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战役遗址:莫忘烈士鲜血满地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3722868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4年8月20日,云南雨季的一个普通清晨,滇西高黎贡山中段的天空突然放晴,怒江峡谷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更加险峻。中日双方已血战两个半月的松山战场,此时却出奇的宁静。主峰子高地日军地堡正下方的,中国军队用半个多月时间秘密挖掘的坑道中,150箱炸药静静的等待着属于它们的时刻。
  9点16分,大地突然颤动起来,松山主峰子高地一股烟尘腾空而起,足足上升到一两百米高,紧接传来沉闷的爆炸声,如同远方云层中的惊雷。“日本鬼子被炸上天了!”呐喊声中,中国远征军冲上主峰,与日军展开血战……
  70多年后,我登上海拔2000多米的松山主峰,当年被炮火反复耕犁,被鲜血染红的土地已然山峦苍翠,松涛阵阵。但遍布松山的各种战场遗迹,仍不难想象当年战争的惨烈:日军主地堡被爆破后形成的巨大弹坑仍触目惊心,保存完好的日军战壕、掩体如同迷宫,一些被鲜血浸透的洼地至今无法耕种,当地村民经常挖到子弹、弹片,甚至还有已失效的炮弹……
  松山,云南省龙陵县腊勐乡境内的一个普通山峰,因高踞于怒江峡谷西岸,形如一座天然的桥头堡,扼守通往滇西腾冲、龙陵等地的咽喉要道,既俯瞰横跨怒江的惠通桥,滇缅公路又从脚下蜿蜒而过,战略地位十分险要,因此被称为“东方直布罗陀”。1942年,日军由缅甸攻占龙陵、腾冲等滇西大片国土,中国军队撤守怒江东岸,中日两军遂沿怒江两岸布防对峙。日军将松山作为永久性防御要塞苦心经营,使之成为龙陵、腾冲之间的战略支点。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反攻滇西前夕,日军已在松山构筑起完整的要塞式堡垒防御阵地体系,每个防守据点以地下母堡为核心,四周有数个子堡拱卫,辅以战壕、机枪掩体和暗堡,形成密集的交叉火力网,守备日军供电、供水设施齐备,并有随军“慰安妇”。
  从1944年6月4日至9月7月,中国远征军先后投入2万多人仰攻松山,苦战95天,发起10次总攻击,以伤亡7000多人(其中牺牲4000多人)的巨大代价,全歼日本守军1000余人,拔除了这颗盘踞在滇缅路上的“硬钉子”,成为滇西大反攻的转折点,失去松山拱卫的腾冲、龙陵日军独木难支,最终被歼灭。
  
  为实地踏访战场,笔者出腾冲县往高黎贡山区车行百余公里,从腊勐乡大垭口——当年日军的“中间阵地”,一路向上,登上松山主峰。
  虽然在脑海中想象过无数次,但真正登上松山之巅,还是让人感到震撼——这恐怕是中国目前留存最完好的抗日战场遗址。因地处偏远的高黎贡山区,人烟稀少,加之长期被淡忘,松山战场的山形地貌基本保持了70年前的原状,没有遭到人为的破坏与开发。唯一显著不同的是,当年成为一片焦土、光秃秃的山峰如今郁郁葱葱,松树成林。
  通往主峰的缓坡上,“陆军第八军第一百零三师抗战阵亡将士公墓”伫立眼前,墓碑上刻着攻克松山部分阵亡将士的姓名,并有第103师师长熊授春1944年12月撰写的墓志铭。白色、黄色的菊花散落在墓碑前,伴有酒香扑鼻,那是前来凭吊的游人给英雄的献花、敬酒。随着近年来反映滇缅抗战和远征军的影视文学作品热播,全国各地来松山凭吊怀古的游客和历史爱好者越来越多,每天差不多有上百人。让记者感到十分惊讶的是,给我带路的村民是个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村妇女,但却对松山战役的各个阶段、双方部队番号以及将领了如指掌。原来她家老屋是过去日军卫生队所在地,近年来经常接待前来田野考察的专家学者和军迷,给他们带路,耳濡目染,她也成半个松山战史专家了,没事就翻翻学者送的相关书籍,利用自己地形熟的优势,给游客当导游,“生怕讲错了,对不起先人啊……”她的话让人肃然起敬。
  沿着林间小路向主峰子高地前进,林间的交通壕、机枪掩体、暗堡等遗迹随处可见。当年攻克松山后,美军顾问团拍摄了大量现场照片,如今在同一地点,都悬挂着与现存遗迹相对应的老照片,并配有文字说明,让人如同穿越了时空,身临其境。穿行于日军交通壕与工事遗迹中,感觉如蜘蛛网般精密与复杂,任何方向的进攻都会招来密集的弹雨。当年战斗的惨烈程度也许无法体会,但仅从地名也可见一斑:马槽洼头,主峰子高地附近的一个小山头,中国远征军成功爆破子高地日军主堡后,日军组织敢死队疯狂反扑,双方在此近战肉搏。过后清理战场,敌我双方缠斗撕咬,死在一起的士兵就有62对,阵地上被咬掉的耳朵、被抠出的眼珠和被扯出的肠子随处可见,后人将此山头改名为“肉搏山”。
  虽然过去了70年,但松山仍然遍布着各种锈迹斑斑的弹片,村民经常发现散落在泥土中的各种子弹,有时还有炮弹,可见当年战斗之激烈。记者发现,当地村民收集的枪弹品种齐全,有美制汤姆逊冲锋枪的11.43毫米子弹,也有日军三八式步枪的6.5毫米子弹,还有美国M2迫击炮弹……“我小时候,这些东西多得很,经常一脚就踢出几个子弹壳,有一次种地还挖到日本人的尸骨……”带路的村民说。
  主峰子高地上,日军主地堡被爆破后形成的巨大弹坑长满碗口粗的松树。当年,日军的主地堡异常坚固,在飞机、大炮密集轰击和敢死队抵近爆破均不奏效的情况下,远征军工兵改用坑道作业的方式,悄悄在地堡下方开挖两条坑道,用3吨TNT炸药将日军送上西天。
  
  事非经过不知难,纸上谈兵总是浅。过去看书始终无法理解:在兵力10倍于日军的绝对优势的情况下,飞机、大炮轮番轰击,两个军围攻一个10平方公里的地域,却伤亡7000多人,几乎每个山头都被鲜血染红,小小松山为何如此难攻?




  实地走访松山战场遗址,才深刻体会到当年作战的艰险。日军占尽天时地利,并花两年时间打造立体防御工事,而中国军队由于情报失误,最初对松山日军的人数、火力和防御工事都严重低估。从天时来看,松山之战正逢云南的雨季,每天大雨滂沱,高山峡谷中,进攻方的行军、后勤运输都相当困难,空中支援也很难奏效,气候对日军很有利。
  从地利看,松山居高临下,怒江峡谷尽收眼底,滇缅公路咽喉——横跨怒江的惠通桥在目视距离内,怒江东岸的滇缅公路清晰可见,日军的火炮可以轻松地覆盖这些区域,而中国军队是从峡谷底部迎着五六十度的陡坡一路仰攻,行进困难,既看不见敌人,火力也很难展开。此外,日军还修筑了近乎“变态”的地堡工事,一般分三层构筑,大致相当于三层楼房埋于山体中,即使重炮和重磅炸弹直接命中,其内部也安然无恙。日军内部报告曾称:“松山工事的坚固性足以抵御任何强度的猛烈攻击,并可坚守8个月以上。”
  从武器装备和战斗力来看,国内的远征军也并不占优势。受影视文学作品的影响,不少人以为中国远征军都是全副美式装备,似乎个个都是头戴M1钢盔,手持加蓝德自动步枪、M1卡宾枪或汤普森冲锋,嘴里嚼着口香糖,随时可以召唤火力支援的“美国大兵”。真实历史是,除驻印度的远征军全副美式军械外,反攻滇西的国内远征军装备简陋,从美军顾问团当年拍摄的大量照片可见:中国士兵一身灰布军服,普遍没有钢盔,不少人脚上穿的是草鞋。
  但是,中国军人的勇气与热血最终撼动了松山,使松山成为中国军队首次歼灭一个日军成建制联队(团)的战役,也是日军在亚洲战场的第一个所谓“玉碎”战。
  大国之魂,浩气长存。在松山主峰子高地南侧几百米的地方,一片松林环绕的山坡上,402名中国远征军将士,面朝主峰方向,分列为12个方阵巍然站立。这组气势恢弘的雕塑群是2013年由雕塑家李春华创作并捐赠的。雕塑群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以28名在世老兵为原型的方阵,他们略带悲戚的面容,佝偻的身躯,似乎在诉说那些被遗忘的岁月。
  高原灿烂的阳光下,我站在雕塑群中,凝望这些面孔,平凡而普通。对于历史长河而言,他们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颗沙粒,但正是这些无数颗沙粒,在民族危亡时凝聚迸发而出的撼人力量,让我们今天能站在松山之巅,看着他们一一不朽。
  但愿朝阳常照我土,莫忘烈士鲜血满地。
其他文献
很多人梦想走一回西藏;  很多人发誓:此生必去一次西藏。  西藏是神马?  是中国五分之一土地  是地球最高的地方......  重要的是  她可能距离天堂最近,  你会嗅到天堂的味道。  一  这个七月去了西藏,  奋力地爬上了世界屋脊。  果然震撼,风光无限。  从没见过天这么蓝,  从没见过云这么低,  从没见过湖水这么清澈,阳光这么灿烂,  高山林立、雪峰连绵,  草原辽阔,江河纵横。  
期刊
1939年9月1日,欧洲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次年,英法军在敦刻尔克弃甲丢盔大溃败之后,英伦三岛岌岌可危。此时中国抗战如火如荼,气焰嚣张的日军,准备席卷东南亚后,经中国西南直捣缅甸、印度。英国希望借助中国长期抗战的经验和力量,支援它在远东殖民地的军事战局,挽救欧洲在远东大后方的危机。  同时,于中国而言,为了要取得抗战最后的胜利,也必须确保滇缅公路,这条最后的国际交通运输线,防止日本在西南大后方孤立
期刊
感觉还没睡下多久,楼外就传来一阵又一阵高亢的芦笙响。我在睡袋里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是赶紧起来看表演呢,还是再多睡一会?  昨天晚上,我们赶了一夜的路,翻了好几座山,从湖南通道来到了贵州黎平。到达黎平县城的时候,已经是凌晨2点钟了。在街头胡吃了一通烧烤、卤味和粉面后,也不去找旅店,我们就直奔歌舞大会的表演场地——黎平中学。学校大门紧锁着,传达室的门大开,亮着灯,门卫不知去向。正好,我们看到那个刚才向
期刊
1943年中国驻印远征军经过整编后,士气大振、战力大增。眼见日本即将实现大东亚共荣圈之梦,中国政府再度应盟军要求反攻缅甸,1943年10月下旬,中国远征军缅北反攻战正式开始。  1944年初滇缅战场的瓦鲁班战役,应该算是第二次远征中最辉煌的光荣一役, 史称“三三大捷”。此次战役中,战车团坦克第1营缴获日军18师团关防大印,是史无前例的胜果,大振军心。蒋介石更嘉奖电为:中国虎!这也为远征军最终完成中
期刊
滇缅公路是世界上一条很奇特的路。  2000多年前,当香料和茶叶商队沿着崎呕的山路向西进发,直入印度时,古人叫它“蜀身毒道”。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这条长959.4公里,连结中国西南边陲云南省省会昆明和缅甸重镇腊戍的公路,又有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滇缅公路。  而在西方人的眼中,这却是一条“用手指刻出来的公路”、“中国第二个万里长城一样的奇迹”。  然而,直到1923年,它不过是一条稍微像点样
期刊
圣地亚哥位于美国西海岸最南端,南邻墨西哥,西临太平洋,这里阳光明媚,空气清新。高耸的椰子树、婆娑的棕榈树,掩眏着四季常青的红花绿草,阳光、沙滩、海浪,一派亚热带风光。这里是美国著名的旅游圣地,被誉为世界上“最舒适的地方”之一。在接近墨西哥边界上的圣地亚哥湾是一个天然港湾,湾外的半岛从南北两边将港湾环抱,景色宜人,碧蓝的海水,遍地的绿化,凉爽的海风,具备了海湾景色该有的一切元素。许多美国人都认为圣地
期刊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同时也是纪念“七七事变”的第78周年。近日,人民网记者重回卢沟桥,并走进“七七事变”中遭日军炮轰的宛平城,又一次回顾了当年那些不能忘却的记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当日夜晚,日军诡称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
期刊
1942年4月29日拂晓,日军猛攻腊戍,远征军战场伤亡惨重。当天中午,日军占领腊戍,部队退守新维,所谓曼德勒会战已经彻底成了泡影。随后远征军部队且打且退,首次远征的战略撤退开始。  此时,在远方的冀中根据地战场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五一”大扫荡运动亦奋勇抗敌,保卫中国腹地,对转变全民族抗战的战局起到不容小视的作用,打出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其中,宋庄之战在当时乃至后世都备受称颂。  冀中地区因其富
期刊
驼峰航线的开通使得远征军队伍在短短几年间壮大了起来。新军陆陆续续被空运到了印度,中国驻印军在蓝姆伽换装了美式装备。经过一年的整训,练就了丛林训练和丛林生存的过硬本领。大批知识青年在“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下,踊跃参军,士兵战斗力大为提高。远征军的反攻从曾经近乎吞没了整支队伍的野人山开始。主力部队先行开进野人山区,掩护中美部队修筑自印度列多到野人山区的中印公路,雨季停止后,到达胡康
期刊
一  1942年5月5日早上,怒江峡谷西岸的滇缅公路上挤满了逃难的人群,车辆和人潮都涌向怒江上唯一的通道——惠通桥。一周前,日军突袭缅甸腊戍,切断中国远征军后路,并一路追击进入云南。谁也想不到,巨大的危险正在逼近——尾随而来的日军先头部队已乔装混入难民中,准备乱中夺桥,打开中国大后方的后门。  惠通桥上一片混乱,争先恐后逃命的人群与车辆各不相让,已超负荷的钢索吊桥剧烈晃动。守桥的中国士兵鸣枪警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