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歌立法,保护的不仅是一首歌,更是国格,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它提醒着我们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不久前,一名小学生背着书包,在校门外立正敬礼的照片在微信群里火了。
照片是一位路人在6月7日早上经过一所小学时拍下的。他把照片发到微信朋友圈时,简单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迟到的小男孩,背着书包快速向学校跑去。当他来到校门前,听到学校正在播放国歌,立即停下脚步,原地立正,而向学校的方向敬队礼,直至播放完毕。
这个画而,让无数人动容。人们从这名小学生身上看到的,是对国歌的尊重、对祖国的热爱。这样的场景,随着国歌立法,今后或许会多起来。
连续十年提出国歌立法提案
6月22日上午9时30分许,北京,人民大会堂。国歌法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这一刻,距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原团长于海最近一次提交《关于尽快为国歌立法的提案》仅过去3个多月,但距离他第一次提交该提案已经过去了整整10年。在过去10年的全国两会上,于海都会提交这份相同的提案。
事实上,从2002年的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起,历年全国两会期间就不断有代表、委员建议制定国歌法。2004年3月,全国人大十届_1次会议表决通过了1982年宪法的第四次修改,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但从国歌写入宪法,到为国歌专门立法,无疑还有一段路要走。
2008年3月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召开,刚刚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于海牵头提议,在大会开幕式和闭幕式上,将原来由军乐团奏国歌,改为全体委员在军乐团伴奏下高唱国歌。在这次会议上,于海还提出了为国歌立法的提案。
2009年,全国两会在会议议程安排方面做了多项调整,其中一项决定是,全国政协和全国人大在开闭幕式上奏唱国歌。于海在人民大会堂主席台担任指挥。
这个决定令于海非常振奋:“从‘奏’国歌到‘唱’国歌,不单纯是演绎形式的简单变化,更表达了在全球金融危机、国内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中国人民共克时艰的信心和勇气,让整个世界感受到中国儿女团结一致披荆斩棘、奋勇前进的气概和迎难而上的决心。”
从2008年到2017年,整整10年,于海每年都向大会提交为国歌立法的提案。
身为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的于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原团长,国家一级指挥。从1984年10月1日在国庆35周年大典上作为千人联合军乐团最年轻的分指挥之一,一直到今天,于海在正式场合指挥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就有近万次,无论是国庆50周年、60周年大阅兵,还是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全国两会以及欢迎外国元首来访等重大活动,都有于海指挥乐队演奏国歌的身影。一次又一次指挥军乐团奏响《义勇军进行曲》的他,被媒体誉为“指挥演奏国歌次数最多的人”。
今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对国歌立法作出重要批示。全国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将国歌立法列入2017年立法工作计划。经过数月反复研究、修改并征求意见后,形成了如今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草案。
为什么要为国歌立法?
于海坦言,国歌经常在耳边响起的经历,让他对国歌有着深厚而特殊的情感。几十年与国歌相伴的工作经历让于海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只要跟国歌有关的事儿都格外敏感。“在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国民对待自己国歌的态度应该非常严谨,不应该出现节奏、速度等方面的错误。然而,现实中由于法律空白,国歌没有统一版本,甚至出现被篡改歌词、曲调和速度,以及随意使用国歌等情况,没办法依法处罚。”
“国歌应当受到重视,受到法律的保护,一个法制健全的国家应该把国歌、国旗、国徽置于同样的宪法地位进行保护。为国歌单独立法,就是对2004年确立国歌宪法地位的进一步深化。”于海说。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沈春耀6月22日向全国人大常委會作关于国歌法草案的说明时表示,多年来,国歌所承载的爱国情怀、忧患意识和奋勇前行的民族精神深入人心。但实际生活中也存在奏唱国歌不规范、参与者举止不得体等问题。
国歌法草案规定,奏唱国歌时,在场人员应当肃立,举止庄重。举行升国旗仪式奏唱国歌时,在场人员应当面向国旗,着制式服装的现役军人、人民武装警察、人民警察等人员行举手礼,其他人员行注目礼。
沈春耀表示,这样的规定可以增强奏唱国歌的仪式感,体现对国家象征的尊重和维护。80多年前,《义勇军进行曲》在抗日烽火中诞生,不仅是一个民族不屈服外侮的怒吼,更激发出每个中国人为梦想奋斗的壮志豪情。每一个音符,每一句歌词中,都饱含着砥砺奋进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
为了体现国歌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国歌法草案规定:奏唱国歌,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歌词和曲谱,不得修改国歌歌词,不得采取损害国歌尊严、影响国家形象的奏唱形式。在公共场合,恶意修改国歌歌词或者故意以歪曲、贬损方式奏唱国歌,损害国歌庄严形象的,由公安机关处以十五日以下拘留。
“国歌阐释的是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是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是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民族自强信念,是坚持正义慷慨赴死的民族奉献精神。”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张洁说。
上海市杨浦区文化局局长金雪萍表示,国歌法草案规定不得修改国歌歌词,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一种居安思危的警醒,也是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精神结晶的崇高敬意。草案中对于如何正确应用国歌的具体规定,对社会公众兼具教育、引导以及惩戒等多重作用。
明确场合,捍卫国歌的神圣与尊严
从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从重整河山到走向复兴,《义勇军进行曲》始终有着无可替代的感召力和凝聚力。铿锵有力的词句、雄壮激昂的旋律,国歌早已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广为传唱。但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近年来国歌不时被随意用于各式各样的场合,甚至出现将国歌商业化利用和炒作的现象。 “有的商业营销、婚丧庆悼活动中随意播放国歌,有的人用国歌做低俗游戏的背景音乐……”今年5月底召开的全国政协“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专题协商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于海述说当前社会上出现的奏唱国歌不严肃、不规范的问题。
对此,国歌法草案明确了不得奏唱和播放国歌的场合。草案规定,不得在私人丧事活动等不适宜的场合奏唱、播放国歌。国歌不得用于或者变相用于商标、广告、公共场所使用的背景音乐等。
草案同时明确规定了七类场合应当奏唱国歌,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开幕会议、闭幕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开幕会议、闭幕会议;宪法宣誓仪式;升国旗仪式;各级机关组织的重大庆典活动、重要表彰仪式、重大纪念仪式、国家公祭等;重大外交活动:重大体育赛事;其他需要奏唱国歌的场合。
金雪萍说,国歌法草案对奏唱国歌的场合作出规定,就是要对国歌相关行为“立规矩”,减少随意使用国歌的行为,以法律的形式捍卫国歌的神圣与尊严。
沈春耀说,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决议》时发布了国歌的曲谱(旋律谱)。但长期以来,我国未发布标明配器、奏唱速度和力度的国歌标准曲谱,未发布用于播放的国歌官方录音版本。
对此,草案对国歌标准曲谱作出规定:“国务院确定的主管部门组织审定用于演奏的国歌标准曲谱,录制用于播放的国歌官方录音版本。国歌标准曲谱和国歌官方录音版本,应当在中国政府网上发布。”
草案还明确,国务院确定的主管部门组织审定用于演奏的国歌标准曲谱,录制用于播放的国歌官方录音版本。国歌标准曲谱和国歌官方录音版本,应当在中国政府网上发布。
不少法学专家都表示,国歌立法的主导思想是宣传国歌、鼓励公民唱国歌,因此草案中并无太多的禁止性规定,以免使公众无所适从,影响公民唱国歌的积极性。
国歌立法,保护的不仅是—首歌
国歌,是鼓舞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劲旋律,更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
“当下,有的中小学生不知道国歌的词曲作者,不能准确写出国歌歌词,不能整齐、洪亮、严肃地唱响国歌,这些现象折射出国歌教育的缺失。”于海说。
国歌法草案规定,国歌列入全日制小学一年级音乐课教材。全日制中学、小学应当将国歌歌词和曲谱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组织学生学唱国歌。
于海表示,要以国歌立法为契机,加强教育、引导,教育全社会敬畏国歌:要引导广大青少年认识国歌的音乐美、文化美、思想美,感受国歌所承载的厚重历史和伟大精神,树立高唱国歌的自信。
“将国歌纳入正规教育而非简单口口传唱,更具仪式感和庄重感。通过音乐教育,能让儿童更好地理解国歌的内涵与意义,培育爱国情操。”金雪萍说。
国歌立法,有利于树立民族自信。国歌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象征。国歌立法,突出了弘扬民族精神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教育意义重大。
国歌立法,有助于引导大众了解国家民族历史,感受国歌所承载的厚重历史和伟大精神,树立高唱国歌的自信,更好地投身民族复兴伟业。
国歌立法,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更好地引导全社会养浩然正气、聚万众之心。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只要《义勇军进行曲》的铿锵旋律响起,就会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引发共鸣,激发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国歌立法,保护的不仅是一首歌,更是国格,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它提醒我们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资料来源:新华社、《光明日报》、《检察日报》、《新京报》)
关于国歌立法,他们这样说
个人下载国歌作为手机铃声是否违法?
对于哪些场合禁止奏唱国歌,国歌法草案规定“不得在私人丧事活动等不适宜的场合奏唱、播放国歌”,“国歌不得用于或者变相用于商标、广告、公共场所使用的背景音乐”等。
对此,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梁胜利提出:“在现实中,还发现一些私人使用国歌作为某种标志,比如在手机上下载国歌作为手机铃声,这也是不合适的。建议增加‘国歌不得用于电话、电脑、彩信、互联网等铃声、叫醒信号’等。”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李玲蔚表示,上述条款采用的表述是“公共场所”,“在公共场合,很难涵盖所有的言行举止,尤其现在的自媒体特别发达,很多都是通过手机视频,比如一个人在家里录了视频,但是传播到网上了,这种行为如何判断?”她认为,应该删掉“公共场所”,或者改为“任何场合”。
全国人大常委會副委员长陈竺表示:“由于互联网已成为生活重要领域,建议国歌法草案中增加相应内容,增加在网络发布、传播损害国歌庄严形象的音频、视频的行为应该得到严肃处理。”
要求媒体重要节日播放国歌是否可行?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表示,草案规定,国庆节、国际劳动节、元旦、春节和其他重要节日、纪念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按照规定时点播放国歌。“这个是不是可以再研究一下,是不是要提出这么多节日都要播放国歌,我认为应该尽量减少一些,从国歌本身的意义和定义来安排。”
他强调,上述条款值得研究的是“规定时点”,“在什么时点?早上7点还是早上8点?还是10点?这些假日,大家都会睡懒觉,播放国歌时很多人都没有起床,那就显得不够严肃,也缺少意义。实际上,国庆节中央电视台直播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就很好,很多人都伫立在那里。如果没有一个场合,就是放国歌,大家都自己干自己的事,效果也不好。”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王乃坤说:“春节是我们国家的习俗,过年就会放鞭炮,这边放鞭炮,那边奏国歌,太乱了,氛围不对,反而不严肃,再说春节和国歌好像没有必然的联系。”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陈国令表示:“电视台、电台播放国歌是千家万户、人员各异,唱歌的、跳舞的、喝酒的、打牌的干什么的都有。但是播放国歌和奏唱国歌又不一样,播放国歌要求全国14亿人口都做到第六条规定,也不可能,如果不要求,播放时,洗澡的、打牌的,干什么的都有,当成耳旁风,好像比较庸俗了,这个问题怎么办?”
任茂东提出,无论电视台还是广播电台规定时点一般都会播广告,“比如说春晚以前有大量的广告,到12点一敲钟就说‘某某单位提供钟表’,中央电视台正好是12点,马上又播放国歌,似乎很不严肃。”五音不全唱歌跑调,怎么办?
草案规定,国歌立法的法律责任条款,主要针对一种情形:在公共场合,恶意修改国歌歌词或者故意以歪曲、贬损方式奏唱国歌,损害国歌庄严形象的,由公安机关处以十五日以下拘留。
于海解释说,国歌立法并不是说单个人唱不好国歌就是违法。国歌立法的重点在于,规定在正式场合下,对国歌要敬畏,这是对国家民族的尊重;在公开场合下,演奏国歌应该有一个参照,使用正确的版本演奏;在重大场合下,国歌在演奏演唱时应该被尊重。
不久前,一名小学生背着书包,在校门外立正敬礼的照片在微信群里火了。
照片是一位路人在6月7日早上经过一所小学时拍下的。他把照片发到微信朋友圈时,简单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迟到的小男孩,背着书包快速向学校跑去。当他来到校门前,听到学校正在播放国歌,立即停下脚步,原地立正,而向学校的方向敬队礼,直至播放完毕。
这个画而,让无数人动容。人们从这名小学生身上看到的,是对国歌的尊重、对祖国的热爱。这样的场景,随着国歌立法,今后或许会多起来。
连续十年提出国歌立法提案
6月22日上午9时30分许,北京,人民大会堂。国歌法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这一刻,距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原团长于海最近一次提交《关于尽快为国歌立法的提案》仅过去3个多月,但距离他第一次提交该提案已经过去了整整10年。在过去10年的全国两会上,于海都会提交这份相同的提案。
事实上,从2002年的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起,历年全国两会期间就不断有代表、委员建议制定国歌法。2004年3月,全国人大十届_1次会议表决通过了1982年宪法的第四次修改,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但从国歌写入宪法,到为国歌专门立法,无疑还有一段路要走。
2008年3月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召开,刚刚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于海牵头提议,在大会开幕式和闭幕式上,将原来由军乐团奏国歌,改为全体委员在军乐团伴奏下高唱国歌。在这次会议上,于海还提出了为国歌立法的提案。
2009年,全国两会在会议议程安排方面做了多项调整,其中一项决定是,全国政协和全国人大在开闭幕式上奏唱国歌。于海在人民大会堂主席台担任指挥。
这个决定令于海非常振奋:“从‘奏’国歌到‘唱’国歌,不单纯是演绎形式的简单变化,更表达了在全球金融危机、国内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中国人民共克时艰的信心和勇气,让整个世界感受到中国儿女团结一致披荆斩棘、奋勇前进的气概和迎难而上的决心。”
从2008年到2017年,整整10年,于海每年都向大会提交为国歌立法的提案。
身为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的于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原团长,国家一级指挥。从1984年10月1日在国庆35周年大典上作为千人联合军乐团最年轻的分指挥之一,一直到今天,于海在正式场合指挥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就有近万次,无论是国庆50周年、60周年大阅兵,还是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全国两会以及欢迎外国元首来访等重大活动,都有于海指挥乐队演奏国歌的身影。一次又一次指挥军乐团奏响《义勇军进行曲》的他,被媒体誉为“指挥演奏国歌次数最多的人”。
今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对国歌立法作出重要批示。全国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将国歌立法列入2017年立法工作计划。经过数月反复研究、修改并征求意见后,形成了如今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草案。
为什么要为国歌立法?
于海坦言,国歌经常在耳边响起的经历,让他对国歌有着深厚而特殊的情感。几十年与国歌相伴的工作经历让于海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只要跟国歌有关的事儿都格外敏感。“在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国民对待自己国歌的态度应该非常严谨,不应该出现节奏、速度等方面的错误。然而,现实中由于法律空白,国歌没有统一版本,甚至出现被篡改歌词、曲调和速度,以及随意使用国歌等情况,没办法依法处罚。”
“国歌应当受到重视,受到法律的保护,一个法制健全的国家应该把国歌、国旗、国徽置于同样的宪法地位进行保护。为国歌单独立法,就是对2004年确立国歌宪法地位的进一步深化。”于海说。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沈春耀6月22日向全国人大常委會作关于国歌法草案的说明时表示,多年来,国歌所承载的爱国情怀、忧患意识和奋勇前行的民族精神深入人心。但实际生活中也存在奏唱国歌不规范、参与者举止不得体等问题。
国歌法草案规定,奏唱国歌时,在场人员应当肃立,举止庄重。举行升国旗仪式奏唱国歌时,在场人员应当面向国旗,着制式服装的现役军人、人民武装警察、人民警察等人员行举手礼,其他人员行注目礼。
沈春耀表示,这样的规定可以增强奏唱国歌的仪式感,体现对国家象征的尊重和维护。80多年前,《义勇军进行曲》在抗日烽火中诞生,不仅是一个民族不屈服外侮的怒吼,更激发出每个中国人为梦想奋斗的壮志豪情。每一个音符,每一句歌词中,都饱含着砥砺奋进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
为了体现国歌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国歌法草案规定:奏唱国歌,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歌词和曲谱,不得修改国歌歌词,不得采取损害国歌尊严、影响国家形象的奏唱形式。在公共场合,恶意修改国歌歌词或者故意以歪曲、贬损方式奏唱国歌,损害国歌庄严形象的,由公安机关处以十五日以下拘留。
“国歌阐释的是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是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是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民族自强信念,是坚持正义慷慨赴死的民族奉献精神。”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张洁说。
上海市杨浦区文化局局长金雪萍表示,国歌法草案规定不得修改国歌歌词,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一种居安思危的警醒,也是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精神结晶的崇高敬意。草案中对于如何正确应用国歌的具体规定,对社会公众兼具教育、引导以及惩戒等多重作用。
明确场合,捍卫国歌的神圣与尊严
从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从重整河山到走向复兴,《义勇军进行曲》始终有着无可替代的感召力和凝聚力。铿锵有力的词句、雄壮激昂的旋律,国歌早已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广为传唱。但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近年来国歌不时被随意用于各式各样的场合,甚至出现将国歌商业化利用和炒作的现象。 “有的商业营销、婚丧庆悼活动中随意播放国歌,有的人用国歌做低俗游戏的背景音乐……”今年5月底召开的全国政协“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专题协商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于海述说当前社会上出现的奏唱国歌不严肃、不规范的问题。
对此,国歌法草案明确了不得奏唱和播放国歌的场合。草案规定,不得在私人丧事活动等不适宜的场合奏唱、播放国歌。国歌不得用于或者变相用于商标、广告、公共场所使用的背景音乐等。
草案同时明确规定了七类场合应当奏唱国歌,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开幕会议、闭幕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开幕会议、闭幕会议;宪法宣誓仪式;升国旗仪式;各级机关组织的重大庆典活动、重要表彰仪式、重大纪念仪式、国家公祭等;重大外交活动:重大体育赛事;其他需要奏唱国歌的场合。
金雪萍说,国歌法草案对奏唱国歌的场合作出规定,就是要对国歌相关行为“立规矩”,减少随意使用国歌的行为,以法律的形式捍卫国歌的神圣与尊严。
沈春耀说,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决议》时发布了国歌的曲谱(旋律谱)。但长期以来,我国未发布标明配器、奏唱速度和力度的国歌标准曲谱,未发布用于播放的国歌官方录音版本。
对此,草案对国歌标准曲谱作出规定:“国务院确定的主管部门组织审定用于演奏的国歌标准曲谱,录制用于播放的国歌官方录音版本。国歌标准曲谱和国歌官方录音版本,应当在中国政府网上发布。”
草案还明确,国务院确定的主管部门组织审定用于演奏的国歌标准曲谱,录制用于播放的国歌官方录音版本。国歌标准曲谱和国歌官方录音版本,应当在中国政府网上发布。
不少法学专家都表示,国歌立法的主导思想是宣传国歌、鼓励公民唱国歌,因此草案中并无太多的禁止性规定,以免使公众无所适从,影响公民唱国歌的积极性。
国歌立法,保护的不仅是—首歌
国歌,是鼓舞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劲旋律,更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
“当下,有的中小学生不知道国歌的词曲作者,不能准确写出国歌歌词,不能整齐、洪亮、严肃地唱响国歌,这些现象折射出国歌教育的缺失。”于海说。
国歌法草案规定,国歌列入全日制小学一年级音乐课教材。全日制中学、小学应当将国歌歌词和曲谱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组织学生学唱国歌。
于海表示,要以国歌立法为契机,加强教育、引导,教育全社会敬畏国歌:要引导广大青少年认识国歌的音乐美、文化美、思想美,感受国歌所承载的厚重历史和伟大精神,树立高唱国歌的自信。
“将国歌纳入正规教育而非简单口口传唱,更具仪式感和庄重感。通过音乐教育,能让儿童更好地理解国歌的内涵与意义,培育爱国情操。”金雪萍说。
国歌立法,有利于树立民族自信。国歌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象征。国歌立法,突出了弘扬民族精神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教育意义重大。
国歌立法,有助于引导大众了解国家民族历史,感受国歌所承载的厚重历史和伟大精神,树立高唱国歌的自信,更好地投身民族复兴伟业。
国歌立法,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更好地引导全社会养浩然正气、聚万众之心。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只要《义勇军进行曲》的铿锵旋律响起,就会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引发共鸣,激发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国歌立法,保护的不仅是一首歌,更是国格,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它提醒我们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资料来源:新华社、《光明日报》、《检察日报》、《新京报》)
关于国歌立法,他们这样说
个人下载国歌作为手机铃声是否违法?
对于哪些场合禁止奏唱国歌,国歌法草案规定“不得在私人丧事活动等不适宜的场合奏唱、播放国歌”,“国歌不得用于或者变相用于商标、广告、公共场所使用的背景音乐”等。
对此,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梁胜利提出:“在现实中,还发现一些私人使用国歌作为某种标志,比如在手机上下载国歌作为手机铃声,这也是不合适的。建议增加‘国歌不得用于电话、电脑、彩信、互联网等铃声、叫醒信号’等。”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李玲蔚表示,上述条款采用的表述是“公共场所”,“在公共场合,很难涵盖所有的言行举止,尤其现在的自媒体特别发达,很多都是通过手机视频,比如一个人在家里录了视频,但是传播到网上了,这种行为如何判断?”她认为,应该删掉“公共场所”,或者改为“任何场合”。
全国人大常委會副委员长陈竺表示:“由于互联网已成为生活重要领域,建议国歌法草案中增加相应内容,增加在网络发布、传播损害国歌庄严形象的音频、视频的行为应该得到严肃处理。”
要求媒体重要节日播放国歌是否可行?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表示,草案规定,国庆节、国际劳动节、元旦、春节和其他重要节日、纪念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按照规定时点播放国歌。“这个是不是可以再研究一下,是不是要提出这么多节日都要播放国歌,我认为应该尽量减少一些,从国歌本身的意义和定义来安排。”
他强调,上述条款值得研究的是“规定时点”,“在什么时点?早上7点还是早上8点?还是10点?这些假日,大家都会睡懒觉,播放国歌时很多人都没有起床,那就显得不够严肃,也缺少意义。实际上,国庆节中央电视台直播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就很好,很多人都伫立在那里。如果没有一个场合,就是放国歌,大家都自己干自己的事,效果也不好。”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王乃坤说:“春节是我们国家的习俗,过年就会放鞭炮,这边放鞭炮,那边奏国歌,太乱了,氛围不对,反而不严肃,再说春节和国歌好像没有必然的联系。”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陈国令表示:“电视台、电台播放国歌是千家万户、人员各异,唱歌的、跳舞的、喝酒的、打牌的干什么的都有。但是播放国歌和奏唱国歌又不一样,播放国歌要求全国14亿人口都做到第六条规定,也不可能,如果不要求,播放时,洗澡的、打牌的,干什么的都有,当成耳旁风,好像比较庸俗了,这个问题怎么办?”
任茂东提出,无论电视台还是广播电台规定时点一般都会播广告,“比如说春晚以前有大量的广告,到12点一敲钟就说‘某某单位提供钟表’,中央电视台正好是12点,马上又播放国歌,似乎很不严肃。”五音不全唱歌跑调,怎么办?
草案规定,国歌立法的法律责任条款,主要针对一种情形:在公共场合,恶意修改国歌歌词或者故意以歪曲、贬损方式奏唱国歌,损害国歌庄严形象的,由公安机关处以十五日以下拘留。
于海解释说,国歌立法并不是说单个人唱不好国歌就是违法。国歌立法的重点在于,规定在正式场合下,对国歌要敬畏,这是对国家民族的尊重;在公开场合下,演奏国歌应该有一个参照,使用正确的版本演奏;在重大场合下,国歌在演奏演唱时应该被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