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小夫
张小夫被誉为中国当代音乐家群体中最活跃的跨界作曲家,国际电子音乐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中国作曲家。其音乐创作涵盖多种混合媒体和不同艺术样态的电子音乐、交响音乐、声乐、室内乐和中国民族器乐,以及大量的戏剧、影视、舞蹈、大型广场艺术演出等众多音乐类型;其代表作品《不同空间的对话》《诺日朗》《吟》《山鬼》《天问》《脸谱》系列,《发往火星的@》《雅鲁藏布》《风马旗》等均为国内外政府或学术机构委约创作,并在中国、法国、德国、奥地利、英国、爱尔兰、意大利、比利時、西班牙、葡萄牙、波兰、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阿根廷、巴西、日本、韩国,以及台湾、香港等近50个国家、地区和城市演出或国际作曲比赛获奖;在多个国际现代音乐节举办个人作品专场音乐会。
张小夫师从著名作曲家吴祖强教授,198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并留校任教;1988年获法国政府奖学金由中国文化部公派赴巴黎留学深造,先后师从YoshihisaTaira教授和JeanSchwarz教授,分别获得巴黎高等音乐师范学院高级作曲家学位和瓦列兹音乐学院电子音乐作曲大师班学位,1993年底学成归国。历任中央音乐学院中国现代电子音乐中心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电子音乐学会会长,国际电子音乐联合会艺术顾问、中国分会主席,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艺术总监,北京国际电子音乐作曲比赛组委会主席,教育部高校文科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艺术类分委员会副主任、音乐专家组组长等职。
作为音乐教育家,中国第一位「电子音乐作曲」与「电子音乐技术理论」双专业博士生导师和中国电子音乐学科的开拓者,张小夫于1994年发起并创建了中央音乐学院中国现代电子音乐中心,率先在全国创建了「电子音乐作曲」「电子音乐制作」「电子音乐技术理论」与「音乐录音」等新的专业设置;开创了「电子音乐作曲」专业由附中高中阶段、大学本科阶段,直至硕士、博士研究生四个层次的完整教学系列与课程体系建设;他所培养的16位博士、40余位硕士和众多本科生、进修生大多已经成为全国各高校电子音乐/音乐科技相关专业一线教学骨干或从事社会层面音乐创作、音乐制作一线的中流砥柱,填补了中国当代专业音乐教育的诸多空白。
作为音乐活动家和中国电子音乐的领军人物,张小夫先后发起并创建了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中国音乐家协会电子音乐学会、北京国际电子音乐作曲比赛、亚洲电子音乐日、新媒体艺术日、厦门海峡两岸现代科技音乐节等大型国际化专业活动平台和学术机构,在音乐创作、学术研究与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等众多领域全方位开展工作,为推动中国电子音乐的整体起步、发展与国际化进程,并逐渐成为国际电子音乐领域的发展亮点做出了杰出贡献。
30多年来,张小夫在电子音乐创作、教学、科研、社会推广与国际交流等诸多方面的艺术成就赢得了国内外众多荣誉和褒奖:其主编的《电子音乐作曲》专业教材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四次荣获中央音乐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继而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教学名师”和文化部“优秀专家”等称号;以及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文化部“文华音乐创作奖”和“国家音乐产业优秀项目”等重要奖项;近年来获得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艺术作品创作”、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品牌演艺”、文化部“国家文化创新工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课题”、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多个重大项目资助;2018年获首届美国丹尼国际电子音乐评奖“终生成就奖”和英国德蒙福特大学“荣誉博士”殊荣。
前 言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不同的时代产生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声音产生不同的音乐语言、不同的声音符号和音乐符号,从而构成了不同时代的音乐形式、作品和审美风格。正是这些不同时代所产生的不同声音,才谱写了我们人类千姿百态的听觉艺术历史,引领着音乐精灵进入我们的内心、润物无声地熏陶、浸染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回望人类的历史长河,数千年来“人声之歌唱”生生不息,开创和构筑了音乐大厦的基础,形成了人类在农耕文明过程中最基本的音乐表现方式;数百年来“器乐之交响”千姿百态,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工业时代的文明,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与表现领域,创造了灿烂夺目的古典音乐之辉煌;高科技时代短短数十年,则为电子音乐探寻新的声源、以新的音乐语言和新的表现方式创造新的音乐拓展了新的平台,为新的音乐思维插上了展翅翱翔的双翼,打开了一个难以穷尽的艺术表现新空间。【梵天净土】多媒体交响音乐会集合了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和科技文明三个时代的声音符号与音乐积淀,将人声、器乐与电子音乐交汇在21世纪的音乐前沿,相辅相成、交相辉映,以构建一台充满丰富音乐表现元素和高科技色彩的多媒体交响音乐会。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探索新的艺术表现元素和新的艺术表现空间是一代代艺术家的不懈追求,也是每个时代对于艺术家的使命呼唤。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新的技术、新的媒介、新的载体、新的传播方式在新的理念相互渗透下为我们的艺术创新不断提供新的灵感和新的挑战;依托于高科技的支撑,当代音乐已不仅是传统理念中单一的声音艺术,而正在向视觉艺术、空间艺术的领域不断拓展、不断碰撞,探索着“视听一体”、沉浸式的联觉艺术享受。【梵天净土】多媒体交响音乐会立足于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和艺术创新,以“24声道全景声的音乐震撼、超现实的沉浸式艺术体验”将人声、器乐、电子音乐、数字影像等诸多艺术表现元素紧密地融为一体,实现艺术与科技的交互、听觉与视觉的交融、传统与现代的交响。
雪域高原,梵天净土。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之组成部分,藏文化的深邃和神秘为艺术家探索各种形式、不同体裁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创作空间。音乐艺术的表达主体和对象是人。基于此,自1986年起,本人多次深入藏区,零距离接触藏民,走近神山、圣湖、寺庙,在雪域高原体悟和感受藏文化的气息、味道与鲜活的生命伟力。近30多年的积累、沉淀与思考,最终将心底涌出的真挚情感化为浓烈的声音,倾注在《诺日朗》《风马旗》和《雅鲁藏布》这西藏三部曲之中。 感谢国家艺术基金给予【梵天净土】多媒体交响乐音乐会的两次资助,中央音乐学院的鼎力支持,以及主创团队的精诚合作,使这场具有创新精神和独特艺术形式的音乐会得以不断深耕细作、逐渐成熟,为中国当代音乐艺术的前沿探索走出勇敢的一步,并将这充满生命激情的诚意之作呈现给我们伟大的时代。
音乐会简述
【梵天净土】
多媒体交响乐套曲【梵天净土】是由《诺日朗》《风马旗》和《雅鲁藏布》三部多媒体交响乐结构而成的西藏三部曲。三部作品分别以各自不同的声音组合方式与多样化的演出样态而各具特色、独立成章;亦可作为交响乐套曲形式组合成一台完整的交响音乐会。作品总时长约90分钟,以器乐演奏、人声歌唱、电子音乐、视觉影像以及舞台灯光造型等多种艺术表现元素构成,集合了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和科技文明不同时代的音乐语言和艺术积淀,以西藏文化为载体,以交响化的创作思维和多媒体的视听优势交叉互补、融合创新,以展现中国当代音乐前沿的审美追求。
【梵天净土】多媒体交响乐演出现场安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4声道全景声沉浸式电子音乐”声音投射和扩散系统,以构建多层次、全景式、动态化的音响空间;在高清LED超大多屏交响化视觉影像配合下,呈现视听一体、多重交响的艺术特色; 该音乐会参演人员和技术团队达百余人,是交响音乐会演出的最新形式和超级艺术体验。
多媒体交响乐套曲【梵天净土】先后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 “大型舞台艺术作品”项目资助和2019年度滚动资助。
《诺日朗》
为三组混编组合打击乐、视觉影像与电子音乐而作的多媒体交响乐 (1996-2021/20分钟)
“诺日朗”是藏族传说中的男神。作品家通过提炼“转经”和 “轮回”这两个最具藏民族特征的生活表象和精神理念,将生活表象的小“圆”,如转经轮、捻佛珠、转山、转湖等行为与宇宙万物转世轮回的大“圆”联通契合,将“转经”和“轮回”这两个概念转化、提炼为作品当中一种独特的、个性化的电子音乐表达语汇,即循环式的音响动机(Loop),并在此基础上与整体音乐结构的螺旋式发展相贯通,形成统一、完整的音乐逻辑。三组打击乐分别由颇具藏文化象征意义的铜质、皮质、木质、石质的多样化声音混编组合而成,依托于创新理念开发的多种现代演奏技法的综合运用,构成三组打击乐之间、打击乐群与电子音乐和视觉影像之间三方的交互交响,产生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共同营造出神秘而深邃的音乐语境和视听一体、人神对话的虚拟空间。
为组合打击乐与电子音乐而作的《诺日朗》最早由法国国家视听研究院电子音乐研究中心(INA-GRM)委约创作,于1996年在法国巴黎国际现代音乐节世界首演。作为作曲家的代表性作品和音乐会保留曲目,该作品拥有多个不同演出版本,在国内外现代音乐舞台上演出近30场次并广受好评。多媒体交响乐版《诺日朗》 首演于2016年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开幕式音乐会。
作曲、现场电子音乐:张小夫
视觉影像:马舸、张超、张博
创作年代:1996-2021
作品时长:20分钟
打 击 乐:尹飞、刘畅、董羿琳
《风马旗》
为女高音、大型室内乐团、视觉影像与电子音乐而作的多媒体交响乐 (2016-2021/28分钟)
雪域高原,梵天净土。《风马旗》多媒体交响乐也是一部多媒体 的声乐协奏曲,由人声、器乐、电子音乐三大类声音构成。现场的女高音、室内乐组合、多声道电子音乐与视觉影像之间构建了多样化、多层次的音响色彩组合与空间对话组合,象征着五色风马旗在风中的动静与变幻。
作曲家用一个单一的大二度音程作为主导动机构建整部交响乐多个不同的音乐主题,作品的三个乐章:1. 风语; 2. 经变; 3. 灵境,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引领我们穿越在现实与虚幻之间,飘逸在今生与来世之间和人神对话的冥想世界;倾听在通往“天界”的旅程中生命与自然的对话;沉浸于内心深处生命轮回的灵境 ......
作曲,现场电子音乐:张小夫
作 词:于莎雯
视觉影像:刘陶
创作年代:2016-2021
作品时长:28分钟
女 高 音:吴碧霞
演 奏:天津交響乐团
指 挥:金野
《雅鲁藏布》
为大型交响乐团、视觉影像与电子音乐而作的多媒体交响乐 (2017-2021/40分钟)
天上一条银河,地上一条天河。在藏语中,“雅鲁”意为从天上来,“藏布”是江。世世代代,这条江被视为藏族人民的母亲河。多媒体交响乐《雅鲁藏布》的意象构成基于青藏高原极度缺氧的自然环境中,万物生命在雅鲁藏布江千万年的流淌中静谧而有力地生长的感觉,而富有穿透力的多种声音作为生命轮回与灵魂的
象征,即穿越时空尔来又象无声中生长的万物在风中弥漫。雅鲁藏布这条天河作为藏文化的符号象征,其生成、汇聚和流淌的过程仿佛是一幅幅壮丽多彩的生命画卷,是作品整体构建的第一条自然主线;江两岸被天河滋养的藏民和神奇的藏族传统文化是作品表达的第二条文化主线;而交响化的音乐思维和结构力则是作品构成的第三条音乐主线。三条主线的交叉交互、相辅相成,则为作品的音乐语言构建、展开路径设计,乃至整体艺术特色呈现的丰富性和完整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雅鲁藏布》多媒体交响乐分为六个乐章,各乐章的标题分别为:《原》《源》《园》《愿》《缘》和《元》。作品同样以一个二度音程的单一动机构建整部交响乐的多个音乐主题,并首次尝试将藏民族土生土长的原生态民歌、说唱、诵经、器乐的原声素材与交响音乐的器乐语言紧密结合,构建新的音乐动机和主题、并逐次有序展开,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原生态的声音信息,以获取具有鲜明藏文化特色的交响音乐语言和声音符号。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作品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和实现艺术创新,以新的“声音组合”、“视听组合”与“空间组合”彰显多媒体交响乐全新演出样态的艺术魅力。新的声音组合是将藏民族的“原生态声音” 通过电子音乐技术的解构和重构与大型交响乐队音响的交互与交响,丰富了常规交响乐的声音构成和色彩构成,强化了作品的神秘感和空灵感;新的视听组合则通过声音组合与视觉影像产生的联觉效益,实现原生态声音与原生态影像组合而成的“视听一体”的震撼力和直入人心的艺术冲击力;新的声场组合更是将常规交响音乐纯粹的“物理声场”扩展成为“物理声场”与“电子声场”共同发挥各自优势、交相辉映的混合声场——既发挥常规交响乐气势恢弘的管弦乐音响特质,又融入了电子音乐多声道声音投射与扩散所构建的沉浸式特点,使听众在一个更为独特和富于艺术表现力的新音乐空间感受音乐表达与音响表达以及视觉传递的多重震撼。
作曲、现场电子音乐:张小夫
视觉影像:刘陶
创作年代:2017-2021
作品时长:40分钟
演 奏:天津交响乐团
指 挥:金野
张小夫教授接受《摄影与摄像》杂志采访
Q:这场音乐会对于您的意义是什么?
Q:这场音乐会的筹备历时多久完成的,能分享一下在这期间有意思的事吗?或者是印象比较深刻的事?
Q:这场音乐会的难点在哪里呢?
音乐界的评价
作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张小夫亦是中国电子音乐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身体力行、开拓进取,填补了中国电子音乐在创作、演出、教学、研发等众多领域的空白,创作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子音乐作品,他的作品擅长将中国音乐元素与电子音乐形式有机结合,“用母语说话,构建自己的音乐语境”是他鲜明的音乐追求和艺术理念。此次音乐会得到了China Daily等十数家新闻媒体的关注和竞相报道,引发社会热点,在《LIFE》的外国媒体报道中称,这是一次中国电子音乐向世界彰显中国电子音乐文化自信的重要文化契机,引领了多媒体/电子音乐/交响音乐会的新风尚。
感悟
1.1984年张小夫赴川西北阿坝藏族自治州采风,在九寨沟第一次邂逅「诺日朗」瀑布
2.2002年西藏扎什伦布寺,张小夫在聆听五色风马旗的“风语”
3.2002年西藏山南,张小夫在采风途中
4.2002年西藏山南,张小夫在参拜著名藏传佛教圣地雍布拉康前留影
5.2002年西藏曲水,张小夫在雅鲁藏布江边感受天河的魅力
6.2001年西藏拉萨,张小夫在药王山感受玛尼石堆传递的气息
積累
1.2001年张小夫在哲蚌寺旁录制藏族民歌
2.2001年张小夫在墨竹工卡县采录民歌
3.2001年张小夫在墨竹工卡县采录锅庄
4.2002年张小夫在雅鲁藏布江上采录视频影像
5.2001年张小夫在雅鲁藏布江边录制牛皮船歌
6.2001年张小夫在雅鲁藏布江边录制牛皮船歌
创作
1.1992年在法国巴黎构思《诺日朗》音乐
2.1994年中央音乐学院电子音乐工作室,张小夫在修改《诺日朗》电子音乐部分的声音采样
3.2007年法国布尔吉斯国家音乐创研中心工作室,张小夫在微调《诺日朗》音响合成比例
4.《诺日朗》乐谱片段
呈现(部分)
1.1996年《诺日朗》排练现场为法国打击乐演奏家让·皮埃罗示范新演奏法
2.1996年《诺日朗》在法国巴黎国际现代音乐节世界首演
3.2014年张小夫多媒体音乐剧场版《诺日朗》在北京保利剧院世界首演
3.2017年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多媒体交响乐《风马旗》世界首演
5.2019年张小夫在多媒体交响乐《诺日朗》北京天桥剧场演出现场
6.2019年天桥艺术中心中剧场,张小夫在《诺日朗》多媒体交响乐演出现场用藏族小法铃与舞台上的演奏家时空对话
7.2020版多媒体交响乐《雅鲁藏布》天津音乐厅首演/指挥金野/演奏天津交响乐团
张小夫被誉为中国当代音乐家群体中最活跃的跨界作曲家,国际电子音乐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中国作曲家。其音乐创作涵盖多种混合媒体和不同艺术样态的电子音乐、交响音乐、声乐、室内乐和中国民族器乐,以及大量的戏剧、影视、舞蹈、大型广场艺术演出等众多音乐类型;其代表作品《不同空间的对话》《诺日朗》《吟》《山鬼》《天问》《脸谱》系列,《发往火星的@》《雅鲁藏布》《风马旗》等均为国内外政府或学术机构委约创作,并在中国、法国、德国、奥地利、英国、爱尔兰、意大利、比利時、西班牙、葡萄牙、波兰、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阿根廷、巴西、日本、韩国,以及台湾、香港等近50个国家、地区和城市演出或国际作曲比赛获奖;在多个国际现代音乐节举办个人作品专场音乐会。
张小夫师从著名作曲家吴祖强教授,198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并留校任教;1988年获法国政府奖学金由中国文化部公派赴巴黎留学深造,先后师从YoshihisaTaira教授和JeanSchwarz教授,分别获得巴黎高等音乐师范学院高级作曲家学位和瓦列兹音乐学院电子音乐作曲大师班学位,1993年底学成归国。历任中央音乐学院中国现代电子音乐中心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电子音乐学会会长,国际电子音乐联合会艺术顾问、中国分会主席,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艺术总监,北京国际电子音乐作曲比赛组委会主席,教育部高校文科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艺术类分委员会副主任、音乐专家组组长等职。
作为音乐教育家,中国第一位「电子音乐作曲」与「电子音乐技术理论」双专业博士生导师和中国电子音乐学科的开拓者,张小夫于1994年发起并创建了中央音乐学院中国现代电子音乐中心,率先在全国创建了「电子音乐作曲」「电子音乐制作」「电子音乐技术理论」与「音乐录音」等新的专业设置;开创了「电子音乐作曲」专业由附中高中阶段、大学本科阶段,直至硕士、博士研究生四个层次的完整教学系列与课程体系建设;他所培养的16位博士、40余位硕士和众多本科生、进修生大多已经成为全国各高校电子音乐/音乐科技相关专业一线教学骨干或从事社会层面音乐创作、音乐制作一线的中流砥柱,填补了中国当代专业音乐教育的诸多空白。
作为音乐活动家和中国电子音乐的领军人物,张小夫先后发起并创建了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中国音乐家协会电子音乐学会、北京国际电子音乐作曲比赛、亚洲电子音乐日、新媒体艺术日、厦门海峡两岸现代科技音乐节等大型国际化专业活动平台和学术机构,在音乐创作、学术研究与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等众多领域全方位开展工作,为推动中国电子音乐的整体起步、发展与国际化进程,并逐渐成为国际电子音乐领域的发展亮点做出了杰出贡献。
30多年来,张小夫在电子音乐创作、教学、科研、社会推广与国际交流等诸多方面的艺术成就赢得了国内外众多荣誉和褒奖:其主编的《电子音乐作曲》专业教材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四次荣获中央音乐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继而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教学名师”和文化部“优秀专家”等称号;以及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文化部“文华音乐创作奖”和“国家音乐产业优秀项目”等重要奖项;近年来获得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艺术作品创作”、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品牌演艺”、文化部“国家文化创新工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课题”、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多个重大项目资助;2018年获首届美国丹尼国际电子音乐评奖“终生成就奖”和英国德蒙福特大学“荣誉博士”殊荣。
前 言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不同的时代产生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声音产生不同的音乐语言、不同的声音符号和音乐符号,从而构成了不同时代的音乐形式、作品和审美风格。正是这些不同时代所产生的不同声音,才谱写了我们人类千姿百态的听觉艺术历史,引领着音乐精灵进入我们的内心、润物无声地熏陶、浸染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回望人类的历史长河,数千年来“人声之歌唱”生生不息,开创和构筑了音乐大厦的基础,形成了人类在农耕文明过程中最基本的音乐表现方式;数百年来“器乐之交响”千姿百态,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工业时代的文明,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与表现领域,创造了灿烂夺目的古典音乐之辉煌;高科技时代短短数十年,则为电子音乐探寻新的声源、以新的音乐语言和新的表现方式创造新的音乐拓展了新的平台,为新的音乐思维插上了展翅翱翔的双翼,打开了一个难以穷尽的艺术表现新空间。【梵天净土】多媒体交响音乐会集合了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和科技文明三个时代的声音符号与音乐积淀,将人声、器乐与电子音乐交汇在21世纪的音乐前沿,相辅相成、交相辉映,以构建一台充满丰富音乐表现元素和高科技色彩的多媒体交响音乐会。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探索新的艺术表现元素和新的艺术表现空间是一代代艺术家的不懈追求,也是每个时代对于艺术家的使命呼唤。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新的技术、新的媒介、新的载体、新的传播方式在新的理念相互渗透下为我们的艺术创新不断提供新的灵感和新的挑战;依托于高科技的支撑,当代音乐已不仅是传统理念中单一的声音艺术,而正在向视觉艺术、空间艺术的领域不断拓展、不断碰撞,探索着“视听一体”、沉浸式的联觉艺术享受。【梵天净土】多媒体交响音乐会立足于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和艺术创新,以“24声道全景声的音乐震撼、超现实的沉浸式艺术体验”将人声、器乐、电子音乐、数字影像等诸多艺术表现元素紧密地融为一体,实现艺术与科技的交互、听觉与视觉的交融、传统与现代的交响。
雪域高原,梵天净土。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之组成部分,藏文化的深邃和神秘为艺术家探索各种形式、不同体裁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创作空间。音乐艺术的表达主体和对象是人。基于此,自1986年起,本人多次深入藏区,零距离接触藏民,走近神山、圣湖、寺庙,在雪域高原体悟和感受藏文化的气息、味道与鲜活的生命伟力。近30多年的积累、沉淀与思考,最终将心底涌出的真挚情感化为浓烈的声音,倾注在《诺日朗》《风马旗》和《雅鲁藏布》这西藏三部曲之中。 感谢国家艺术基金给予【梵天净土】多媒体交响乐音乐会的两次资助,中央音乐学院的鼎力支持,以及主创团队的精诚合作,使这场具有创新精神和独特艺术形式的音乐会得以不断深耕细作、逐渐成熟,为中国当代音乐艺术的前沿探索走出勇敢的一步,并将这充满生命激情的诚意之作呈现给我们伟大的时代。
音乐会简述
【梵天净土】
多媒体交响乐套曲【梵天净土】是由《诺日朗》《风马旗》和《雅鲁藏布》三部多媒体交响乐结构而成的西藏三部曲。三部作品分别以各自不同的声音组合方式与多样化的演出样态而各具特色、独立成章;亦可作为交响乐套曲形式组合成一台完整的交响音乐会。作品总时长约90分钟,以器乐演奏、人声歌唱、电子音乐、视觉影像以及舞台灯光造型等多种艺术表现元素构成,集合了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和科技文明不同时代的音乐语言和艺术积淀,以西藏文化为载体,以交响化的创作思维和多媒体的视听优势交叉互补、融合创新,以展现中国当代音乐前沿的审美追求。
【梵天净土】多媒体交响乐演出现场安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4声道全景声沉浸式电子音乐”声音投射和扩散系统,以构建多层次、全景式、动态化的音响空间;在高清LED超大多屏交响化视觉影像配合下,呈现视听一体、多重交响的艺术特色; 该音乐会参演人员和技术团队达百余人,是交响音乐会演出的最新形式和超级艺术体验。
多媒体交响乐套曲【梵天净土】先后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 “大型舞台艺术作品”项目资助和2019年度滚动资助。
《诺日朗》
为三组混编组合打击乐、视觉影像与电子音乐而作的多媒体交响乐 (1996-2021/20分钟)
“诺日朗”是藏族传说中的男神。作品家通过提炼“转经”和 “轮回”这两个最具藏民族特征的生活表象和精神理念,将生活表象的小“圆”,如转经轮、捻佛珠、转山、转湖等行为与宇宙万物转世轮回的大“圆”联通契合,将“转经”和“轮回”这两个概念转化、提炼为作品当中一种独特的、个性化的电子音乐表达语汇,即循环式的音响动机(Loop),并在此基础上与整体音乐结构的螺旋式发展相贯通,形成统一、完整的音乐逻辑。三组打击乐分别由颇具藏文化象征意义的铜质、皮质、木质、石质的多样化声音混编组合而成,依托于创新理念开发的多种现代演奏技法的综合运用,构成三组打击乐之间、打击乐群与电子音乐和视觉影像之间三方的交互交响,产生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共同营造出神秘而深邃的音乐语境和视听一体、人神对话的虚拟空间。
为组合打击乐与电子音乐而作的《诺日朗》最早由法国国家视听研究院电子音乐研究中心(INA-GRM)委约创作,于1996年在法国巴黎国际现代音乐节世界首演。作为作曲家的代表性作品和音乐会保留曲目,该作品拥有多个不同演出版本,在国内外现代音乐舞台上演出近30场次并广受好评。多媒体交响乐版《诺日朗》 首演于2016年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开幕式音乐会。
作曲、现场电子音乐:张小夫
视觉影像:马舸、张超、张博
创作年代:1996-2021
作品时长:20分钟
打 击 乐:尹飞、刘畅、董羿琳
《风马旗》
为女高音、大型室内乐团、视觉影像与电子音乐而作的多媒体交响乐 (2016-2021/28分钟)
雪域高原,梵天净土。《风马旗》多媒体交响乐也是一部多媒体 的声乐协奏曲,由人声、器乐、电子音乐三大类声音构成。现场的女高音、室内乐组合、多声道电子音乐与视觉影像之间构建了多样化、多层次的音响色彩组合与空间对话组合,象征着五色风马旗在风中的动静与变幻。
作曲家用一个单一的大二度音程作为主导动机构建整部交响乐多个不同的音乐主题,作品的三个乐章:1. 风语; 2. 经变; 3. 灵境,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引领我们穿越在现实与虚幻之间,飘逸在今生与来世之间和人神对话的冥想世界;倾听在通往“天界”的旅程中生命与自然的对话;沉浸于内心深处生命轮回的灵境 ......
作曲,现场电子音乐:张小夫
作 词:于莎雯
视觉影像:刘陶
创作年代:2016-2021
作品时长:28分钟
女 高 音:吴碧霞
演 奏:天津交響乐团
指 挥:金野
《雅鲁藏布》
为大型交响乐团、视觉影像与电子音乐而作的多媒体交响乐 (2017-2021/40分钟)
天上一条银河,地上一条天河。在藏语中,“雅鲁”意为从天上来,“藏布”是江。世世代代,这条江被视为藏族人民的母亲河。多媒体交响乐《雅鲁藏布》的意象构成基于青藏高原极度缺氧的自然环境中,万物生命在雅鲁藏布江千万年的流淌中静谧而有力地生长的感觉,而富有穿透力的多种声音作为生命轮回与灵魂的
象征,即穿越时空尔来又象无声中生长的万物在风中弥漫。雅鲁藏布这条天河作为藏文化的符号象征,其生成、汇聚和流淌的过程仿佛是一幅幅壮丽多彩的生命画卷,是作品整体构建的第一条自然主线;江两岸被天河滋养的藏民和神奇的藏族传统文化是作品表达的第二条文化主线;而交响化的音乐思维和结构力则是作品构成的第三条音乐主线。三条主线的交叉交互、相辅相成,则为作品的音乐语言构建、展开路径设计,乃至整体艺术特色呈现的丰富性和完整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雅鲁藏布》多媒体交响乐分为六个乐章,各乐章的标题分别为:《原》《源》《园》《愿》《缘》和《元》。作品同样以一个二度音程的单一动机构建整部交响乐的多个音乐主题,并首次尝试将藏民族土生土长的原生态民歌、说唱、诵经、器乐的原声素材与交响音乐的器乐语言紧密结合,构建新的音乐动机和主题、并逐次有序展开,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原生态的声音信息,以获取具有鲜明藏文化特色的交响音乐语言和声音符号。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作品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和实现艺术创新,以新的“声音组合”、“视听组合”与“空间组合”彰显多媒体交响乐全新演出样态的艺术魅力。新的声音组合是将藏民族的“原生态声音” 通过电子音乐技术的解构和重构与大型交响乐队音响的交互与交响,丰富了常规交响乐的声音构成和色彩构成,强化了作品的神秘感和空灵感;新的视听组合则通过声音组合与视觉影像产生的联觉效益,实现原生态声音与原生态影像组合而成的“视听一体”的震撼力和直入人心的艺术冲击力;新的声场组合更是将常规交响音乐纯粹的“物理声场”扩展成为“物理声场”与“电子声场”共同发挥各自优势、交相辉映的混合声场——既发挥常规交响乐气势恢弘的管弦乐音响特质,又融入了电子音乐多声道声音投射与扩散所构建的沉浸式特点,使听众在一个更为独特和富于艺术表现力的新音乐空间感受音乐表达与音响表达以及视觉传递的多重震撼。
作曲、现场电子音乐:张小夫
视觉影像:刘陶
创作年代:2017-2021
作品时长:40分钟
演 奏:天津交响乐团
指 挥:金野
张小夫教授接受《摄影与摄像》杂志采访
Q:这场音乐会对于您的意义是什么?
Q:这场音乐会的筹备历时多久完成的,能分享一下在这期间有意思的事吗?或者是印象比较深刻的事?
Q:这场音乐会的难点在哪里呢?
音乐界的评价
作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张小夫亦是中国电子音乐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身体力行、开拓进取,填补了中国电子音乐在创作、演出、教学、研发等众多领域的空白,创作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子音乐作品,他的作品擅长将中国音乐元素与电子音乐形式有机结合,“用母语说话,构建自己的音乐语境”是他鲜明的音乐追求和艺术理念。此次音乐会得到了China Daily等十数家新闻媒体的关注和竞相报道,引发社会热点,在《LIFE》的外国媒体报道中称,这是一次中国电子音乐向世界彰显中国电子音乐文化自信的重要文化契机,引领了多媒体/电子音乐/交响音乐会的新风尚。
感悟
1.1984年张小夫赴川西北阿坝藏族自治州采风,在九寨沟第一次邂逅「诺日朗」瀑布
2.2002年西藏扎什伦布寺,张小夫在聆听五色风马旗的“风语”
3.2002年西藏山南,张小夫在采风途中
4.2002年西藏山南,张小夫在参拜著名藏传佛教圣地雍布拉康前留影
5.2002年西藏曲水,张小夫在雅鲁藏布江边感受天河的魅力
6.2001年西藏拉萨,张小夫在药王山感受玛尼石堆传递的气息
積累
1.2001年张小夫在哲蚌寺旁录制藏族民歌
2.2001年张小夫在墨竹工卡县采录民歌
3.2001年张小夫在墨竹工卡县采录锅庄
4.2002年张小夫在雅鲁藏布江上采录视频影像
5.2001年张小夫在雅鲁藏布江边录制牛皮船歌
6.2001年张小夫在雅鲁藏布江边录制牛皮船歌
创作
1.1992年在法国巴黎构思《诺日朗》音乐
2.1994年中央音乐学院电子音乐工作室,张小夫在修改《诺日朗》电子音乐部分的声音采样
3.2007年法国布尔吉斯国家音乐创研中心工作室,张小夫在微调《诺日朗》音响合成比例
4.《诺日朗》乐谱片段
呈现(部分)
1.1996年《诺日朗》排练现场为法国打击乐演奏家让·皮埃罗示范新演奏法
2.1996年《诺日朗》在法国巴黎国际现代音乐节世界首演
3.2014年张小夫多媒体音乐剧场版《诺日朗》在北京保利剧院世界首演
3.2017年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多媒体交响乐《风马旗》世界首演
5.2019年张小夫在多媒体交响乐《诺日朗》北京天桥剧场演出现场
6.2019年天桥艺术中心中剧场,张小夫在《诺日朗》多媒体交响乐演出现场用藏族小法铃与舞台上的演奏家时空对话
7.2020版多媒体交响乐《雅鲁藏布》天津音乐厅首演/指挥金野/演奏天津交响乐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