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材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但我们都知道,无论教材怎样更新,都不能及时地适应学生的發展。“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只不过是给教师提供了教学的基本素材,是有待活化的材料,教师必须进行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用活”语文教材。
一、关注起点,让教材“近”起来
在社会发展日渐信息化和学习化的今天,学生接触的知识和社会范围不断扩大,使得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尽管新课程改革做出了一定的调整,但仍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城乡差异等,使教材总不能与学生的需求完美匹配。由于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俗各不相同,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基础和生活经验,把握好本班学生学习的起点,找准每一节课中知识的生长点,准确地捕捉到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寻找学习的最佳起点,摆脱教材的束缚,尊重并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教材进行创造。
如看课外读物、电影、电视、参观游览,都是语文积累的好方式;给亲友写信、写日记、讲故事与别人交谈等,都是锻炼语文能力的好方法;出黑板报、监督社会用字规范化、参加词语接龙、演讲等,都是运用语文知识、增长才能的好途径。教师只有让学生切实体验到了语文的应用价值,就能在语文和生活实际之间筑起一座畅通的桥梁。
二、重视过程,让教材“活”起来
教学不仅仅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更是课程的创造和发展。如果教师能让学生依据教材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深入的探究,就会更好地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从而更加高效地利用教材。语文教材的上下册或前后单元的课文有些题材相关或结构类似,教师可以按它们的相似、对比、联系进行组合;对于同一题目的课文,教师可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整合,引导学生比较、研读,使课堂变成“研究室”。
如《鸟的天堂》一文的教学目的是传授写作技巧,但笔者在原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先让学生分别以“树”和“鸟”的身份赞美自己,培养学生的自尊、自爱和自信。然后“换位整合”,让学生学会欣赏树木与小鸟,真正做到认识自我、欣赏他人,既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
三、适时拓展,让教材“宽”起来
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教材的内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完全基于教材的教学也远远不能体现出社会对教师教学的要求,因为教师还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与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思考材料。另外,有些内容是教材没有涉及,但在实践中非常实用的,教师应在教学中给予补充,补充的内容可以是一句话,可以是一段话,也可以是一篇文章。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模拟现实的教学情境中,培养综合素质。如在教学《我的母亲》时,笔者先让学生从一件件小事中体会母亲的爱,了解这位坚强、无私的母亲,之后,笔者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怀念母亲的文章、表现母爱的诗词或名言,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最后,笔者还要求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母亲。通过迁移训练,有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四、合理重组,让教材“立”起来
由于教材在一定范围内是通用的,无法完全符合每一位学生的具体学习要求,教材中呈现的知识结构或安排顺序可能并不适合教学实际。为了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更趋于合理,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前提下,大胆改革其中不合理的因素,根据需要做出适当的调整,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感,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重组和创造教学知识。
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笔者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出赵州桥的形状,然后贴在黑板上。一位学习成绩差,但绘画基础好的学生,画出了让其他同学羡慕的赵州桥图形。通过画画,这位学生熟悉了课文内容,掌握了课文中描写石拱桥的相关知识。课后,笔者让学生观察学校附近的石桥,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学生都非常认真地进行了观察,也交了一份令笔者满意的作业。
(作者单位:江西省余干县瑞洪中学)
一、关注起点,让教材“近”起来
在社会发展日渐信息化和学习化的今天,学生接触的知识和社会范围不断扩大,使得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尽管新课程改革做出了一定的调整,但仍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城乡差异等,使教材总不能与学生的需求完美匹配。由于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俗各不相同,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基础和生活经验,把握好本班学生学习的起点,找准每一节课中知识的生长点,准确地捕捉到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寻找学习的最佳起点,摆脱教材的束缚,尊重并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教材进行创造。
如看课外读物、电影、电视、参观游览,都是语文积累的好方式;给亲友写信、写日记、讲故事与别人交谈等,都是锻炼语文能力的好方法;出黑板报、监督社会用字规范化、参加词语接龙、演讲等,都是运用语文知识、增长才能的好途径。教师只有让学生切实体验到了语文的应用价值,就能在语文和生活实际之间筑起一座畅通的桥梁。
二、重视过程,让教材“活”起来
教学不仅仅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更是课程的创造和发展。如果教师能让学生依据教材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深入的探究,就会更好地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从而更加高效地利用教材。语文教材的上下册或前后单元的课文有些题材相关或结构类似,教师可以按它们的相似、对比、联系进行组合;对于同一题目的课文,教师可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整合,引导学生比较、研读,使课堂变成“研究室”。
如《鸟的天堂》一文的教学目的是传授写作技巧,但笔者在原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先让学生分别以“树”和“鸟”的身份赞美自己,培养学生的自尊、自爱和自信。然后“换位整合”,让学生学会欣赏树木与小鸟,真正做到认识自我、欣赏他人,既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
三、适时拓展,让教材“宽”起来
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教材的内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完全基于教材的教学也远远不能体现出社会对教师教学的要求,因为教师还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与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思考材料。另外,有些内容是教材没有涉及,但在实践中非常实用的,教师应在教学中给予补充,补充的内容可以是一句话,可以是一段话,也可以是一篇文章。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模拟现实的教学情境中,培养综合素质。如在教学《我的母亲》时,笔者先让学生从一件件小事中体会母亲的爱,了解这位坚强、无私的母亲,之后,笔者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怀念母亲的文章、表现母爱的诗词或名言,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最后,笔者还要求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母亲。通过迁移训练,有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四、合理重组,让教材“立”起来
由于教材在一定范围内是通用的,无法完全符合每一位学生的具体学习要求,教材中呈现的知识结构或安排顺序可能并不适合教学实际。为了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更趋于合理,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前提下,大胆改革其中不合理的因素,根据需要做出适当的调整,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感,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重组和创造教学知识。
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笔者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出赵州桥的形状,然后贴在黑板上。一位学习成绩差,但绘画基础好的学生,画出了让其他同学羡慕的赵州桥图形。通过画画,这位学生熟悉了课文内容,掌握了课文中描写石拱桥的相关知识。课后,笔者让学生观察学校附近的石桥,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学生都非常认真地进行了观察,也交了一份令笔者满意的作业。
(作者单位:江西省余干县瑞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