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受人口、经济、环境、资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具有不确定性,且相互关联,具有不易量化衡量的特点。本文从分析制约浙中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着手,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浙江8个地级市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比较分析,继而提出增强浙中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浙中城市群因子分析可持续发展
0引言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受人口、经济、环境、资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具有不确定性,且相互关联,具有不易量化衡量的特点。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加速,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市规模急剧膨胀,呈现出不顾及自然本底及其演进过程,无视自然和生态规律的扩展,加重了城市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导致结构功能低效,环境恶化等问题凸显。本文研究的目的是比较金华周边兄弟城市,探讨浙中城市群城市生态支持水平的现状及变化轨迹和存在的问题,使浙中城市群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1制约浙中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2012年,金华市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3.7%,全市平均达到了91.5%。7个主要河段市控以上断面,达到或优于三类水质标准的占37.8%,满足功能区要求的占37.8%;全市20个地表水交接断面,达到或优于三类水质标准的断面占60%;10个出境断面,达到或优于三类水质标准的占90%。全市生态公益林建设面积为277.86千公顷,生态公益林达到优质林分面积188.07千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60.4%。但是,浙中城市群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加速增长和提高城镇化水平依然是未来几年的工作重点。这意味着浙中城市群较长一段时间内仍不可避免地要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因此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和困难。
1.1水资源短缺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金华虽地处南方丰水地区,但水资源问题同样存在,主要表现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条件与人口经济布局不相匹配等。金华人均水资源量为1711立方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1800立方米和全国平均水平的2200立方米。2010年,金华市总用水量19.4407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42.5%,工业用水占30.8%,生活用水占13.3%,其他用水量占13.4%。全市660.46千米河流的水质中,符合Ⅱ类水占21.8%;符合Ⅲ类水占32.8%;符合Ⅳ类水占12.3%;符合Ⅴ类水占11.4%;劣于Ⅴ类水占21.7%,“水质性”缺水严重。随着浙中城市群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水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水污染越来越严重,水资源供需配置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越来越成为制约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2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环境是支持城市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材料和各种投入的来源,有一定的缓冲能力、抗逆能力和自净能力,具有不可取代的支持功能。近年来,浙中城市群能源品种消费结构仍以煤炭为主,而电力和天然气只占能源消耗初始结构中的很小比例。虽然在能源终端消费中,煤炭消费比重进一步下降,电力、热力、天然气等消费比重进一步上升。但是煤炭仍然是浙中城市群发展经济的主要消耗资源。煤炭的大量运用加上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使得大量有害气体排放和环境污染加剧。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和金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区的雾霾天气也在不断增多。同时,我市还存在行业性污染突出的问题,如:化工、造纸、印染三大行业的工业总产值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8.9%,而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却占全市工业总排放量的69.7%和83.1%。
1.3产业层次较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金华市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污染产业比重较高,节能减排任务难度很大。产业结构是资源的“转换器”和“配置器”,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基础上。从工业内部结构来看,中小企业“小、弱、散”的特征明显,主导产业数量较少,缺乏对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培育,缺乏对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缺少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产业。同时,产品结构也不合理,缺少具有地方特色的知名品牌,缺少高附加值产品、高科技含量产品。一些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的比例相对不足,传统产业总体水平较低。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重资源转换轻资源管理,重短期利益轻长远利益的现象依旧存在。
2浙中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度量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评价依据,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选取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衢州、舟山、台州、丽水8个地级市作为实证分析样本,按照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相对独立性、动态性和稳定性相结合、区域性和层次性等原则选择了人口增长率(‰)、人均GDP(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万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万吨)、人均生活用水量(升/人日)、全市全社会用电情况(亿千瓦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货运量(万吨)、每万人口中专利授权量(件)、全市进出口总值(万美元)、全市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地方财政收入(万元)、地方财政支出(万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人)等18个相关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浙中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进行测算。通过各城市因子得分的综合比较,金华在可持续发展中得分偏后:一是从综合得分看出,依次为嘉兴、绍兴、湖州、台州、金华、舟山、衢州、丽水。二是从社会资源环境综合因子中分析可知,虽然衢州、丽水、金华在生态环境上占优势,但是嘉兴、绍兴、台州等地市经济实力明显占优,所以可持续发展综合得分靠前。
3浙中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坚持生态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建设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重要的是要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要尽快改变过去那种片面强调GDP增长的经济发展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实现资源、能源、环境和效益“四赢”的良好局面。现代我们生活的城市,污染加剧、空气质量恶化,地下水源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这些都与城市经济的不合理发展方式有关。因此,在新时期,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城市经济要想实现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必须要从发展理念上实现根本改变。要加快改造传统的产业,培育具有广阔前景的新型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化的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科技含量,加大对循环年经济的投资发展力度,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环境保护
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投入,特别是对道路、桥梁、绿化、亮化、垃圾处理、河流综合整治的投入,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使浙中城市群更适宜于居住、适宜于创业、适宜于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尝试建立水资源统筹配置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推进水源工程、引调水工程、区域联网供水工程等水工程建设,严格控制地下水的开采,进一步加强水污染的治理,加强水生态环境建设。开展重污染行业整治,进一步规范提升全市电镀行业的环境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清洁生产审核率,提高企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水平。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技术的指导培训和推广,深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3.3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服务业具有资源消耗相对较低,环境污染较少,就业弹性较高等特点,是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重要因素,可以从结构层面上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把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定位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本密集、耗能少、环境友好的先进制造业上,加强统筹规划,通过结构调整来实现结构减排。大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学发展为主线,着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积极储备智慧型城市的发展资源,在具备了科技、人才和资金资源的情况下,可以向智慧型城市转型。
参考文献:
[1]马驰,单莉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子———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指标关联分析[J].浙江经济,2011(07).
[2]潘世东,程久苗.基于ANP的安徽省与江苏、浙江可持续发展度比较[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0(09):18-20.
[3]张旭亮.基于因子分析的浙中城市群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J].商业经济,2009(02):5-6.
[4]王少君.台州城市群与浙中城市群的对比研究[J].四川行政學:学报,2010(05):61-65.
[5]戴科成.浙江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01):109-110.
关键词:浙中城市群因子分析可持续发展
0引言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受人口、经济、环境、资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具有不确定性,且相互关联,具有不易量化衡量的特点。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加速,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市规模急剧膨胀,呈现出不顾及自然本底及其演进过程,无视自然和生态规律的扩展,加重了城市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导致结构功能低效,环境恶化等问题凸显。本文研究的目的是比较金华周边兄弟城市,探讨浙中城市群城市生态支持水平的现状及变化轨迹和存在的问题,使浙中城市群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1制约浙中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2012年,金华市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3.7%,全市平均达到了91.5%。7个主要河段市控以上断面,达到或优于三类水质标准的占37.8%,满足功能区要求的占37.8%;全市20个地表水交接断面,达到或优于三类水质标准的断面占60%;10个出境断面,达到或优于三类水质标准的占90%。全市生态公益林建设面积为277.86千公顷,生态公益林达到优质林分面积188.07千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60.4%。但是,浙中城市群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加速增长和提高城镇化水平依然是未来几年的工作重点。这意味着浙中城市群较长一段时间内仍不可避免地要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因此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和困难。
1.1水资源短缺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金华虽地处南方丰水地区,但水资源问题同样存在,主要表现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条件与人口经济布局不相匹配等。金华人均水资源量为1711立方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1800立方米和全国平均水平的2200立方米。2010年,金华市总用水量19.4407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42.5%,工业用水占30.8%,生活用水占13.3%,其他用水量占13.4%。全市660.46千米河流的水质中,符合Ⅱ类水占21.8%;符合Ⅲ类水占32.8%;符合Ⅳ类水占12.3%;符合Ⅴ类水占11.4%;劣于Ⅴ类水占21.7%,“水质性”缺水严重。随着浙中城市群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水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水污染越来越严重,水资源供需配置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越来越成为制约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2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环境是支持城市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材料和各种投入的来源,有一定的缓冲能力、抗逆能力和自净能力,具有不可取代的支持功能。近年来,浙中城市群能源品种消费结构仍以煤炭为主,而电力和天然气只占能源消耗初始结构中的很小比例。虽然在能源终端消费中,煤炭消费比重进一步下降,电力、热力、天然气等消费比重进一步上升。但是煤炭仍然是浙中城市群发展经济的主要消耗资源。煤炭的大量运用加上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使得大量有害气体排放和环境污染加剧。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和金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区的雾霾天气也在不断增多。同时,我市还存在行业性污染突出的问题,如:化工、造纸、印染三大行业的工业总产值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8.9%,而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却占全市工业总排放量的69.7%和83.1%。
1.3产业层次较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金华市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污染产业比重较高,节能减排任务难度很大。产业结构是资源的“转换器”和“配置器”,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基础上。从工业内部结构来看,中小企业“小、弱、散”的特征明显,主导产业数量较少,缺乏对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培育,缺乏对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缺少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产业。同时,产品结构也不合理,缺少具有地方特色的知名品牌,缺少高附加值产品、高科技含量产品。一些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的比例相对不足,传统产业总体水平较低。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重资源转换轻资源管理,重短期利益轻长远利益的现象依旧存在。
2浙中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度量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评价依据,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选取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衢州、舟山、台州、丽水8个地级市作为实证分析样本,按照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相对独立性、动态性和稳定性相结合、区域性和层次性等原则选择了人口增长率(‰)、人均GDP(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万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万吨)、人均生活用水量(升/人日)、全市全社会用电情况(亿千瓦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货运量(万吨)、每万人口中专利授权量(件)、全市进出口总值(万美元)、全市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地方财政收入(万元)、地方财政支出(万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人)等18个相关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浙中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进行测算。通过各城市因子得分的综合比较,金华在可持续发展中得分偏后:一是从综合得分看出,依次为嘉兴、绍兴、湖州、台州、金华、舟山、衢州、丽水。二是从社会资源环境综合因子中分析可知,虽然衢州、丽水、金华在生态环境上占优势,但是嘉兴、绍兴、台州等地市经济实力明显占优,所以可持续发展综合得分靠前。
3浙中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坚持生态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建设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重要的是要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要尽快改变过去那种片面强调GDP增长的经济发展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实现资源、能源、环境和效益“四赢”的良好局面。现代我们生活的城市,污染加剧、空气质量恶化,地下水源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这些都与城市经济的不合理发展方式有关。因此,在新时期,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城市经济要想实现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必须要从发展理念上实现根本改变。要加快改造传统的产业,培育具有广阔前景的新型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化的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科技含量,加大对循环年经济的投资发展力度,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环境保护
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投入,特别是对道路、桥梁、绿化、亮化、垃圾处理、河流综合整治的投入,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使浙中城市群更适宜于居住、适宜于创业、适宜于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尝试建立水资源统筹配置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推进水源工程、引调水工程、区域联网供水工程等水工程建设,严格控制地下水的开采,进一步加强水污染的治理,加强水生态环境建设。开展重污染行业整治,进一步规范提升全市电镀行业的环境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清洁生产审核率,提高企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水平。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技术的指导培训和推广,深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3.3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服务业具有资源消耗相对较低,环境污染较少,就业弹性较高等特点,是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重要因素,可以从结构层面上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把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定位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本密集、耗能少、环境友好的先进制造业上,加强统筹规划,通过结构调整来实现结构减排。大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学发展为主线,着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积极储备智慧型城市的发展资源,在具备了科技、人才和资金资源的情况下,可以向智慧型城市转型。
参考文献:
[1]马驰,单莉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子———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指标关联分析[J].浙江经济,2011(07).
[2]潘世东,程久苗.基于ANP的安徽省与江苏、浙江可持续发展度比较[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0(09):18-20.
[3]张旭亮.基于因子分析的浙中城市群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J].商业经济,2009(02):5-6.
[4]王少君.台州城市群与浙中城市群的对比研究[J].四川行政學:学报,2010(05):61-65.
[5]戴科成.浙江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01):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