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关风景

来源 :湘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lip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梅州慢
   消停不到二日,便喜欢上了梅州。
   喜欢的理由,是足可让你排出长长的一列。
   我是冬日来到梅州的,当天地一片凛冽的时刻,梅州的冬日,满眼都是青绿和无边的秀色,连绵起伏的山岭间正有山花开得烂漫,那些客家白墙黛瓦的民居装点其间,别有一番韵致。
   梅州的民居,是会让你过目不忘的,作为客家人音乐史诗般的围龙屋,撒落于梅州大地,与福建的龙岩,江西的赣州仿佛世界三大男高音歌唱家一般,引颈高歌,雄浑壮阔,震撼人心,共同描绘客家人建筑的辉煌史诗,不愧是中华建筑的奇葩。
   如果要说梅州的奇葩,还当推客家的山歌。在梅州,我有幸第一次观看山歌剧《合家欢》,它的音乐有如山野之风,时而狂放,时而清丽,时而激越,时而舒缓,它的音韵有如九曲山溪,时而婉转,时而奔腾,时而飞流直瀑,时而涓涓细流。它的田野的气息,它的草木的芬芳,别开生面,独树一帜。难怪诗界巨子黄遵宪评说:“瑶峒月夜,男女隔岭唱和,兴往情来,余音袅娜,犹存歌仙之遗风,一字千回百抑,哀厉而长。”
   梅州不仅有歌仙遗风,而且客家话的遗韵也会让你感受这个族系的历史的绵长,它在千百年的迁徙和发展中,不折不挠地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客家话”,这个特有的称谓,我们在聆听其说的过程中,至少会有最鲜明的感受,客家话在其形成的过程中,是汲取,融合,变迁了多种语言而形成的。它有变化但又有固守,在客家话的语言中,你不难听到遗留的古音古韵,这在中国各种语言体系中,是为数不多的。
   梅州还有区别于喧嚣世界的一份宁静和一份清新,这是用金钱难以换来的,梅州还有崇文重教的風气,它将祖先的遗训一以贯之,使之俊才驰骋,群星灿烂。……梅州还有许多让你历数种种让人过目不忘的优秀历史。
   然而我此次的梅州之行,感受最深的却是一个“慢”字。在当今社会“快”与“高速”这些体现时代特征的字眼无处不在之时,“慢”仿佛是为时代所鄙夷的字眼。
   梅州的慢,既有其历史的蕴蓄,也有其现实的观照。我在梅州大地穿行之时,就深深感悟到,梅州的慢,耐人寻味,回味无穷。如果你煮一壶梅江的水,泡一壶梅州的“慢”,在细细的品味之中,你会兴会际遇,思绪万端,品出梅州慢的韵味,品出梅州慢的真谛。
   梅州的慢,是生活的闲适,是节奏的舒缓,是心情的放松。梅州为之提供了必备的条件,它有美目的青山,它有妩媚的秀水,它有安静的城市,它有恬谧的乡村,它有清新的空气,它有诱口的美食。由此我想起瑞士的琉森,这个欧洲慢生活的典范,梅州的慢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慢生活让人从精神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从而获得一种自由的状态。慢生活,是一种品质,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接近人性本质的生活状态。但这种“慢”,绝非只是一种外在的速度的表达,它在人与自然的协调之中找到和谐的规律。“快”与“慢”实际上是一种速度与长度的抗衡,梅州人已经将自己的生活状态提高到哲学的层面。当我在梅州短短的几天中,在不断地深入客家人迁徙,生存,发展的历史中流连时,当我一片片翻捡这块土地充满无数感人故事的瓦当时,面对先贤,触摸历史,审视现实。我对梅州的慢,有了一种新的体悟。
   梅州的慢,决非是老态的蹒跚,更不是无为的消极,品读梅州的先贤,我从他们的血液中读到了一种从容与淡定。我在拜谒“诗界革命”领袖黄遵宪的故居时,在“人境庐”徜徉之时,就不能不感叹黄遵宪的那一份从容与淡定。百日维新失败之后,黄遵宪回到故乡,“人境庐”表面上是取归隐之意,但黄遵宪并不消沉颓唐,而是致力于家乡的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他耕耘于百年大业。使此后家乡的东山书院人才辈出,英才遍布华夏。不操之过急,不急功近利,而是从容淡定地集沙成塔,黄遵宪可谓是杰出的代表。他的《日本国志》50万字,历十年而成,此间,黄遵宪法历任驻日参赞,驻美领事,驻欧洲使官,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他刻苦钻研,广泛收集,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完成中国人所写的第一部关于日本国家的历史。正是这本书的诞生,掀开了中国历史上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历史篇章。这种精神,正是客家人身上所具有的那种平和改良主义的风格,而非狂飚突进式的革命。正是因为不激进,不奔突,而是渐进式改良,在水滴石穿的缓慢进程达到目的,因此,他便显出了一份从容,一份淡定。
   这种淡定与从容,我从梅州大地上诞生的另一位客家优秀人物的身上也得到了印证。毛泽东评价其一生用了两句诗来概括:“诸葛一生唯谨慎,品端大事不糊涂。”叶剑英可谓是十大元帅中政治智慧冠绝群雄的人物。中国革命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他总是用一种从容淡定,以如椽巨笔,改写历史。尤其是在粉碎“四人帮”这样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关头,他似乎不动声色,不紧不疾之中,兵不血刃,一举生擒“四人帮”,这一种淡定与从容,一是客家人千百年来一代代培育的品格和作风。
   梅州的慢,更是注入了一种客家人的精神力量和精神品格。你看,客家人历千年的五次大迁徙,不折不挠,坚韧执着的精神,不能不让人敬佩。在漫长的寻找家园的途路中,客家人不沉沦,他们永远高举精神的火种,每到一地,便照亮那片天空。优秀的文化,优秀的传统,先进的生产方式,他永远执着地保留。在今日的梅州大地上,客家人正是一种坚韧不拨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文化遗迹,在梅县的“南华又庐”参观时,获悉这是潘氏在南洋赚了钱之后回乡所造之屋。一万多平方米的建筑,历时20多年。不能不说是“慢”,但潘氏坚持“慢功出细活”,让“南华又庐”修建得堪称“精舍”,而且这样的“精舍”在粤东连绵群山之中,屡见不鲜。
   更让人震撼的是,梅州大地上客家人所修建的围龙屋,堪称中国建筑历史上的“绝响”,有的圆形巨屋共住几百户人家,蔚为壮观,而且修建时间之长,也堪中国民居建筑之最。正是这种一代人一代人的延续的修建方式,使客家人的这种大屋,不仅仅只是栖身之地,而且是真正的精神家园。它屹立于群山之间,召示客家的子孙们,他们的先辈正是用一种坚韧不拨,百折不回的精神,创造自己的辉煌。    盘桓于梅州大地,我听到为政者坚定不移地推行一个“慢”字,这是一种久违的声音,我从内心里为它欢呼。这是对天地自然敬畏的必然。我多么希望“梅州慢”能够成为一种常态。生活的节奏,生活的步伐,应该随着自然规律的拍节前行,这是远足者的姿态,未来将无限宽广。
   秋水无尘
   “夏雨一夜南山梦,烟云半天高台青”,这是今年仲夏我上城步南山偶得的一联。长沙的盛夏没有梦境,更无诗情,只有难耐的酷暑,但在楚南的深山之中,梦境会次第展开,尤其是一夜夏雨的空气中的凉爽和高山中的草香混杂在一起,会让你呼吸到一阵阵诗意,泛起人生的种种快意。
   如果说夏凉属于高山,那么秋爽则属于大湖了。新秋的季节,与鑫森,运宪二兄同赴水府庙,归来后诌得一联,“秋水无尘一湖水,人间瑶池九月天”,联虽有不合法度之处,却是景由情生,言由心发,是我对水府庙的由衷赞美!
   天地孕育山水,山水滋养人生,山水不独是风景,而是与我们的生命须臾不可分离的元素。这实在是非常简单的真理,但在生活中,却有许多人浑然不觉,不是对此珍爱有加,而是恣意践踏。
   我与涟水,有过甚多的肤肌之亲。我也曾无数次往返娄底与长沙之间,每次穿越水府庙时,定会激起我一种莫名的兴奋。这种兴奋的情绪中,不仅仅只是喜悦,也有悲哀与伤感。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大地上还没有成立环保部门的时候,我每次穿越水府庙时,眼前就时时出现,“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无光,一碧万顷”的图景。水府庙水库,50亿立方米的蓄水,浇灌了多少良田,滋养了多少物种,环绕它四周,又有多少享受甘霖的人民,但渐渐地,随着高度的经济发展,在过度开发利用的利益驱使下,水府庙亦曾几何时浊浪排空,碧波不在,对水质的破坏,工业排污自然是罪魁祸首。除此之外,网箱养鱼就真可谓煞风景之举,宽阔的湖面被切割成阡陌田亩,碧绿的湖面飘浮无数的渣滓,湖水发黑,每次路过,都有山河破碎之感。人类的愚蠢就在于不断地重复、循环自杀性悲剧,当人类不再善待生养他们的水时,山水便会报复人类。这样的事例举不胜数。
   我也曾经非常天真地认为,人类为什么不可以歇歇自己前进的步伐,把经济发展的速度減一减,财富无限度地创造将损伤地球多少的元气,控制人类的整体经济规模,限有余而补不足,而不是损不足而奉有余,让大家都温饱起来。然而,纵视天下,只能感叹这是何等的书生意气,正像谁都知道的对人类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军备竞赛,即便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亦愈演愈烈。
   面对美的山水遭遇不测之时,我常常会神思邈远地想一些不着边际的事情。非常庆幸地是,水府遭遇不测是短暂的,当我在这个初秋的日子里乘兴而来时,在水上驰舟斩浪,或湖上泛舟,让温暖的诗意渐渐回到了心中,当飞驰的快艇溅起一朵朵浪花的时候,雪白而晶莹,撒落下去时,又融入到万顷碧绿之中,此时,你也会融入山水之中,心被这清清之水洗得透明澄亮。今日世上之人,最累的是心,在无处不充满竞争的生活之中,安顿疲倦之心在何处呢?皈依佛国太消极,归隐林家不现实,能够让我们获得片刻安宁的,便是这样的美山美水。
   当我和文友们在水府庙的湖上泛舟时,眺望这连绵起伏的天门山,在秋日近乎水墨的天空下,我突然想起“望穿秋水”,这是对恋人,亲人无限地思念,秋水是何等的贴切!尤其是在鹭岛上,看到许多年轻的恋人相依相拥的情景时,我仿佛也能分享到一点他们的幸福,因为这无尘的秋水荡漾在水府庙,它惠赐给每一个人,在你的心中荡起一阵阵甜蜜的涟漪。
  恒河上的自由之风
   加尔各答,印度最大的城市,这座位于印度洋的海滨城市,得开放之先风而日见繁盛。印度方面安排中国作家团访问此,倒不是让我们来领略它昌盛的商业之风,而是让我们有机会来拜谒世界诗坛泰斗泰戈尔的故居。
   泰戈尔的故居就位于加尔各答的恒河边。
   这是一个天朗气清的早晨,当我们驱车来到诗人的故居时,恒河的风飘荡而来,浪漫而徐缓,恬静而悠闲。这不由得让我们想起泰戈尔那些清新而脍炙人口的诗歌,想起他对中国新诗巨大的影响。有人认为,印度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是佛教,其次便是泰戈尔的诗歌。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的狂飚突进,便是从新诗开始。从郭沫若、冰心,到徐志摩、戴望舒,直至闻一多,无一不深受泰戈尔诗歌的影响。泰戈尔不愧为中国新诗重要的思想与艺术源头。
   我们正是怀着这样一种溯源的虔诚,来拜谒这位东方文学的巨擘。
   泰戈尔的故居,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这座建于十七世纪的庄园,气派而豪华,这是泰戈尔的祖父修建的。它用料全部是印度的红砂石,但建筑风格却融入了英伦风格。泰戈尔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商人。他的家境不是一般性的殷实。泰戈尔家族富可敌国,是印度首屈一指的富豪。泰戈尔1861年就降生于这座庄园里。祖父和父亲寄予了这个男孩无尽的希望,但泰戈尔并不像父辈所想象的那样,对商道产生兴趣,无忧无虑的童年过去之后,泰戈尔迷上了文学,并且表现了超人的天赋。
   在印度这个宗教弥漫的国度里,泰戈尔毫无例外地要烙上这一特殊的印记。但这位富家的少年,却对生命、爱情、自由、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最初诗歌中所表达的对于缚束的冲决,对自由的向往,对生命本真的体味,让人一下子就如同看到高原上的一束亮光。诗人不仅征服了世界各国许许多多的读者,也征服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是获得该奖的亚洲第一人。
   当我认真端详泰戈尔的每一幅照片,检索他的每一束诗札,抚摸他一生曾经无数次坐过的凳椅,漫步他曾经流连徘徊的回廊庭院,吟哦他曾经点亮过无数人心灵的诗歌,心中涌起的不仅仅是敬意,还有疑惑。
   “诗穷而后工”,这一著名的论断和泰戈尔并不相吻合,自古富家多纨绔,泰戈尔在优裕的生活环境中,可以纸醉金迷、灯红酒绿,可以声色犬马、沉沦颓唐,但在泰戈尔的身上,处处所表现的是高贵的气质,高雅的情怀,高尚的人格。我以为,这不仅仅是得益于他受到良好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他将所读与所思结合起来,将思索与践行结合起来。他一生所追求的是精神世界的富有。
   我所看到许许多多他在世界各国访问的照片,都是长发飘飘,一袭长袍,完全没有富家子弟的作派。当然,良好的教育让泰戈尔在为人处世上循规蹈矩,从这座庄园里降生,直至他八十岁时在这里溘然去世,他在行为上似乎缺少了传奇,但他在精神上的“反叛”却与这座庄园越去越远。现在这座庄园里还保留了三座塑象,泰戈尔,他的祖父,父亲。两位富可敌国的商人可能很难想到,他们用金钱垒起的声望,曾几何时,便烟消云散,而泰戈尔却以他的精神富有,保住了这座庄园,让他们的家庭真正地“光宗耀祖”。
   是夜,印度文学院的秘书长檀吉迦莉陪我们去观赏恒河夜景,沿着逶逶迤迤的河堤,漫步其间,恒河水波光粼粼,堤岸树影婆娑。檀吉迦莉告诉我们,恒河是圣母河,是宗教河,恒河的洗涤可以冲刷一切的罪过。只有在加尔各答,恒河才可能变成一条浪漫的河。
   此时,相依相偎的男女恋人,构成了恒河边最靓丽的风景。印度是非常保守的国度,传统的束缚较之我国更甚,但此时恒河边的胜景,即使是巴黎的塞纳河,英国的莱茵河畔的浪漫,也不过如此。
   在有些燥热的加尔各答的星夜,恒河的江面上不时吹拂过一阵阵风,我感受到这些风的自由与清爽,它是从泰戈尔的诗中生发出来的,恒河的边上,正是因为这种自由之风的吹拂,才让这座城市有了灵魂,才让这条圣河有了与人的心灵相通的路径。
  
   梁瑞郴,湖南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湖南散文学会会长,中国书画院副院长。文学创作一级,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著有《雾谷》《秦时水》《华夏英杰》《欧行散记》等文集,有200多万字行世,《东江秋色》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获奖多次。
  
   责任编辑 袁姣素
其他文献
1950年10月19日晚,在夜幕掩护下,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彭德怀的指挥下,开始分三路秘密渡过鸭绿江,进入朝鲜,隐蔽地向指定的作战地域开进。  入朝的当天夜晚,52岁的彭德怀心潮澎湃,表情肃穆,匆匆同前来送行的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和志愿军领导人邓华、洪学智等依依惜别。他高耸肩膀,背着手,向四周又审视了一下,尔后挥手东指朝鲜,高喊一声:“出发!”他随身带着参谋兼秘书杨凤安、警卫员郭洪光和黄
期刊
罗元鲲,湖南新化洋溪镇冷水巷人。1906年,从湖南中路师范学堂(即省立一师的前身)毕业后,执教数十载。20世纪50年代初,已是古稀之年的罗元鲲在毛泽东的关怀下在其执教的最后一所中学妙高峰中学(今长沙市11中)退休。罗元鲲一生主要在两个地方教书:一是家乡新化,二是省城长沙。在新化执教不足10年,其它时间都在长沙教书,并且几乎教遍了当时长沙所有的中学、师范学校,明德、妙高峰、长郡、长沙师范、省立一师、
期刊
《镜中人》是一个奇异的故事,一个溢出了生活逻辑的故事,一个包含了某种哲学思考的故事,它带给我惊讶。要知道,写下《镜中人》的梁静雯刚刚读研一,这篇小说尚是一个开始。她,就在开始的时候写出了不同。   患有精神疾病,总感觉镜子里的女人能够走出来,和自己完成某种“对话”的女人,从镜子里走出来的那个人和她,“佳仁”拥有同一张面孔。这本身即有了神秘和魔幻,然而小说在之后还有另一步推进:住在精神病院的“陈佳
期刊
相比于长篇小说对社会历史的全景记录,人物性格特征的悉数呈现,中篇小说的魅力在于截取生活或者人生风景的横断面时,留下一些意象或情结,在戛然而止或者未知的结局中留下意味深长的猜测或疑问。很多作家在最开始的创作中都会选择从中篇小说开始练笔,能在有限的时空及语言文字间讲好一个故事,这是最基本也是最考验才能的功夫。也可以说,从一篇中短篇小说,是可以见出一个作家的才华与潜力,甚至是叙事的伦理与技艺。优质的中短
期刊
余一鸣有两副笔墨,一副是优秀教师手里的粉笔,课堂上为学生传道授业,一副是小说家的文笔,以小说形式思考中国的教育问题。十几年来,他后来居上,厚积薄发,发表了几十部中短篇小说和一部长篇,显示了压抑不住的文学才华。最早听说余一鸣这个名字是我的同事推荐他的小说《不二》,讲述建筑行业老板的混乱生活,写得入木三分,具有高度的仿真性,暴富者的物质和精神混乱令人叹为观止。这部小说为中国铺天盖地的房地产业留下了历史
期刊
第一次去婺源,没看到她闻名遐迩的田园风光,却与朱子意外相遇。   是冬日。正赶上大雪节气,微风轻拂,细雨斜落,有那么一点浪漫的气氛,可这点浪漫,又“怎敌他,晚来风急”?   那天傍晚,从北京南苑机场坐飞机到上饶,再换乘高铁去婺源。飞机晚点了,开车的朋友使出了吃奶的力气,也没能赶上开往婺源的最后一班高铁。没办法,只好在上饶停留一晚。还好,我们吃了一顿地道的上饶土菜,配上土制的米酒,咕咕叫唤的肠胃
期刊
2018年8月4日,在贵州平塘参观直径500米全球最大射电天文望远镜,身临其境,感慨万千。  人潮从峡谷  往山巅盘旋流动  山脊层层叠叠的绿 托起  陡峭的绝壁  在眼前高高耸立  所有的脚步  都是如此雄健  连同白发老人的足迹  与天真的孩童一起  嵌入了台阶均匀的呼吸  午后的阳光  像跳跃的五线谱  斑驳而激扬  在氤氲着参观者激情的空间  奏响幽谷宏亮的清音  站在脉冲星坐落的地标上 
期刊
走雪  1  盼,火烧火燎地盼  盼来了雪  盼来了冰天雪地  雪来了,公交车没来  盼雪的人,出门远行  等车的人,冰手冰脚  我不停地围绕站牌,走动  顺时针半个小时  逆时针半个小时  时间结冰了  我要解冻了  2  城市的壳,很滑  碾压过的道路,很黄  像机耕道,南辕北辙  从南到北  左手摸了摸右手  右手摸了摸左手  冰凉,无问西东  我不像浪漫的诗人  倒像一个乞丐  一场大雪,
期刊
这个酒店位于市中心,餐厅在二十一楼,可以俯瞰整个石家庄。我以前来过一次,和姜来一起,他团购了双人套餐,说赚到钱了,怎么也得浪漫一次。我们坐在靠窗位置,蜡烛搁桌上缓缓燃烧,大厨为我们煎牛排,边吃边欣赏夜景。但今时不同往日,同样的酒店,周围一片嘈杂,服务生忙前忙后布置舞台,破坏了美感。这是我爸的第三次婚礼,大屏幕上放着他俩的结婚照,背景是蓝色的大海。我仔细看了看,画面中的女人顶多二十多岁,鹅蛋脸,细了
期刊
不知是第几次来到这里了。不是秦人邀延,没有渔人指路,也非呼朋唤友胜日寻芳,心有所动便来了,只想静静地观花看景,念天地之悠悠,发思古之幽情。   在桃源山远眺,沅水西来,青山层叠,山脚桃花如云,楼阁若隐若现。夕阳下的沅江,三日生辉,斜阳浮云,把江面染得一片金色,又泛出银光,景象无比瑰丽。人称古潇湘八景之一的“渔村晚照”就是这里。也许是春水渐涨,没觅到相传是渔郎系舟的揽船洲,不免有点惆怅,当年渔人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