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摄像直升机的诞生

来源 :公务与通用航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xu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打开电视机,收看由直升机航拍的实时画面已经不是新鲜的事。然而,仅仅50年之前,这种情节还属于天方夜谭。好莱坞,一个创造梦想的地方,使人们曾经的梦想成为了现实。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随军记者们用便携式电影摄影机拍摄了大量纪录影片,其中包含许多机载航拍影片。随着电视的普及、人们对于电视节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航拍摄影、航拍实时转播都成为当时迫切的需求。但是,固定翼飞机不便悬停、飞行高度高,几乎无法服务于航拍取景。直升机虽然利于航拍,但是难以装载庞大且沉重的摄影器材。
  直到上世纪50年代,彩色电视摄像系统仍然是一副笨大粗重的样子。一套典型的摄像设备其重量在900千克左右,而成套的摄像和传输系统更是数以吨计。因此,无论是从重量、还是体积等方面考虑,当时的摄像机都无法直接放置在轻型直升机上。
  除了庞大的摄像系统,远距离无线传输系统也是阻碍航拍用于电视转播的另一大难题。
  KTLA是美国洛杉矶的一家电视台,地处好莱坞的它同时也是美国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区的首家商业电视台,全美的第七家商业电视台。自1947年成立以来,该台便展现出锐气逼人的气场,在工程技术和电视片创作方面屡有创新。
  John D.Silva是这家电视台的首席工程师,他于1942年在斯坦福大学获得电机工程学学士学位后,随即加入美国海军,在U.S.S.Shea号上担任雷达操作员。1946年,他从海军退役后返回洛杉矶,次年加入了刚刚成立的KTLA电视台。
  或许是从军经历让他对航拍情有独钟,他于1956年底向时任台长的Lew Arnold建议,可否拨款用于研究直升机机载电视摄像平台。但是,Arnold以条件不成熟为由,否定了这一提案。电视台的决定并非没有道理,Silva要求电视台出资4万美元(约合2013年的32.683万美元),而在当时购买一架公务配置的贝尔47J也不过是这个价格。事实上,1957年,白宫为总统配备的第一架直升机H-13J的售价也不过4万美元。而且,Silva的项目很有可能只开花,不结果。
  好莱坞里的秘密行动
  不过,锲而不舍的Silva并没有气馁,经过大量调研工作之后,他在私下里秘密启动了这一项目。他的理由是,直升机摄影能为整个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经过一番测试,Silva发现采用2W/2GHz的微波信号可以覆盖整个洛杉矶市。然而,受限于天线、摄像机等1吨多的“体重”,加之100毫米长焦镜头的抖动问题等,Silva的梦想仍然难以实现。甚至当时的城市居民们都在抱怨,直升机巨大的噪声干扰了他们的正常生活。
  1957年,Jim Schulke代替Lew Arnold担任KTLA电视台台长。Schulke与silva一样,是一个富有冒险精神的人,当他听到Silva的想法后兴奋地说:“棒极了!还等什么?着手去干!”
  由于该项目难度太大,仅凭电视台内部的力量无法实现,因此,Silva飞往纽约,希望能够得到通用电气公司工程师们的帮助。通用电气的叙拉古实验室对此很感兴趣,他们协助Silva设计出了一套不足1米长的微波天线和整套信号发射系统。
  在直升机平台的选择上,综合经济能力的考虑,贝尔47成为了当时的最佳选择。经过计算,该机能承载的摄像系统重量必须在171千克以内,而Silva手头的系统重达1吨。
  Silva用铝合金取代了原有摄像机上的不锈钢构件。电视摄像机采用了通用电气研制的新型光导摄像管,它的重量更轻。同时,他还拆除了摄像系统中大量不必要的运动部件。Silva更是创新性地将摄像机的本身电力供应改为由直升机发电机提供,因此得以拆除所有的蓄电池、多余导线和备用供电设备等。
  设备基本齐备,Silva从NationalHelicopter租借了一架贝尔47 G2直升机。由于好莱坞的竞争环境格外激烈,为了防止竞争对手捷足先登,Silva把直升机偷偷地放在了一个影视城的后院中,在这个隐秘的角落里,Silva完成了系统的组装和直升机的改装。
  由于摄像机的吊舱改变了直升机的重心,因此,Silva又进行了一系列细致的调整,最终这架直升机终于达到了美国联邦航空局的重量和平衡测试要求。
  新时代的开启
  1958年7月3日,Silva和飞行员Larry Scheer踏上了经过改装的贝尔直升机,他们升空了!他们首先驾驶直升机沿着好莱坞东南飞行,爬升后顺着威尔逊山呈直线飞行。Silva放出天线开始传输信号,而Scheer则通过无线电与地面上的机械师保持通信。然而,由于直升机的振动太过严重,而且机舱内存在严重的散热问题。Silva不得不打开舱门,在不系安全带的情况下逐个检查设备。在接下来的三周时间里,Silva和他的团队不得不继续进行秘密的试飞和改进。
  7月24日,是一个值得载入史册的日子。KTLA电视台在洛杉矶警察学院进行了一次内部预审展示,在场的警察、消防员代表和记者全部震惊了!他们在两台27寸的监视器上,看到了从洛杉矶到哈勃高速公路上的实时航拍景象。
  7月28日下午6点30分,KTLA电视台突然中止了正常的节目播放,它向公众展示了从空中实时拍摄的洛杉矶城市画面。同年9月,KTLA便将直升机摄像作为常规技术手段……
  Silva成功了!
  由于Silva的整个项目都是在KTLA电视台的支持下秘密进行的,因此当他们的Telecopter,即“电视摄像直升机”出现在公众面前时,全世界的竞争对手都大为吃惊。KTLA电视台投入了4万美元的研发费用,但在航拍节目正式播出后的4个月内,仅广告收入就达到了创纪录的50万美元。宝洁公司更是赞助了25万美元,要求扩大航拍覆盖范围。
  鉴于Silva的成功,他两次获得美国电视界的最高奖项“艾美奖”。1975年,Silva又获得了全美广播工程师协会奖。
  后记
  回顾直升机电视摄像技术的发明过程,既要看到当时的工程技术储备、用户的需求,更要看到Silva对创新的坚定信念、缜密周详的工程管理、对全局和未来趋势的判断和把握能力所发挥的作用。诚然,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将人推向英雄,天才、领导者的位置。但只有厚积薄发者才能真正站立在巅峰。
其他文献
1997年春,北京,乍冷还寒。  “我们在停机坪上等着接飞机……”  即将在定陵机场上着陆的是一架隶属于龙江通航的米171直升机。当时,它由北京首都通航租用。未来的几个月里,它将在北京上空开展直升机旅游业务。  “我走在接机队伍的最前面,眼泪哗哗的。我还不敢擦,怕被别人看到了。”  坐在北京国贸的一家酒店内,何驰望着窗外的繁华,告诉我们,当年为了这个项目努力了5年有余。  “我觉得通航就像我儿子一
期刊
当前,由于规章制度不完善,准入门槛相对较低,中国公务机运营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中国民航局统计,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大陆共成立公务机运营企业15家,其中绝大部分为近3年之内成立的,等待筹建的公务机企业则达到41家。投资者如此大规模的进军公务机运营领域,既表明这一新兴行业的诱惑力,又预示着未来这一行业的竞争烈度。  在很多新进入者中,不乏一些目光远大、格局宏远的投资者,比如民生金融租赁,比如南山
期刊
ABACE2013已过去一段时日,这一届ABACE不仅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开局,也有令人意想不到的结尾!  在ABACE开幕的当日,李家祥局长不期而至,引发了媒体兴奋的神经,局长的亲自莅临无形中提升了展会的级别,也扩大了展会的影响。  总体来说,这是一届成功的展会。据举办方展后的统计数据表明,今年的展会规模明显超越去年,无论是参展机型、参展商数量,还是参展人数,均超往届。与去年一样,制造商们依然热情如
期刊
骆维航  1987年加入霍尼韦尔航空航天集团,于2005年8月被任命为霍尼韦尔航空航天集团公务与通用航空总裁。他曾于2010年担任GAMA执行委员会主席  BGA:请简要介绍霍尼韦尔在公务与通用航空领域的产品。  骆维航:霍尼韦尔在公务与通用航空领域的产品跨度极大,从飞机的驾驶舱到APu(辅助动力系统)都有霍尼韦尔的产品出现。  在航电领域,霍尼韦尔研制生产了全球最为先进Primus Apex系统
期刊
2013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根据国务院关于我国航空工业中长期发展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发布了《民用航空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该《规划》是建国以来第一部由国家发布的民用航空工业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深入了解这一规划的特点以及其对公务与通用航空的影响,本刊采访了中国航空工业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陈少军研究员,他参与了该《规划》的制定工作。  BGA:请评
期刊
2012年2月,在加拿大驻上海领事馆总领事Eric Pelletier、中国民用航空华东地区管理局副局长唐伟斌、加拿大CAE公司执行副总裁Nick Leontidis等领导的见证下,上海东方飞行培训有限公司与加拿大CAE公司举行了G450/550公务机模拟机引进签约仪式。同年年底,这台先进的全动模拟机被数辆重型集装箱拖车推入了上海浦东外高桥保税区的东航飞培基地,模拟机进入安装、调试阶段。  这台G
期刊
自2008年欧美爆发经济危机以来,其影响不断波及中国,由于出口受阻,国内投资方向不明,消费低迷,中国经济保持了30多年的高增长率终于慢了下来。对于怎样确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2013年经济增速7.5%的目标,经济学界的普遍共识是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找到可以进行有效投资的新兴产业,形成消费新热点,以内需增长拉动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  那么新兴产业点在哪里呢?私人飞机产业有没有拉动经济发展的潜力?  
期刊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通用航空产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当下,很多人都在谈论中国应该有多少架通用飞机,多久可以达到美国20万架的数量。然而,笔者认为,在这一问题上我们既不能盲目乐观,也不应过分悲观。未来十年内,我国的通用航空产业會保持10%的年增长率,但在科学技术发生实质性的飞跃(如能源瓶颈有所突破等)以前,我们的通用航空产业不會“爆发式”增长。考虑到通用航空的发展受具体作业类别的限制,因此,未
期刊
对于所有的公务机运营商来说,当下的中国并非没有规则,只是规则还不够完善。中国政府在制定规则方面虽然还有待进步,但这并不影响运营商们基于目前的规章制度去开展他们的经营活动。  公务机在天空中合法正常运行,需要遵循很多规章要求。在我国,涉及公务机运行的基本规章包括:《一般运行和飞行规则》(CCAR91部),《小型航空器商业运输运营人运行合格审定》(CCAR135部)、《大型航空器公共航空运输承运人运行
期刊
任何一个行业的未来几乎都是由消费者的需求品位决定的,能否及如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便决定了能否占领市场。在中国的在公务机行业,不乏很多极具创意的想法和实践案例,经过时间的检验,有的正在被认可,有的早已被抛弃。  从国外的发展经验看,市场越成熟,公务机的受众群体越大,客户身价会逐渐从百亿级、十亿级向亿级甚至千万级拓展,这是公务航空行业发展的必然规律。但是,中国目前还没有看到这样的趋势,因为目前国内公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