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十多年来,全球结核病疫情明显回升,随着合并免疫功能抑制的人群增多,结核病以及播散性结核病的问题值得关注.播散性结核病的起病隐匿,结核菌株变异极易造成临床症状隐蔽或不典型,而且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率低、X线检查不典型,结核患者容易出现漏诊和误诊.18F-FDGPET/CT能灵敏地反映病灶的葡萄糖代谢活性,对于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临床分期、治疗指导及疗效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但是,18F
【机 构】
:
430022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核医学科PET中心,湖北省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430022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核医学科PET中心,湖北省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4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十多年来,全球结核病疫情明显回升,随着合并免疫功能抑制的人群增多,结核病以及播散性结核病的问题值得关注.播散性结核病的起病隐匿,结核菌株变异极易造成临床症状隐蔽或不典型,而且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率低、X线检查不典型,结核患者容易出现漏诊和误诊.18F-FDGPET/CT能灵敏地反映病灶的葡萄糖代谢活性,对于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临床分期、治疗指导及疗效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但是,18F-FDG PET显像的特异度较差,活动性结核组织由上皮细胞、朗格汉斯巨细胞以及淋巴细胞组成,这些细胞均有高葡萄糖代谢活性,在PET/CT影像上亦可表现为18F-FDG高摄取而造成误诊[1].本研究报道1例经18F-FDG PET/CT显像诊断为播散性结核病的患者,提示影像学医师在临床工作中需注意结合临床症状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在诊断中扩大思维,注意鉴别诊断,以提高这类疾病诊断的准确率.
关键词:氟脱氧葡萄糖F18;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播散性结核病;误诊
其他文献
孤立性肺结节(SPN)的良恶性诊断非常困难,在诊断不明确而手术切除的结节中,约30%为良性.常规影像学技术虽然可以对大部分SPN做出定性诊断,但对一部分SPN仍然诊断困难,且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PET-CT作为一种新的显像技术,能够综合提供SPN的代谢及形态信息,在SPN的良恶性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显示出更高的灵敏度及准确率.近期多种新的显像方法的应用更进一步提高了SPN的诊断准确率。
感染弓形虫的小鼠在死前可检出弓形虫的热激蛋白70(TgHSP70)的表达迅速增加,表明该分子可作为弓形虫急性致死性感染的危险信号。对经口感染10个Fukaya株包囊的小鼠在感染的0、1、2、3d分别腹腔注射100、300、600和1000μg重组TgHSP70,对照组注射载体蛋白。弓形虫感染3d的小鼠腹腔注射1000μg重组TgHSP70后,在9d内全部死亡。而感染0、1、2d腹腔注射相同剂量重组
2015年2月,中华医学会将迎来百年华诞,《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将积极参与中华医学会百年华诞纪念活动。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与《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计划围绕“分子影像与核素靶向治疗”和“电离辐射损伤防护与救治”出版百年纪念专刊或者重点号(2015年第1~2期),期望通过这一难得的历史契机,为广大的核医学、放射医学及相关领域的工作者搭建更高、更强的学术交流平台。
该文论述了低频磁场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杀伤或生长抑制作用,以及存在的对肿瘤作用的频率窗效应和功率窗效应,指出了低频磁场在肿瘤放化疗过程中的增敏作用以及对多药耐药问题的改善作用,分析了其物理增敏的原因,并提出了对低频脉冲磁场参数规范的必要性,以减小因磁场差异而造成实验结果的不确定性。
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是最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其中包括乳头状甲状腺癌、滤泡状甲状腺癌和混合型甲状腺癌.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1311Ⅰ治疗和内分泌治疗.其中131Ⅰ治疗是甲状腺癌重要的治疗环节或步骤.随着对DTC术后131Ⅰ治疗方案的不断研究与探索,在重组人促甲状腺激素辅助131Ⅰ清甲的应用、131Ⅰ清除大量残留的甲状腺叶组织、131Ⅰ清甲治疗碘剂量的选择等方面的认识与实践也不断更新.该文就以上
中华预防医学会放射卫生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于2013年5月30日在天津举办了“青年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暨学术交流会”。本次会议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承办,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青年委员和放射医学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共70余人参加了此次学术交流会。
目的 观察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植入125I粒子治疗晚期肺癌的近期疗效.方法 20例晚期肺癌患者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肺癌组织间植入125I粒子,通过影像学手段观察近期疗效,并观察临床不良反应.结果 复查20例植入粒子后3个月以上患者的CT影像,其中,完全缓解15%(3/20)、部分缓解55%(11/20)、无变化30% (6/20),总有效率为70%,并发气胸15%(3/20)、咳少量血痰20%(
缺血性心脏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目前使用的常规治疗方法仍无法修复坏死的心肌,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基因治疗尤其是促血管生成因子的治疗为此类疾病的治愈带来了希望。该文就促血管生成因子基因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在主管、主办单位的领导下,在本刊编委及有关专家、教授的关怀和支持下,本刊质量不断提高,影响力不断扩大,投稿量也不断增加。由于版面限制,大量合格稿件无法及时刊登,影响了论文的时效性和先进性。为了满足读者和作者的要求,进一步缩短稿件刊出的周期,经报天津市新闻出版局等有关部门批准,本刊自2015年起,每期增加页码至72页,定价每期15元,全年90元。特此通知。欢迎广大读者积极投稿!