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彭林教授的新著《中华传统礼仪概要》最近出版,这已是作者继今年五月出版的《礼乐人生》之后的第二部著作。相较于作为演讲集汇编的《礼乐人生》,这本书虽然少了些现场的互动,但却更为系统,也更加完整。尽管传统和礼仪是当前公众讨论的关键词,但在大多数讨论甚至是战斗式的争论中,并未将这二者放在一个论域之中,提到传统就是儒家以及儒家思想能不能现代化,提到礼仪就是日常生活中应不应该遵守礼仪规范,很少有人将二者放在一起,看看儒家所讲的礼仪到底是什么内容,与现代生活有何关系。更没有人为此著书立说,系统阐述。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彭教授是将传统礼仪现世化的第一人。
该书分三编,每编之下各设十余专题,详细论述。上编专讲学理,侧重解释传统礼仪在儒家文化中的地位,与儒家其他思想的关系,学术性较强。中编讲要则,侧重传统礼仪的制作原则和外在特征,并加以归纳,纲举目张,极为明晰。下编讲常礼,侧重传统礼仪的主要内容,颇为详尽,实践性较强。通读全书,可以看出尽管作者分列三编,各有侧重,但由于作者将写作的背景有意识地放在“古为今用”和中西比较之上,就使全书具备了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即在坚持传统礼仪反对西化的同时,发扬传统礼仪中的合理因素,以激清扬浊,匡谬正俗。如果说,严谨的学术性使该书不同于一般通俗读物、礼仪教程的话,那么深切的入世关怀就是全书厚重的底色。而二者的有机结合,就使作者所有因时而起的痛心与呼吁褪去了常见的矫揉造作,所有细致缜密的考察与思索不再浅浮鲁莽。真切的思考永远使人感动,满腔的热情也因此可以落地生根。
关于中国当前急剧变化的社会,没有人不承认这是个转型时期。这种转型,既是平常理解的经济体制上的,更是大家语焉不详的思想方式上的;既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转型,更是拨乱反正、继往开来的“回归”。如果只看到前者而无视后者,转型就会因为片面而难以彻底,转型期的动荡、冲突、彷徨、迷失就会无限延长。一句话,不成功的转型的直接后果就是转型期的永恒。如果能够在热闹无比的转型讨论中,暂时抽身出来,看看身边为了衣食、为了家园游走奔波的人群,或许能够较为沉静。沉静,总能更容易使人返朴归真。即便再度转身加入讨论,也会因了这一点沉静看到更多的内容:既然必须转型,那么转向何处?从何处起身?什么是转型的动力,什么又是转型的内容?这些问题不解决,再高明的理论也是空口白话,甚至是欺世盗名。
因此,作者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思考放在古与今、中与外的时空背景之中。学理上的探本寻根自然是所有言论的基础,但传统礼仪的繁文缛节却未曾阻挡他对可以贯通古今的人类精神的追寻,因此他在种种复杂仪式的背后看到先贤制礼作乐的精神,而这种他归纳为可以“自卑而尊人”的“敬”的精神,不仅贯穿于礼仪的细节,行礼的始终,也足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对于他来说,如果转型是势在必行,那么起身之处必然是对传统文化的温情与继承,取舍损益虽然必不可少,但绝不意味就可以轻易放弃,迷信盲从。在他看来,即便是只做一点点实事,只要心怀善念,有益众生,就是对自己职责的履行,已然远胜那些停留于口唇间的空洞与激愤。
该书分三编,每编之下各设十余专题,详细论述。上编专讲学理,侧重解释传统礼仪在儒家文化中的地位,与儒家其他思想的关系,学术性较强。中编讲要则,侧重传统礼仪的制作原则和外在特征,并加以归纳,纲举目张,极为明晰。下编讲常礼,侧重传统礼仪的主要内容,颇为详尽,实践性较强。通读全书,可以看出尽管作者分列三编,各有侧重,但由于作者将写作的背景有意识地放在“古为今用”和中西比较之上,就使全书具备了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即在坚持传统礼仪反对西化的同时,发扬传统礼仪中的合理因素,以激清扬浊,匡谬正俗。如果说,严谨的学术性使该书不同于一般通俗读物、礼仪教程的话,那么深切的入世关怀就是全书厚重的底色。而二者的有机结合,就使作者所有因时而起的痛心与呼吁褪去了常见的矫揉造作,所有细致缜密的考察与思索不再浅浮鲁莽。真切的思考永远使人感动,满腔的热情也因此可以落地生根。
关于中国当前急剧变化的社会,没有人不承认这是个转型时期。这种转型,既是平常理解的经济体制上的,更是大家语焉不详的思想方式上的;既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转型,更是拨乱反正、继往开来的“回归”。如果只看到前者而无视后者,转型就会因为片面而难以彻底,转型期的动荡、冲突、彷徨、迷失就会无限延长。一句话,不成功的转型的直接后果就是转型期的永恒。如果能够在热闹无比的转型讨论中,暂时抽身出来,看看身边为了衣食、为了家园游走奔波的人群,或许能够较为沉静。沉静,总能更容易使人返朴归真。即便再度转身加入讨论,也会因了这一点沉静看到更多的内容:既然必须转型,那么转向何处?从何处起身?什么是转型的动力,什么又是转型的内容?这些问题不解决,再高明的理论也是空口白话,甚至是欺世盗名。
因此,作者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思考放在古与今、中与外的时空背景之中。学理上的探本寻根自然是所有言论的基础,但传统礼仪的繁文缛节却未曾阻挡他对可以贯通古今的人类精神的追寻,因此他在种种复杂仪式的背后看到先贤制礼作乐的精神,而这种他归纳为可以“自卑而尊人”的“敬”的精神,不仅贯穿于礼仪的细节,行礼的始终,也足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对于他来说,如果转型是势在必行,那么起身之处必然是对传统文化的温情与继承,取舍损益虽然必不可少,但绝不意味就可以轻易放弃,迷信盲从。在他看来,即便是只做一点点实事,只要心怀善念,有益众生,就是对自己职责的履行,已然远胜那些停留于口唇间的空洞与激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