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黑人身份的重构--以戏剧《阳光下的葡萄干》为例

来源 :戏剧之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si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黑人剧作家洛林·汉斯贝利就像是20世纪黑人剧作家中的一颗闪亮的星星,她凭借《阳光下的葡萄干》这部剧作获得纽约戏剧评论协会所颁发的奖项,以此跻身美国主流文学界。《阳光下的葡萄干》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戏剧的深邃性以及普遍性。因为这部戏剧不仅仅是在讲述杨格一家人寻求身份认同的故事,更是在讲述整个黑人群体寻求自我身份认同的故事。本文将从解构主义视角出发,来探寻杨格一家在矛盾解决过程中如何获得自我身份的认同。
其他文献
《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人公在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之间,用行动向我们展示了自己的选择,为当代的人提供了反思的契机。现代社会物欲横流,很多人浮躁而且彷徨,因为他们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是选择追求理想,还是选择屈服于现实,这使得很多年轻人在社会上慢慢地越来越懒散。不仅如此,迷惘的年轻一代可能会让整个社会停滞不前,在这样的情况下,阅读这本书也就更能够让自己拥有客观且理性的思考,同时从自己的内心深处询问自己:自己想要的生活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