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融合的冷思考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liu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了中学语文教学,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是,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和深化,中学语文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异化的现象,多媒体用“过了头”,在课堂教学中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
  上世纪中叶,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仅凭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打天下。教师只要能说会道,写得一手流畅的粉笔字,有对教材的基本的理解能力,就可以稳立讲台。随着多媒体的介入,教师的老三项基本功(普通话、简笔画、粉笔字)演变成新三项基本功(普通话、电脑、现代教育技术)。试想,一个教师自己都不会上网查信息,还怎么要求学生搜集信息?教师自己都不会制作课件,还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所以说21世纪的教师是要能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全方位、多功能、宽视野”的具有“知识、智慧、能力”的群体。
  诚然,现在的许多教师不是不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而是过犹不及,运用多媒体教学过了头,甚至形成了对课件的依赖性,被课件牵着鼻子走。这种现象大大限制了师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局限性。
  第一,多媒体教学成了部分书写不佳的教师的挡箭牌。这种现象多发生在刚工作的年轻教师身上。据笔者观察,现在有一部分年轻教师的书写水平非常差,客观原因是“无纸化办公”。这些教师从小学会了敲打键盘,写的字少了,写的字就不大好看了。但让人想不通的是,现在的大学生都经历了小学、中学、大学的学习,我国现行的办学条件还没有先进到所有小学、中学、大学的所有的课堂都用多媒体上课、做作业的程度。小学、中学、大学的学生总要记课堂笔记,总要做作业。我国中小学现行的作业的方式还是以纸和笔为主。既然经历了中小学十几年的“有纸化作业”的训练,书写基础为什么还如此差?这只能说明你当年作业态度不够端正,思想上不重视书写,做事不认真。一个做事不认真、做事不肯精益求精的教师的素质还会很高吗?
  第二,多媒体教学成了部分普通话水平不佳的教师的避风港。这主要表现在部分40岁以上的中老年教师身上,这是有历史渊源的。现今40岁以上的教师,当初鲜有幼儿园教育的历史,小学一年级的课文一开始就是“东方红、太阳升”或者“毛主席万岁”一类的“政治性强的文字”,几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汉语拼音教育。历史造成的,情有可原。但是,作为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即使当初没有学习过汉语拼音,在实践了20年左右的中学语文教学后,还没有掌握汉语拼音,普通话水准还没有明显的提高,这只能说明你缺少语言的敏感,没有语言的天分,不适合做一个中学语文教师。或许你适合做其它学科的教师,也许更适合做行政工作,但你不太适合做一个中学语文教师。
  第三,多媒体教学使部分教师的记忆力减退,并且养成学生的思维惰性和依赖性。大家都有一个共识,一个捧读教参上课的教师绝对不是一个好教师。同样,一个“捧读屏幕”的教师也不是一个好教师。现在的教师只要把授课内容悉数制成课件,一张张点击下来,既“时尚靓丽”,又“省时省力”,一举两得。问题的关键是,知识的“烙印”烙到了课件上,有没有烙到教师的大脑里呢?有没有烙到学生大脑里呢?而且,在部分“懒教师”的言传身教之下,“懒学生”也成倍增长。不少学生只追求新奇的东西,懒得记笔记,懒得背课文,懒得做作业,懒得把字写好。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带来了视觉的冲击和审美享受,充分满足了学生的感官刺激和好奇心。但长期滥用多媒体教学,也成了学生的审美疲劳。一张幻灯片提出问题,下一张就是答案。教师经常不小心,点击题目时就点出了答案,学生就直接说出答案,懒得思考“为什么”。再说,“看答案”要比“听答案”直截了当,“边看边抄”要比“边听边记”省事。“边听边记”有个思维和筛选的过程,“边看边抄”只要看葫芦画瓢就行。
  第四,多媒体教学牵着教师的鼻子走,限制了的教师的思维,牵制了师生的双边活动。用多媒体上课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体验,多媒体课件从时空两个方面限制了教师的活动。空间的限制是显而易见的,为了点鼠标,你不敢跑下讲台,不敢远离讲台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从学生行间急匆匆奔往讲台点击鼠标的场景成了现代课堂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当然,你也可以用无线鼠标点击,可是,一只手总攥着个鼠标,又以另一种空间方式限制了教师的活动。多媒体课件又从时间上限制了教师的发挥。有的教师贪新奇、贪多,一节课用上十几甚至几十张幻灯片,要完成这些幻灯片的点击,又要唾沫横飞地解说,结果人累得趴在讲台上。据业内人士分析,一节课使用的幻灯片最好是八张。虽然硬性的规定也是不科学的,但数量上的限制还是必要的。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陈旧落后的“一言堂”时代早已过去,但是随之而产生的“一屏亮”现象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课堂,屏幕从头亮到尾,教师没有时间也不敢让学生上黑板,因为银屏占据了大半块黑板,学生没地方板书。我们的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完成点击任务,又要张扬自己的教学风格,使得张扬学生的个性经常成了一纸空文。
  多媒体教学虽然有这些局限性,但绝对不是反对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中学语文教学中。时代的发展不可阻挡,因特网带来了时代的革新,也带来了青少年沉溺于网吧等硬伤,这不是英特网的错,是使用英特网的人出了问题。任何新生事物都是双刃剑,它在带来社会进步的同时总会带来相应的负面影响。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加以整合。
  第一,教学理念与教学技术的整合。“新”和“旧”一般情况下是扬弃的关系,而不是抛弃的关系。鲁迅先生的“拿来”就是“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现代教学的思路就是传统意义上教师的“传道、受业、解惑”功能加上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共创过程。传统教学强调教师个人的垂范作用,现代教学强调学生的集体合作,两者结合起来就是现代教育的范式。例如教《散步》一课,教师介绍一下莫怀戚的“散文”风格,然后抓住文章主题“尊老爱幼”,配合课件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几个人物,散步时产生的分歧,最后的决策和行动等。如果仅仅靠几个课件点来点去,学生会云山雾罩,不知所以。多媒体课件是必须的,教师的循循善诱更是必要的。
  第二,教学原则与教学技术的整合。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三步法”“五步法”曾经框死了许多人的思维,但在当初也给像我这样的刚刚走上教学岗位的人以教益。传统教学中的许多原则诸如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启发性原则至今仍然有用,而且有必要继续发扬光大。在运用巩固性原则巩固学生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能力,是对传统的继承,更是对知识和能力的尊重。个性从来都是在共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师生课堂上的共同探讨,就没有学生对课文的个性解读。例如教《乡愁》一文,教师要在传统的“因材施教原则”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整体的涵泳品味,运用涵泳法、诵读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余光中。教师要让学生挑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诵读,深入理解作品蕴蓄的美感,切忌对课文进行冗长琐碎、毫无意义的分析。
  第三,教学模式与教学技术的整合。“模式”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容易把人框死。但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相对稳定的教学范式。以前的教师是“三个一”模式,现在的教师是“六个一”或者“十个一”模式。这个“一”是不定的,因人而异。你的课可以上成“一台电脑、一个导演、一台戏”的形式,也可以上成“一台投影仪、一个主持、一台演讲会”的形式,更可以上成“一台电脑、一个导游、一个旅游团”的形式。甚至可以像历史教师纪连海那样上成“说书”的形式。例如教爱因斯坦的《悼玛丽·居里》一文,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通读文本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演讲,指导学生学会倾听。这样的课文就要上成演讲课而不是“分析课”。
  第四,教学群体与教育技术的整合。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是蜡烛、园丁、工程师;师生之间是上下级关系;教师要有一桶水,学生才有一碗水。现代教学理念中,教师是引导者、指导者、设计者、合作者;教师是水源,信息平台;师生平等,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只做园丁,只会修剪掉学生的个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只做蜡烛,燃烧完了怎么办?教师的一桶水远远跟不上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跟学生一起学习,跟时代一起进步。多媒体的介入,是师生共同提高的一个重要平台。新时代的教师不再是文本的“解说员”,而是走遍天下的“导游”,滔滔不绝的水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平台。
  第五,教学内容和教学技术的整合。教学内容决定教学形式,教学形式为教学内容服务,这是教学的基本法则。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学的一种形式,不能代替其它形式。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很多,多媒体教学当属于教学方法中的“演示法”,只是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参观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等诸多方法中的一种。也许,多媒体教学是当今及其今后较长时间内主要的教学形式,但不是惟一的教学形式。所以,我们的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选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千万不可千篇一律,万人一面。例如教《柳叶儿》一文,就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教法。可以预先布置学生课前看一看柳叶的形状,尝一尝柳叶的味道。如果当时没有条件,就用多媒体形象展示;没有多媒体的就用嘴巴解说。一切视实际情况而定,不要形成思维定势。
  总之,在教学中多媒体运用要适当适度,多媒体应该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是语文教学的推进器,切不能成为语文教学的绊脚石。
  [作者通联:江苏泰兴市教育局教研室]
其他文献
下课了,走在离开教室的路上,笔者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学生入境的诵读、热情的掌声,时常萦绕在耳际。《有的人》是笔者教了近十遍的一首诗,而这一次,自己仿佛才真正走进诗文,学生因诗歌而澎湃的激情真的令人震撼。原来“老诗歌”也可以点燃火花,荡漾激情,关键是教者要有一双慧眼,一颗感动的心领着学生去发现,去体味。  记得季羡林先生在散文《槐花》中曾经感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越是看惯了的
2006年4月初,笔者在教学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时,顺着“鸟”的话题提到:1981年国务院批转林业部等8个部门《关于加强鸟类保护,执行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的请示》的报告,要求各省、市、自治区确定每年4月至5月初的一个星期内为“爱鸟周”。随后,我建议学生在4月至5月初选定一个周作为自己的“爱鸟周”,读读有关鸟的诗文,观察一下校园中的鸟,当然还可以静静地站在树下等待一只鸟的
“章法”,《现代汉语词典》规范的解释是:文章的组织结构;书画篆刻作品的布局。比喻办事的规矩或程序。   “章法”,用于文章写作,一般的解释是:诗文布局谋篇的法则,诗文布局谋篇的技巧与方法。  “章法”重在形式之美,它所讲究的是顺序合理、思路完整、脉络清晰、形式美观、手法生动。  由于“章法”主要指诗文布局谋篇的技巧与方法,那么,从阅读欣赏的角度来看,其视点就显得丰富而深刻。如:起承转合,重章叠句,
韩愈在《师说》中将“句读之不知”作为求学的第一步,《三字经》也将“明句读”视为“训蒙”的重要内容。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句读”也是重要的学习与考察内容。   句读,除了句间的“加标点”外,也包括句中的小停顿。近年中考语文试卷中,常有要求学生“标出文言文句子朗读停顿”的题目。对一些带有显性标记的句型,其停顿位置容易确定,如句首有发语词,则其后要停顿:“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夫/以疲病之卒
说来有些惭愧,梭罗的《瓦尔登湖》,笔者并不比许多青年学生阅读得更早,对它的关注也是在作品入选袁行霈先生主编、人教社出版的《普高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之后。据笔者了解,这篇诞生于150年前的佳作,当时似乎并没有为作者赢得多少声望,可是1862年梭罗去世以后,人们却逐渐重视甚至热衷起来了。随着整个世界的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各国读者对它的热情一直有增无减,于是《瓦尔登湖》便成了
《语文有效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这本25万字的专著,是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许书明教授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子课题“多元学习方式与语文有效教学研究”的代表性成果。2012年5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为总课题负责人和本书最初的读者,我感到由衷的喜悦。读过该书之后,有三点感受比较深刻,谈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开创了运用有效教学理论全面研究语文课堂教学问题的专题研究   这部著作之
《必须提高“以语言解释语言”的能力》是徐江老师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10期的文章。所针对的问题是笔者和肖家芸老师合作的《活动的意义在于过程的充分展开》一文所倡导的语文教学活动化的观点(见《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7期)。  仔细梳理徐老师的意见,似有两点: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就是“以语言解释语言”,执教者搞“活动”是为了掩饰自己“以语言解释语言”能力的孱弱;执教者要细读文本,在读的过程
比喻与借代这两种修辞格在日常生活中以及中学语文课本里屡见不鲜、数不胜数。它们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述,也为我们日常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然而这两种修辞格有时也令我们犯糊涂,无从分辨。如某人有两个绰号:一为“豆芽菜”(因为瘦长瘦长),一为“光头”(因为常年剃光头),后者可肯定为借代,但对于前者用的是哪种修辞格,大家的意见就不一致了。就像鲁迅《故乡》一文中出现的几处“圆规”的修辞格,连语文教师及语言大家也
《劝学》(节选)选自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况的《荀子》,这是一篇劝导学习的名垂千古的经典文章。此文无论在思想层面,还是在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上,都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多得的一篇重要范文。作为职业院校的語文教师,对此文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读,领悟文章的深邃思想、丰富情感、精妙的论述方法,进而引导学生走近作者,去体会蕴藏在文章之中的丰富的精神内涵,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而且对于引导学生树立热爱学
史铁生是个不幸的人,他在二十岁上下忽地残废了双腿;然而他又是个幸运的人,因为他有地坛,地坛给他提供了一个避难的场所、思考的场所,让他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去看清时间、看清自己的身影、看清自己的灵魂,同时,他还有一个伟大的母亲来帮他普度人生的苦难。历尽苦难的母亲以聪慧坚韧的心默默关爱、理解、宽容着茫然失措的史铁生。母亲是史铁生的人生导师,但是,那个时候的史铁生不懂,“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