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小学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本文主要从课堂情境、互动学习等方面,探讨了如何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意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自主学习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小学语文教学,应营造活跃、自由的课堂氛围,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去探索、去思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创建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当今社会素质教育已经广泛推行,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摒弃施教者的主观意想和所谓的“师道尊严”,摒弃知识权威的高姿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改变真理代言人的角色,变教导为诱导,想尽办法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给学生创造各种学习机会,诱发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真正做到把学生放在教育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和不同观点,认真倾听并适时地予以启发和诱导,引导学生自己去验证、去探索、去获得真理,建立新型的合作型师生关系。
教师应以平等的心态创设轻松的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自主学习。传统的小学课堂,要求学生身子要坐直,双手要放在桌上,发言要举手,不准讲话,正是这些课堂行为规范,给予学生巨大的压抑和束缚,也造就了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所以教师要解开束缚,建立教学民主,增进师生情感的沟通,消除学生的心理重压,教师要尽可能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群体中去,让学生敢说、敢问、敢辩、敢写,使他们在无拘束无压力的课堂上自由地学习,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并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二、增强教学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认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在小学阶段,那些形象生动的、可操作性强的内容更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利用语言描绘、实物演示、表演体会及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为学生呈现文字、图象、动画和声音的情景,建立友好交互的学习环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如在教《三亚落日》一课,笔者借助多媒体展示三亚浓浓的热带风情,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三亚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理清文章的脉络,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方法,抓住关键语句,充分展开想象,在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朗读品味,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提高。在这样的课堂中,全班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获得知识,从而真正掌握探索知识的方法。
三、开展互动合作,开拓自主学习路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是教者,也是学者,思者和听者,应该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合作学习。同时,在进行多向互动时,还应提倡生生之间两两互动或小组合作学习互动,包括组内异质的小组合作学习和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小组合作学习,合作的内容可以是互相检查对方活动,互相表达自己的看法,互相讨论问题解决,互相竞赛巩固认知,共同操作发现新知等。
开展互动学习,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如教学《蟋蟀的住宅》时,笔者让学生看题目提出问题。有学生就问:“住宅是对人来说的,为什么蟋蟀这种昆虫也会有住宅?”在初读课文以后,学生又会问:“为什么蟋蟀可以做出那么复杂的住宅?”随着这些问题就可以层层深入地去学习课文了。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四、开展课外实践,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感
美国著名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也就是说,语文学习应渗透在生活中,生活的外延也都是语文学习的内容。书本以外的生活,是人生的教科书,也是语文学习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这其实就是“大语文”教学思想。因此,教师要把生活作为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新阵地,鼓励学生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读名著,游古迹,览山水,真正让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在生活中自主学语文,在生活中自主用语文。
比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以学生根据自学程序进行学习,首先初读,解决生字与生词,调理通顺后再进行细读,并联想画面,猜测诗意,然后精读,抓住诗中重点,感悟诗情,最后熟读,能背诵出来,并积累好句,做到心中有诗,随时都能拿出来用。学生通过这一步骤,则能达到熟读精读,感悟至深的目的。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环境调查、模拟采访、社会采风、社区活动等,让学生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动手动脑、用心体验,增强语文应用途径。这对于对于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自主性学习可以为学生搭建起构建知识与养成质疑精神、合作意识和创新勇气的桥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人文素养。当前的课堂教学可以围绕这一目标,进一步拓展自主性学习的领域,探索多种自主性学习的模式。
参考文献
[1]朱凤艳:“自立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03).
[2]张国花: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自主学习[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0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自主学习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小学语文教学,应营造活跃、自由的课堂氛围,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去探索、去思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创建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当今社会素质教育已经广泛推行,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摒弃施教者的主观意想和所谓的“师道尊严”,摒弃知识权威的高姿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改变真理代言人的角色,变教导为诱导,想尽办法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给学生创造各种学习机会,诱发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真正做到把学生放在教育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和不同观点,认真倾听并适时地予以启发和诱导,引导学生自己去验证、去探索、去获得真理,建立新型的合作型师生关系。
教师应以平等的心态创设轻松的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自主学习。传统的小学课堂,要求学生身子要坐直,双手要放在桌上,发言要举手,不准讲话,正是这些课堂行为规范,给予学生巨大的压抑和束缚,也造就了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所以教师要解开束缚,建立教学民主,增进师生情感的沟通,消除学生的心理重压,教师要尽可能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群体中去,让学生敢说、敢问、敢辩、敢写,使他们在无拘束无压力的课堂上自由地学习,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并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二、增强教学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认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在小学阶段,那些形象生动的、可操作性强的内容更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利用语言描绘、实物演示、表演体会及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为学生呈现文字、图象、动画和声音的情景,建立友好交互的学习环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如在教《三亚落日》一课,笔者借助多媒体展示三亚浓浓的热带风情,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三亚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理清文章的脉络,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方法,抓住关键语句,充分展开想象,在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朗读品味,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提高。在这样的课堂中,全班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获得知识,从而真正掌握探索知识的方法。
三、开展互动合作,开拓自主学习路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是教者,也是学者,思者和听者,应该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合作学习。同时,在进行多向互动时,还应提倡生生之间两两互动或小组合作学习互动,包括组内异质的小组合作学习和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小组合作学习,合作的内容可以是互相检查对方活动,互相表达自己的看法,互相讨论问题解决,互相竞赛巩固认知,共同操作发现新知等。
开展互动学习,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如教学《蟋蟀的住宅》时,笔者让学生看题目提出问题。有学生就问:“住宅是对人来说的,为什么蟋蟀这种昆虫也会有住宅?”在初读课文以后,学生又会问:“为什么蟋蟀可以做出那么复杂的住宅?”随着这些问题就可以层层深入地去学习课文了。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四、开展课外实践,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感
美国著名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也就是说,语文学习应渗透在生活中,生活的外延也都是语文学习的内容。书本以外的生活,是人生的教科书,也是语文学习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这其实就是“大语文”教学思想。因此,教师要把生活作为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新阵地,鼓励学生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读名著,游古迹,览山水,真正让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在生活中自主学语文,在生活中自主用语文。
比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以学生根据自学程序进行学习,首先初读,解决生字与生词,调理通顺后再进行细读,并联想画面,猜测诗意,然后精读,抓住诗中重点,感悟诗情,最后熟读,能背诵出来,并积累好句,做到心中有诗,随时都能拿出来用。学生通过这一步骤,则能达到熟读精读,感悟至深的目的。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环境调查、模拟采访、社会采风、社区活动等,让学生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动手动脑、用心体验,增强语文应用途径。这对于对于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自主性学习可以为学生搭建起构建知识与养成质疑精神、合作意识和创新勇气的桥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人文素养。当前的课堂教学可以围绕这一目标,进一步拓展自主性学习的领域,探索多种自主性学习的模式。
参考文献
[1]朱凤艳:“自立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03).
[2]张国花: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自主学习[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