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将双方资产整合,如何实现国有资产最好效运作并获得预期成功,将是摆在上汽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2007年末,精明的上海人终于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继上汽集团海外并购双龙汽车、取得罗孚汽车知识产权后,上汽再一次将全球产业整合的浪潮带到了国内,国内汽车行业有史以来最大的并购案行将谢幕。让业界瞩目的是:这一次上海入选择的对象是南京人。
12月26日,上汽和南汽在国家发改委的主持下,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在经历了长达多年惊心动魄的等待之后,这两个曾经多次一度走到合并边缘的企业,随着胡茂元和王浩良在镁光灯下握手而正式成为一家人,为曾被闹得沸沸扬扬的这一事件划上了圆满句号。
“三的四次方”效能
正式签订协议后,此前发生的种种故事已经变得不再重要。最终,呈现在外界和政府眼中的是,一个年产销将超过200万辆、中国规模最大的汽车集团“大上汽”诞生了,并且将为带动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以及中国汽车产业重组做出巨大贡献。对中国汽车产业而言,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分量将会更重,也最有希望与世界汽车列强平起平坐。
合并后的大上汽将具备“三的四次方”效能,即商用车、乘用车和零部件三大板块齐备,三大外资合作伙伴(大众、通用和菲亚特),三大自主品牌(荣威、名爵MG和双龙),以及三大生产基地(上海、南京和仪征),如果再加上位于英国、韩国和中国本土的三地多个技术研究院力量的整合,大上汽将很有可能是三大汽车集团中最具发展潜力的汽车集团。预计2008年,整合后的新上汽将真正实现200万辆的生产能力,其中仅荣威和名爵整合后的产能就超过40万辆左右,但整合后的大上汽要跻身世界十强,差距依然存在。
2006年,世界十大汽车集团,第一名的美国通用总产量高达892万辆,排在后面的九家跨国集团都在230万辆以上,“230万辆”已经成为上汽进军世界十大的第一道数量门槛。
目前,上汽集团旗下荣威、大众、通用、五菱、双龙、汇众等品牌的整体发展都还有巨大的空间,特别是荣威等自主品牌,2007年,上市一年不到,荣威已经凭借750一款单一车型获得近20000辆的销量,跻身细分车型市场的前三名,而随着后续新车的不断推出,未来的几年内,荣威将形成5大平台30多款车型,2010年预计销量可达50万辆。而通用、大众等合资企业的产量也仍然在高速成长,两者相加的数字直奔100万辆大关,加上南汽商用车项目的潜力巨大,到2010年整个上汽集团将轻松超过260万辆,成为中国最大的汽车集团,更将接近甚至超过现代、雷诺、克莱斯勒等集团,数量上跻身“十大”。
明天并非坦途
然而,大上汽要想成为中国真正的“汽车航母”决非没有悬念,摆在新的集团面前的也并非一路坦途。
上南合作,说到底,是上南重组。全球汽车业兼并重组的经验表明,资产与实力的差异,理念与企业文化的差异,注定重组的过程将是一个艰苦,甚至是残酷的体验。仪式落笔之后双方的磨合才刚刚开始。两企业新合并成一家,红红火火自然是常事。但怎样能拧成一股绳地生存与发展,就不那么简单了。今后如何将双方资产整合,如何实现国有资产最高效运作,并获得预期成功,这将成为摆在上汽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正是有了多方利益的纠葛,才让双方的磨合变得尤为复杂。双方最后的资产交割要在2008年6月30日之前才能完成。完成收购整合之后,2008年下半年上汽才开始对南汽进行产业整合,双方思索和考量的道路当然远远不止从上海到南京的300公里路程。至少还要有3个月时间,上汽和南汽才会在实质上走到一起。在这段敏感时间里,上汽的动作将是此次合作能够成功的关键。
今年元旦刚过,上汽联合工作组40余人已经进驻南汽,部分已被任命为新南汽的高管。其中上汽执行副总裁陈志鑫,新的职位是新南汽的总经理;而上汽副总裁、上南合作谈判组的领衔人物蒋志伟,新的职务是东华公司的董事长,上海通用东岳总经理黄可基则被任命为MG名爵总经理;预计不久后,南汽高层也会有人到上汽任职。对于上汽而言,为了“大上汽”的整体利益,平稳过渡是最为重要的。这种过渡最成功的结果,绝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两种力量的融合,联而不融、等于不联,要像胡茂元在正式签约仪式前举行的媒体见面会上所说的那样:“全面合作,融为一家”,发挥协同效应,实现1 1>2。这恐怕才是上汽与南汽合并真意义上的圆满。
业内观点
李安定(新华社高级记者):
嫁妆日渐凋零的“大龄女青年”南汽,能够与风头正直的上汽集团结亲,已经从“下嫁”转为“高攀”。今后的日子应该能说“衣食不愁”了。比如上汽承诺,5年内使南汽的资产提高三倍,汽车产量从目前的10万辆提高到50万辆。“碗里有肉才是硬道理”,这对南汽的股东们、对南汽广大的职工们、对南汽和江苏的相关利益部门无疑都是大好事。
钟师(独立汽车分析师):
上一南的合并自然会形成新一轮的冲击波,主要不是对汽车消费市场有什么重大影响,在市场中是靠产品说话的,消费者是不管企业谁大谁小,就像我们只看鸡蛋大小和质量,不会去关注母鸡长什么个头形状。但企业排名和实力大小对企业自身是有切身利害关系的,在政府部门眼中的“得宠度”会有不同,与上下游合作伙伴谈条件时筹码不同。
贾新光(搜狐汽车评论员):
20世纪80年代北京汽车制造厂与北京摩托车厂合并,多年之后,两位工人因纠纷发生“肢体冲突”,有的人就喊:“快来人呀,北汽的人把我们北摩的人打了。”这说明企业文化可能更多地表现在潜意识中,会在实际运作中表现出来。毕竟上汽、南汽长期都是各自独立运行的企业,形成了各自的企业文化,还包括老职工对企业的影响。在两个企业的文化差异之上,还有上海文化、江苏文化的差异,因此合并之后在管理中会产生影响。
袁岳(零点调查集团董事长):
上南合作本身没有解决过去存在的共同问题,就是从营销角度来说,这两个公司都是弱的。上汽比南汽稍微好一些,但是总体水平是弱的。所以他们在整合过程中并没有加以解决。他们把资源合并到一起更加形成了规模,所以实际上营销能力的弱和资产规模的大这两个问题到了一起之后这个挑战更加尖锐。他们在市场上的逐鹿,包括战略得以实现,需要加强在营销能力和营销领导团队方面要有非常大的提升。
孙木子(安信证券汽车行业分析师):
就国内汽车产业本身来看,中国汽车产业形成了国内汽车企业、跨国汽车巨头和地方政府三方博弈的格局。这种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内汽车企业内部的兼并重组步伐,行业集中度甚至在近几年出现下降趋势,散乱差格局从本质上依然继续扩大。从目前来看,上南合作虽然仅仅是国内汽车企业兼并重组的个案,但由于上南合作很好地兼顾了地方政府的利益考量,其示范效应更为后续的整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标杆。
2007年末,精明的上海人终于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继上汽集团海外并购双龙汽车、取得罗孚汽车知识产权后,上汽再一次将全球产业整合的浪潮带到了国内,国内汽车行业有史以来最大的并购案行将谢幕。让业界瞩目的是:这一次上海入选择的对象是南京人。
12月26日,上汽和南汽在国家发改委的主持下,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在经历了长达多年惊心动魄的等待之后,这两个曾经多次一度走到合并边缘的企业,随着胡茂元和王浩良在镁光灯下握手而正式成为一家人,为曾被闹得沸沸扬扬的这一事件划上了圆满句号。
“三的四次方”效能
正式签订协议后,此前发生的种种故事已经变得不再重要。最终,呈现在外界和政府眼中的是,一个年产销将超过200万辆、中国规模最大的汽车集团“大上汽”诞生了,并且将为带动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以及中国汽车产业重组做出巨大贡献。对中国汽车产业而言,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分量将会更重,也最有希望与世界汽车列强平起平坐。
合并后的大上汽将具备“三的四次方”效能,即商用车、乘用车和零部件三大板块齐备,三大外资合作伙伴(大众、通用和菲亚特),三大自主品牌(荣威、名爵MG和双龙),以及三大生产基地(上海、南京和仪征),如果再加上位于英国、韩国和中国本土的三地多个技术研究院力量的整合,大上汽将很有可能是三大汽车集团中最具发展潜力的汽车集团。预计2008年,整合后的新上汽将真正实现200万辆的生产能力,其中仅荣威和名爵整合后的产能就超过40万辆左右,但整合后的大上汽要跻身世界十强,差距依然存在。
2006年,世界十大汽车集团,第一名的美国通用总产量高达892万辆,排在后面的九家跨国集团都在230万辆以上,“230万辆”已经成为上汽进军世界十大的第一道数量门槛。
目前,上汽集团旗下荣威、大众、通用、五菱、双龙、汇众等品牌的整体发展都还有巨大的空间,特别是荣威等自主品牌,2007年,上市一年不到,荣威已经凭借750一款单一车型获得近20000辆的销量,跻身细分车型市场的前三名,而随着后续新车的不断推出,未来的几年内,荣威将形成5大平台30多款车型,2010年预计销量可达50万辆。而通用、大众等合资企业的产量也仍然在高速成长,两者相加的数字直奔100万辆大关,加上南汽商用车项目的潜力巨大,到2010年整个上汽集团将轻松超过260万辆,成为中国最大的汽车集团,更将接近甚至超过现代、雷诺、克莱斯勒等集团,数量上跻身“十大”。
明天并非坦途
然而,大上汽要想成为中国真正的“汽车航母”决非没有悬念,摆在新的集团面前的也并非一路坦途。
上南合作,说到底,是上南重组。全球汽车业兼并重组的经验表明,资产与实力的差异,理念与企业文化的差异,注定重组的过程将是一个艰苦,甚至是残酷的体验。仪式落笔之后双方的磨合才刚刚开始。两企业新合并成一家,红红火火自然是常事。但怎样能拧成一股绳地生存与发展,就不那么简单了。今后如何将双方资产整合,如何实现国有资产最高效运作,并获得预期成功,这将成为摆在上汽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正是有了多方利益的纠葛,才让双方的磨合变得尤为复杂。双方最后的资产交割要在2008年6月30日之前才能完成。完成收购整合之后,2008年下半年上汽才开始对南汽进行产业整合,双方思索和考量的道路当然远远不止从上海到南京的300公里路程。至少还要有3个月时间,上汽和南汽才会在实质上走到一起。在这段敏感时间里,上汽的动作将是此次合作能够成功的关键。
今年元旦刚过,上汽联合工作组40余人已经进驻南汽,部分已被任命为新南汽的高管。其中上汽执行副总裁陈志鑫,新的职位是新南汽的总经理;而上汽副总裁、上南合作谈判组的领衔人物蒋志伟,新的职务是东华公司的董事长,上海通用东岳总经理黄可基则被任命为MG名爵总经理;预计不久后,南汽高层也会有人到上汽任职。对于上汽而言,为了“大上汽”的整体利益,平稳过渡是最为重要的。这种过渡最成功的结果,绝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两种力量的融合,联而不融、等于不联,要像胡茂元在正式签约仪式前举行的媒体见面会上所说的那样:“全面合作,融为一家”,发挥协同效应,实现1 1>2。这恐怕才是上汽与南汽合并真意义上的圆满。
业内观点
李安定(新华社高级记者):
嫁妆日渐凋零的“大龄女青年”南汽,能够与风头正直的上汽集团结亲,已经从“下嫁”转为“高攀”。今后的日子应该能说“衣食不愁”了。比如上汽承诺,5年内使南汽的资产提高三倍,汽车产量从目前的10万辆提高到50万辆。“碗里有肉才是硬道理”,这对南汽的股东们、对南汽广大的职工们、对南汽和江苏的相关利益部门无疑都是大好事。
钟师(独立汽车分析师):
上一南的合并自然会形成新一轮的冲击波,主要不是对汽车消费市场有什么重大影响,在市场中是靠产品说话的,消费者是不管企业谁大谁小,就像我们只看鸡蛋大小和质量,不会去关注母鸡长什么个头形状。但企业排名和实力大小对企业自身是有切身利害关系的,在政府部门眼中的“得宠度”会有不同,与上下游合作伙伴谈条件时筹码不同。
贾新光(搜狐汽车评论员):
20世纪80年代北京汽车制造厂与北京摩托车厂合并,多年之后,两位工人因纠纷发生“肢体冲突”,有的人就喊:“快来人呀,北汽的人把我们北摩的人打了。”这说明企业文化可能更多地表现在潜意识中,会在实际运作中表现出来。毕竟上汽、南汽长期都是各自独立运行的企业,形成了各自的企业文化,还包括老职工对企业的影响。在两个企业的文化差异之上,还有上海文化、江苏文化的差异,因此合并之后在管理中会产生影响。
袁岳(零点调查集团董事长):
上南合作本身没有解决过去存在的共同问题,就是从营销角度来说,这两个公司都是弱的。上汽比南汽稍微好一些,但是总体水平是弱的。所以他们在整合过程中并没有加以解决。他们把资源合并到一起更加形成了规模,所以实际上营销能力的弱和资产规模的大这两个问题到了一起之后这个挑战更加尖锐。他们在市场上的逐鹿,包括战略得以实现,需要加强在营销能力和营销领导团队方面要有非常大的提升。
孙木子(安信证券汽车行业分析师):
就国内汽车产业本身来看,中国汽车产业形成了国内汽车企业、跨国汽车巨头和地方政府三方博弈的格局。这种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内汽车企业内部的兼并重组步伐,行业集中度甚至在近几年出现下降趋势,散乱差格局从本质上依然继续扩大。从目前来看,上南合作虽然仅仅是国内汽车企业兼并重组的个案,但由于上南合作很好地兼顾了地方政府的利益考量,其示范效应更为后续的整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