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巴赫和亨德尔是巴洛克晚期的两位大师,他们同生共死。他们的艺术创作真实地反映了巴洛克时期欧洲各国的音乐特点。巴赫倾向于复调,亨德尔倾向于主调。巴赫一生足不出德国,亨德尔一生有欧洲。本文从巴赫和亨德尔在生平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着手,对两位大师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加深自身对于巴赫和亨德尔的理解。
第一章 巴洛克时期德国的政治、社会背景
1.1巴洛克时期德国政治、社会背景
在政治上进入17世纪以后,霍亨索伦王朝利用德意志皇帝和德意志各邦国在三十年战争中的衰落,不断扩充领地,增强实力,最终在1701年由腓特烈一世宣布建立普鲁士王国,逐步成为德意志和欧洲政治生活中一个举足轻重的大邦。
政治上的变革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但除了战争带来的影响之外还有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给社会带来的余震。在宗教改革结束的时候,德意志的居民已经分为正统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在政治上的分裂大大加深。
1.2思想、文化背景
在思想方面,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余温尚存,人们在马丁路德发起的对于天主教权威的挑战中逐渐发觉人本主义思想。这种人本主义思想映射在艺术方面就表现为艺术家们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创作。加之十六世纪德国经济的发展造成社会结构的改变,德国民族意识开始形成。
我们不难发现,由于思想上的变迁引发了一系列文化上的转变。要提及巴洛克时期的文化背景,离不开宗教对于文化的影响。马丁路德曾将《圣经》译为德文,这使德国在文化的同一性方面有了重要的进展。
第二章 巴赫、亨德尔生平及二者生平的异同
2.1巴赫生平概述
巴赫出生于德国爱森纳赫的一个音乐世家,虽从小受到艺术熏陶,但是巴赫的音乐技能基本都是靠自学。青年时期的巴赫在教堂担任管风琴师。随后又到魏玛和柯登宫廷中任职长达十五年,一生没有离开过德国。纵观巴赫的一生可以大致将其创作生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魏玛时期,任管风琴师略有小成。第二个阶段柯登时期创作更加成熟。第三个阶段莱比锡时期复调登峰造极。虽然现在巴赫为人们所熟知,但是在当时的年代他并未享有盛名,生活也只是维持在温饱。
2.2亨德尔生平概述
亨德尔出生于德国哈勒的小市民家庭,他的家庭并没有多少的艺术气息,亨德尔的音乐启蒙也仅仅是靠自学,一直到后来魏森斯菲尔大公说服了亨德尔的父亲让他学习音乐。十八岁时亨德尔开始在汉堡在歌剧院里当了一个小提琴手,随后又踏上了留学的旅程,足迹遍及欧洲。回国之后的亨德尔一直为宫廷工作,1712年定居英国,最后入了英国籍,一生享有盛名。
2.3巴赫和亨德尔生平的异同
如果我们比较分析巴赫和亨德尔的一生,就不难发现以下几个重要的区别和联系。主要的区别在于1.巴赫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家族中很多人都是成功的音乐家,从小受到音乐的熏陶。亨德尔却生于一个小市民家庭,父亲是一个理发师兼医生,并且很少支持亨德尔的音乐理想。作为巴洛克时期重要人物的亨德尔竟然是在背着父亲偷偷学习古钢琴中成长起来的。2.巴赫一生足不出德国,一直都是在德国进行他的创作与生活。亨德尔在自己的歌剧《阿尔米拉》大获成功后立即开始了自己的游学之旅,一生的足迹踏遍欧洲大地。3.亨德尔一生享有盛名生活富裕,而巴赫在世是默默无闻,收入只能勉强维持生活。
两人生平的主要联系在于1.都是出生于德国,这一点看似微不足道且容易被大家所发现,但本文认为出生地应引起重视,因为地域原因决定了二位大师早期处于相同的社会政治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之下。2.他们是同一时代的人,两人同是1685年出生。所以我们就不妨大胆确定两人受到的最初的思想文化理念是相同的(至于二位大师音乐生涯开始之后所受到的文化熏陶和影响我们暂不探究)
结语
作为巴洛克时期的两位大师,巴赫和亨德尔并没有让我们对于来自遙远时空的音乐感到失望,在喜爱他们音乐的同时我们也对于他们的人生经历产生了好奇,本文对于二者的生平以及异同做了简要的介绍,希望能简单的满足好奇者的需求。
再次审视两者生平的异同,我们是否可以断定即是由此引发了二人音乐创作方面的异同(鉴于生平对于创作影响甚大)。这个问题虽然不在本文中涉及,但是也可作为我们再把两位大师放在一起讨论时的另一个理解角度。
作者简介:
沈锐,1995.7.31, 籍贯:河南,新乡,学历:硕士,职称:无,研究方向:钢琴演奏艺术与教学研究方向,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单位所在地:河南省新乡市。
第一章 巴洛克时期德国的政治、社会背景
1.1巴洛克时期德国政治、社会背景
在政治上进入17世纪以后,霍亨索伦王朝利用德意志皇帝和德意志各邦国在三十年战争中的衰落,不断扩充领地,增强实力,最终在1701年由腓特烈一世宣布建立普鲁士王国,逐步成为德意志和欧洲政治生活中一个举足轻重的大邦。
政治上的变革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但除了战争带来的影响之外还有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给社会带来的余震。在宗教改革结束的时候,德意志的居民已经分为正统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在政治上的分裂大大加深。
1.2思想、文化背景
在思想方面,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余温尚存,人们在马丁路德发起的对于天主教权威的挑战中逐渐发觉人本主义思想。这种人本主义思想映射在艺术方面就表现为艺术家们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创作。加之十六世纪德国经济的发展造成社会结构的改变,德国民族意识开始形成。
我们不难发现,由于思想上的变迁引发了一系列文化上的转变。要提及巴洛克时期的文化背景,离不开宗教对于文化的影响。马丁路德曾将《圣经》译为德文,这使德国在文化的同一性方面有了重要的进展。
第二章 巴赫、亨德尔生平及二者生平的异同
2.1巴赫生平概述
巴赫出生于德国爱森纳赫的一个音乐世家,虽从小受到艺术熏陶,但是巴赫的音乐技能基本都是靠自学。青年时期的巴赫在教堂担任管风琴师。随后又到魏玛和柯登宫廷中任职长达十五年,一生没有离开过德国。纵观巴赫的一生可以大致将其创作生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魏玛时期,任管风琴师略有小成。第二个阶段柯登时期创作更加成熟。第三个阶段莱比锡时期复调登峰造极。虽然现在巴赫为人们所熟知,但是在当时的年代他并未享有盛名,生活也只是维持在温饱。
2.2亨德尔生平概述
亨德尔出生于德国哈勒的小市民家庭,他的家庭并没有多少的艺术气息,亨德尔的音乐启蒙也仅仅是靠自学,一直到后来魏森斯菲尔大公说服了亨德尔的父亲让他学习音乐。十八岁时亨德尔开始在汉堡在歌剧院里当了一个小提琴手,随后又踏上了留学的旅程,足迹遍及欧洲。回国之后的亨德尔一直为宫廷工作,1712年定居英国,最后入了英国籍,一生享有盛名。
2.3巴赫和亨德尔生平的异同
如果我们比较分析巴赫和亨德尔的一生,就不难发现以下几个重要的区别和联系。主要的区别在于1.巴赫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家族中很多人都是成功的音乐家,从小受到音乐的熏陶。亨德尔却生于一个小市民家庭,父亲是一个理发师兼医生,并且很少支持亨德尔的音乐理想。作为巴洛克时期重要人物的亨德尔竟然是在背着父亲偷偷学习古钢琴中成长起来的。2.巴赫一生足不出德国,一直都是在德国进行他的创作与生活。亨德尔在自己的歌剧《阿尔米拉》大获成功后立即开始了自己的游学之旅,一生的足迹踏遍欧洲大地。3.亨德尔一生享有盛名生活富裕,而巴赫在世是默默无闻,收入只能勉强维持生活。
两人生平的主要联系在于1.都是出生于德国,这一点看似微不足道且容易被大家所发现,但本文认为出生地应引起重视,因为地域原因决定了二位大师早期处于相同的社会政治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之下。2.他们是同一时代的人,两人同是1685年出生。所以我们就不妨大胆确定两人受到的最初的思想文化理念是相同的(至于二位大师音乐生涯开始之后所受到的文化熏陶和影响我们暂不探究)
结语
作为巴洛克时期的两位大师,巴赫和亨德尔并没有让我们对于来自遙远时空的音乐感到失望,在喜爱他们音乐的同时我们也对于他们的人生经历产生了好奇,本文对于二者的生平以及异同做了简要的介绍,希望能简单的满足好奇者的需求。
再次审视两者生平的异同,我们是否可以断定即是由此引发了二人音乐创作方面的异同(鉴于生平对于创作影响甚大)。这个问题虽然不在本文中涉及,但是也可作为我们再把两位大师放在一起讨论时的另一个理解角度。
作者简介:
沈锐,1995.7.31, 籍贯:河南,新乡,学历:硕士,职称:无,研究方向:钢琴演奏艺术与教学研究方向,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单位所在地:河南省新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