婚姻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何况,这些信件中与爱情有关的部分非常少。读者从书本出版序言中可以看出,编者在阅读这些信件之后心理显然受到了震撼,整个序言显而易见地流露出对爱因斯坦的崇敬之情。而笔者一个现在哈佛大学任教的同学(一个懂德文的物理学博士),在拿到这本新出版的书后连续阅读数十小时而不能释手,以他的话说,这些家长里短的书信,更显示出爱因斯坦的坦荡淳朴和平易可亲——此前,人们更多了解的是爱因斯坦写给一些大人物(比如美国总统)的信件,更多看到的是他光辉的一面。“现在,他终于是一个完整、完美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