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政治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关键在确定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只有在编制校本课程时严格把关,才能为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供依据。但是目前思想政治校本课程编制还不甚规范,问题如下。
一、缺少课程目标,群龙无首
众所周知,课程目标是课程内容的灵魂,课程内容必须围绕一个中心思想来编制,课程目标的领军作用必不可少,但是很多学校的思想政治校本课程没有统一的课程目标。
如某市某高中开放选课的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名称。专题一:巧做金融高手;专题二:经济全球化的现状和趋势;专题三:生涯发展与规划;专题四:漫话哲学;专题五:唯物主义哲学命题趣谈;专题六:时政风云;专题七:东方文化简介;专题八:生活中的法律智慧。
在这八个专题中,“经济全球化的现状和趋势”选自国家新课标教材必修一经济生活,“唯物主义哲学命题趣谈”选自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东方文化简介”选自必修三文化生活,“生活中的法律智慧”来自选修教材,其他專题或与国家课程相关,或有其他来源。
可见,大多数的校本课程出自国家课程,或者是对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这种中规中矩的选材可以保证课程内容不偏离教学大纲,但是仔细一看,这八个专题没有循序渐进地层次推进,也不能反映同一个中心思想,作为课程,十分牵强。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包括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次。“在这三维目标中,知识目标是支撑全部课程目标实施的基础,服从并服务于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强调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发展,是组织和呈现课程内容的主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主体是思想政治观点,是优先设置和实施的课程目标。”
编制思想政治校本课程也需要课程目标的引领。有了课程目标,教师才能围绕统一的课程目标找出不同的维度编制出丰富而有梯度的教材;如果缺少统一的课程目标,教研组的教师各编各的,整个课程就显得杂乱无章,毫无头绪。
其实,确定统一的课程目标并不难,只要在课程编制前做统一的部署和规划即可。思想政治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延伸部分,在编制之初就该对《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以及必修选修的国家课程教材进行仔细研究,找出空白点,再根据不同地方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确定课程目标。在编写上述思想政治校本教材前,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也就是教研组的教师事前要一起认真研讨以下问题:本校学生缺乏哪方面的知识素养,有哪方面的兴趣爱好,把哪些知识补充进校本课程对他们的成长有利,等等。
二、缺乏个性色彩,千篇一律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针对国家课程内容的空白处进行的。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发展情况迥异,如果只有国家课程,远远不能满足地方的不同需要。而校本课程正是在具体调研学校环境以及师生群体的基础上进行的开发,所以能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但是从思想政治校本课程的内容上看,各地编制的校本课程背后大都有国家课程的影子,而从思想政治学科领域内开发的新课程较少,内容也基本上与国家课程相似,有的甚至就是直接复制。这样的校本课程不仅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有的甚至会直接引发学生的反感和无视。
其实校本课程的本意就该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调查学生现有的知识文化水平、兴趣爱好等,但是有的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前没有做好这项工作。以上文所展示的某市某高中校本教材的内容为例,如果细细分析,会发现其中有些内容并不适合这一课程的教学对象。这本教材是计划在高一使用的,而在这门学科,高一学生的基础也就是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两本教材,按照这样的实际,该校校本课程内容欠妥。例如,专题五“唯物主义哲学命题趣谈”,由于学生没有学习过哲学,因此就很难理解“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等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再譬如,专题八“生活中的法律智慧”,介绍了“米兰达警告”“一案不二法”“存疑时有利于被告”等知识,虽然深入浅出,但是由于高一学生缺乏这些人生阅历,无法引起共鸣,而且这些内容涉及学生没有学习过的法律常识,课程推进时自然困难。如果在编制这本教材之前,课程的开发者可以对学情做一些必要的调查,而不是“自作主张”地选材,显然结果会大不一样。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校本课程编制的当务之急是学校要予以重视,教师要转变观念,摒弃过去按照国家课程操作的惯常做法,重新制定独特而统一的课程目标,实地考察并熟悉学生多种多样的个性需求,善于发掘周边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并加以整合。这样系统而人性的校本课程,教师上课会更有自信和乐趣,学生学习会更感兴趣,整个课堂充满思维火花的碰撞,寻疑与释疑的对流。
(责任编辑袁妮)
一、缺少课程目标,群龙无首
众所周知,课程目标是课程内容的灵魂,课程内容必须围绕一个中心思想来编制,课程目标的领军作用必不可少,但是很多学校的思想政治校本课程没有统一的课程目标。
如某市某高中开放选课的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名称。专题一:巧做金融高手;专题二:经济全球化的现状和趋势;专题三:生涯发展与规划;专题四:漫话哲学;专题五:唯物主义哲学命题趣谈;专题六:时政风云;专题七:东方文化简介;专题八:生活中的法律智慧。
在这八个专题中,“经济全球化的现状和趋势”选自国家新课标教材必修一经济生活,“唯物主义哲学命题趣谈”选自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东方文化简介”选自必修三文化生活,“生活中的法律智慧”来自选修教材,其他專题或与国家课程相关,或有其他来源。
可见,大多数的校本课程出自国家课程,或者是对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这种中规中矩的选材可以保证课程内容不偏离教学大纲,但是仔细一看,这八个专题没有循序渐进地层次推进,也不能反映同一个中心思想,作为课程,十分牵强。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包括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次。“在这三维目标中,知识目标是支撑全部课程目标实施的基础,服从并服务于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强调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发展,是组织和呈现课程内容的主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主体是思想政治观点,是优先设置和实施的课程目标。”
编制思想政治校本课程也需要课程目标的引领。有了课程目标,教师才能围绕统一的课程目标找出不同的维度编制出丰富而有梯度的教材;如果缺少统一的课程目标,教研组的教师各编各的,整个课程就显得杂乱无章,毫无头绪。
其实,确定统一的课程目标并不难,只要在课程编制前做统一的部署和规划即可。思想政治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延伸部分,在编制之初就该对《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以及必修选修的国家课程教材进行仔细研究,找出空白点,再根据不同地方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确定课程目标。在编写上述思想政治校本教材前,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也就是教研组的教师事前要一起认真研讨以下问题:本校学生缺乏哪方面的知识素养,有哪方面的兴趣爱好,把哪些知识补充进校本课程对他们的成长有利,等等。
二、缺乏个性色彩,千篇一律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针对国家课程内容的空白处进行的。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发展情况迥异,如果只有国家课程,远远不能满足地方的不同需要。而校本课程正是在具体调研学校环境以及师生群体的基础上进行的开发,所以能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但是从思想政治校本课程的内容上看,各地编制的校本课程背后大都有国家课程的影子,而从思想政治学科领域内开发的新课程较少,内容也基本上与国家课程相似,有的甚至就是直接复制。这样的校本课程不仅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有的甚至会直接引发学生的反感和无视。
其实校本课程的本意就该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调查学生现有的知识文化水平、兴趣爱好等,但是有的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前没有做好这项工作。以上文所展示的某市某高中校本教材的内容为例,如果细细分析,会发现其中有些内容并不适合这一课程的教学对象。这本教材是计划在高一使用的,而在这门学科,高一学生的基础也就是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两本教材,按照这样的实际,该校校本课程内容欠妥。例如,专题五“唯物主义哲学命题趣谈”,由于学生没有学习过哲学,因此就很难理解“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等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再譬如,专题八“生活中的法律智慧”,介绍了“米兰达警告”“一案不二法”“存疑时有利于被告”等知识,虽然深入浅出,但是由于高一学生缺乏这些人生阅历,无法引起共鸣,而且这些内容涉及学生没有学习过的法律常识,课程推进时自然困难。如果在编制这本教材之前,课程的开发者可以对学情做一些必要的调查,而不是“自作主张”地选材,显然结果会大不一样。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校本课程编制的当务之急是学校要予以重视,教师要转变观念,摒弃过去按照国家课程操作的惯常做法,重新制定独特而统一的课程目标,实地考察并熟悉学生多种多样的个性需求,善于发掘周边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并加以整合。这样系统而人性的校本课程,教师上课会更有自信和乐趣,学生学习会更感兴趣,整个课堂充满思维火花的碰撞,寻疑与释疑的对流。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