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尔纳拉·萨莫洛娃:想象家庭相册,也想象家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1026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像你这样有天赋的人,真的应该去做一件严肃的个人作品。”2014年,摄影史上最重要的女性纪实摄影家之一玛丽·艾伦·马克(Mary Ellen Mark)在一封信中写道。

  这封信的收件人是俄裔美国女摄影师古尔纳拉·萨莫洛娃(Gulnara Samoilova)。萨莫洛娃是玛丽·艾伦·马克工作坊的学生,而参加工作坊时,她已因对“911”等事件的第一时间报道荣获包括“荷赛”一等奖在内的诸多荣誉,是在新闻纪实领域小有名气的女性摄影师。
  2015年,玛丽·艾伦·马克因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辞世,萨莫洛娃参加的那次工作坊也成为了这位美国纪实大师的最后几课之一。两年后,因她的愿望促成的作品《家庭纪事》(Lost Family)诞生了。
  摄影、油画和拼贴的力量
  有机会近距离目睹《家庭纪事》的观众们一定会被醒目、对比强烈的色彩和材质所打动:萨莫洛娃将自己拍摄过的照片、自己从家庭相册中发掘的老照片拼贴组合在一起。在黑白照片上,她用油画颜料绘上了纷繁的彩色鲜花、文字和抽象图案。
  萨莫洛娃拼贴照片,手工为照片上色的艺术灵感要追溯到大约30年前。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冷战”尚处尾声,英国艺术家组合吉尔伯特和乔治(Gilbert & George)在策展人白素明(James Birch)的帮助之下,先后在莫斯科、北京和上海举办了展览。那些风格大胆、画面匪夷所思的巨幅拼贴影像让这些地方的年轻艺术家们得知:摄影远不仅有记录和传播的功能,在艺术表现方式上还有更多的可能性。

  在乌法市,从摄影学校毕业不久的萨莫洛娃当了一名专注于纪实摄影的教师。吉尔伯特和乔治在莫斯科的展览也让她看到了摄影作为艺术媒介的力量。于是,萨莫洛娃借鉴他们的创作方式,开始为自己的照片手工上色——这一长期实践后来成为了《家庭纪事》的前身——《手绘照片》(Hand-painted Photographs)。
  萨莫洛娃成为了前苏联第一批混合摄影、油画和拼贴的艺术家之一,也是当年国内唯一的女性艺术摄影师。1992年,感到在故乡发展受限的萨莫洛娃正式迁居到美国纽约,在国际摄影中心(ICP)进修,之后为美联社工作了9年。作为摄影记者,萨莫洛娃游历了包括古巴、墨西哥和中国在内的不少国家,专注于街头摄影。除此之外,她还开了自己的婚礼摄影工作室。
  “手绘照片”项目就这样一直在萨莫洛娃繁忙的生活与工作之间进行着,直到玛丽·艾伦·马克问起她手绘的动机。“她问我为什么要开始,我没有答案,这个问题改变了我的生活。”萨莫洛娃回忆说。
  用回忆和想象编织家庭影像
  观看家庭相册既让人得以将家族历史中遥远的时空整合到一起,又总是令人饱受缺憾的折磨。英国文化地理学家吉莉恩·罗斯(Gillian Rose)曾在自己的研究中观察到:人们往往将照片视为某一场景、某一时刻“现场”的准确印记。家庭相册在人们心中唤起的现场感,往往总是伴随着缺憾和空虚——家庭成员间的时空距离越大,人们才越需要能够跨越時空的照片来让缺席的成员“在现场”,从而营造出“家”的观念空间。

  1990年代,萨莫洛娃陆续失去了自己挚爱的母亲与祖母。在她们逝世后家族相册到了萨莫洛娃手里。得到玛丽·艾伦·马克的鼓励后,她决定借助家庭相册来寻找一种面对死亡、表达哀悼与记忆、修复伤痛的摄影语言和艺术语言。
  《家庭纪事》的创作过程从审视相册开始:“当我开始做拼贴的时候,我会先浏览一遍家庭照片,并在心里把它们与过去我拍过的照片放在一起。当我选择一张家庭照片的时候,我会在心里想哪张(我自己拍摄的)照片和它最配,我相信我的本能和感觉。但这个过程不容易,令我伤感,因为我已经没有别的家人了。”

  在整组作品中,花朵是萨莫洛娃家三代女性的符号(萨莫洛娃母亲的名字意味着“玫瑰”,她自己的名字意为“石榴花”),这也是萨莫洛娃重要的手绘主题。采访时,她解释了自己的创作过程:“确定尺寸之后,我就开始在照片上绘画花朵。绘画的时候,我并没有一套规矩,我只是随心所欲。我画不同的花朵,从画面的不同角落开始,从右到左,从下往上,把照片调个个儿……然后,我晾干图片,晾干油画颜料要花上几天时间。然后我将撕下来的家庭照——不知道你注意到了没有,我不用剪刀,而是用手把它们撕下来——这代表着我的家人从我身边被‘撕’走。然后,我将照片贴到一起。”
  《家庭纪事》中采用的影像范围从“二战”期间祖父母的小照,一直跨越到近年来萨莫洛娃在世界各地旅行、工作中拍下的照片。
  拼贴、组合照片的思路一部分源于萨莫洛娃的私人情感。在名为《我的母亲和想象中的兄弟姐妹》(My Mother and Imagined Siblings)的图像中,萨莫洛娃将四个不知名孩子的合影和自己母亲年轻时的旧照拼贴在一起,并为背景中的衣服添上了斑斓明亮的色彩。对她来说,这张图像复合了家庭的过去、现在和想象中的“未来”这三个时空。
  另一部分思路则源于萨莫洛娃关于公共历史的思考。在另一张未命名图像中,她将母亲的婚礼和多年后在同一地点举行的另一场婚礼并置在一起。母亲的婚礼上,人们拘束而严谨地站成一排,对着镜头举起一套假银制酒杯。而几十年后,另一场婚礼上,这种紧张气氛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恣意歌舞的人群。萨莫洛娃在这张图像中展示了家庭在前蘇联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后苏联”记忆的形成,将民间影像(vernacular photography)放到了个人历史,也放到了和社会历史的语境中。

  在被问到《家庭记事》与自己的关系时,萨莫洛娃谈到:“成为艺术家会给人提供一种眼光和视角。当我最近一次回到俄罗斯旅行时,我从一个局外人的视角看整个文化。虽然我在这里成长,但我已经不是它的一部分。《家庭记事》是一种塑造自己版本家庭历史的方式。拼贴不仅仅是把照片放在一起——照片本身都很‘冷’,都是那么直截了当。我创造的,是我自己对家庭的梦幻与想象。”
  不怕观众误读我的作品
  今年9月,《家庭纪事》在宁波国际摄影周上展出,萨莫洛娃因故不能到场,她在纽约遥想中国观众的反映。
  当被问到是否担心当私人的情感与记忆进入到公共视野后会被误解时,萨莫洛娃回答她非常放心:“我对作品和自己都很诚实。我不觉得中国观众与我很遥远,我是塔塔尔人,和中国观众在文化上的某些地方很相似。中国人对我作品的兴趣并不让我惊讶。《家庭纪事》中每一图像都有个小故事。也许观众中有人可以看着我的拼贴,解读出我的故事。”

  在分享自己家庭故事的同时,萨莫洛娃更将自己的作品看成是对观众发出的邀请——希望观众在观看自己的作品后,会拿起自己的家庭相册。她希望《家庭纪事》将会推动观众们回到过去,重新思考自己的家庭历史、原谅自己的家庭成员。“在这个人人都急于在线上展现自己美好生活的时代,我也希望我的作品能让人看到现实中家庭历史里的问题与悲剧。”
  萨莫洛娃还在采访中字斟句酌地说道:“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替一些人提出问题——那些他们不敢去问的家庭问题,也能让人们问问自己: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其他文献
如果你关注过各大摄影平台,那么小行星效果的照片你一定见过。随着近两年来全景相机以及创意拍摄App越来越多,网络上各种小行星效果的照片也层出不穷,热度颇高。  所谓小行星效果,顾名思义就是将画面中的地面扭曲,并使地平线的首尾两端连接,最终实现类似微型星球的画面效果。小行星效果的拍摄方法有许多种,一般来说,以往需要用相机于较高位置拍摄多张素材,然后再后期合成。这样制作出的小行星效果照片虽然画质出色,但
期刊
2013年5月,英国《卫报》曾做过一个针对作家和艺术家的访谈文章,名为《摄影的力量,时间、死亡和记忆》,请受访者谈摄影与他们生活的关系。采访中,英国诗人布雷克·莫里森(Blake Morrison)回忆说,他的父亲是一名摄影爱好者,因此每次全家外出旅行时,父亲总是“缺失”的,相机夺走了他,让他变成一个躲在取景框后面的人。因此,很长时间里莫里森有点讨厌摄影,没有耐心拍照片。可是,当父亲重病在床,他与
期刊
家庭相册里有时光的秘密。在这期专题中,我们要去翻一翻家庭相册,进行一些观察,并完成一场讨论。  “家”是每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注脚。我们每个人身处其中,观察、体验它如何与生命连接,给予我们安全感,满足那些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即使平常再不喜欢摄影、再不喜欢拍照的人,也一定會有关于自己家人和家庭的照片,因为它们不仅是照片,更有着家庭的温度。  家庭相册最有意味的看点是什么?表面上它只是一些属于个人且私密的
期刊
2017年11月15日,国内某网站发布了题为“德国经典相机神话回归:依哈格(Ihagee)发布全新爱克山泰(Exakta)胶片机”的消息。实际上,这是德国和乌克  兰一些工程师依托伊哈格的品牌声望在众筹网站Kickstarter上进行的一次众筹活动。他们设计了一款名为Ihagee Elbaflex的胶片单反机,希望筹集5万美元来组织生产。可惜,众筹最终以失败告终。不过,众筹成功唤起了人们对消失许久
期刊
经过9月24日至27日于北京的第一阶段评选和10月13日至17日在浙江丽水市的第二阶段评选后,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国展)入围作品全部产生,将于11月15日至19日在丽水首展。  全国摄影艺术展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国内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摄影艺术展览,1957年创办,每两到三年举办一次。本届国展历经3个多月征稿,在限制投稿数量的前提下,共收到18466人总计94273件(212065幅
期刊
提起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简称PIP),大家一定不陌生,今年的9月19日它又如期地拉开了第17届的帷幕。在小而精悍的古城里,忽然又多了很多抽象的海报、挎着相机的“法师”、背着书包前来学习的学生……就连晨起驾着驴车收泔水桶的赤膊老爷爷也会一路被“长枪短炮”围追堵截。古城里的居民应该已经习惯了这一年一次的国际大展,他们以海纳包容的态度接待着到访的客人,而关于摄影艺术和影像的故事在这里一直继续讲述。01 平
期刊
10月12日,为期10天的2017北京国际摄影周如期而至,其汇聚了28个国家的125个展览、70场论坛讲座及活动。除了主展区中华世纪坛,北京市主要城区、重点高校、市属公园等公共文化场所也成为了各类展览的场地“担当”。观众可以在一个个展览中领略当下国内外摄影取得的成绩,也以此来思考未来摄影发展趋势。  “本来与未来”,是一座城市对摄影的认真思考与无限憧憬,也是2017北京国际摄影周的主题。  那么,
期刊
民国时期的大家闺秀,首先要品行端正,其次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然后再看样貌,这叫才貌双全。本文所推介的《闺秀影集》,里面的女子都具备这些特点。  1930年5月,上海摄影画报馆出版发行了《闺秀影集》,这本影集为16开本,铜版纸印制,封面和封底采用粉蓝色的硬纸,书名“闺秀影集”四个字,由民国教育家、妇女运动先驱张默君题签,书的左上角注有英文“SHANGHAI BELLE”的字样,前扉页的书名由复旦大学
期刊
艺术摄影的发展依存于人们的审美趣味。人们因欣赏摄影师独特的创作意趣或其独特的作品风格而将其买下,形成了摄影艺术品市场。而商业摄影在拍摄前就已经有了明确的销售目的,不论是拍摄广告图片、时尚人像,还是会议活动,摄影师在拍摄之前,客户需求就已经存在了。因此,作为艺术而创作的照片和因商业需求而拍摄的照片,本不属于一个体系。一般来说,艺术摄影强调观念,是小众的;商业摄影则看重大众口味。不过,在过去的几十年,
期刊
在今年第九届三影堂摄影奖的入围展览现场,王佳的作品给人印象非常深。一方面,她的作品被铺天盖地的红线所缠绕,视觉上很有吸引力;另一方面,顺着红线剥丝抽茧,我们看到了这组关于家庭的摄影作品背后所链接的情感,还有无法回避的伤害。而家的复杂性,可能是王佳创作《家·叙述》的初衷。如今在美国留学的王佳,也正试图通过影像创作,追求与家庭的和解。  王佳自述:  《家·叙述》探讨了在典型的中国式家庭中,由于传统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